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认识_武成斌讲稿

西安交大一院神内 武成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
述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basilar insufficiency , VBI)是始于 是始于1946 是始于 年 Kubik与 Adams对基底动脉闭塞临床 与 对基底动脉闭塞临床 与病理研究报告中的称谓。 与病理研究报告中的称谓。 其时系泛指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 其时系泛指椎 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 管病。 管病。 既可见于后循环脑梗死, 既可见于后循环脑梗死 , 也可为梗死 的先兆,短暂而反复出现。 的先兆,短暂而反复出现。
多数患者因头位或/和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 多数患者因头位或 和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也 和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 提示颈椎活动及血压波动对VBI的影响之大。 提示颈椎活动及血压波动对 的影响之大。 的影响之大
VBI 是多机制的临床综合征
为预防持久性缺血所致不可逆性椎— 为预防持久性缺血所致不可逆性椎 基 底 动 脉 脑 梗 死 , 应 重 视 对 VB-TIA 和 VBI的研究。因为后两者均具有临床发作 的研究。 的研究 历时短暂、 症状与体征可恢复, 历时短暂 、 症状与体征可恢复 , 提示局 灶病灶缺血可逆。 灶病灶缺血可逆。
双侧椎动脉在通过脑桥腹侧下上、 缘处, 双侧椎动脉在通过脑桥腹侧下上 、 缘处 , 先汇合成一支干径较椎动脉为粗的基底动脉, 先汇合成一支干径较椎动脉为粗的基底动脉, 后又分左、右终支即大脑后动脉。 后又分左、右终支即大脑后动脉。
与前循环主要供应视器和脑前部3/5血 与前循环主要供应视器和脑前部 血 液不同, 液不同,VBI供血范围覆盖内耳和脑后部 供血范围覆盖内耳和脑后部 2/5。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反复的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2、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2、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第一诊断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表面抗原、电解质、凝血四项、心电图、脑血流图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
2、对症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并发症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
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多有年高体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③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
④内脏性障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表现。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分型论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厥证”等范畴。
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
疾病描述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穿第1-6经椎横突孔,向上行走至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后方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寰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向前达斜坡,于脑桥下端两侧脊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行至脑桥上边时分为终末支,即左、右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沿途发出脊髓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
供应脊髓颈段、迷路、脑干、小脑、丘脑、大脑颞叶基底部和枕叶。
症状体征1、前庭系统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min内达高峰,维持2-15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视觉症状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
3、大脑症状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等。
4、锥体束症状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疾病病因颈椎骨质病变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
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百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椎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多阻塞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解剖异常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较易发生。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初步评价的开题报告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初步评价的开题报告标题: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初步评价一、研究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头晕症状,其发生与年龄、慢性病、颈部创伤、颈椎病等因素有关。
传统的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如抗晕药、降压药等,但其疗效有限。
中医药治疗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路径及其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路径,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2. 确定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
3. 评价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中医证候特点和中医药治疗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 临床研究:拟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药治疗组),中医药治疗组采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医药治疗方案,两组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疗效。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指标。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药治疗的初步探讨,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医药在治疗头晕症状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头晕症状的中医药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中医药治疗组和西医药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和安全性。
老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详解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时常出现眩晕等症状。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
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其病因多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老年人患此病多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或语言不利、昏厥或跌倒、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虽然说老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以眩晕、头昏、旋转感、伴恶心、呕吐为主的综合征,并不一定想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一样严重。
但当老人患此病时我们要注重对其适当的护理来帮助老年人快速的恢复。
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可以避免老年人的病情发展,帮助老年人实现自理的目的。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 1 疾病病因∙ 2 症状体征∙ 3 病理生理∙ 4 诊断检查∙ 5 鉴别诊断∙ 6 治疗方案∙展开全部摘要纠错编辑摘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
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
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病因血小板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 至第1 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病因绝大多数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如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也是发病原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急救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
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呈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摆性,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移动或倾斜感,一般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_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

・专家论坛・椎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罗毅(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26(2005)0320145203 椎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2basilarinsu fficiency ,VBI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这一病名,巳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但它的发病机制和诊断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现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文献,简要论述VBI 的病理生理基础和诊断,以利于VBI 治疗和预防。
1 对VBI 的认识尚待提高1.1 国外和国内脑血管疾病分类中的VBI 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分册(IC D 29)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颈、基底椎动脉供血不足[1]。
1990年IC D 2102神经系统疾病中,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 A )和相关综合征(G 45)项下有椎2基底动脉综合征(G 45.0),而无VBI 的病名。
1997年IC D 29的临床修订版2脑血管疾病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椎2基底动脉综合征[1],仍无VBI 。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中,无VBI 。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2]第三项中,增加了VBI 。
1.2 对VBI 的认识模糊 1951年Denny 2Brown 提出,由于全身血压下降、脑血管狭窄致脑血流量不足等原因而出现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称为脑供血不足(C Ⅵ)。
Fisher (1950)、Russell (1961)及Dikering (1963)等证实可逆性反复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缺失,大多数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表面的微栓子脱落引起的微栓塞所致,遂用TI A 取代了脑血管痉挛和脑供血不足,对TI A 的认识逐渐提高,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G4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
2.主要表现: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头痛呕吐,视物旋转,后循环缺血表现,症状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3.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脊椎片。
(七)选择用药。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止晕对症药物:异丙嗪,眩晕停,强力定眩片
3.活血化瘀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5.若住院期间转为脑梗塞者转入脑梗塞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 5.0)
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门诊号:住院
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