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滞留池去除道路径流雨水中氮磷的原理及研究现状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探讨了其工作原理、去除机制以及试验结果。
研究发现,生物滞留设施能有效去除地表径流中的常见污染物类型,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在试验结果分析中,发现生物滞留设施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有不同的去除效率。
文章指出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运行成本较高、维护难度大等。
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设施的维护管理,提高其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
研究的结果对于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物滞留设施、地表径流、污染物、试验研究、工作原理、去除机制、污染物类型、试验方案、试验结果分析、应用前景、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利用自然生物群落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的工程设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地表径流污染已成为城市水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往往难以完全去除地表径流中的各种污染物,而生物滞留设施能够利用生物的吸附、降解和转化作用,有效净化地表径流。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城市水体质量改善的需求,对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中的效果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已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建设、运行和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可以为城市水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生物滞留设施的工作原理和污染物去除机制,为生物滞留设施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验证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工作原理和污染物去除机制加以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在地表径流污染物处理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试验方案的设计和试验结果的分析,评估生物滞留设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为其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常用的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措施。
该设施主要采用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
本试验研究旨在探究生物滞留设施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及其机理。
试验选取了一个储水容量为500L的生物滞留设施,并在设施内安装了若干种不同的植物。
试验期间,收集了来自不同污染源的地表径流水样,并将其通过喷头均匀喷洒到设施内。
设置一个对照组,只进行水样供应但没有安装植物。
通过对各组水样中悬浮物、总氮、总磷、难降解有机物等指标的测定,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净化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在试验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生物滞留设施对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
悬浮物的去除率达到了80%以上,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0%和50%以上,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也超过了40%。
这表明生物滞留设施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物对周围水体的危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是生物滞留设施净化地表径流的关键机制。
植物通过根系拦截和吸附污染物,同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给微生物。
微生物利用植物根系释放的氧气进行降解和转化,从而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滞留设施还能够促进地下水的补给,提高周围土壤的水分含量,进一步增强了微生物活性和降解效果。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有效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措施。
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该设施能够高效去除悬浮物、总氮、总磷和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并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促进微生物活性。
该研究结果对于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生物滞留设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以提高其净化效果和可持续性。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用于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绿色工程技术。
它通过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组合作用,将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去除或降低,净化水体,保护环境。
本文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旨在探索其处理效果和机理。
试验研究首先选取了一处典型的城市居民区附近的水体作为实验点。
在该水体旁设置了一处生物滞留设施,利用土壤和植物作为滞留介质,以及微生物和附着生物膜为辅助处理因子。
在降雨事件后,收集地表径流样品,采用标准方法检测其污染物浓度。
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滞留设施对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在试验期间,设施能够将COD、B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的浓度降低至国家排放标准要求以下,并且在不同降雨量和污染水质条件下,净化效果相对稳定。
其去除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可有效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进一步研究发现,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主要机理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土壤和植物通过吸附、过滤、沉淀等物理机制降低污染物浓度;微生物和附着生物膜则通过酶解、降解、转化等生物学机制去除污染物。
不同物种的植物和微生物组合对不同污染物有选择性的去除效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有效性。
通过分析生物滞留设施的原理和应用,地表径流污染物的种类及影响,以及处理机制,设计了相应的试验,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分析。
研究发现,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浓度。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生物滞留设施的设计,提高处理效率。
生物滞留设施在地表径流污染物治理中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滞留设施、地表径流、污染物、试验研究、原理、应用、机制、试验设计、试验结果分析、有效性、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表径流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含的各种有害物质对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
目前,针对地表径流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来去除污染物的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显著等优点。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方面的有效性,并分析其机制和试验设计。
通过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种类及影响进行研究,我们旨在揭示生物滞留设施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验证生物滞留设施在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可行性和效果,为生物滞留设施在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改善城市地表径流水质、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1.3 研究意义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水环境中的各类有害污染物,减少水环境对周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有助于完善城市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提升城市水环境的整体质量和可持续性,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现状与发展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现状与发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现状与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污水中的氮和磷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们的过度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被称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方法。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来实现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
这一工艺主要包括两个步骤:脱氮和除磷。
在脱氮过程中,通过控制水体中氧含量和碳氮比,使得一部分氮物质以氨氮的形式被氧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在除磷过程中,通过微生物对磷的吸附和沉淀,使得污水中的磷被去除。
当前,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中最常用的工艺是BPR工艺(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这种工艺中,通过建立好氮磷比例控制系统和合理的生物反应器结构,使得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相互转换,从而实现氮和磷的去除。
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出水质量稳定等优点,已经在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得到应用。
但是,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虽然BPR工艺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但是其操作仍然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调节。
其次,BPR工艺只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对于大型城市的处理规模仍然不够。
此外,BPR工艺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持续的研究来优化工艺。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例如,一些研究人员通过引入新的微生物菌种和添加剂,改进了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提高了去除效率和稳定性。
另外,一些创新型的工艺也被提出,如利用电解气泡浮选技术、生物脱氮除磷和纳米材料协同作用等。
在未来,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现有的工艺,提高其处理能力和适用性。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通过生物修复方式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设施,其在城市雨水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雨水径流的不断增加,地表径流污染物也逐渐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问题。
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中包含大量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对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地表径流污染物问题,生物滞留设施被提出并应用于城市雨水管理中。
通过引入适量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元素,生物滞留设施能够有效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净化水体,保护生态环境。
目前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实验研究方面。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讨生物滞留设施在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中的效果,并分析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为生物滞留设施在城市雨水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探讨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机制,为城市雨水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生物滞留设施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去除效率;2.探究生物修复机制,揭示生物滞留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过程;3.分析生物滞留设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及稳定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4.为生态工程和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高生物滞留设施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减轻城市水环境负荷,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通过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物的试验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生物滞留设施处理效果的影响,可以为今后的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城市水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促进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可以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生物滞留设施在地表径流污染处理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及工艺发展现状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及工艺发展现状摘要: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已经逐渐从单一去除有机物为目的的阶段,进入到既要去除有机物又要脱氮除磷的深度处理阶段,脱氮除磷己成为当今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Abstract: at present,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from a single removal organic phase for the purpose of, get into both the removing of organic matter and denitrification and the depth of the phosphorus processing stage,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has become the sewage treatment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one of the hotspots.因氮、磷过量排放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当水体中总磷浓度高于0.02mg/L或总氮浓度高于0.2mg/L时则被视为富营养化水体,它的表征之一即为藻类过度增长。
研究表明,每向水体中排放1g磷会引发950g(干重)藻类的生长[1]。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防止水体被污染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去除氮、磷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方向。
1.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1.1生物脱氮基本原理废水生物脱氮是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参与的反应过程中,将氨氮最终转化为氮气而将其从废水中去除的。
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中所参与的微生物种类不同、转化的基质不同、所需要的反应条件也各不相同。
1.2传统生物除磷基本原理到目前为止,国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生物除磷理论是“聚合磷酸盐(Poly-p)累积微生物”——聚磷菌PAO的摄/释磷原理。
生物滞留池对氮磷去除的研究

研 究·RESEARCH68生物滞留池对氮磷去除的研究文_刘早红 蔡官军 徐晨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摘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生物滞留系统对降雨径流脱氮除磷的研究现状,从生物滞留系统结构、脱氮除磷的机理以及生物滞留系统优化的现状三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成果,并提出了一系列对脱氮除磷的研究建议,可为生物滞留设施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和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物滞留系统;系统结构;去除机理;脱氮除磷Study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by Biological Retention TankLiu Zao-hong Cai Guan-jun Xu Chen[ Abstract ] The research statu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rainfall runoff by biological retention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is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 retention system, the mechanism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and the status quo of optimization of biological retention syst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were put forwar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biological retention facilities.[ Key words ] biological retention system; system structure; removal mechanism;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水环境问题之一,而氮和磷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氮类污染物 约 1 / 2来 自城 市降雨径流 , 2 / 3的河 流水环
境 由于受到降雨径 流 中氮和磷 的污染而 导致功 能退化 . 因此控制 城市道 路径 流雨水 中氮 、 磷等 污染意 义重大 。
低 影响 开发 ( L o w I m p a c t D e v e l o p me n t , L I D) 理 念 侧 重 于运 用 源头 控 制措 施缓 解 城 市雨 水 问题 , 逐渐 成
研究方 向. 为生 物 滞 留技 术 的 推 广应 用 提 供 技 术 参 考 。
关键 词 : 道路 径 流 雨 水 ; 生物 滞 留池 ; 氮磷去 除; 影响因素 ; 优 化 技 术
中 图分 类 号 : X 5 2 文献 标 志 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9 — 7 7 6 7 ( 2 0 1 5 ) 0 3 — 0 1 2 8 — 0 5
器 环 境 保 护 工 程
En vi r onm en t al Pr o t ec t i on En gi n eer i n g
生物滞 留池去除道路径流 雨水 中氮磷 的 原 理 及 研 究现 状
张建强 , 许 萍, 何 俊 超
( 北 京 建筑 大学 城 市 雨 水 系统 与水 环 境 省 部 共 建 教 育 部 重 点 实验 室 , 北 京 1 0 0 0 4 4 )
Z h a n g J i a n q i a n g, Xu P i n g , He J u n c h a o
随着 我 国城 市化 进程 的加 快 , 水 资 源紧缺 、 水 环境 造 价 低 、 相对较易实施 , 近 年来 在 发 达 国 家被 广 泛 用 恶 化等 问题 也 日益 突 出 。 水 体 富营养 化 已成 为 我 国 目 于城 市径 流污 染 与雨洪 控 制利用 系统 。 前面 临的重大水环境 问题之一 , 而氮 和磷是 引发水体 富 营养 化 的主要 元素 。 研 究 表 明l 1 】 , 城 市河 流水 体所 接纳
1 2 8 , ; } 荭投术 2 0 1 5 N o . 3 ( M a y ) V o 1 . 3 3
器 环 境 保 护 工 程
En v i r on m en t a l Pr o t ec t i on En gi n eer i n g
有 机 氮 经 过 氨 化 作 用转 化 成 氨 氮 , 并 且 干 去 除效 果 , 如p H值 、 水力 停 留 时间 、 填料 的性 能 、 降 雨 需 氧 环 境 , 旱 也使得 菌类 细胞 死亡 释放 氨氮 , 在下 场降 雨初 期 , 累 间隔期 以及 植物 的选 择等 。
为 国内外 专 家学 者研究 和应 用 的热点 。生物 滞 留池是
L I D 的核心技 术 之一 , 在 径流 总量 控 制 、 径 流 污染 控制
和径 流峰 值 流量 削减 方 面具 有 较 好 的效 果 , 其 对 径 流 物 的控 制效 果尤 其 突 出l l J 。笔 者 分析 了影 响生物 生 物滞 留池 主要 通过 土 壤 、 植 被 的综 合 作 用来 达 滞 留池 对 氮 、 磷 去 除 效 果 的几 种 因素 , 并 阐 明 目前 国 到净 化 雨 水 的 目的 , 还 可将 雨 水暂 时 滞 留起 来 达 到 削 内外主要 的技术 优 化方法 、 优化 机理 及其 效果 . 指 出其 减洪 峰 流量 的 目的 。 种植 层 宜选 用渗 透 系数 大 的砂 质
g a r d e n ) , 由美 国马里兰州于 2 O世 纪 9 0年代首次提 出l 2 】 , 主要 起 过 滤 作用 , 可 有 效 去 除 较 大 的污 染 物 , 厚 度 通 是一 种 通过 在 城市 低 洼地 区种植 灌 木 、 花 草 以及 树 木 常为 6 0 0 1 2 0 0 m m。砾石 层 主要 用 于保 护 穿孔 排 水 等对 雨 水水 质 和水 量 进行 控 制 的工 程性 措 施 , 由于 其 管 不 被 堵塞 ,还 可 为 雨水 提 供一 个 暂 时存 储 的空 间 。 在延缓 降雨 径流 、 降低 污染 物负 荷方 面 的 良好 效果 , 且 砾 石 层 由粒径 为 1 2  ̄3 5 mm 的碎 砾石 组 成 , 厚度 宜 为
未 来 的发展 方 向
1 生 物 滞 留 池 概 述
填料 , 其 厚度 根据植 物 的类 型而 定 . 一般约为 2 5 0 mm, 可 为 径 流 雨 水 提 供 暂 时 存 储 的 空 间 和 植 物 生长 所 需
生 物 滞 留池 ( B i o r e t e n t i o n ) 又称 雨 水 花 园 ( R a i n 的养 分 。 填 料层 多选用渗 透性 较强 的天然 或人 工材 料 ,
摘
要: 介 绍 了生 物 滞 留 池 去 除径 流雨 水 中 氮 、 磷 等 污染 物 的 原理 , 分析 了 p H值 、 水 力 停 留时 间 、 填料的性能 、 降雨 间 隔
期及植物的选择对氮、 磷 去 除 效果 的影 响 , 结 合 国 内外 关 于生 物 滞 留池 脱 氮 除磷 的研 究 现 状 , 指 强 化 氮 、 磷 去 除 效果 的
Pr i nc i pl e a n d R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o f Ni t r o g e n a n d Pho s p ho r us Re mo v a l f r o m Ra i nwa t e r wi t h Bi or e t e n t i o n Ce 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