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专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专题

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专题

中国古典诗歌韵律专题一、韵的定义与押韵规则1. 韵的定义韵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即韵母相同的字。

在诗词中,用韵的地方通常称为韵脚,一般位于句末。

2. 押韵规则古诗一般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

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但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

二、平仄与声律1. 平仄的定义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声调不升不降,仄声则是声调或升或降。

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2. 平仄的重要性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

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讲诗词的格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

三、诗词的体式与对仗1. 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是不讲究音调格律的,如唐以前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

近体诗则是唐代形成的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包括五、七言律诗和绝句。

2. 对仗要求近体诗中的律诗(五律、七律)和排律除了对平仄、用韵等有严格要求外,还要求对仗。

一般律诗的对仗用在颔联和颈联,排律则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则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四、古诗词的常见韵律特点1. 叠字叠词古诗中常见叠字叠词,既双声又叠韵,有助于增强声韵之美和表达效果。

2. 音韵和谐古诗词追求音韵和谐,通过押韵、平仄相间等手法,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3. 情感表达韵字开口度越大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音阻越大则越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平声韵多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多合于悲抑之情。

五、诗词鉴赏中的韵律分析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注意分析其韵律特点,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初中语文】咏史怀古类(09首)+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84首)(意象大全)

【初中语文】咏史怀古类(09首)+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84首)(意象大全)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咏史怀古类
何为咏史怀古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咏史怀古类古诗
咏史怀古类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 史遗迹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方式,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哀 思以及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特点: 1.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这类诗歌通常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为创作背景, 通过对这些事件或人物的描绘和评价,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2.借古讽今: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反思和评价,来揭示现 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3.寄寓个人情感:在咏史怀古诗中,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通过对历史 事件或人物的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人生感慨等情感。 4.情景交融:咏史怀古诗通常善于将历史事件或人物与自然环境、景物景观等相结合,通 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艺术氛围。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旧事同战迹场。时遗址也,代展表着示过去了的战自争和然英雄力
量的伟大和壮美。
4.乱石穿空:乱石穿空的景象象征着战 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展示了自然力
5.惊涛拍岸:惊涛拍岸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赤壁之战的激量5.烈惊的涛伟和拍大岸和残:壮惊美酷涛。拍,岸的同景象时进一也步强展
5.江水:江水滔滔,象征着历史的深远和时间的流逝。诗的5.人江感水慨通:。江过水滔描滔,绘象征江着历水史的的深远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形 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
的期待。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意象
意象 1.咸阳城东楼:咸阳城东楼是诗中的主要背景和观察点,象征着诗人所处的位 主题 置和视角。这座楼位于咸阳城的东边,是历史上的一个重1.咸要阳城地东楼标:咸,阳城诗东楼人是诗通中的过主 原文背诵 登2天了3..一蒹溪山云 绿上空一上葭云雨、芜这和种日、高杨初欲座时萧、 黄楼间条城 柳 起 来雨 叶, 的 凄万似日风、 :俯 流 凉里汀沉满风 这瞰 逝 的愁洲阁楼: 些周,氛, 。 , 。这植围雨围些物的和,自元景风表然素色则达家 慨元也,象了衰 。素是表征诗抒在诗败达着人发诗中了自对的中的了自然家无构重己 的 国对限成要对 力 衰国感了意历 量 败重象史 和 的要。和 变 无的绿现 化 限意芜实 。 感要置是上己2中天然一.象和云的 这 慨背和历这对构空的种、景视史座历成和力萧群黄日深 些 。和角上楼史了时量条、观。的,和重间和凄。叶雨刻 意察这一俯现要的变凉、点座个瞰实的流化的云代风思 象,楼重周的意逝。氛:象位要围深象,这围和表这考 共征于地的刻群雨些,些着咸标景思。和意表日着自。 同阳风诗,色考云象达然城则人诗,。和共了代秋元营的象所人表日同诗素东征处通达代营人表天在造边着的过了表造对诗,自位登自着了家着的

自考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述《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考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述《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极为突出。

以下是对其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简要分析:
结构上,《离骚》采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情感流动为线索,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构建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

诗中通过对香草美人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情感丰富,层次分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方面,《离骚》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既简洁又富有深意。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同时,诗歌的语言还具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体来说,《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极为突出。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歌所表达的深
刻思想。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离骚》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二 第3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的经典——《诗经》1.主要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是其精粹。

2.艺术风格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地位及影响(1)《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2)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1.创立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产生,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风格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属于浪漫主义手法;句式较为录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代表作是《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

三、汉赋的风采1.特点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代表人物及著作(1)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2)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其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丽。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4)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小赋兴起,作品特点是篇幅较短,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四、“李杜诗篇万口传”人物时代特征风格特点李白盛唐(1)雄奇豪放,瑰玮绚烂(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1)凝重与浓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2)格律严整,艺术风格沉郁顿挫(3)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1.词的产生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于唐代。

早期词人有白居易、韦庄、李煜等。

2.特点能够合乐歌唱,有一定的词牌名,句子长短不一。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完全版)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完全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句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双声叠韵。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五、隋唐五代
盛唐(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乐府、歌行、律诗、绝句,各体齐备;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相辅传扬;边塞派、山水田园诗 派,各呈异彩。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李白兼采“屈、庄”之精华,融会“儒、仙 侠”之精神,进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诗 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怀才不遇的苦闷情 怀,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这一切都在其诗作中 得以体现。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 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 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 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陶渊明《归园田居》等作品,语言朴素自然, 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 恶,给人以含蓄隽永、意境醇美的享受。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一、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2019-2020课标卷考查情况如下: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20三套课标卷均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

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该会保持不变。

二、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一)了解与鉴赏有关的古诗特点1.语言跳跃特点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人要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诗人选取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于是诗歌便有了语言跳跃的特点。

2.情景结合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或相衬的。

3.章法结构特点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

(二)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1.“读”题目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

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稍加分析即可知道: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成就及其艺术特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成就及其艺术特色

14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在博大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无疑是一块十分夺目的瑰宝。

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

早在原始时期,在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中,由于力量的张弛使用和工具的运用,劳动者会自然而然、情不自禁地发出各种劳动的呼号,这些呼号的高低起伏、停顿间歇及其在一定时间内的重复变化就产生了简单的节奏。

当这些富有节奏的呼号变化与劳动者情绪的精练语言表达相结合时,便产生了一种富有感情色彩并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这就是古代诗歌的起源。

一、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是诗歌和散文,主要表现为《诗经》和《楚辞》的双峰并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中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蕴深刻,语言优美,手法多样,根据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其中,“风”是精华部分,主要通过民歌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现实。

而后,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这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因此,楚辞又称为骚体。

其特点是长短不一、形式灵活。

除屈原之外,楚辞代表作者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后人常将《诗经》中的“风”与《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代称各种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两汉时期,文学主要成就在于汉赋和乐府诗。

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汉赋主要属于以歌颂功德为主的宫廷文学,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400多年。

由于在形式上更像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故通常被人们称为骚体赋,正如班固所言:“赋者,古诗之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成就及其 艺术特色邓成超流也。

”齐梁时刘勰进一步讲:“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主要用问答结构和铺陈手法,大力渲染西汉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鸟赋》等,其主要特点是文饰夸张、场面宏大、辞藻绚丽、晦涩难懂。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课件)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
近体诗的特点:
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 四六八押韵。律诗四联八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按表现手法分类:
浪漫主义 —— 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 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
例题:
对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黄州时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他 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答案:C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 对比、反语、反复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手段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1、关于情与景 2、写史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美景衬哀情 借古抒怀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想象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 铺垫 象征
诗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 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 押韵。 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
古体诗 近体诗 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
古体诗的特点: 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 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 均为古体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比兴传统对诗歌的影响
“比兴”的传统一经确立,对诗歌的影响表现
为:在创作或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 时,比兴的实质在于诗歌创作要体现儒家积极 入世的现实内容,特别是要求诗人保持对现实 的清醒的批判精神;在表现手法上,比兴的实 质在于创作时用自然意象和男女爱情关系的描 写曲折寄托隐微情感,或成为在政治上全身远 祸的工具和手段,形成了古代诗歌含蓄隽永的 特征,并且养成人们在欣赏评论古代诗歌时总 要探究诗人在自然意象和男女关系的描写中的 微妙情感或政治关系的审美心理,从而形成了 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一大特色。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专题三思考二
李白见崔颢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
题诗在上头。”(见《唐才子传》) 前人曾评价:“李诗意胜,崔诗超绝。” 你如何评价这两首诗?
元代散曲:特点(与 诗、词比) 语言俚俗、音乐 性更强、长短句更 灵活
概述之六 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
时代文学 音乐文学
格律化道路
专题一:风雅比兴传统的建立 及对诗歌的影响
诗经的风雅比兴特点: 楚辞的比兴特点:
比兴传统的建立及对诗歌的影响
专题一 比兴传统的建立
诗经比兴的特点: 楚辞比兴的特点
专题一 诗经比兴特点
古代比兴与现代比较:
1、本体、比喻词、喻体、相似点出现: 例:小孩的脸像苹果一样圆。《我是一只小小鸟》 效果是: 2、本体、比喻词、喻体出现: 例:小孩的脸像苹果一样。 效果是: 3、本体、喻体出现: 例:母亲延安在这里。 效果是:
专题一 诗经比兴特点(续)
诗经中的比兴是指:
专题三之二人文性表现(续)
山水中的哲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专题三之二 思考一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两首
诗的描写方法一样吗? 2、情感特征是否相同?
专题三之二人文性表现(续)
山水中的隐逸和闲适 : 陶渊明《饮酒》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专题三之二人文性表现(续)
人生的感悟:友情 表现在送别诗中: 自己辞别友人:
李白《赠汪伦》和《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出行: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高适《别 董大》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和李白《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专题三之一(续)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与地 位》)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 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 计……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 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 成总目标。” (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 路》)
专题三之二 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人文性
专题三之二
在一首诗中的人文内涵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 目的和作用: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 培养较强的意志品质;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健全理想的人格。 终极目标是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目标
专题三之二 思考三
结合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古代诗
歌人文性特征的学习,对学生的培养有 何现实意义?
专题三之二人文性表现
歌颂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向


往: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王安石《元日》 张志和《渔歌子》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专题三之二人文性表现(续)
春恨秋愁: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张继《枫桥夜泊》 杜甫《绝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刘禹锡《秋词》 柳宗元《江雪》 白居易《暮江吟》 孟浩然《春晓》
所谓“比兴”在《诗经》中即指比兴合用 和通篇用比,其效果是给读者留下了审 美的广阔空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使诗歌具有了含蓄凝练的韵味,具 备象征的意义。
专题一 楚辞的比兴特点
寄托诗人的审美理想,使诗意含蓄曲折, 思想隐晦。 香草是指: 美人是指:
“比兴”到《楚辞》发展为以“香草美人”
思考: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理解古代诗
歌“含蓄隽永”的特征,并思考如何进 行古代诗歌教学?
专题一参考文献
(宋)朱熹《诗集传》 陈子展《楚辞直解》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张承凤《评“诗无达诂”说》,刊于
《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张承凤《古代诗歌比兴传统的建立及对 诗歌的影响》,刊于《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文科)》2005年第2期
专题三之二人文性表现(续)
李商隐《乐游原》 陆游《游山西村》
杨万里《小池》
杜牧《山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朱熹《春日》
专题三之二人文性表现(续)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元· 王冕《墨梅》)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或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 郑燮《竹石》)
诗歌:《辞海》:“诗歌是文学的一大
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 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 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 一般分行排列。” 古代诗歌:是指从远古时期到1919年这 一漫长时期的诗歌作品。从体裁看,古 代诗歌有诗、词、曲三种形式。
古代诗歌概述之一 先秦诗歌
专题三之一(续)
第五学段(即高中): “努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感受力。”(《课程
标准· 感受鉴赏》);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 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课程标 准· 思考领悟》);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 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语 文课程标准· 发现创新》)。
诗经:
楚辞: 第一位作家的创作 民歌; 的抒情诗; 四言为主; 六言为主; 风雅颂; 比兴手法; 赋比兴的手法; 宏篇巨制的结构; 重章叠句的结构; 散文化; 现实主义特色。 浪漫主义特色
古代诗歌概述之二 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民歌: 文人诗歌:
汉乐府古辞:内容丰富、 叙事特色鲜明、杂言而 趋于五言 南朝乐府古辞:善用双关、 体裁短小、风格巧艳、 内容狭窄 北朝乐府古辞:内容丰富、 风格慷慨激越、短制为 主、五言为主
概述之四 宋代诗歌
民歌: 南宋时 文人诗歌:
金国的 早期散 曲
宋诗:特点(与唐诗比): 题材新变化、 讲究诗法、诗 派代兴、以文为诗 宋词:特点(与诗比): 合乐而歌的格律化的长短句 歌辞。
概述之五 元明清诗歌
民歌: 文人诗歌:
明清时调小曲: 与音乐的关系 松散、格律松弛、 口语色彩、内容 贴近市民的欣赏 趣味。
什么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Human
Culture)是指以伦理、道 德、语言、哲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社会领域 为指向的文化体系。它所关注的对象是“人”, 即具有强烈情感、态度、意志和目的、需要等 主观意识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人文文化活动 不仅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而且侧重于人的 生存意义、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关怀和维护; 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就是人文学科的知识体 系和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精神境界 及价值追求等等的价值观念体系。后者的体现 即为人文精神,这是人文文化的核心。
专题三之二(续)
古代诗歌的人文性: 古代诗歌的人文性即是指在古代诗歌中
蕴涵了丰富的体现人的情感、态度、意 志和目的、需要以及道德观念、精神境 界和价值追求等内涵。 例1:《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例2:《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例3:《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专题三之二(续)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 (专题)

主讲:张承凤

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论稿》
著者:张承凤

内容简介
诗歌及古代诗歌的阐释 古代诗歌概述
专题一:风雅比兴诗歌传统的建立及对
诗歌的影响——先秦诗歌 专题二: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唐音宋 调 专题三:新课程标准下古代诗歌启蒙教 育
诗歌及古代诗歌的阐释
Hale Waihona Puke 怀古咏史诗: 表现悲愤情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表现对现实的忧虑和关注:刘禹锡《西塞山 怀古》 表现对政治的含蓄批判: 杜牧《华清宫三绝句》、 王昌龄《出塞》 倾慕英雄,抒发壮心豪情:辛弃疾《永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夏日绝句》、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渲染历史的沧桑感:
崔灏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一学段(1—2年级):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 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 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专题三之一(续)
第四学段(7—9年级):
“了解诗歌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含诗歌,笔者注),能有自己 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 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 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 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