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10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10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仔细阅读本文,注意科学小品的文艺性和文学笔调。
2、本文引用了哪些故事、史料、诗文来说明。
3、本文是怎样虚实结合的?4、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字词正音: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词语补释: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
(龟甲guījiá)幅员:领土面积。
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
(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
了:完成。
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⑵福气、运气。
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
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
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
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
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
(重点)3. 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
学习重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学习难点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学习设想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感体验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目标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诗歌第一、第二部分。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在这期间,各民族的融合、分裂,无不给当时社会以深刻的影响。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当时唐朝与契丹、突厥、南诏,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没有一年不发生战争。
频繁的战争,火热的生活,吸引了许多诗人的注意力,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一些诗人开始赴边塞,去亲身经历战争的宏大场面,接受战争的洗礼,了解戍卒的心曲,接触边塞的风土人情。
边塞,这块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不毛之地,此时又重新产生了神奇的色彩,这里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风土人情,甚至季节的变化,山水情态都有别于内地,引得诗人们兴致勃发,于是,大量描写边塞战争,边塞风光,边塞风俗的诗歌产生了。
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作者分享了5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公开课《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教学设想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
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二)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
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和生长习性。
2、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难点理解引用古代诗文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众多的水果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它就是荔枝。
荔枝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 年-1988 年),浙江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
他的作品以生动的文笔、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原句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明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丹”,指荔枝成熟时的颜色,鲜艳如丹。
这个标题既点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又充满了诗意,引人入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课文从荔枝的生态结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膜、果肉、果核)、荔枝的花、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荔枝的习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说明顺序(1)提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在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时,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在介绍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时,按照时间顺序。
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2、说明方法(1)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打比方:“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一、课文内容概述本课文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白话小说《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选段。
该选段描写了南洲一位名叫刘三好的草药医师,为了治愈儿子的病而苦苦钻研,最终研制出一种名为“荔枝丹”的药物,治愈了儿子。
文章通过刻画刘三好对待生命的认真态度以及对科学的追求,表现出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
二、课文分析1. 文学语言特色本文使用白话文的语言进行叙述,语言朴实自然,内容贴近人生,生动而真实的刻画了刘三好的人物形象。
而在表达刘三好对待生命的态度和科学追求方面,文笔简练,准确明了,富有感染力。
2. 文化背景课文描写了明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在明代时期,尤以南洲一带的荔枝和龙眼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药物也是明朝社会热门话题之一。
因此,以荔枝为主要原料的“荔枝丹”在明朝医药发展史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该文化背景的体现之一。
3. 人物形象刘三好是一个重视生命的医生,他精通草药医术,对待病人认真负责。
他对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深刻的认识和洞察,具备严肃的科研态度和精神。
在制药的过程中,他细心耐心,绞尽脑汁,最终成功研制出药物,展示了他的才华和韧性。
4. 文学主题本文主要是表现了刘三好在人生态度和科学追求上的精神,将人生的价值观和追求高度统一,呈现出积极向上、自信乐观和助人无私等积极精神面貌。
三、导学流程1. 热身在开始学习之前,首先可以让学生对“生命”、“科学”、“追求”三个关键词进行卡片制作,以激发学生对本课文章的了解和思考。
2. 导读通过阅读该文有关人物形象、文化背景、诗意表达和文学语言特色方面的基本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该文本的主体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表达思想。
同时也针对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术语、生词、语句等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3.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内容,整体把握和理解文章,并逐段分析和归纳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思想。
学生可以阅读地梳理文章中的文学表达技巧、语言形式、主人公性格、人物关系等等细节。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三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三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1一、预习目标初步把握__内容,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字词和诗句二、预习内容1、关于作者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1901~1988,浙江海宁人。
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识记字词和诗句红缯紫绡醴酪龟裂蒂部渣滓贮藏兼程祠堂萌蘖幅员广阔咏荔枝膜徐勃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惠州绝句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简要概括__各段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巩固掌握文中字词和诗句2、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3、体会__语言的特点学习重难点:说明顺序和方法,品味语言特点二、学习过程(一)文本探究1、给__划分层次结构,并指出__的说明顺序2、__出色地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准确简洁是说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点,请在__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文字。
4、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语言风格有何不同荔枝,无患子科。
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
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
……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
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
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5、课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南州是哪里吗?荔枝又是什么水果?为什么用“丹”来形容荔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僻词语和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和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南州”、“荔枝丹”等。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如荔枝代表家乡、六月代表盛夏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何体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水果的作文,要求运用象征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语言特色、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2.分析文章的写作风格,如自然流畅、意境优美等。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南州六月荔枝丹》word学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学习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学习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课前准备1、字词正音红缯()紫绡()瓤()醴酪()龟裂()绛囊()渣滓()萌蘖()2、词语解释:龟裂:幅员:劳民伤财:不了了之:逼真:绚丽:渣滓:兼程:造化:3、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
(1)飞焰欲横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云几万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后巩固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B.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D.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红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萌蘖(生芽,发芽)B.醴酪(甜酒)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日啖三百颗(品尝)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C.密移造化出闽山(自然,天然)果树志(文字记录)绛囊(深红色)蒂部(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D.飞焰欲横天(横布于天边)宠幸(幸运)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3、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本文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学法建议】1、抓住关键语词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荔枝的相关特点。
2、紧扣关键语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引用古代诗文达到的说明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
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资料链接(1)学前指导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2)文体介绍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
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
(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
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词,概括每段段意,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②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荔枝的特征。
③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评价1 .下列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a.粗糙cāo 红缯zēng 乳酪làob.背负bèi 树冠ɡuān 萌蘖nièc.龟裂guī宋徽宗hui 贮藏zhùd.谚语yàn 紫绡qiāo 果梗ɡěnɡ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a.醴酪纵然粗糙呕气b.希奇薄膜烘干嘲讽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c.花序进贡移植吹嘘d.气侯渣滓绚丽褐色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b.醴酪(甜酒)日啖(品尝)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绛囊(深红色)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4、名句填空①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惠州一绝》苏轼②长安回望绣成堆,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③你还能默写出关于荔枝的其他诗句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二、文本研习1、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第一部分:(1节)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说明荔枝本身)果实外部形态(2-5)2节:果___,龟裂片、片峰(粗糙)3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4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实内部组织(6-11)6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节:贮藏,______________(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1节: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第三部分:(12-15)荔枝的生产(说明荔枝问题)12节: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节:果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节: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节:产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重点探究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
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例子事实确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术语依据科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学性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7节:果肉,白色半透明(颜色)、味甜微酸(味道)、制作方法8节: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9节: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10,11节: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第三部分:(12-15)荔枝的生产(说明荔枝问题)12节:.产地,中国南部13节: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14节: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15节: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2)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
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
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
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2、重点探究(1)科学性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又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③例子事实确凿如:13节荔枝古籍,其中“陈紫”一种,现名“莆田荔枝”……④术语依据科学如:荔枝壳粗糙,用果树学术语叫“龟裂片”。
还有如“片峰”“果肩”“果顶”等(2)文学性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细长如指,圆小如珠等三、问题探讨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2¡¢µÚÒ»¶ÎÔÚÎÄÖÐÊÇ·ñ¶àÓࣿ×÷ÓÃÊÇʲô£¿´æÒɵ¼È룬ÒýÈËÈëʤ¡£Ó×Äêʱ¶ÔÀóÖ¦µÄÒÉÎÊÒý³ö˵Ã÷¶ÔÏó¡£³õÉèÓ¡Ïó£¬Áгö˵Ã÷×ܸ٣¬Ê¹ÎÄÕ½ṹ½ô´Õ¡£°×¾ÓÒ׵ϰÓжÔÓдí¿ÇÈçºìçÕ¡ª¡ª´í£¨´Ö²Ú£©Ä¤Èç×Ï篡ª¡ª´í£¨Îó×÷£©È¿ÈâÓ¨°×Èç±ùÑ©¡ª¡ªÍêÈ«ÕýÈ·½¬Òº¸ÊËáÈçõ·ÀÒ¡ª¡ª¶Ô3¡¢ÂÔ¹²5Ò³£¬µ±Ç°µÚ5Ò³123451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