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担当
以梦想与担当为主题的诗歌仿写

一、放飞梦想朋友,旅游去?有山、有谭,有水、有草、有花香……掬一把清凉,掬一把温馨,亲一口温香,带我们一片迷茫、一片欣赏、一片情长。
望一眼处女峰,横亘在无尽高原。
柔柔的,那是梦想中的大山。
高高的耸立着,放着光,放着彩,放着迷茫,放着异样。
直入云霄,上触蓝天。
路,登山的路,崎岖而漫长,陡峭而羊肠。
乱石林立,嶙峋浩荡。
向人们在展示,向人们宣言,向人们发出挑战。
自此,征服成了每一个探险者的欲望。
带着自信,带着欲望,带着力量。
攀登、攀登,任她路路崎岖,任她线天陡行。
揪着草,踩着乱石,穿过嶙峋。
攀登者一路无畏、无惧,如猿攀去,如巨蟒潜行。
大山好高,景色好美,可触、可亲,感觉着,感觉着。
尽管攀登者挥汗如雨、辛劳疲命,但浇不灭攀登者征服的欲望,浇不灭心中的那团烈火。
抬望眼,山高路险,荆棘满山,任凭她刺破了皮肉,任凭她划破了手、脸。
越是艰险越向前。
这是每个登山者内素、潜质。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心中的征服成了登山者唯一的欲望。
纯纯的,独自的,这是沉淀后的淡定,成了登山者继续前行的唯一动力。
好高骛远在这儿已成为登山者行动的指南。
剩十里半九成。
登山者靠的就是坚强的信念,永恒的意志,超凡的毅力。
攀登、攀登,一路上行。
……亲吻着山头,爱抚着山顶。
征服了、征服了。
大山的俊美,大山的美丽、魅力诱惑了登山者,诱发登山者一路高歌、一路猛进。
不知是大山征服了登山者,还是登山者征服了大山。
山的下面是处一马平川的大草原,掠过平原,便是那美丽的日月潭。
远望去,日月潭大谭套小谭,谭内谭,谭外谭,谭中有谭,谭外有谭,是迷,是魔?千百年来,有多少名人志士为之折服,有多少知名义士为之竞折腰,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赋颂歌。
今观之,水波碧荡,满心漾漾,清清爽爽。
在微风中起伏,在狂风中浩荡。
风停处,平静如面,光彩如境,触手可及,掬水可得,光亮的,彩彩的,好大的眸子,如少女的眼;风起处,波澜起伏,澎湃汹涌,激情浩荡,翻滚如浪,起伏如潮。
有激情,有喧啸,如怀春少女那明眸善睐的眼。
再大的重担主能担诗歌

再大的重担主能担诗歌
1,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自宋代:陆游《病起书怀》
白话文释义: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2,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清代: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白话文释义: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
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他诚然担当赞美诗歌

他诚然担当赞美诗歌
我很高兴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赞美诗歌的写作参考,这些内容将帮助你表达内心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一些写作提示:
1. 着重强调上帝的恩典和慈爱,表达内心的感激和敬畏。
2. 利用丰富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让诗歌更生动和感人。
3. 融入圣经经文和故事,从中吸取灵感和启示。
4. 考虑使用音乐元素,如韵律和押韵,让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吸引力。
以下是一个例子:
恩典之路
赞美主,祢是万物之源,
祢的恩典如涓涓溪水源源不断流淌。
祢的大能拯救我脱离黑暗,
带我走上恩典之路,不再迷茫。
祢让我享受天父的真爱,
赐予我力量,支撑我前行的步伐。
祢的话语如甘露滋润我心,
让我在人生旅途中从不孤单。
耶稣,祢是我的救赎和救主,
祢的大爱如海洋深不可测。
我感受到祢全能的能力,
让我在困境中坚定不移。
赞美主,愿我在祢的恩典里成长,让祢的荣耀在我身上闪耀,
愿我一生都跟随祢的脚步,
并将祢的恩典洒遍各个角落。
描写责任的现代诗歌五篇

描写责任的现代诗歌五篇责任,五篇现代诗歌,描写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尤其能够传递现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其中关于责任的描写也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五首现代诗歌,它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深刻地描绘了现代人对责任的认知和思考。
第一篇:《责任》责任是一道彩虹,连接着天际和人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感到安全。
责任是一把雨伞,在风雨中护住我们,是一种信仰和承诺,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责任是一份感恩,我们获得了生命和机会,是一份回馈和奉献,让我们为他人带去希望和温暖。
这首诗歌通过抽象的比喻,将责任描绘成一道彩虹、一把雨伞、一份感恩,让人们对责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和体会。
第二篇:《责任与自由》责任是束缚吗?还是自由的基石?我们被责任困住,还是因为责任才能自由?自由是无拘无束,还是无所适从?责任是硬肩膀,还是柔软的怀抱?我们不断寻找着答案,不断质问着人生,责任与自由,究竟是生活的两个方面,还是统一的整体?这首诗歌将责任与自由进行对比,让人们思考二者的关系,以及责任对人生的影响和价值。
第三篇:《责任与尊严》责任是一种尊严,是对自己的承诺,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生命的珍视。
责任是一种信仰,是对内心的坚定,是对未来的期许,是对道德的追求。
责任是一种力量,是超越自我的勇气,是成就事业的动力,是发现人生意义的路标。
这首诗歌将责任与尊严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对责任的认识和体会,也为人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第四篇:《责任与担当》责任是承担,是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是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是为了下一代的付出。
责任是担当,是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是在危急时刻不离不弃,是为了追求梦想不懈努力。
责任是一种情感,是对家人和朋友的承诺,是对社会和祖国的热爱,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担当。
这首诗歌让人们认识到责任是承担和担当的体现,也让人们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五篇:《责任与感恩》责任是一份感恩,是对生命和机会的感激,是对父母和师长的感恩,是对社会和祖国的感恩。
医院朗诵诗歌使命与担当

使命与担当也许,我们很渺小,就像浩瀚宇宙中那一颗颗小小的星辰,但是,我们绝不平庸,因为,我们在努力地散发属于我们的那一份光芒;也许,我们很普通,但是绝不平凡,因为,我们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人,我们照耀着石油之城的广袤大地。
我们守护着东营人民的生命健康,救援现场,我们手抬单架、肩挎药箱,抢第一时间,不顾汗湿衣衫;手术室里,我们凝神于每一个动作,早已忘却自己,忘却时间;病房里,我们无微不至守护在病人的身旁,不论窗外是黑夜还是白天;华灯初上,万家团圆,我们依然奔走在病房的每个角落,亲人们却只能在家里翘首企盼。
为了迎接“三甲医院”评审,多少人昼夜在岗位坚守与奉献。
初为人母的年轻护士,把甘甜的乳汁喂给病区的患儿,可襁褓中女儿却只能喝着奶粉,躺在摇篮里委屈地哭喊。
为了抢救被大火烧伤的十八名工人兄弟,全院上下凝心聚力、昼夜奋战,将他们从死神的镰刀下,拉回人间。
还有那位跪地抢救昏迷路人的东营“最美天使”,她看似瘦弱的身体,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连通了患者的生命线。
最难忘2018年那个雨夜,暴雨警报一次又一次地拉响,病房楼前上涨的雨水马上就要向楼内倒灌,设备面临瘫痪、医院面临停转!洪水即将涌入的瞬间,数十个身影迎着狂风暴雨冲向前方,用他们坚实的臂膀守住中心医院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就是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病人需要,我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
坚定的脚步留在东营的大街小巷,留在胜利油田的每一个钻机旁边;留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留在动车上突发疾病患者的身旁,甚至留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遥远的新疆小城疏勒县,李涛医生远离家乡和亲人,一去就是三年。
他把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化作希望留给了新疆的老百姓,像昆仑山上的清泉,滋养着边疆人民的心田。
周忠向和李强两位医生,为了责任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
纵然那里的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纵然对故乡和亲人充满无尽的牵挂与思念,但是他们默默坚守,勇敢向前。
那些被他们救治的非洲朋友说,有两个词语他们一生都不会忘记,那就是——CHINA,那就是——中国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弄潮儿向涛头立

弄潮儿向涛头立《弄潮儿向涛头立》“弄潮儿向涛头立,更出一材劲篾身。
”这是明朝著名诗人辛弃疾的名句,意指有志向的人应该像潮水冲向浪尖,展现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这句诗歌勉励人们勇往直前,勇于担当责任,敢于迎难而上。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就是这句诗歌,希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句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诗歌。
弄潮儿指的是潮水中的浪涛,向涛头立则是指潮水中的浪涛冲向海边的礁石,形成壮观的景象。
这句诗歌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人生中需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要有不畏艰难险阻的胸怀。
也表达了对于有志向的人应该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敢于挑战困难,不畏浪潮的力量和阻碍。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诗歌。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常常用水来比喻人生的境遇。
像潮水般奔腾的人群,像浪头般翻腾的思想,都成为了历史的记载和文化的传承。
辛弃疾在这句诗歌中运用了这种比喻方式,表达了对于积极进取、敢于创新、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的肯定和赞美。
这句诗歌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士人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可以从当代的社会现实来理解这句诗歌。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人面临贫困、疾病和其他困难。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弄潮儿向涛头立的精神,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诗歌。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不畏艰难、坚定信念,才能在逆境中成长,取得成功。
弄潮儿向涛头立的精神,正是指引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只有敢于冲破自己的局限和束缚,才能实现自身的突破和追求卓越。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更出一材劲篾身”这句诗歌,既是对于有志向的人的肯定和赞美,也是鼓舞人们勇往直前,敢于担当责任的力量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历来都是有担当的,所以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诗人。
他们关注国计民生,关心社会变革,体察民众疾苦,洞悉人间真情,蘸着血,和着泪,甚至
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一路行吟,成就诗史、诗圣、诗佛、诗鬼、诗魔的美誉。为中国乃至世
界文学宝库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光辉篇章。这是诗歌这种的文学样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质
的灵魂。白乐天所谓的“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著。”十分精辟概括了诗词文章的社
会担当功能。这才是人们热爱诗歌,敬重诗人的内在原因。
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冲击,一种对诗歌的恶搞在国民中闹腾
得热火朝天。“人们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兴高采烈地诋毁诗歌(著名编剧、诗人邹静之语)”。
国家一级诗人赵丽华以一首“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冲击当今诗坛,受到现代诗人和国民的热
烈吹捧。于是中国又产生了一批国家级的诗人,创造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梨花体”。更有甚
者,不惜赤身裸体地捍卫他们心中的最爱。这不能不使人想到,中国的诗歌在信息大潮气息
的关注下,衍生了一个怪胎。让人惋惜喟叹!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不妨将两首小诗做一比较。
第一首: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赵丽华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第二首:
脚手架
浪淘沙
是什么力量驱使你
十有八九拿不到工钱的手
攀上城市的悬崖
把饥饿插在
这繁花的最高点上
可正是这力量敦促我们
九死一生的劳动者
攀上世纪的塔尖
把红旗插在
南京总统府的
琉璃瓦顶„„
不言而喻,懂诗的和不懂诗一眼就能判别高下的,但是这位“浪淘沙”的草根诗人却没
有热的炙手、红的发紫。
这就不能不引发“梨花体”之外的闲言碎语。诗歌到底该有些什么样的担当?
1、动心
动心应该是一首诗最为根本的担当。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
担当起了感动、激动人心的社会责任。大到国家社稷,小到草木虫鱼。如果只是徒劳的吟风
弄月或为诗歌而诗歌,要打动受众是不可能的。我们读“关关雎鸠”,读“硕鼠硕鼠”,读“砍
砍伐檀”,如果引不起心灵的震颤,那是我们知觉麻木的表现。所以,愚以为,诗歌的第一担
当,应该是动心。让读者引起心灵的震撼或悸动。哪怕是些许的微澜,也是有担当的表现。
大的历史题材自不必说。我们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读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引发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做作。即使李太白笔下的五彩斑斓的神
奇世界,给我们的美学享受和心灵熏陶,也足以让我们暖意萦怀。动心的前提首先是应当明
白,让人能读懂。这样才能说进一步的理解与玩味。如果朦胧的连自己都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颓废的连一点希望生机都没有,动心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也不能把诗歌变成一杯纯净的
白开水,明白的几乎一览无余、了无滋味。那样人人都成天才的艺术家了。诗歌应该是酒,
是五谷发酵的纯酿。有一滴酒撒地,十里草木香的余韵。用前人的套话就是“人人眼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独特的“这一个”。并且这种余香,历久不衰,愈久愈浓烈,沁人心脾,侵骨
透肌。如从沙砾中淘出的明珠,光彩夺目,熠熠闪亮。比如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陶潜“悠然见
南山”,陆游“铁马冰河”,苏轼“千里共婵娟”,辛弃疾“天凉好个秋”等等,无不让人砰然
心动,过目不忘。其次就作者而言,感动受众的前提,必须是先感动自己。如果作者自己没
有激情,没有创作的欲望,没有表达的渴求,没有那进入状态的如痴如醉,甚至连一点感悟
也没有。那他的诗歌要动人,完全是一句空话。“李白斗酒诗百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癫狂,
所以才有那些神奇瑰丽的优美诗篇;杜甫能从西临妇人在自己堂前打枣的小事,生发出一首
诗歌,那是心中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灵悸动;王维“独坐幽篁里”的从容淡静,李贺“诗囊”
的辛苦奔波,莫不是一种需要表达方式的反映。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是这样,当诗人满怀的激情、欲望、冲动、感悟转化为文字的时候,
他所给予读者的视觉冲击和内心的震撼一定是很强烈的。这正如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不需
要任何的理由、功利和目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也正如一只鱼刺
在喉,不吐不快。如果作者本身就带着一种功利、欲望去创作,要写出动人的诗歌,完全是
不可能的。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绝对是不会动人的。我们读“小草在歌唱”,读“祖国
啊,我亲爱的祖国”,莫不感受到作者一颗炽热的爱国的心的跳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诗歌情
感性,应该为诗歌的第一担当。
2、养眼
动人是诗情,养眼是画意。
一首诗应该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图。在古代,许多诗人也是画家。如王维、苏东坡等等。
他们的天资是多方面的。也就成就他们作为优秀诗人的光辉形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精髓。也就是说,一首诗歌应该给读者以从来没有的艺术享受和熏
陶。这种和谐的美是一种视觉感悟上的灵动与冲击。
说到底,养眼其实应该包含闻一多先生所倡导的“绘画美”与“建筑美”两方面的意蕴。
所谓“建筑美”是指诗歌章法排列、句式长短、节奏处理等所显示外在的凝固美。古体
诗词自不必说,即是现代诗歌,优秀的诗人总是十分注意诗歌的建筑美的。我们读闻一多,
读徐志摩,读戴望舒,读朱湘,读贺敬之,读海子,读舒婷等等,都能从句式章法里体味到
一种美的愉悦和享受。“绘画美”的例子也是俯拾皆是的。“两只黄鹂鸣翠柳”,春意盎然,是
春的图画;“接天莲叶无穷碧”,绿意醉心,是夏的图画;“晴空一鹤排云上”,秋高气爽,是
秋的图画;“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皎洁,是冬的图画。马致远的《秋思》堪称绘画美的典
范之作。这种绘画美,以其浓烈的色彩,向读者绘形、绘色、绘声、绘影、绘神,构成了中
国诗歌艺术长廊中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绚丽多姿,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