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的发病机制及激素治疗的机理

合集下载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下降,导致出血倾向。

ITP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

然而,随着对ITP病理生理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临床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以下是ITP治疗临床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1. 免疫抑制剂疗法:目前,免疫抑制剂已成为ITP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

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环磷酰胺等。

近年来,临床研究已经探索了新的免疫抑制剂,如雷立替尼(Rituximab),这是一种抗CD20抗体,已在ITP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类刺激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两种血小板生成素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包括罗莫库珠单抗(Romiplostim)和艾柏仙单抗(Eltrombopag)。

这些药物可以刺激骨髓中的血小板生成,并提高血小板计数。

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生成素在ITP治疗中具有很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

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些免疫调节剂在ITP治疗中具有潜力。

例如,丹华替尼(Danazol)是一种合成的雄激素类似物,已被证明在提高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一些免疫调节剂还在临床试验中,如Fostamatinib,这是一种靶向骨髓激酶(SYK)的抑制剂,已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改善血小板计数的有效性。

4.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领域,旨在通过操纵目标基因来治疗疾病。

在ITP治疗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扰素-γ,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上。

干扰素-γ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免疫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γ可以提高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并增加血小板的生存时间。

高频刺激诱发ltp原理

高频刺激诱发ltp原理

高频刺激诱发ltp原理以高频刺激诱发LTP原理为标题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而LTP(长时程增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可塑性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LTP是指当神经元突触反复受到高频刺激时,其突触传递效率可以长期增强的现象。

本文将以高频刺激诱发LTP原理为标题,详细介绍LTP的机制和相关研究。

LTP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Bliss和Lømo等科学家发现,当大脑海马区的神经元突触受到高频刺激时,其突触传递效率可以长时间增强。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于神经可塑性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神经学和记忆学的重要突破点。

高频刺激是诱发LTP的关键。

通过高频刺激,神经元突触可以快速而持久地增加其传递效率。

具体而言,高频刺激会导致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数量增加,同时突触后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性也会增强。

这些改变使得突触传递效率增强,从而形成LTP。

那么,高频刺激是如何产生这些改变的呢?研究表明,高频刺激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

首先,高频刺激会导致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

谷氨酸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上的NMDA型谷氨酸受体,引起钙离子的内流。

这些钙离子的内流会激活一系列酶的活性,使得突触后神经元的捕获效率增加。

高频刺激还会引发突触后神经元的信号通路的活化。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C(PKC)等。

这些激酶的活化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从而增强突触传递效率。

高频刺激还可以引发突触形态的改变。

研究发现,高频刺激可以促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脊柱增大和突触增生等形态学改变,这些改变进一步增强了突触传递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高频刺激诱发的LTP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增强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LTP的形成和维持需要多个分子机制的共同作用。

此外,LTP的表达还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影响,如神经递质的类型和浓度、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ITP

ITP

4. PAIg相应的靶抗原 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Ia、Ib、IIa、 IV、CD9等; 血小板磷脂:与心磷脂结构相似,ITP时抗 心磷脂抗体可以阳性。 巨核细胞上与血小板相同的抗原。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AIg的产生部位 主要在脾脏。骨髓也少量产生。
6. 血小板破坏场所和方式 脾脏:为主要场所。PAIg的Fab片段与血小 板相关抗原结合,PAIg的Fc片段暴露,与巨噬 细胞 Fc 受体结合,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吞噬。 肝脏 :为次要场所,抗体滴度较高时破坏 作用显现。PAIg与血小板相关抗原结合,补体 激活, C3b 附着于血小板表面被肝巨噬细胞 C3b 受体识别,尔后血小板被吞噬、破坏。 骨髓:在脾切除后成为主要破坏场所。 血循环 :循环中的 PAIgM 结合补体的能力 较强,通过补体经典途径引起血小板溶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赵永强
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 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现又称免 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mmuno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
五、实验室检查 (一) 血小板减少 (二) 骨髓检查:典型者为巨核细胞增多,产生 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成熟障碍); 少数患者出现巨核细胞减少(增殖障碍)。 (三) 血小板抗体:PAIgG、PAIgM等可明显增 高。但增高程度与血小板数及出血严重程 度并不一定平行。 (四) 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能降低。 (五) 血小板寿命:缩短。 (六)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正常。
七、治疗
(一) 一般治疗 1. 止血:药物,局部压迫 2.输血小板:掌握指征 *有无出血 *血小板的数量 3. 输血

itp治疗方案

itp治疗方案

ITP治疗方案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和消耗性减少。

本文将介绍ITP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等。

1. 药物治疗1.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ITP治疗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包括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体内自身抗体对血小板的攻击,从而提高血小板的含量。

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

1.2 免疫抑制剂当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较大副作用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活性,减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降低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

1.3 促增血小板药物促增血小板药物通常用于急性ITP患者或需要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患者。

常用的促增血小板药物包括罗替卡尼、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通过刺激骨髓细胞生成更多血小板,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

2. 手术治疗2.1 脾切除术脾切除术是ITP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儿童患者和长期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脾切除术可以减轻脾脏对血小板的过度破坏,提高血小板计数。

然而,脾切除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手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2.2 骨髓移植对于ITP患者,如果药物治疗和脾切除术均无效或不能耐受,可考虑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可以替换异常的免疫系统,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

然而,骨髓移植对患者来说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患者需要接受大剂量的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3. 其他辅助治疗3.1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在ITP患者中被广泛应用。

一些中草药,如黄芪、紫斑葛等,被认为具有免疫调节、增加血小板生成和抗炎作用。

然而,中草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3.2 脾肾双虚补益根据中医理论,ITP患者多伴有脾肾双虚,因此补益脾肾也是一种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

【疾病名】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英文名】pregnancy complicating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缩写】【别名】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号】O99.1【概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

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

本病不影响生育,因此合并妊娠者不少见,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流行病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约占74%。

【病因】急性型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明显增高。

慢性型发病前多无明显前驱感染史,目前认为发病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例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M、PA-C3。

慢性型发生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并且容易复发,表明雌激素增加对血小板有吞噬和破坏作用。

【发病机制】急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成分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并与由此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寿命缩短。

严重者血小板寿命仅数小时。

急性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的免疫球蛋白(PAIg)常增高,这种增高多呈一过性。

当血小板数开始回升时,PAIg迅速下降。

另外,病毒可直接损伤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增加。

ITP患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表明,ITP尤其好发于伴有DR抗原者,HLADR(LB)则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这些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欠佳,而对脾脏切除有较好的疗效。

有些学者认为,ITP是某些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 L E)血小板减少相当普遍,7%~26%患者并发ITP。

itp

itp
浙江大学医学院血液科 金洁

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概述
是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率:儿童46/100万,成人38/100万 成人女性多于男性,约4:1 成人40岁以下女性多见

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生成、寿命、分布、破坏 病因:生成减少 破坏增加 分布异常

定义

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出现外周血小板 减少,出现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临床 上以血小板减少、皮肤瘀点、瘀斑、骨 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 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抗体出现为特点。
ITP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1、免疫因素: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产 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脾、血、骨髓。这些自身 抗体能识别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Ib-IIIa, GPIb-IX, GPIa-IIa.。PAIgG, PAC3, 2、脾脏、肝脏: 3、感染:病毒, HP? 3、其他:IFNr, IL-2上升,IL10下降,

预后

一般良好,部分病人反反覆覆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部分病人有贫血表现 脾脏不肿大或轻微肿大

实验室检查 来自血象:血小板减少,易见大型血小板;部分病 人Hb降低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功能一般正常; 骨髓象:有核细胞中等量,巨核细胞增多 血PAIgG、PAC3增高 抗血小板表明膜GPIIb-IIIa, GPIb-IX, GPIa-Iia 抗体
巨核细胞中等量产血小板功急性慢性年龄儿童常见成人常见诱因常有多无性别男女相似女性多见出血程度较重较轻血小板数12万常见38万多见骨髓巨核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明显增多或正常以幼稚巨为主以颗粒巨为主血小板寿命数小时数天病程经过多数为自限性常反复itpitpitpitp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调整治疗方案。
病例二:成人ITP
患者情况
患者为35岁女性,因月 经量过多、皮下出血就 诊,查体发现血小板计 数轻度降低。
诊断过程
经过实验室检查和骨髓 穿刺活检,确诊为成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ITP)。
治疗建议
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 抑制剂治疗,同时注意 观察病情变化和调整治 疗方案。
病例三:慢性ITP
留意皮肤、牙龈、消化道等部位 是否有出血症状,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保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 素C、K的食物,促进血小板生成。
康复指导
心理支持
健康宣教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ITP相关知识,提高 其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康复锻炼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1 2
患者情况
患者为65岁男性,病程长达10年,反复出现皮 肤瘀点、牙龈出血等症状,查体发现血小板计数 持续偏低。
诊断过程
根据长期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慢性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3
治疗建议
给予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同时加 强病情监测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THANKS FOR WATCHING
需要排除其他自身免 疫性疾病。
没有其他引起血小板 减少的疾病或状态。
鉴别诊断
过敏性紫癜
与ITP相似,但通常有过敏史,皮疹 多见于下肢,可伴有关节痛和腹痛等 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与ITP不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细胞形态异常,骨髓检查可见病态 造血,与ITP不同。
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 CTX 50~200mg /d 口服 或 400~600mg, 每3~4周一次iv 一般3~6周起效 完全缓解率25~45% 不宜久用(对生殖影响,致癌)
(五) 达那唑(丹那唑) 雄激素衍生物 0.1~0.2 3/d,一般2~6周起效
(六)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1. 机制 阻断巨噬细胞Fc受体,血小板破 坏减少;
(二)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 1. 机制 抑制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作用; 抑制骨髓产生抗体(对脾无抑制); 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减轻出血。
2. 方法 强的松 1 mg/Kg/d; 有效者逐渐减量,至10mg左右维 持3~ 6个月停药; 4~6周无效者,渐减至停。
3. 有效率 病程短的初治者>80%。 4. 缺点 副作用,复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定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 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现又称免 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Immuno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
分型
慢性ITP
(三) 脾切除 1. 机制 去处了抗体产生部位和血小板破 坏部位
2. 适应症 激素治疗3~6月无效; 激素治疗有效,但需较大量激素 维持;
有使用激素的禁忌;
以脾脏破坏为主。
3. 有效率70~90%。持久完全缓解45~60%。 即使无效,往往也可使激素的需 要量减少。
(四) 其它免疫抑制剂 1. VCR 1~2mg ivdrip 1/w, 4~6周一疗程。 2. 硫唑嘌呤 2~4mg/Kg/d, 与强的松合用 效果更佳。
发生或加重。 机制:不详。
四、临床表现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P被美国血液学会和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定义为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且不伴有肝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原发病的血小板减少症,免疫因素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共同参与。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对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天然免疫反应,而非病毒直接侵害的结果。

病毒或病毒感染改变了血小板抗原,在与血小板相关抗体结合过程中,血小板作为靶组织被清除。

同时,病毒或病毒感染所产生的自身抗体作用于骨髓内的巨核细胞,导致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减少。

已有国外学者使用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血浆体外观察其对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结果发现,2/3ITP患者血浆能够明显抑制巨核细胞生成,巨核细胞数量和成熟度均受到抑制。

另外,抗体结合血小板膜表面GP VI ,不仅介导血小板的破坏,还可引起血小板表面GP VI / FcR γ链复合物降解,表现出血小板对胶原类诱导剂无聚集反应,因此ITP患者血小板功能亦存在异常。

近年研究资料显示,细胞免疫异常构成了ITP 发病机制的核心,包括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分子模拟、表位扩展、异常抗原呈递及免疫稳态的破坏等。

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免疫抑制药物是治疗ITP的首选治疗方案,在体内糖皮质激素需与糖皮质激素受体( GR )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GR有GRα、β两种亚型, 糖皮质激素与位于细胞质的GRα结合后,迅速转位进入细胞核,作为转录因子直接或间接调控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其抗炎、抗免疫等生物学效应。

GRβ位于细胞核,不具备与糖皮质激素结合的能力,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增加的GRβ可竞争性结合细胞核内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占据更多的GRα位点,抑制糖皮质激素诱导的GRα核转位,干扰糖皮质激素生物学效应的产生,可能是部分ITP患者发生激素抵抗的机制。

糖皮质激素治疗ITP作用机制:1.减少自身抗体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2.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3.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4.刺激骨髓造血及
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