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一组症状。
其诊断主要基于以下标准:
1. 症状:患者出现以下症状之一或多个:持续或间歇性头痛、颈痛、眩晕、视物模糊或双重、耳鸣、眼花、四肢无力或麻木、站立或行走困难等。
2. 体征: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体征之一或多个: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一侧或双侧瞳孔变化、颜面、上肢或下肢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等。
3. 临床特点:患者发作性症状与颈部活动或头部姿势相关,比如头转动、颈伸展等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4.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
可以显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如动脉狭窄、闭塞、血栓形成等。
5. 额外检查:如超声多普勒检查、血管造影、脑电图(EEG)、
眼底检查等可用于进一步确认诊断。
以上是常用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若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

椎一 基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 et rb sa sfc n vr boai ri u i — e l n fe i c.B) 椎一 底动脉 系统循 环不 全引起 脑干 、 y V I是 基 小 脑 、 脑半球 后部 等灌 流 区机能 障碍 所致 的症状 , 中 大 是 老年人 最常见 的缺血性 脑血 管 病之 一 。V I的诊断 主 B
m 、 m) 中度 狭 窄 ( . m < ≤2 0 mm) 重 度 狭 窄 10m . 及
l 椎一 底 动脉 的解 剖 基
椎动 脉是 锁骨 下动 脉 的最 大 分支 , 是颈 部脊髓 、 颅 内血 供 的来源 之一 。国 内外 资 料 显 示 , 动 脉 内径 存 椎 在差 异性 , 一般 男性 比女性 大 , 左侧 比右侧 大 … 。 左侧 椎动 脉横 径为 3 1 4 2mm, . ~ . 右侧 为 2 5~ . m 。 . 3 8m ] 椎动 脉全 程可 分 为起 始段 、 颈椎 段 、 段 、 内段 4个 枕 颅 部分 , 锁骨 下动 脉发 出进 入 C 横 突孑 , C 从 L 在 ~C 横 突孔 内纵 向上 行穿 越 硬脑 膜 , 自枕骨 大 孑 向前 上 绕 至 L 延髓 前方 , 在桥 脑下 缘与 对侧 椎动 脉汇 合成 基底 动 脉 。 基底 动 脉终 末 为 大 脑 后 动 脉 , 一 底 动脉 系统 通 过 椎 基 Wii环 与大脑 前 动脉 、 ls l 大脑 中动 脉交 通 。 鉴于 上 述解 剖 学 特 征 , B V I的 原 因 可 归 纳 为 : ( ) 动 脉 自身病 变 包 括椎 动 脉 局 部 病 变 如 损 伤 、 1椎 发 育 不 良或急性 阻塞 等 , 以及 全 身性 病 变 在椎 动 脉 的局
( ≤1 0l 3度 。超 声对 斑块 的显 示有 较 高 的 敏 . m) n 感性 和 特异 性 , 直接 观察 斑块 的部位 、 能 数量 、 大小 、 是
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像诊断

VBI 病因: 先天发育不良 颈性眩晕 椎动脉硬化
VBI 的CT、MRI常无异常表现,给临床 诊断带来困难。CT 血管造影(CTA)、 CT 灌注成像(CTPI)、 MRA并与经颅超 声多普勒等相结合,对其早期诊断,积极 治疗,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MRA作为诊断颅外脑供血动脉病变(颈内动脉)比较可靠: MRA诊断闭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8%和100%, 发现狭窄程度70~9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95%和90%。
MRA在诊断颅内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方面: SuzieBashetal研究表明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70%和87%, TomanekAletal报导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84.2%和84.6%。 SONIA试验的结果 灵敏度62一88%,特异度86一97%。
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脑血流量 (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毛 细血管通透性(capillary permeability)等参数,对以上参 数进行图像重建和伪彩染色处理得到血流灌注图、血容积图、 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对比剂峰值时间图、通透性PS图 等,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为著 (5)椎动脉起始处或颅内段闭塞(狭窄程度≥90%)
DSA和CTA对椎动脉狭窄评价
本组资料中 CTA 显示 428 处椎动脉斑块形成,而 DSA 检出斑块 324 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 CTA 对斑块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DSA。 在本组 DSA 诊断正常的 582 条椎动脉中,CTA 发现其中 14 条椎动脉起始 段有确切斑块和轻度狭窄, 从而修正了DSA 的诊断。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技术与影像学研究

椎动脉供血不足概述
▪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诊断技术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2.治疗方法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3.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前景。
▪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预防和护理
1.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等。 2.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 3.基于社区和家庭的全面健康管理在预防和护理中的作用。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技术 与影像学研究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椎动脉供血不足概述 2. 诊断技术与影像学研究 3.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理生理机制 4.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及表现 5.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 6.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检查 7.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及管理 8.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预防及控制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磁共振 成像
1.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 示椎动脉的形态和结构。 2.该方法可以检测到椎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斑块等病变,并能 够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3.磁共振成像在诊断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且无辐射损伤。
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
1.影像学研究不断发展和改进,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法。 2.高分辨率MRI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椎动脉的病变,有助于深入了解椎动脉供血 不足的病理生理机制。 3.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椎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为判断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
▪ AI在诊断中的应用
1.AI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辅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2.AI可以通过自动识别和分析病变部位,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AI还可以通过对医学影像的深度学习,为新药研发和改进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造影34例分析

征,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头颅 MR 检查 , / 无颅 内器质 性病变 , 均
符合 19 95年全 国脑血 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 准…并愿 意接 受 D A检查 , S 无造影 剂过敏等 D A检查禁忌证 。其 中男 1 S j 8
例 , 1 , 大年龄为 7 女 4例 最 6岁 , 小 年 龄 为 5 岁 , 均 ( 11 最 1 平 6 .
患 者 。 而 局部 应 用 皮 质 类 固 醇 激 素 由 于 吸 收 甚 微 , 致 于 引 不 起 全 身 不 良反 应 , 以 二 丙 酸 倍 氯 米 松 等 局 部 皮 质 类 固 醇 激 所
纸样板损伤造成 眶周淤血 , 且其治疗效果 良好 。因此 , 内窥 鼻
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是一种安全而行 之有效的方法 。
[ ] 中华 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 1 中华耳鼻 咽喉科杂志编 辑委员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及 内窥镜鼻窦手术疗 效评定标准(9 7年, 口) 型[ ] 19 海 分 J .中华耳鼻咽喉科 杂志 ,
19 ,3 2 :3 . 9 83 ( )14
[ ] 韩德民 , 2 周 [] 左 3
查 手段 , 助于 临 床诊 断和 治 疗 选择 。 有 [ 关键 词 ] 椎 基底 动脉 供 血 不 足 ; 眩晕 ; 脑 脑血 管 造 影 全
椎基底动脉供 血不 足性眩 晕使许 多中老年 患者非 常痛
苦 , 去多 考 虑 血 管 结 构 异 常 是椎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眩 晕 发 过
椎 基 底 动脉 供血 不足 脑 血管 造影 3 分 析 4例
张春瑞 , 李 [ 摘 军, 杨睿海 ( 陕西省汉 中市人民医院心脑血管科 , 陕西 汉中 73 0 ) 20 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超声;诊断;文献综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机能障碍所致的症状,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
VBI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声、C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扩大和丰富了VBI的诊断手段。
超声检查由于其非创伤性、可靠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成为VBI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特别是近年来超声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对VBI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椎基底动脉的解剖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最大分支,是颈部脊髓、颅内血供的来源之一。
国内外资料显示,椎动脉内径存在差异性,一般男性比女性大,左侧比右侧大[1],左侧椎动脉横径为~,右侧为~。
椎动脉全程可分为起始段、颈椎段、枕段、颅内段4个部分,从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C6横突孔,在C6~C2横突孔内纵向上行穿越硬脑膜,自枕骨大孔向前上绕至延髓前方,在桥脑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基底动脉终末为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通过Willis环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交通。
鉴于上述解剖学特征,VBI的原因可归纳为:椎动脉自身病变包括椎动脉局部病变如损伤、发育不良或急性阻塞等,以及全身性病变在椎动脉的局部表现,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所致的椎动脉狭窄;椎动脉周围组织病变,以颈椎段常见,如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所致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等,压迫椎动脉,使之变窄扭曲;椎动脉周围血管病变对其产生的影响,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2 VBI的超声检查二维超声显像二维超声可显示椎动脉颅外段的走行、内膜结构、管壁有无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
正常人椎动脉管壁长轴在声像图上为两条平行的细线状回声,管壁光滑为较强回声,腔内为无回声暗区,由于横突孔前方骨组织声影遮盖了穿行于横突孔内的椎动脉,所以颅外段椎动脉呈节段性显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及敏使朗的干预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及敏使朗的干预
作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椎基底动脉系统是人体颈部供血的主要网络之一,在颈部动脉闭塞
时承担重要的代偿功能。
然而,局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因
素也可能导致该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在此背
景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影像学诊断及敏使朗的干预作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影像学技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行诊断,
并探究敏使朗干预对该病症的疗效及其机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影像学诊断:采用基于CTA等技术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行诊断,分析其病变特点及分布情况。
2. 敏使朗干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敏使朗组和对照组,敏使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敏使朗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好转情况和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3. 实验指标:收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在干预前
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缺血性病变、镜下评分、平均暴露时间等指标,分析
敏使朗干预的疗效及其机制。
四、研究意义与预期结果
本研究可以探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病变特点及分布情况,有效评估敏使朗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预期结果是
通过敏使朗干预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相关症状,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发表时间:2014-05-22T15:39:47.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李萍芳[导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李萍芳(淮南市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安徽淮南 232000)【摘要】目的应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血管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临床拟诊 VBI的中老年住院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DSA,分析脑血管结构特点。
结果 45例VBI患者中,有28例(62.2%)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21.4%),单纯后循环病变10例(35.7%),前后循环均存在异常12例(42.9%),另17例(37.8%)患者无血管结构异常。
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VBI的常见原因,但前循环血管异常也是重要致病因素。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结构【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68-0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其供血区的血流量减少,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可伴头痛、呕吐、耳鸣、眼球震颤、行走不稳等,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
本文通过对45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其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尝试从患者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方面探讨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及方法1. 研究对象:45例患者均为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的住院病人,均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伴恶心、呕吐、头痛、站立不稳等症,不伴有脑干以及小脑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
经临床系统相关检查及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排除脑出血、急性脑梗塞等病变,其诊断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球震颤及阳性病理反射等; (4)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
病等。 (5)除外急性脑梗死或耳疾,符合1~5条者入选。
VBI vs PCI(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BI有两层含义:1、临床上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
4、基底动脉分叉达到甚至高于第三脑室时影响脑脊液 出入第三脑室的循环通路从而导致颅内高压和脑积水。此症 状的发生率为31%。
椎基底动脉变异: 椎动脉两侧对称约占5-7.5%,一侧为主占37.5%。基 底动脉左右弯曲占24%,左侧椎动脉增粗则基底动脉下 段左偏,增粗则容易堵塞。
CT灌注成像方法最早于1991年由Miles等提出,所谓CT 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 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象素的时间-密度曲 线(time-densitycurve,TDC),该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 坐标为注药后增加的CT值(一般认为1mg/ml的碘浓度相当 于25Hu,即1mg碘可使1ml组织的CT值增加25Hu),其曲 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浓度的变化,间接反映了组织 器官灌注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smoker等以高分辨CT扫描检查为基础制 定了VBD诊断标准。采用无间隔增强扫描,BA??的高度 (H)积分标准为BA分叉(大脑后动脉分歧部)低于或平鞍背水 平计为0,平鞍上池或以下计为1,鞍上池及第三脑室底间计 为2,达第三脑室及以上为3; 位置( P)积分标准为:位于鞍背或斜坡的正中为0,位于其旁正 中之间为1,位于其旁正中至边缘间为2,位于边缘以外或桥
为著 (5)椎动脉起始处或颅内段闭塞(狭窄程度≥90%)
DSA和CTA对椎动脉狭窄评价
本组资料中 CTA 显示 428 处椎动脉斑块形成,而 DSA 检出斑块 324 条,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 CTA 对斑块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DSA。 在本组 DSA 诊断正常的 582 条椎动脉中,CTA 发现其中 14 条椎动脉起始 段有确切斑块和轻度狭窄, 从而修正了DSA 的诊断。
2、扩张延长的椎基底动脉可对脑干产生直接的压迫效应。Smoker等 通过对28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发现,第VII和第V对脑神经最易受累, 主要表现为面部受累和三叉神经痛;其次还可影响到第VIII和第III对脑神 经。
3、以往的研究一直认为VB?D较少造成出血,然而,最近 passero等对连续156例患者平均随访9.35年发现,VBD患者 脑出血发生率为11.0/(1000人x1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为2.2/(1000人X年)。脑干、丘脑和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出血, 但出血部位绝大部分位于后循环供血区,多位于扩张动脉发 出小血管处。
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强调椎基底动脉 供血区的缺血症状;2、病因上指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的血流性低灌注 PCI: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和脑梗死
VBI 病因: 先天发育不良 颈性眩晕 椎动脉硬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BI 的CT、MRI常无异常表现,给临床 诊断带来困难。CT 血管造影(CTA)、 CT 灌注成像(CTPI)、 MRA并与经颅超 声多普勒等相结合,对其早期诊断,积极 治疗,减少死亡率有着重要意义。
小脑脚为3,规定若高度≥ 2或位置≥ 2,直径≥ 4.5mm,则
诊断为VBD(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临床意义: 1、脑梗死的发生与畸形动脉内血流改变和微栓子形成密切相关。由于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出现微栓子形成和脱 落,进而可能栓塞脑干细小穿支动脉而导致脑梗死。
CTA 对椎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 100%, 说明 CTA 是椎动脉狭窄可靠 的筛选手段。
以 DSA 为金标准,CTA 对≥50%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无论是向心性还是 偏心性,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说明 CTA 与 DSA 在评价椎动脉 中度以上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一致性 。
在 50 例<50%的向心性狭窄中,CTA 有 4 例(4/46)诊断为≥50%狭窄, 说明 CTA 存在着过高评估狭窄程度的缺陷,但其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 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方法: 从肘部静脉注入造影剂,扫描范围自主动脉 弓至颅顶,示踪点位于主动脉弓,跟踪触发, 阈值100HU,螺旋扫描。
CTA附加排除标准: (1) CT 或 MRI 有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肿瘤、与此
次症状有关的梗死; (2)听神经瘤及梅尼尔氏病、迷路炎等耳源性疾病; (3)出血性疾病、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疾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4)碘过敏试验阳性。
VBI CTA诊断标准: (1)正常; (2)狭窄 轻度狭窄≤29%;30%≤中度狭窄≤69% ;重度狭窄
≥70% (3)发育不良:椎动脉全程细小,血管内径小于对侧的50%
或者血管内径小于2.5mm (4)明显迂曲:迂曲上下血管段之间的角度小于90°,V2段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目前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脑血 管变性疾病。国外总体人群中的发生率低于0.05%,范晓颖等对门诊CT 常规扫描的患者进行统计发现发生率为0.06%。 VBD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是一种先天性异常,男性、高血压、外 伤和吸烟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组织学研究表明,VBD的病理学基础可能为内弹力膜广泛缺陷以及中 膜网状纤维缺乏,导致动脉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发生扩张迂曲,高血压能 加速这一过程另外,动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以及畸形血管内血流动力学 改变都可促进血栓形成、血栓附壁和脱落等继发性管壁损伤,进一步使管 壁失去原有的支撑力,加剧扩张和延长。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 影像诊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椎基底动 脉系统发生缺血性血供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 病,中老年多发,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 复视、视野缺失、眼球震颤、共济失调、构 音障碍等。
VBI(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诊断标准: (1)中老年多见; (2)眩晕为自身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同时伴有至少一种椎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