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考古学者在今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这里不仅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

这反映了()A.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北境内B.夏朝时期的疆域辽阔C.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D.夏朝用武力统治民众2.这件事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这件事是()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实行分封制D.“尊王攘夷”3.周初,周王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宗亲和功臣。

这种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4.“明君兴国,昏君误国。

”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对应正确的是() 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C.周幽王——专断横行,国人暴动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5.《诗经》中的“千耦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

当时实行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A.劳动力充足B.技术落后C.生产工具简陋 D.农作物品种单一6.《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意谓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得益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D.得益于兴修水利工程7.“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所示的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8.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休)像一个人倚靠大树,这种造字方法应是()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9.“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史记》记载:“……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实施该措施的人最有可能是()A.商汤 B.周武王 C.齐桓公 D.商鞅2.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结成部落联盟B.“禅让制”变成“世袭制”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D.为削弱地方诸候力量3.李同学去四川旅游发现景点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6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纪念李冰父子是因为( )A.攻克巴蜀,开疆拓土 B.安抚四川地区少数民族C.抵抗少数民族的入侵 D.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人民4.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5.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粟粒,据此,该处原始居民可能A.种植粮食作物B.制造陶器C.发明舟车D.铸造青铜器6.西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青铜制造业 B.丝织业 C.陶瓷业 D.煮盐业7.“鼎”是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九鼎先后迁徙于阳城、亳京、镐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由此可见,“鼎”是A.祭祀用的礼器 B.饮食用的食器 C.娱乐用的乐器 D.国家和权力的象征8.某部史书中提到:“秦昭王时,□□做蜀郡守,建成集防洪、灌溉、航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处应为A.大禹B.隶首C.商鞅D.李冰9.“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下列哪些王朝定都于此①商朝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10.下列成语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有①老马识途②百发百中③卧薪尝胆④一鼓作气⑤完璧归赵⑥朝秦暮楚⑦三令五申A.①③④⑦B.①②④⑤⑥C.②③④⑦D.①②③④⑦11.甲骨文一般刻写在哪里()A.龟甲或兽骨上B.青铜器上C.竹简上D.纸上12.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A. 指南针B. 电话C. 海图D. 印刷术答案:D2.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A. 平壤B. 西安C. 重庆D. 北京答案:B3. 世界上最高大和大型的工程是()A. 北京大运河B. 长城C. 苏伊士运河D. 巴拿马运河答案:B4.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进行了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

A. 非洲B. 南美洲C. 欧洲D. 澳大利亚答案:C5. 下列属于文化交流的方式是()A. 交换礼物B. 战争C. 通过电子邮件D. 列车运输答案:A第二部分:填空题1. 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中国发明的()纸。

答案:薄荷2. 著名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是最早发明的一种,它的诞生使信息的传递更加()。

答案:迅速3. 兵马俑的发现地点是在我国的()省。

答案:陕西4. 伟大的长城是中国古代修建的防御工程之一,它保护了我国的北部边疆不受()的侵略。

答案:敌人5. 四川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主要用来解决江河()问题。

答案:洪水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答案: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走向世界,也将外来文化带入中国。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你认为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性?答案: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造纸术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指南针改善了航海技术,火药革命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印刷术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这些发明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和世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请举例说明古代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物品交换。

答案:古代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丰富的物品交换。

中国出口的物品有丝绸、瓷器、茶叶等;而进口的物品有香料、香水、药品等。

这些交换使古代文明得以互相影响与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 单元清二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

七年级历史上册 单元清二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一、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1.目前,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

据此推断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B)A.禅让制的产生B.禹建立夏王朝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商汤建立商朝2.《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材料中“小康”社会王位更替的政治制度是(B)A.禅让制B.世袭制C.郡县制D.分封制3.郭沫若先生曾在考察殷墟时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被后代称为“殷”的朝代是(B)A.夏B.商C.西周D.东周4.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族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这是哪一个历史事件(C)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B.商汤灭夏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5.“明君兴国,昏君误国。

”下列有关夏、商、周君王的叙述正确的是(D)A.周文王——涿鹿之战,灭商建周B.商纣——任用贤臣,建立商朝C.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D.夏桀——荒淫无度,暴政亡夏6.“(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材料体现的是(A)A.周初分封制B.商鞅变法C.诸侯设县、郡D.夏初世袭制7.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右下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D)A.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B.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C.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D.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8.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体现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C)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干栏式房屋遗址C.司母戊鼎D.甲骨文9.右图中的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检测卷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检测卷

第二单元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退避三舍”“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均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发生的著名战役。

诸侯国源于西周的()A.世袭制B.奴隶制C.禅让制D.分封制2.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A.交纳贡品B.交纳田租C.定期朝觐D.服从命令4.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下列哪位统治者有关()A.夏桀B.商纣王C.周厉王D.周幽王5.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事。

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盘庚迁殷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6.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

下面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

其中空格部分应填()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平王迁都D.西周灭亡7.下列国王的事迹中,能从正面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是()①夏桀②商汤③商纣王④周武王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禹建立了夏朝B.汤灭夏建立商朝C.周文王建立周朝D.周武王建立周朝9.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如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10.商朝时的国家档案所使用的文字可能是()A.隶书B.金文C.甲骨文D.楷书11.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历史遗迹,我们可以了解()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秦朝历史D.汉朝历史12.有这样一段图片的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

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

”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应是()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盘D.青铜面具13.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这种现象表明()A.周天子非常敬重齐桓公B.齐桓公有很大号召力C.齐桓公“尊王攘夷”政策得到拥护D.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被确认14.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争霸称雄与社会变革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5.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铁器普遍使用B.秦国由弱变强C.诸侯国频繁征战D.周王室日益强大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走向统一B.战争频繁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17.某导游在山东曲阜名为“杏坛”的景点旁介绍:“春秋年间,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初一上历史第二单元试题

初一上历史第二单元试题

初一上历史第二单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以下哪位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历史人物 A. 马云 B. 李小龙 C. 孔子 D. 徐志摩2.“乾坤之音”是指: A. 铜钟 B. 铁琴 C. 笛子 D. 古筝3.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 A. 道教 B. 佛教 C. 儒家思想 D.儒释道三教4.以下人物属于“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是: A. 植物化石 B. 周敦颐 C. 蔡松年 D. 张择端5.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文学作品是: A. 三字经 B. 诗经 C. 李白诗集 D.清明上河图6.以下哪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A. 张飞 B. 董卓 C. 诸葛亮 D. 吕布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出自哪位著名诗人之手: A. 苏轼 B. 李清照 C. 白居易 D. 杜甫8.“蛟龙出海,鲸鱼沉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下列哪种艺术形式:A. 诗歌B. 绘画C. 音乐D. 舞蹈9.秦始皇帝曾两次下令焚书坑儒,其中的“焚书”指的是: A. 烧掉了所有的图书 B. 只挑选了有用的图书留下来 C. 销毁了只反对秦国统治的史书 D. 指挥人员将一些有用的图书藏于地下供后人发现10.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具唐代风格的是: A. 中华大殿 B. 雁塔 C. 大观楼 D. 乐游园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中国古代人们常用的两种基本颜色是________。

2.“夫子自道而人学之”是有关哪位历史人物的话?3.《离骚》和《天问》是出自于哪位著名文学家之手?4.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建在长安的宫殿是________。

5.“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夫唯不争”指的是哪一种思想?6.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诸葛亮出自哪个国家?7.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本大型通史《史记》的作者是________。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是________。

9.“四库全书”共编纂了________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 ( ) A.2000年左右 B.3000年左右 C.4000多年 D.5000年左右3.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得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台,谎报军情,诸侯蜂拥而至。

之后,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但诸侯们却不来了。

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故事中,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 )A.禅让制的规则B.世袭制的传统)C.分封制的义务D.等级制的原则4.历史上,人们常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归类标准是( ) 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C.他们都开创了新的社会制度D.他们都实行非常残暴的统治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6.“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所的示绝世青铜精品。

它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7.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

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D.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8.考古学家们发掘出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

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

这种文字最早可能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秦朝D.晋朝9.据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

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分封制的瓦解C.战争的频繁D.兴修水利10.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春秋时期的主要社会面貌用下列哪个词汇来概括最为恰当?( )A.争霸B.暴虐C.分封D.变法1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共40★,每小题2★) 1.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这说明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禅让制仍在继续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参考右图,把人当作坐骑的夏王是 A.桀 B.纣 C.汤 D.启 3.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都 D.平王东迁 5.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

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建国者没有打好基础 B.不注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C.最后一个国君暴虐残酷 D.内部发生严重的叛乱 7.有人说“lsquo;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 B.禅让制 C. 郡县制 D.分封制 8.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 A.祭祀天地 B.祭祀祖先 C.祭祀社稷 D.祭祀神灵 9.春秋时期首先当上霸主的是 A.宋襄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0.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11.参考右图: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12.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

下列哪一个成语典故来源于此 A.卧薪尝胆 B.问鼎中原 C.朝秦暮楚 D.退避三舍 13.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的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各国的变改革 B.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 C.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人类智慧的提高 1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15.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 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16.右图所示器物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题
学校班级姓名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铜器
D、陶器
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干野兽和照
4.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5.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 C.桀D.周武王
6.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武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7.极限联想:青铜器、世界现存最大、商朝、祭祀用品、全力和地位的象征,它是
A.四羊方尊B.妇好觚C.三星堆青铜神树D.司母戊鼎
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B.齐C.秦D.燕
9.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晋文公D.秦穆公
10.“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来源于
A.吴越争霸B.晋楚争霸C.齐楚争霸D.吴齐争霸
11.伴随铁器、牛耕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我国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是
A.奴隶主阶级B.奴隶阶级C.平民阶级D.地主阶级
12.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1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走向统一B.战争频繁C.诸侯争霸D.王室衰微
15.把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的是哪一事件
A.大禹治水B.李冰修筑都江堰C.长城的修建D白渠的修建
16.孟子的思想是
A.“兼爱”和“非攻”B.“民贵君轻”C.“无为而治”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7.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18.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下列哪本书?
A、《道德经》
B、《尚书》
C、《论语》
D、《春秋》
19.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0.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最大的是
A.孔子的学说 B.老子的学说C.墨子的学说D.韩非子的学说
2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学说与商鞅思想相接近的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2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

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23、在西周,你觉得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发生?()
A、人不人之间不平等,被分成几个等级
B、天子的王位由儿子继承
C、天子把土地分给亲属、功臣
D、天子年老时,征求各诸侯的意见推举有才能的人做他的继承人。

24、以下是小明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2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二、材料题
31、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1)这种制度称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2)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什么人?在这种制度下,全国最大的奴隶主是谁?
(3)受分封的诸侯要向周天子履行哪些义务?
(4)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作用?
3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效果最显著的是商鞅变法。

请回答:
(1)商鞅变法是哪国实施的?商鞅变法对该国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请说说有哪些?
(2)商鞅变法中的其中,“奖励军功”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什么人的权力?(3)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它是什么制度?标志着我国什么社会从此形成?(4)你认为商鞅为变法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你应该从商鞅身上学到哪些高贵品质?(至少两个)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材料题(10+10+10=30)
31、(1)分封制(1分);为了巩固统治。

(1分)
(2)诸侯(1分);天子(1分)。

(3)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分)(4)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分)
32、(1)秦国(1分);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2分)。

(2)君主。

(2分)
(3)封建制度(1分);封建社会(1分)。

(4)值。

(1分)不畏权贵,勇于创新。

(2分)。

33、(1)孔子(1分);春秋(1分)。

(2)创立儒家学派(1分);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1分)。

(3)创立儒家学派: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要求学习态度要老实,做到温故知新)(4分)
(4)孔子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