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合卷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合集下载

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

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10个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现如今大多数的遁世者将与世隔绝作为一种对社会的消极对抗,在这种行为背后潜在的理性与那些在历史上著名的遁世者们隐世的理由如出一辙。

他们通常因为宗教的原因彻底隐居,累月经年。

10.圣安东尼 (St. Anthony the Great) A.D.251~A.D.356安东尼出生在罗马帝国时期埃及的中部,由他信奉基督教的父母抚养长大,并且定期前往教堂,异于当时轻视信仰的年轻人。

他自幼恭敬顺从、专注细心,在只有十八岁的时候失去了父母双亲。

在父母去世后不到六个月,一个偶然听到的布道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有人正在宣读福音书,就是耶稣对富有的少年人说:“你若愿意做完全人,可去变卖你的所有,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

”安东尼很快变卖掉了父母留给他的所有东西,并将妹妹交托给可靠的贞女们后,就开始了他的隐修生活。

除了面对在沙漠中独居生活的危险,据说安东尼还要与罪恶争战(就像许多圣人会这么做一样)——阻止魔鬼用“性的幻想”来诱惑他,坚持与情欲作战。

他能够避开伪装成年幼的黑人男孩出现在他面前的撒旦魔鬼(堕天使撒旦,被看做与上帝的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

安东尼在105岁的时候逝世,被人们奉为“修道运动之父”。

他的言论都收集在《沙漠教父言行录》之中。

9.威廉·埃姆斯·威尔逊(William 'Amos’ Wilson)1774~1821威廉·威尔逊的故事发生于18世纪的宾夕法尼亚,与他的妹妹伊丽莎白紧密相连。

伊丽莎白被一个叫约瑟夫·德尚的男人诱骗并发生关系,德尚假装要与她结婚,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要与她结婚的打算。

在伊丽莎白诞下双生子以后,德尚尾随她回家并哄骗她带着双生儿去到林中,杀死了刚出生的婴儿且逃离了现场。

伊丽莎白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

威廉恳请政府释放伊丽莎白,最后她也被同意赦免。

他飞快跑回家去救她,但是太迟了——妹妹已经在他到达之前就缢亡了。

转:盘点:诗词中的十大隐士,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转:盘点:诗词中的十大隐士,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转:盘点:诗词中的⼗⼤隐⼠,⾝将客星隐,⼼与浮云闲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隐⼠。

他们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追寻内⼼的⾃由:或放逐于⼭⽔之间,或⼤隐于市井之中。

垂钓沧波间,⼼与浮云闲,安贫乐道,恬然⾃得,让旁⼈钦羡不已。

今天,咱们就⼀起来了解下古诗词中⼗⼤隐⼠的故事吧!⼀、五柳先⽣陶潜“五柳先⽣”的典故出⾃晋陶渊明《五柳先⽣传》:“先⽣不知何许⼈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中的五柳先⽣有三⼤志趣,⼀是“好读书”,⼆是“性嗜酒”,三是“常著⽂章⾃娱”,具备卓然不群的⾼尚品格。

后来“五柳先⽣”就成了⾼⼈逸⼠的代名词。

变体常⽤“五株柳”、“先⽣柳”。

《⽥园乐七⾸·其五》【唐】王维⼭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原。

⼀瓢颜回陋巷,五柳先⽣对门。

⼆、五湖客范蠡“五湖客”指春秋时的范蠡。

他在帮助越王灭吴之后,认为越王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处乐的⼈”,因此改姓易名,乘⾈载西施泛五湖⽽去。

后⽤“五湖⼼,五湖客,范蠡扁⾈”等写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避祸远游;或写悠闲泛⾈,归隐江湖。

《书皇亲画扇》【宋】苏轼⼗年江海寄浮沉,梦绕江南黄苇林。

谁谓风流贵公⼦,笔端还有五湖⼼。

三、⾼卧东⼭谢安东晋时期,贤⼈谢安坚决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隐居,经常有⽂⼈前来拜访,饮酒赋诗,从不过问朝政,“屡违朝旨,⾼卧东⼭”。

后⽤“⾼卧东⼭”,或其变体“东⼭岁晚”、“东⼭风⽉”等,表现游憩⼭⽔,淡泊功名的⽣活情趣。

《念奴娇·登建康赏⼼亭呈史留守致道》【宋】⾟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

柳外斜阳,⽔边归鸟,陇上吹乔⽊。

⽚帆西去,⼀声谁喷霜⽵。

却忆安⽯风流,东⼭岁晚,泪落哀筝曲。

⼉辈功名都付与,长⽇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四、披裘钓泽严⼦陵严光和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好友。

刘秀即位后,曾经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常披⽺裘在泽中垂钓。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姜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姜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姜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姜夔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除夜自石湖归苕溪》是中国南宋诗人姜夔作的七言绝句,共有十首。

十首诗平易浅显,韵味华美,作者用极其自然逼真的手法,写了他由石湖返回苕溪时,沿途所见的幽雅景致。

作品原文除夜自石湖⑴归苕溪⑵姜夔(kuí)其一细草⑶穿沙雪半销,吴宫⑷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其二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

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

其三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其四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

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色入灯花。

其五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拚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

其六沙尾风回一棹寒,椒花今日不登盘。

百年草草都如此,自琢春词剪烛看。

其七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其八桑间簧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其九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

其十环玦随波冷未销,古苔留雪卧墙腰。

谁家玉笛吹春怨,看见鹅黄上柳条。

作品注释⑴除夜:除夕。

石湖:今江苏苏州西南。

⑵苕溪: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

吴兴即湖州(宋时湖州治所在吴兴),时姜夔安家于此。

⑶草:夏校本、陆本、许本并作“草”,吟稿本作“柳”。

庾信《荡子赋》:“细草横阶随意生。

”⑷吴宫:苏州有春秋时代吴国宫殿的遗址。

迢迢:遥远的样子。

杜牧《寄扬州韩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作品鉴赏(其一)该词极具萧散简远之神。

细草、沙地、吴宫、烟水、梅花、竹丛、石桥,建构出一个幽冷、萧索、缥缈的世界,人的灵魂似乎随着迢迢的流水、飘浮的暗香徜徉。

写梅花遗貌得神,画图难足。

清刘熙载《艺概》云:“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此诗写梅亦如是。

结句畅达悠扬。

历代七绝名篇选评

历代七绝名篇选评

历代七绝名篇选评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评:碧玉喻柳叶,绿丝绦喻柳条,剪刀喻春风,连用三喻。

末二句一问一答,乃设问修辞手法。

全诗语新意奇,自然入妙。

绿丝绦(tao):绿色丝带。

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评:前半怀古,首句互文,明月与边关既指秦时亦指汉时。

后半怀念西汉右北平太守、飞将军李广坚守北疆,匈奴人闻之丧胆。

暗讽唐将无能,师劳力竭,屡战无功。

此诗内涵丰富,风格沉郁,明人王世贞誉为唐人七绝之冠。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节届重阳,遥忆兄弟。

妙在不言思忆对方,却设想对方此时正思念自己,构思独特。

作者时年十七岁。

山东指华山以东,即兄弟所在之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

唐·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评:前三句极写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祝捷盛况,末句陡转,写眼前一片荒凉颓败,唯有鹧鸪飞鸣。

盛极而衰,对比强烈。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二十: ″ 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评:李龟年为开元、天宝间宫廷乐师。

岐王李范乃唐玄宗之弟。

崔涤乃玄宗宠臣。

安史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

风景虽好,盛时不再,不胜今昔之感!清人孙洙称 " 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寒山寺夜半钟声,唯有异乡飘泊旅愁不寐者闻之。

千古名篇,家弦户诵。

苏州寒山寺亦因此诗而名扬中外。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评:桃花依旧盛开,伊人不知何往?运用对比手法,烘托怅惘之情。

12位中国历代隐士书法家作品赏析

12位中国历代隐士书法家作品赏析

12位中国历代隐士书法家作品赏析隐士书法家的历史源流“隐士”一词则由来已久,较早的提法见于《庄子·缮性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后来,荀子又说:“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再后来《后汉书》等史书也均有关于“隐士”的记载,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中这个名称的应用就更普遍了,如“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寄隐客》),“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隐》)。

其实,“隐士”的语义产生的要更早一些,只不过称呼不同,如《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里的“逸民”实际上就是“隐士”。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就大概可以确定“隐士”是指那些凭品行、学识和才能本来可以进入仕途却主动放弃而退居“江湖”的人。

“无道则隐”是产生“隐士”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因,此外因逃避战乱、异族入主、仕途不顺、厌怠尘俗等而“隐”的也不在少数。

但无论“隐”的缘由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留名青史的“隐士”,都非等闲之辈。

《南史·隐逸》云,“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可见,“隐士”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品格高洁,并多在文学艺术上有所造诣,也就是说“隐士”多为文人墨客。

说到“隐士”,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数字其高逸拔俗之致就已表露无疑。

隐士书法家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士书家的书风与传统文人书家有较大的差异,但这正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和艺术感受的一种语言,理应得到书法史的尊重。

本文选录历代隐士书家12人精品力作,以飨书友…林逋(北宋)字君复。

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著名诗人。

少孤力学,不为章句。

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

初游历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

历史上出名的十类隐士高人

历史上出名的十类隐士高人

历史上出名的十类隐士高人
一完全归隐:归于次类的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即使朝廷派人来多次来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二仕而后隐:这种类型的隐士在中国很多,当过官,因为对官场的不满而解冠归去。

这其中,名气最大的是东晋的淘渊明,其隐逸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其诗名。

三半仕半隐:此类人先是做官,但后来不愿做了,可辞官又无保于生计,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过着实际的隐居生活,虽然不具隐士的名分,但却具有隐士的思想,如唐代的王维。

四忽隐忽仕: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后又隐居,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复出仕,之后再归去。

五隐于庙堂:这类隐仕,虽然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

六似隐实假:如明代隐士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家”。

七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八以隐求仕:通过隐逸来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即所谓的“终南捷径”。

如唐代的卢藏用早考中进士后,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

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

他曾对友人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九无奈而隐: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最激烈的反清斗争。

十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是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

如殷商时的伊尹、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

古代十大著名的隐士

古代十大著名的隐士

古代十大著名的隐士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下五千年出了很多名人,但也有一些人是不追求名利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十大著名的隐士。

1. 许由许由是上古时代的人,据说当时尧帝想把皇位传给他,但是他不愿意接受,后来便辞官归隐了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2. 伯夷叔齐这两位王子就是比较奇葩的在他们的父亲死后都不愿意继承王位,互相推让后来两个人都选择一同去周国考察,两人经历了很多磨难,最后饿死了。

3. 颜回颜回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也是孔子的72贤之首,大部分时间都是追随着孔子的脚步,没有做官。

4. 陶渊明提起陶渊明就会想起那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自己想要的生活,凭着一身才华却不愿意做官归隐田园。

5. 林逋林逋是著名的北宋诗人,隐居在西湖孤山,而且他终身没有做官,也不娶妻,喜欢在院子周围种植梅花喂养仙鹤。

6. 王维王维的诗可能随随便便都能背上几首,它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在诗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归隐田园,属于比较洒脱的诗人。

7. 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时期的大臣,曾经随着从而在外面逃亡了19年。

也是历经了艰辛,后来回到晋国之后,由于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归隐田园了。

8. 善卷善卷是上古时代著名的文化人是尧帝和舜帝的老师。

油地和顺地都想把地位传给他,但是他一直在拒绝,后来归隐山林,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9. 严光阳光是东汉时期的人,有着一身的才华,但却不图富贵,不图名利,曾经是开国皇帝刘秀的好朋友。

刘秀登基之后曾多次请他出山,但是他选择了退隐。

10. 嵇康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音乐家,从小就特别聪明,学富五车,后来在司马氏掌权之后,他便选择了隐居。

中国历史上不屑为官的八大文人隐士

中国历史上不屑为官的八大文人隐士

中国历史上不屑为官的八大文人隐士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多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希望通过仕途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

但是也有一些异类狂士,他们不屑于封侯拜相,反而孤傲不群,凭借自己正直率真的性情同样青史留名。

下面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大文人隐士。

一、严光严光,又名遵,字子陵。

严光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亦为好友。

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严光屡次拒绝不愿出仕,在富春山隐姓埋名。

刘秀在《与子陵书》中曾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

朕何敢臣子陵哉!”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也赞扬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光以淡泊名利、高风亮节闻名天下,为后人所称颂。

二、嵇康嵇康,字叔夜,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嵇康的好友山涛在从仕与司马昭后,曾邀请嵇康入朝为官,而嵇康对此不屑一顾,并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自己放任自然、蔑视世俗权贵的思想,并且直言自己“非汤武而薄周礼”,讽刺司马昭的狼子野心。

这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使得“《广陵散》于今绝矣!”三、阮籍阮籍,字嗣宗,三国时期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

司马昭曾以结为亲家来拉拢阮籍,阮籍便一连大醉六十多天,不醒人事,令得司马昭无可奈何,躲过了这场亲事。

母亲去世之后,前来致哀的若是为官之人,阮籍便用“白眼”视之以示不屑,而对嵇康这类隐士,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

“青白眼”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

阮籍在其名作《大人先生传》里有“虱之处乎裈中,逃乎深缝,匿夫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来讽刺那些固守儒家思想并以此来达到愚民目的的小人们,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

四、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合卷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这些隐士往往被人赞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合卷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

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这些隐士往往被人赞誉为,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1许由、巢父不贪帝位隐箕烟,名利抛开尊大贤。

大树筑巢清淡过,山中义士寿神仙。

---------------------------------------------------------------------------- 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

帝尧在位的时候,据说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

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

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

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

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

传说活到一百岁的时候,他老人家骑着仙鹤而去。

许由在历代人心目中的高洁形象和深远影响,使得许由被誉为“高义之士”、“隐士鼻祖”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2伯夷、叔齐相互让贤居海湾,周公尊重留权班。

淡然一笑轻摇手,还是无官心最闲。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生卒年无考。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后来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

武王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3鬼谷子清溪鬼谷道非凡,奇术通天有本传。

弟子众多才智广,纵横四海大名宣。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

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之说。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故自称鬼谷先生。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4颜回孔门弟子德贤高,箪食清居乐自豪。

好学谦虚心和气,惜哉阳寿不坚牢。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5“商山四皓”秉性清高不爱官,商山大隐寿高安。

汉家天子诚心顾,明志飞歌一曲弹!--------------------------------------------------------------------------------“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

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

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6严光助刘中兴不为官,亮洁高风山水刊。

若问严光何处隐,富春江里钓鱼滩!---------------------------------------------------------------------------------东汉隐士严光(生卒年未详),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

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

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多次延聘他,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

归隐富春山(今桐庐县境内)耕读垂钓。

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

最终他享年八十岁80岁卒于家,葬于富春山。

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

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

后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重修桐庐富春江畔严先生祠堂,并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内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赞语。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7“竹林七贤”常聚幽林酣畅谈,心胸旷达笑云天。

皇权司马容不得,身首东西南北颠。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一带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集团不合作,嵇康被杀害。

竹林七贤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8陶渊明南山种豆好悠闲,五柳先生腰未弯。

野境结庐诗写意,菊花灿烂醉容颜。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

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9陶弘景山中宰相炼金丹,书劲精医文大观。

本草神农经最妙,中华史载一鹏鸾。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

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七绝: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大隐士点评10竹溪六逸纵酒酣歌佳境幽,举杯邀月竹溪游。

绝尘靖节高风亮,余韵清风万古留。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州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他们同隐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的竹溪,这里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

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

攀上竹岩,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世人仰慕他们,尽管总是觉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

他们有着隐士与逸民的心理特征,性之所至,高风绝尘。

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桀骜不驯,放旷不羁,柴门蓬户,兰蕙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更是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