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翻译中的形美再现

合集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三美”说解读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本文重点对许先生的“三美”说进行解读。

“三美”对于中国诗歌这种特殊文学形式的翻译具有很高的指导性,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标签:许渊冲;“三美”说;意美;音美;形美1. 绪论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他自诩“不是院士胜是院士,遗赠欧美千首诗”。

在长达几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许渊冲先生共出版了42本著作,3本翻译论著,1本回忆录和38本译著。

许渊冲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

他学识渊博,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先生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实践工作者,他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总结除了很多独特的简介和宝贵的经验,构建了独特的许氏译论体系。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便是许氏译论的高度浓缩。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提出,在我国翻译史上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许氏译论不仅继承了先贤的翻译思想,更在自己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框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在许均教授的《新旧世纪交谈录》中就明确表示他的理论依据就是“前任的理论或经验,不过应用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再加以发展总结”,便形成了许氏翻译理论。

他从鲁迅的“三美”论中选了一个“美”字;从钱钟书的“化境”说中取了一个“化”字;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即“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来源于朱光潜在《诗论》中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创”,即“文学翻译等于创作”,来源于郭沫若的“创作论”;“优”,即“翻译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似”,即“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形似、神似”,来源于傅雷的“神似说”;“竞赛”,即“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摘要: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更是如此。

本文拟就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揭示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文化意境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它要求译者克服源语和译语在音,形,义等美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准备把握译作和原文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

诗歌一系列自身的独特性都构成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因为翻译旨在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

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映出来,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rthur C ooper所译: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So that it seemsLik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I watch the bright moon,Lowering my head,I dream that I’m home.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

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由此可见,“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浅谈诗歌翻译中“三美”

浅谈诗歌翻译中“三美”

浅谈诗歌翻译中“三美”乌鲁木齐市南昌路236号新疆工程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邮编:830091作者:申向晶摘要:针对诗歌的翻译,我国多位翻译大家倡导鲁迅先生提出的“三美论”即:讲究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

笔者通过学习体会到诗歌翻译中“三美”的重要性,并在翻译鉴赏及实践中以此为指导,来探索诗歌之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1. 引言诗歌的翻译对任何翻译者来说都并非易事。

美国诗人Frost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

)他认为译诗有失无得。

国内也有人持诗歌不可译论,如翻译家王以铸说:“我以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

这是因为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由于其传达意境和文化差异等不同,常常导致异语诗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等不同程度的流失。

尽管如此,诗歌翻译这座翻译界最后的“巴别塔”仍然无法阻挡诸多诗人和学者探索的脚步。

在诗歌翻译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理有两种手法:“异化”或“归化”,异化指的是以西方文化认同为原则;归化是指以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的原文再现的翻译原则。

这两种情况的译文处处可见,为了保存源语(original language)中的本国情调,这时翻译就变得相当复杂,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水平,都会做出大相径庭的处理。

因为异化和归化是一对矛盾,一方面要求忠实于原文,一方面又要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可或理解。

2. 译诗的“三美论”及应用鲁迅先生提出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冯庆华也倡导译诗要把握其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讲究音美、形美、意美。

许渊冲也将此理论成功地应用到了诗歌翻译中,提出“意美”指译文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音美”指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形美”主要指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做到尽量形似。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作者:郑丕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1期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而诗歌当推唐诗为首。

为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无数译者呕心沥血。

然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中西方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习惯存在诸多不同。

因此诗歌翻译任重而道远。

许渊冲先生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自身丰富的翻译经验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美”原则——“音美”、“形美”和“意美”。

本文将通过使用“三美”原则从音美、音美、形美角度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进行英文赏析。

关键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三美”原则;对比作者简介:郑丕梁,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口译2013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一、背景分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中唐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其作品平易近人,贴近实际,以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

此诗大约写于贞元三年(787年),当是白居易应对进士科考试的习作。

从诗题来看,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送别的地点即位于长安东南著名的游览胜地乐游原。

乐游原是唐时长安的制高点,站在其上俯瞰,规模宏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兼送别的五言律诗,是诗人的成名之作。

相传白居易赴京应举,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新乐府运动的先驱顾况。

顾看了他的姓名,笑着调侃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

二、“三美”原则“三美”论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他在《极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

”许先生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

《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

《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

《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摘要:《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关键词:“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关雎》;一、引言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在自己长期的翻译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即诗歌翻译的“三美论”.拥有“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诗歌是最精致的文学形式,达到了美学的极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1].在翻译过程中,译诗也应力求达到原诗的美感,“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即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即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即形美”[2]85.由此可见,“三美论”对于诗歌翻译的美感再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许渊冲的“三美论”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

笔者对知网数据库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从2005年至今,国内学者从“三美论”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数量达到1400余篇,其中期刊类770余篇,硕博论文类270余篇。

从“三美论”视角分析和研究《诗经》翻译的数量为10余篇,而从“三美论”视角赏析《关雎》的仅有1篇。

从2013年到2017年,“三美论”的研究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发表论文共466篇。

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下,对诗歌翻译的经典理论“三美论”应用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雎》英译中的“三美”再现《关雎》可谓中华文化经典的肇始,“六经之策,皆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雎》”[3].《关雎》结构整饬,内容质朴,因其翻译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诸多方面,很值得基于“三美论”视角进行研究。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

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观文章系统梳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翻译思想,诠释“音美”“形美”“意美”的内涵,指出在中国诗歌的英译过程中,为了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应致力于再现源语作品的美学特征,才能达到文化传播及推广的意义。

标签:许渊冲;三美;文化传播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我国著名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幼年开始就接受到中西文学的学习,并且逐渐在诗歌翻译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为了传播及推广中国文化,他先后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翻译为英文、法语。

许渊冲先生的外译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学的传播上,贡献尤为突出。

同时,许渊冲先生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外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诗歌英译的“三美”思想内涵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解释的,相互依存的。

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也会产生反拨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一方面是中国文学的输出,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化的必要途径。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认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许先生曾在有关译诗的文章中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

〔1〕在三美论提出后,还受到诸多争议。

许先生针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三美”论,不是孤立地追求“音美”,而是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其中“音美”“形美”放二、三位,不是过分强调形式。

好的译文,应该是“意美、音美、形美并重”。

〔2〕73诗歌英译理论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诗歌的韵律、意象及意境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界如一块瑰宝,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另一方面,早在16世纪,就有英国学者开始翻译中国古诗,向英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格律。

诗歌翻译中的音_形_意三美的再现_李清照_声声慢_两英译本评析

诗歌翻译中的音_形_意三美的再现_李清照_声声慢_两英译本评析

方式来表达 。 《声声慢》原词分为上 、下两片 ,上片十句 ,押四平韵 ,四十
九字 ;下片九句 ,押四平韵 ,四十八字 ,共九十七字 。且全词多 用齿声字 (齿音) 及舌声字 (舌音) 尤其是末了几句 :「梧桐更兼 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十多 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 ,不但读来明白如话 ,听来也有明显的 声调美 ,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 。如此规则的词我们该如何把 它译成英文 ,也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它的音韵之美呢 ? 许氏译 文通篇韵律明显 ,体现在尾韵上如“miss - is , sad - dread , it -
(2) 乍暖还寒 :林氏译为 now warm ,now cold ,而许氏用 lin2 gering cold (lingering : 逗留的[4]) 更形象地呈现了原词所要表达 的天气状况 ,即天气刚刚转暖 ,但寒气久久未消 ,变化无常 ,忽 暖忽寒 。将息 :调养休息 ,保养安宁 。林氏把“最难将息”译为 make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在原诗要表达的意思上有所延 伸 ;相比之下许氏的译文更忠实于原诗 , How hard is it …的感 叹句式的使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
四 、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 、评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林氏的译 文在音美 ,形美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但是在诠释原词意境 时有创作之嫌 ;许氏在其“三美 ”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既很好 地体现了原词的“意”,也兼顾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可谓 是音形意三美皆俱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1 ] 方梦之. 译学辞典[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 郑严国. 英汉双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 M] . 长沙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摘要】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与神的保留与变革决定了译文是否能忠实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使译文能够传达原诗的美感与内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表现在译者需要在不同语境中找到平衡点。

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诗歌的独特韵味和情感。

在结论中,形与神的平衡与协调是成功翻译的关键,形与神的共生与互补为诗歌翻译增添了更多的艺术价值。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的完美结合是译者不断努力的目标,也是诗歌翻译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诗歌翻译、形与神、重要性、形式、神韵、语言文化、转化、挑战、平衡、协调、共生、互补、艺术价值1. 引言1.1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诗歌翻译是一种复杂而精妙的艺术,其中形与神的传达尤为重要。

形指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等外在形式,而神指诗歌的情感、意境、内在精神等更为抽象的要素。

在诗歌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诗的形式的尽可能传达原诗的神韵,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相辅相成,形式的保留与变革需要平衡考量。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节奏的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美感。

神韵的迁移与再现则需要翻译者深入原诗的内涵,把握原作的情感和意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重新呈现神韵。

语言文化的转化对形与神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诗歌翻译的质量。

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实现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在诗歌翻译中形与神的挑战是持续的,但正是这种挑战使诗歌翻译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2. 正文2.1 形与神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形与神是诗歌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

形指的是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等形式特征,而神则代表着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灵魂等内在精神。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兼顾形与神,保持原诗的形式特点同时传达其情感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