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诗歌翻译_刘军平

合集下载

互文性在翻译中的应用

互文性在翻译中的应用

2015-5-20
互文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isions. (杨宪益译) ---The Story of Stone.(霍克斯译)
注重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看 杨宪益的译文紧扣原书名《红楼梦》,形式上是合适的。在汉 语中,红楼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它首先送入读者脑海中的是侯 门大院,因为自汉以来,名门望族均重用红色,同时,它又常指华 美的房子。所以,从此意义上说,这一译本考虑到互文性。 注重文本内容的形成过程和无处不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曹 雪芹的这本著作还有另一个名字《石头记》。霍克斯从读者 的可接受性出发,选择了易于理解的书名并按其翻译,而且砂 石在西方文学中有着深厚的隐喻意义。英国诗人布莱克曾有 诗句“从一颗细砂看尘世,从一朵小花看苍穹”颇有些佛教禅 宗中“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的境界。因此,霍克斯的译 文,从互文性来看,石头的故事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沉淀,有着 源远流长的互文性关系。
2015-5-20
References
李玲,关联理论言语翻译中的互文性,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邱凌云,李青云,互文性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2008. 段龙江,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互文性,内江科技,2006.
2015-5-20
谢谢观赏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2015-5-20
互文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李清照《乌江》来说明跨文化互文性对翻译的指 导意义: 生当作人杰, Be man of men while you're real live, 死亦为鬼雄。 Be Soul of Souls e'en if you're dead! 至今思项羽,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 不肯过江东。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刘军平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与翻译(2)

刘军平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与翻译(2)

刘军平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与翻译(2)Willow这个词在俄罗斯民歌中是悲伤的形象,是人类悲惨命运的象征,在莎士比亚悲剧中,柳树的形象和奥赛罗与狄斯摩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狄斯摩娜临死前唱的正是柳树之歌,而奥赛罗则是装点着柳树倒在水中死去。

《哈姆雷特》中忧郁的奥菲利亚临死时,“轻颤的柳条在她肩头垂泣”。

中国诗的用典则也可看作是互文性的一种。

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折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只因为李贺诗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古,总是刘郎去后栽,”之所用“章台”“灞岸”代“柳”,是因为韩翃诗有“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李白词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代长安人有送客到灞桥折柳赠别的习俗,可见,运用替代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运用典故。

作为译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才能理解这些互文用典,同时译者须明白这些深奥的典故对当代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并且有权决定这些典故是否是诗歌背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从目的语中寻找新的替代。

由于意象具有隐喻的意义,它必然具有独立的互文性指涉意义,只不过有的意象已经象征化了。

但现代诗歌的指涉是多义的,因为它们在不同情境中反复出现,而寓意朦胧,译者需要费心琢磨才行。

罗兰·巴特曾提及互文性的符码是“引文的海市蜃楼”(mirage of citations),不太容易捉摸。

这样听起来有些似是而非,因为互文的定义就是在话语体系中体现一种捉摸不定的特点,因此,互文性有双重特点。

一方面,它唤起对先前已经存在的文本的重要性,强调文本是开放的,它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与其他文本发生关联。

一提及互文,译者马上想到先前文本对它的影响。

另一方面,互文又意味着对文化话语空间的参与,即它不仅是考虑先前文本的因素,而是考虑到以文化为背景的话语实践,已经阅读过的匿名文本的引文无从追寻,如简单的暗指和回忆。

这种联系和联想是重复先前文本的某些因素,而不直接使用其意义。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作者:刘芳来源:《职业时空》2009年第10期摘要: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

其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形式的特殊性给人以深远意象。

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无疑为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维度。

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翻译;诗歌;互文性诗歌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从古到今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翻译家应该肩负起再现原作的形式与精神以及原作的意象的重任,使讲英语的国家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汉语诗歌的实质。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能拓宽人们的思维来理解原文,并且能更好地翻译原文。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在《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

互文性是指任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这一构成中,某文本与其他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连结,形成一个蕴含丰富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意旨,实践着语言符号在文本间的化合过程。

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活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在互文性质上的转换活动。

原文与译文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文,因为这一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和对目的语文本的创作,这些都需要与其他文本相联系。

互文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

下面就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已经家喻户晓,无需细细琢磨,单从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意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部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由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短促音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叠音词,这样的语音组合不禁使人陷入一种凄苦情境。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互文性理论如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阐述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的体现和影响,接着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精度。

通过对具体诗歌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揭示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以期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是许多引语的汇集,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本的交互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诗歌文本不仅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和结构,还要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互文关系,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韵味。

互文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关系,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文化交流和审美享受。

互文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译者在语言的互文性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2)

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2)

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2)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三、诗词译入语文本的互文性在强调意境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存在多方位、多角度的互文信息,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更是要把握好这些互文信息,使得译诗不失原诗的风格与韵味。

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一下译入语文本(即译文文本)中对原诗词互文性的处理与体现。

1、互文性与意象传递针对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第二节的开头,译者如何此中的互文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呢?从以下的三个译例来进行分析。

译文一: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 (许渊冲译)译文二:Gold chrysanthemums litterThe ground , pile up, faded, dead.This season I could not bearTo pick them (Rexroth 译)译文三:Lo, how my lawn is rife with golden bloomsOf unched chrysanthemumsWeary their heads they bow.Who cares to pluck them now? (Turner译)许渊冲把“黄花”直译为“yellow flowers”,虽一目了然,可是读者不能联想到菊花这一意象。

向日葵(sunflower)、金盏花(buttercups)等也是黄色的花儿。

读者无法体味到原词中的互文意义。

Rexroth 和Turner 把“黄花”直接释义成“chrysanthemums”。

菊花在西方通常是用在葬礼上的花,英美人对菊花(chrysanthemums)的理解是一种怀念追悼之情。

虽然和原词中菊花的内涵有差异,但悲伤之感还是吻合的。

这样忠于原词的互文意义的译法更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也能加强英语读者对汉语文化的了解。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

英语诗歌中的美学及其翻译技巧作者:王楚云杨洪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7期摘要: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言辞简单,意向丰富的特点。

大多数诗歌本身都是通过把具体事物按照一定的发生顺序堆砌成意向,再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然而由于本身的局限性,诗歌的翻译不大可能像其他文体的翻译那样平铺直叙,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吃透具体的意向并将其升华,变成简单,凝练的译出语,从而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诗歌;意向;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255-03长期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翻译原则和方法一直困扰着广大译者。

近代以来,不少翻译大家都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北京大学的许渊冲教授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原则,并具体地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三似、三化、三之”的方法,提出了诗歌翻译应包括“形似”、“意似”及“工美”的原则①。

辜正坤教授则提出了诗歌翻译中“可译”及“不可译”并明晰了它们的界限,并提出了“以意译及美学为导向的诗歌翻译原则”②。

而武汉大学的刘军平则强调诗歌翻译的“互文性”,即必须要“生动”,“整洁”。

但无论说法怎样复杂,本质上都是在阐述诗歌翻译中的“形似”及“意美”的原则。

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诗歌翻译不能像其他文体翻译那样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这就要求译者一定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来构建意向以及确定翻译原则。

一、诗歌的美学价值根据许渊冲教授的说法,诗歌是一种“以形化及音化的符号组成的长短句,作者通过各种意向的组合来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理念,并以其形式上的美感来达到传播的目的”③。

根据这个定义,诗歌应当包含美学价值,这个美学既包括音律美,形式美,也包括意向美。

即在诗歌翻译中必须将美学价值得到完整体现。

(一)英语诗中“简洁”的美学价值由于汉语与英语结构形式的不同,汉语诗和英语诗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
的瑰宝 ,从 古 到今对 人 的精神 生活 有着 重大 的影 响 。翻译 家应该 肩 负起再 现 原 作 的形式 与精神 以及 原作 的 意象 的重任 ,使 讲英 语 的国 家 的读 者 能更 好地 理 解 与欣赏 汉 语 诗歌 的 实 质 。 互 文性 理论 的 引入 能 拓宽 人们 的思 维来理 解原 文 ,并 且 能更 好地 翻译 原文 。 法 国的 后结 构主 义文艺 批评 家朱 莉亚 ・ 里斯 蒂 克 娃于 l 6 9 9年在 符号学 :符 义解析研究 一 书中提出 了互文性 这 一概念 。互文性 是 指任一 文本 与其 他 文本 间的相 互影 响与联 系 。克里 斯 蒂娃认 为任 一文 本 的构 成是对其他文本 的吸收和转化 ,在这一构成 中,某 文本 与其他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 ,彼 此连结 ,形成 一个 蕴 含丰 富的开 放 网络 , 以此 构 成文本 的过 去 、现在 及 将 来 的意 旨,实践着 语言符 号在 文本 间的化 合过程 。 翻译 并 不是一 个 简单 的单 项活动 ,而是一 种语 言 文 化在 互文性 质上 的转 换 活动 。原文 与译 文之 间本 身 就 是一 种互 文 ,因为这 一 翻译过 程就 是译 者对 原 文本 的阐释和 对 目的语 文本 的创 作 ,这些 都需 要 与其他 文 本 相联 系 。互文性 为 诗歌 翻译提 供 了一个 新 的契机 和 翻 译视 角 。下面就 在互 文性 理论 指导 下运 用不 同 的翻
s i g ̄ g
i h a o n Kwo k & Ma g n t esme ru d( c Hu h, 1 8 ) 9 0 此译文采 用的是一种特 殊的格 式 ,无停顿 ,用语简 洁正符合 中诗 的特点 ,并且运用 了首韵 、尾韵 等形 式把 整个 情境 编织在一起 。起始 句不断使用 “e k a d se s n sac e” erh s ,组后又陷入一种 “ihn n r vn ”的 s ig a d g e ig g i 境界。看到这段译文我们不禁回忆起 L v s C ul o e i re,这 首诗 。虽然这两 首诗要表达 的感情 不同 ,但是这种 内心 的情绪是相似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又存在着互文性 。 译 策略进 行 具体分 析 。 从 以上 三个 不 同译本 可 以看 出它 们都 是采 用声音 意象 的方 式来传 达原 词 的音美 。在 翻译 的过 程 中,存 互 文 性 与 诗 歌 的 声 音 传 递 在 着作 者 、译者 和 读者三 者 之间 的一 个对 话 。为 了使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 声声慢 已经家喻户晓 ,无 译 文读 者 获得 与原 文读者 相 同 的美感 ,这 些译 者都 发 需 细细 琢磨 ,单 从开 头七 组叠 字 的运 用就 能感 受 到一 挥 了各 自的长处 通 过互 文性 来传 递原 词 的音美 。 种 孤苦悲凉 的意境 。“ 寻寻 觅觅 ,冷冷 清清 ,凄 凄惨惨 互 文性 与诗 歌 意 象 的 传 递 戚 戚 ……” 这七 组叠 音词 由七 个均 等的音 部造 成 一种 缓 慢 的节奏 ,由平声 字 “ 寻 ”起音 ,并和短 促 音 的 寻 在 诗歌 中,意象 内涵 丰富 ,是语 句 中的关键词汇 。 “ 觅觅”构成 一个音群 ,通过 “ 觅觅” 的发音在声 调高 读 者 读 到意 象 会产 生 词语 联 想 ,联 想 到词 所 指本 身 , 处 形成 一种 自然 的停 顿 ,然后 用 “ 冷 清清 ”在 略高 也 会联想 到这 个物象 在生 活中所起 的作用和存 在意义 。 冷 的音调上 经 过过 渡接着 便 连用 了三组 叠音 词 ,这样 的 但 是 中西意 象 的传递 是件 非 常 困难 的事情 。许 多翻译 语 音组 合不 禁使 人陷 入一 种凄 苦情境 。这 种高 超 的作 家都 绞尽 脑 汁 运用 不 同的 翻译 策 略来 克 服这 一 困难 , 词艺 术也让 众多 译者 挠腮 。下 面我 们就 来欣 赏一 下 翻 而互 文性理 论 可 以帮助译 者 更好 地理 解 原文 。忠 实的 译 家 是如何 通过 互文 性来 传递 诗歌 声音 的 。原词 引用 理 解是 翻译 的第一 步 。以 一剪梅 为例 ,原文 :“ 轻 如下 :“ 寻觅 觅 ,/冷冷 清清 ,/ 凄凄惨惨 戚戚 。 寻 ” 解 罗裳 ,独上 兰舟 ” 。 译 文一 : 译文 :

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以李清照的词英译为例看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摘要:英语教学论文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

其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形式的特殊性给人以深远意象。

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无疑为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维度。

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翻译;诗歌;互文性;博士论文诗歌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从古到今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翻译家应该肩负起再现原作的形式与精神以及原作的意象的重任,使讲英语的国家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欣赏汉语诗歌的实质。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能拓宽人们的思维来理解原文,并且能更好地翻译原文。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在《符号学:符义解析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

互文性是指任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在这一构成中,某文本与其他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连结,形成一个蕴含丰富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意旨,实践着语言符号在文本间的化合过程。

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项活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在互文性质上的转换活动。

原文与译文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文,因为这一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和对目的语文本的创作,这些都需要与其他文本相联系。

互文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

下面就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已经家喻户晓,无需细细琢磨,单从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意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部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由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短促音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叠音词,这样的语音组合不禁使人陷入一种凄苦情境。

这种高超的作词艺术也让众多译者挠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刘军平(1962-),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比较文化收稿日期:2002-10-112003年第1期总第16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2003,№1Serial №166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刘军平(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本文审视了互文性与诗歌翻译的关系。

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本文认为,中西诗歌翻译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外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关键词:互文性;诗歌;文本;翻译;意象;意向性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Intertextu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understanding all texts and it highlights the inter 2dependence and impact on the intertext.By quoting Julia K risteva ’s view that 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and every text is 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exist abundant intertextualities in East 2West poetry in terms of verse rhythm ,imagery and intentionality.As a translator ,on the one hand ,one must be appreciative of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poet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must adopt adequate strategies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inter 2textual affiniti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study between intertextualit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will shed new perspective and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K ey words :intertextuality ,poetry ,text ,translation ,image ,intentionality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01-0055-051.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

Basil Hatim(1996)认为,广义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理解的先决条件,它包括作为符号学整体的甲文本对其它文本的依赖。

其他文本作为一个预先独立存在的文本,可能与甲文本发生联系、产生影响。

互文指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于文本之内的互文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contratextuality )。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第二类。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Julia K risteva ,1941—)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

朱丽亚・克里丝蒂娃在《符号学》和《诗歌语言革命》中用互文性、现象文本、生成文本(intertextualit ′e ,phenotexte ,geno 2texte )等术语说明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

她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hip ),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association rela 2tionship ),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她说:“任何语音链都具有一种发送源,它使身体与其生物学的和社会的历史相联系,任何文学史、美学或风格学,如果它们仍囿于彼此分割的状态的,都是不可想象的。

”(张首映,1999:442)解构主义赋予互文许多独特的使命和意义,藉此取代结构主义锲而不舍地追寻的模式。

解构主义希望批评家同时阅读多种文本,在不同文本之间印证某种相似性和类似性。

因为世界上没有绝然独立的作品,也没有单一的独创性作品。

传统所说“第一部”、“独创的”、“无与伦比的”等评价作品的形象性词语,不仅言过其实,而且不符合“互文性”特点。

解构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双重解读”、“双重文本”、“双重批评”,才能呈现“互文性”。

罗兰・巴特扩展了文本理解的条件,互文性对巴特来说不仅仅包含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且超越了“语言代码”概念的中立意义。

巴特(1970)说:“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任何文本都是过去引文的一个新织体。

”(王一川,1994:222)罗兰・巴特的这一观点与克里丝蒂娃(1969)的原意不谋而合:every text is constructed as a m osaic of citations ,every text isan absorption and trans formation of other texts(Hatim,1990:125)。

不难看出,克里丝蒂娃、巴特等人提出的互文性概念,为文本理论注入了新的社会历史意义,有力地冲击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抽象的文本理论,同时又给翻译理论带来了契机和新的研究视角。

特别是诗歌在不同民族中总被看成可以涵盖一切文艺样式审美本质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形式而给予重视。

诗歌中的节奏、韵律、意象、原型等艺术符码充满张力和多义性。

而每一诗歌文本都由若干不同系统(语音、字词、意象、格律、用典、模仿)交叉而成,它们不断组合、冲突和破裂,组成互文性的多义,如此循环以至无穷。

每一次互文的指涉都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而多义,寓意更为深远。

如果说“美即寓意”,那么,诗歌文本就是高度浓缩、多义、变化和复合的寓意,因而是美的文本系统。

现在让我们来将诗歌翻译置于互文性的背景下进行具体考察,重点是探索诗歌中互文性之关联及相互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诗歌互文时所采取的最佳翻译策略,并试图建立一种反映这种策略的认识途径。

21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诗歌的声韵与节奏体现了诗歌的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

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T o be|or not|to be:|that is|the ques|tion用的是轻重五步格,第五步多一音,第一步、第三步的重音仍同时是长音,第二、第四音两音步都较长,但英文诗并不十分计较这种长短的分别。

第四步的语气的重音应在第一音(that),而音步的重音却落在第二音(is)。

如果严格地依音律谈,is应由轻音变为重音。

本来轻而要变重,音调也须由低到高,这种以字音分步的办法通常叫做音组制(syllabic sys2 tem)。

近代英文诗有放弃“音组制”而改用“重音制(accent system)的倾向。

尽管如此,音美(syllabic sytem)是诗歌特性的使然。

黑格尔说:“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快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说富于意象的词藻还重要。

”(黑格尔,1981:68)黑格尔把诗的声律置于词藻之上,还是从诗的美学特征着眼的。

既然诗歌和音乐关系如此密切,那么译者在译诗的时候在做到不因音害义的前提下,应努力用声音去呈现诗歌的“芬芳气息”。

诗歌的“芬芳气息”可以随着互文性的“缕缕春风”,吹遍其它文本。

读者都熟悉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们无需仔细琢磨这七组叠字的语义,只是从它们语音的组合中,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情味。

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步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用可以轻长发音的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声调略高但发音短促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发音绵长但音调渐次降低,且不能响亮发出的叠音词。

这样的语音组合,实在有如压抑不住的哽咽抽泣(叠音词长短高低轻重不同,如关关、凄凄、萧萧、荡荡之类都先抑后扬),犹如茫然无依的低回叹息,吟诵之下,不知不觉间便被带入那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情境中。

循着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从语音的互文性角度来解读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沉默》的译文,我们也许能从互文性语音层面上品味到译文传达出的一些特殊意味。

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让你的梦想深深地躲藏,/就让它们在心灵深处,/冉冉升起,又徐徐降落,/默默无言的夜空的星座。

/观赏它们吧,爱抚,而沉默。

(飞白译[俄国]丘特切夫《沉默》)飞白的译文选用的多是如“沉默”、“默默”、“深处”等音色相对比较黯淡的圆唇元音字,以及不太容易响亮发声的舌面音或唇齿音,韵脚用的也多是声音短促的去声,以显得迂缓而节奏沉重,给人一种深沉而又有些压抑、苍凉的感受。

飞白先生译文中的拟声效果词的使用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诗的影响(王耀辉,1999:55)。

事实上,英语中通过拟声效果词的使用以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的例子不少。

如运用元音、辅音l、m和n暗示平和与宁静。

The long day wanes;the slow m oon climbs the deep;M oans round with many voices—Ulysses 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虽较少工于技巧,但仍留下了下列佳句:F or the gentle wind does m oveSilently,invisibly...其中,有众多的辅音l、f、v,听起来十分宁静。

而在布莱克下面的诗句中,辅音b、r的重复听起来如汨汨泉涌: But a pebble of the brookWarbled out these meters meet丁尼生的《溪流》在用韵上可与布赖克相媲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