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叙述性及诗歌叙述者的身份——以《王家新的诗》为例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王家新诗歌的叙事

王家新诗歌的叙事

王家新诗歌的叙事
耿晓谕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王家新写了不少阐述自己诗歌主张的诗,比如《回答》,比如《答荷兰诗人Pfeiffer“令人费解的诗总比易读的诗强”》。

“我写诗,不制造谜语”一一的确,他的很多诗读起来相当轻松,常像一个寓言故事,在结尾点出深意,寓言故事的突出特征是表达的肌理,王家新的诗是怎样的呢?
【总页数】1页(P31-31)
【作者】耿晓谕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历史的"个人化"书写——评王家新《回答》叙事性 [J], 姬玉侠
2.王家新诗歌的叙事 [J], 耿晓谕
3.“有难度的写作”:王家新的诗歌美学与伦理 [J], 魏天无;
4.诗歌的叙述性及诗歌叙述者的身份——以《王家新的诗》为例 [J], 康馨
5.没有故事的生活──从王家新的《回答》看当代诗学的叙事问题 [J], 耿占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叙事创作手法

诗歌叙事创作手法

诗歌叙事创作⼿法诗歌叙事创作⼿法 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中,“叙事”⼿法在诗歌书写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被运⽤,“叙事性”已经成为当下诗歌书写的⼀个主流现象和特征,这是当代诗歌的嬗变和进步所致,这种现象从新世纪伊始就引起了诗歌评论界的适度关注。

进⼊新世纪以来,这种“叙事”特征表现出愈来愈普遍并有⽇益增强的趋势。

应该说它给当下诗歌创作带来了纷繁多样的新景观,诗⼈通过对⽇常⽣活、⽇常场景和内⼼存在的即时感受,以接近⼝语的语⾔表达⽅式,⾃觉地将“叙事”引⼊诗歌书写,充分使⽤⽩描、叙述、陈述、提炼、强化等修辞⼿段,展现和揭⽰现实⽣活某个时间和空间场景,诗意地传达主体⽣命体验、内在理解以及对事件、场景进⾏深度开掘,贡献出了⼀批诗歌佳作。

“叙事”作为从上世纪第三代诗⼈就已具备的艺术⼿法,随着时间推移和诗歌实践的反复演练、深化,在当下形成的这种阶段性总体特征,是否已经因为具有风格学研究的⽽具有了诗学意义?它的⽣成机制如何?它和⼩说散⽂中的“叙事”、以往新诗传统中的“叙事”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前呈现出⼀种怎样的⽣态⾯貌?对诗歌创作中的叙事诗学研究提供了什么样的范本和启⽰?同时其中也存在着怎样需要规避、纠偏的弊端?将来的发展⾛向和轨迹如何等,都需要深切关注、深⼊探讨。

笔者结合新世纪以来诗歌创作的实例对这⼏个⽅⾯的问题进⾏⼀些粗浅的分析。

从当代诗歌创作的整体景观和发展脉络来看,作为第三代诗⼈对朦胧诗反拨的重要诗艺表现⼿段,“叙事”⼿法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中后期,之后经过1990年代诗⼈们渐渐将之作为更为⼴泛的⾃觉艺术追求,到新旧世纪之交,“叙事性”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所占⽐例⽇渐增⼤,涉及⼈数⽇渐增多,已经初步形成⼀种整体书写倾向。

⼤致上看,作为⼀种格局的形成,是在⼤量70、80后诗⼈进⼊诗坛,随着新世纪来临和⽹络诗歌的勃兴⽽凸现,并持续进⼊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创作中的。

新世纪伊始,知识分⼦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尘埃初落,⽹络诗歌⼀时呈现出井喷态势,⼤量更年轻的诗⼈进⼊诗歌书写,各种民刊先后出现,当代诗歌继1990年代中后期的相对沉寂,迎来了⼀个相对热闹、繁荣、众花纷呈的局⾯。

《在山的那边》赏析

《在山的那边》赏析

《在山的那边》赏析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在山的那边》赏析,大家一起来欣赏下吧。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

通过自己一次童年的经历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所说的“山的那边是海”。

其中“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并非指理想。

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

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疑问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它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主要思想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作为意象,用大海比作思想,用群山表示困难重重,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征途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

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201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著有诗集《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楼梯》(英译本,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9)、《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在山的那边》(《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诗性叙事成为了一种突出的文学形式。

诗性叙事不仅仅是将诗歌和叙事结合,更是一种对于情感、意境和思想的深度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

首先,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传统的叙事文学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形象描写,而诗性叙事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塑造。

通过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纠结。

例如,现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叙事作品。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被以诗歌般的语言展现出来,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福贵的痛苦和坚韧,还能够在诗意的叙述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就是一部充满思想的诗性叙事作品。

小说通过对于一个家族的命运的叙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莫言将诗性叙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诗性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统的叙事文学注重线性的故事结构和逻辑的推进,而诗性叙事则更加注重意象的展开和联想的自由。

通过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性叙事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融入到文字之中,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例如,余秋雨的小说《庐山谣》就是一部充满意象的诗性叙事作品。

小说中,余秋雨通过对于庐山的描写和对于人物内心的描绘,使得作品充满了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

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性叙事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通过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诗性叙事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纠结,探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以及使作品充满美的享受。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诗,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4、体味诗中蕴含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一。

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

谈谈诗歌本文的体裁是诗歌,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通过精炼、含蓄、优美而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诗歌的基本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

(2)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3)语言凝练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分类:(1)按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等。

(2)按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3)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优秀的。

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

诗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

所以我们在阅读分析理解诗歌时,须注意以下要领:1、用心吟诵,整体感受。

2、分析要点,感受诗的形象。

3、借助联想和想象,领悟诗的意境和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节奏和音韵之美。

三。

走近作者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被誉为“让九十年代推迟到来的诗人。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诗歌作品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诗歌作品的文本分析和解读

诗歌作品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诗歌是文学中最为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感悟,让读者不断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一个成功的诗歌作品,不仅需要有写作者的感悟和情感,更需要有精心设计的语言和结构。

在对一首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诗歌作品的基本结构和重要要素。

一、诗歌的主体结构诗歌作品的主体结构通常分为两部分,即义和形。

义指诗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主题和情感。

形则是指诗歌作品的形式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格律、节奏和形象语言等方面。

在诗歌作品中,义和形互相依存、相互映衬,缺一不可。

只有义和形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协调与统一,才能形成一首完整的、有力的诗歌。

二、诗歌的语言特点1. 感性和形象性:诗歌作品中的语言具有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它不仅侧重于表达发言者的情感和感受,而且尽可能地通过形象的比喻、象征、意象等手法来表现。

2. 夸张和夸张:为了达到感染读者、增强诗歌感受力和表现力的目的,诗歌作品中有时会使用一些夸张和夸张的手法。

3. 音韵美和节奏感:作为一种玄妙的文学形式,诗歌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诗人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突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既像音乐,又像歌唱。

三、诗歌的文本分析和解读方法1.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诗歌作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对诗句、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和解读打下基础。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诗歌作品的意象和象征。

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常常是诗歌主题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信息。

3. 分析诗歌的语言技法:最后,我们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技法,如韵律、节奏、修辞、语言风格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技法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在进行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时,我们需要有耐心、细心和认真的态度。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第一单元1 在山的那边2 走一步,再走一步3 生命生命4 紫藤萝瀑布5 童趣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还要题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1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获得人生启示。

2、品读诗歌语言,感悟诗歌语言美。

3、指导朗读,培养朗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获得人生启示2.难点:品读诗歌语言教学设想:1.指导思想①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②重视朗读训练。

③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2.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3.课前准备:教师:音频朗读学生:熟读课文。

4.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由谈“梦”导入新课: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

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2.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 是 抒 情 诗 ,而 是 叙 事 诗 或 话 语 诗 … … 把 诗 歌 混 同 于 抒 情
诗是 相对晚近 的现象 , 因为在 1 9世 纪以后 , 所有 的诗歌类
事艺术时 , 避免平面化的表达倾向 , 也许会更方 便读者 向深
度挖掘诗歌 内涵 。这里的“ 深度 ” , 是指感受的深度以及思考 的深度。诗歌将受述者带到不 同的人类世界 , 他们对 于外界 的感受与叙述指向紧紧联系在一起 。受述 者每一次深浅不
Au g .2 0 1 5
诗 歌 的叙 述 性及 诗 歌 叙 述者 的 身份
— —
以《 王家新 的诗》 为例
康 馨
2 6 4 2 0 9 )
( 山 东大学 文化传 播 学院 , 山东 威海

要: 传 统 的 文 学观 念 认 为 诗歌 是 一种 抒 情 文 体 , 而忽 略 了诗 歌 的 另一 属 性 一 一 叙 事 性 。诗 歌 不是 单 纯 的情 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堆 砌 。 而
第3 6卷 第 8 期 2 0 1 5年 8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0 1 . 3 6b l o . 8
念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但是 , 在单纯讨论传达情感的叙
所以 ,从诗歌的叙事性与抒 情性 的 比重出发来 定义诗歌性 质似乎并 不十分合适 , 因为诗 歌的“ 叙事性 ” 有别于所谓 的 “ 叙事诗 ” 。同样的道理 , 将“ 诗歌” 等 同于“ 抒情 诗” 的观念 , 显然也是 以偏概全 的。 事实上 , l 9 世纪之前的大部分诗歌都
是 多种 表 达 手 法聚 合 起 来 的 以抒 情 为 鲜 明 特 征 的 一种 文体 。相 比 于抽 象 的抒 情 性 , 叙 事 手 法 具有 更 明确 的客 观指 向能 力 . 也 更 利 于调 动读 者 的相 似 经 验 和 阅读 参 与 。 在 叙 事 性 手 法 占到 较 大 比 重 的诗 歌 中 ,诗人 会 塑造 出代 表 自 己一 部 分 人 格 的 叙 述 者, 进 行 回忆 、 想象、 记 录和 反 思 。 这 一 角 色 的存 在 , 不 仅 改 变 了诗歌 情 感 表 达 的 方 式 , 而 且 强化 了诗 歌 意 象的 表现 效 果
生存体验的表达姿态 。抒情的缘起是“ 事端 ” , 叙事的感性境 界为抒 情, 二者并非处在决然分开的两个领域 。无论采用何 种表现手法 ,叙事一直都是存在于诗歌写作过程 中的延续
性存在。
实现 了诗歌 文体边缘性地位 的逆转 。叙述性不仅仅 是一 种
话语表现方式 ,还是八九十年代 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氛围对 诗人提 出的战略要求 , 于是原有的所谓规则 、 真理都 不得 不
关键 词 : 诗歌 ; 叙事性 ; 叙述者 ; 王 家新
中 图 分类 号 : I 2 0 7 . 2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5 ) 0 8 — 0 1 7 8 — 0 3
上世 纪 9 0年代 出现的叙述性写作手法 , 改 变了中国文 学对 于诗 歌理论 的传统定位 ,以现代化 的表达 与接 受方 式
泄式 的表达转入冷静 的分析与质疑 。诗歌情感表达方式 的 冷静化 , 改变 了诗人的抒情姿态 。他们将 自己置 于人文精神 之复杂矛盾性 的漩涡 中,置于具体生存境遇 的可变路标 之
地体 现了诗人们感受世 界 、 挖掘 内涵 、 表达 自我的语言能
力。无论 直言或含蓄 , 诗人在情感呈现出来之前 , 总无法 避 免最基础 的叙事铺 垫 , 否则便可能诗体空洞 、 情感漂浮 。
物抒情 ” 还是 “ 情景交 融” , 都 只是表 达手法 的概括性 称呼 。
而这些称 呼只注意到了情感 与客 观世界 的联 系 ,忽略了让 情感具有现实价值的叙述手段 。
上, 精准地进行着命名 、 推翻和求证 的工作 。
每 一 种 新 生 的文 学 潮 流 都 会 引 起 破 坏性 的 尝试 。 2 0世


现 代 汉 语 诗歌 在 当代 的 叙 事 性表 现
在传统 的中国诗歌理论 中, 诗长于抒 情 , 贵在抒 情。但
是, “ 抒情 ” 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 诗 歌的表现手段却是 不能单

的。因为情绪 的呈现 , 需要诗人进行客观对应物 的联想和
筛选 , 才能找到最适宜 的表达方法。无论是“ 借景抒情 ” 、 “ 借
抒情 和叙 事都 只是 诗人 在写作 时的策 略选 择 ,诗歌所
呈现出的抒情性和叙事性 , 都不能成为定义其属性 的依据 。
纪8 0年代的一部分先锋诗人 , 虽然 以全新 的姿 态迎 接着叙 事性 的写作潮流 , 却又陷入了过 于口语化的误 区。他们过分 注重情感 的宣 泄 , 过于直 白而单纯的进行表达 , 降低 了诗歌 技艺 能够 承担 的美学效应 。他们使用没有任何遮蔽 与装饰 的语 言 ,致使任何一点瑕疵都会在毫无遮拦 的诗行 间原形 毕露 。口语化的叙事方式 固然有其特点 , 其所宣扬的文艺理
面临质变 的重构。相 比于传统的抒情技艺 , 叙事能力更充分
中蓐诗歌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发生了转向。历史语境的
变化 和对诗歌写作 向度的探寻 , 使得诗歌 出现 了新 的面貌 : 突破守 旧的时代性 、意识形态的非传统性 以及艺术 观念 的 革命性 。诗歌的承载能力远远 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 诗歌 体裁 的扩展和言说方式 的多样 ,体现 了彼年代诗人们 的集 体突 围。 这种实验意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写作 的难度 , 消 解 了崇高 , 抑制了无限制的高度追索 , 以新 的方式还原诗 歌 本体 的韵律和美感 。抒情性的吟唱收敛为经验性 的思考 , 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