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3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优秀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二、自学过程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huǎng)(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并能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议论文清晰、严密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
2.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能准确理解作者观点。
2.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价,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人在评价中国的学生时,常常会用到高分低能这个词。
你们知道高分低能是什么意思吗?在你的身边或者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你知道哪些高分低能的例子?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高分低能呢?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发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阅读和讨论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介绍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 3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篇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自”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7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一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起码要有一杯水。
近日翻看丁肇中博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参考,发现只有“课文说明”“有关练习”“有关资料”几项,而“有关资料”里,也只有《“j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一则。
我想,如果教师只掌握这么点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恐怕还达不到“一杯”的要求。
所以,不顾自己的鄙陋,冒昧补上几滴,再发表一点商榷意见,较后谈谈我怎样教这一课。
一,几则参考资料1.“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格物”和“致知”即“八条目”之二。
2.关于王阳明格竹这个故事许多书里都提到过,许多哲学著作都把它当做一个典型事例,用来阐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较早见于王阳明《传习录》第318(钱德洪序):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的观点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习过程一、语文基础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文,圈划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利用作者的观点说说为什么有的同学高分低能。
三、深入探究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四、当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2、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五、布置作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的】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和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时数】总计1课时。
【教学步骤】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中学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在这里接受到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如何运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中,我将会探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并针对此理念,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计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导向。
一、什么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孔子所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主要指的是通过接触客观的事物,以此来形成合乎人之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其核心思想在于认识领域要以“实现德行、应有尽有”的态度来加以追求,坚信天道循环,各得其所,人类自有其恒定的普遍规律和谐有序的价值伦理,而能够发现并呈现这种规律以及追求这种价值,正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体现。
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观察、思考,从中发现人类普遍的规律,并且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价值,从而达到丰富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道德以及成长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的目的。
二、应有格物致知教学策略如何贯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们需要把它融入到实际的教育中去,使得学生在学习,思考,以及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谛。
为此,我们有以下教学策略:(一)教材的精选我们需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学生领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材,例如历史上有关经学思想、传统文化以及经典文学等,这些教材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二)讲授方法的转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往往只是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但这并不能促进学生真正地思考,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需要的是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思考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互动的讲授方式,帮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思想。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

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三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教学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例1: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从众多的发明中,选出了改变二十世纪的十大发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明确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4、检查预习: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学们找到造成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思考、交流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思考、交流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思考、交流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怎样做的?思考、交流实验过程和要求:①积极的而非消极的②有计划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4、感受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做具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一个美国初中生,而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却往往抵不过一个美国初中生。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从丁肇中的文章中寻求一下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事先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或展示人物图片)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3、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并标注有疑问的语句或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谈作者的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
二、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解疑。
(分小组讨论解疑时,学生可以利用收集的资料,查询答案)2、汇总、概括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讨论。
突出重要问题: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要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教师可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填写本文所举事例和阐述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
编制:九年级语文组谈秀芳初审:定审: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
示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的主题。
掌握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
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并初步学会运用议论文这种文体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高
导入
活动一、自主学习。
(学生提前完成,课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纠错,抽取小组展示。
)
(10分钟)
活动二、朗读课文。
活动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后展示。
)活动四、小结【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
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
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
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
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
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
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
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
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
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
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
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
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
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
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
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zhào)中彷徨(pánghuáng)埋没(mò)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
齐家政。
抽象: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揭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
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论述的话题(论题)是什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3、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
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本课小结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学案2.
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九年级教学案2
编制:九年级语文组谈秀芳初审:定审: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第二课时课型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的主题。
掌握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
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理解本文的主题。
2、掌握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并初步学会运用议论文这种文体。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
高
导入
活动一、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学生提前完成,课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纠错,抽取小组展示。
)
活动二、小组讨论后展示。
活动三、拓展延伸
活动四、小结有人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
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接着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一)、第2—5段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
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还是不一样?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
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5)概括层意:第一层(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二)、第6-10段。
(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地观察。
(2)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3)概括层意: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三)、第11-12段。
(1)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而不会做研究。
(2)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
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概括层意: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四)、第13段。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二、聚焦论证方法: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1、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⑴
⑵
2、举例论证:⑴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
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⑵举例论证的好处:
3、
三、拓展延伸: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看法写成200字以上的片断作文。
四、小结本课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练习册。
反思
谈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