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翻译美学三原则的角度下,对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蜀道难》的韵律特点和许渊冲的对应韵律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美论” 诗词翻译韵律许渊冲李白1.引言《蜀道难》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是汉乐府的旧题,大部分以五言或七言为正格,早在唐代之前就出现过很多诗人以《蜀道难》为题创作的乐府诗,但大部分作品内容空洞刻板。
李白的《蜀道难》是对乐府诗的大胆创新、打破陈规,在其内容、诗篇结构格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用杂言取代传统写作的七言诗格式。
李白通过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崎岖的磅礴气势,以此歌咏蜀地山川的壮丽雄伟,充分展示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祖国自然山水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全诗篇幅短小精悍,但内容充实完整,结构清晰紧凑。
一方面展现了李白别出心裁的遣词造句水平,另一方面李白通过独特的结构安排,使得全文整体紧凑,联系紧密,表现出恢宏壮阔的蜀地气势。
《蜀道难》一文中错落有致的句式、富有音韵美的语句及想象、用典、夸张等手法,令世人不禁赞叹李白的天才创作才能。
1.原文韵律特点赏析开篇以“噫吁嚱”感叹词开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文出现了三次,全诗反复咏叹,如江海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危乎高哉”直接抒情,感慨蜀道高耸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运用夸张的手法,感叹蜀道之难。
文中再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蜀道难以攀爬,令人畏惧,写出李白的出行路之难,更写出蜀道之旅的孤寂悲凉。
结尾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全文的最后用本句概括了蜀道剑阁的险峻和战争的惨烈,咏叹了治理蜀地之难。
三次咏叹在全文中循环反复,不仅有利于表现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而且使读者诵读时旋律更优美。
长短句错落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长短句的安排也是李白抒发情感的需要。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文学意象翻译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
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
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作者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
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
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
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
古文英译的历史、难处、技巧和原则

古文英译的历史、难处、技巧和原则摘要:概述了古文英译的历史、古文英译的难处、古文英译的技巧和古文英译的原则。
笔者认为,古文英译的理论不应看作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东西,不应局限在翻译的原则和标准的狭窄范围之内。
古文言简意赅,许多名言佳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座右铭。
1997年我国领导人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就引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本论文由大家网整理提供世不竭” (Cut away half of a rod and keep onhalving what is left ,and there will be no end to that process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Lov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are most valuable in a country)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Heaven operates vigorously , and gentlemen exert to strengthenthemselves unceasingly)等词句。
1999 年3 月在访问瑞士时,他引用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Is it not delightful to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 )同年6月视察黄河沿线时引用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If a man is not far -sighted he is bound to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the near future.)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以及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尊重,许多外国元首在与我国的交往中,也常引用古代名言。
例如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本论文由大家网整理提供西安南城门欢迎仪式上的演说,就是以《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 ,all under heaven will beequal)结束的。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2014年7月第33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l.2014Vol.33No.7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4.07.056 收稿日期:2014-05-05作者简介:张琴(1985-),女,江苏泰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法语语言文学研究。
简述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张 琴(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 要: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
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
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以诗译诗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7-0130-02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他的译文韵律丰富,节奏感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首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成果,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
他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汉语诗歌修辞的翻译方法

六、设问
所谓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以达到加强语气,引人注意的修辞效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But do you know by whom these young leaves are cut out? The early spring wind is as sharp as scissor blade.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赠别二首(其二)》) 译文: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 out heart
四、夸张
夸张在汉语和英语里都是常用的修辞,用以加强 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有意夸大或缩小事物 的某一方面,从而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翻译中 直接采取直译,能把原文中的语言的感染力带到 译文里。在诗中的应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译文: 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
十、反复
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同一语句或词语, 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这是汉语和英语 里都经常使用的修辞格。该修辞的功能在于突 出思想感情,分清层次脉络,增添旋律美,加 强节奏感。这一修辞格并不好翻译,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来翻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 令(一)》) Don‟t you know,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
一、明喻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羌村 三首(其一)》) 译文:When night como face as in dream.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一、引言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诗作为其典型的代表,因其题材丰富、结构工整、文字简练、音律和谐而经久不衰。
唐诗往往托物言志,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因此,唐诗英译在译界也颇受关注。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对于英译唐诗的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三个译本为例,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译本对比,为读者展现英译唐诗之美。
二、“三美”原则简述在英译诗歌翻译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
许先生在1979年首次提出许氏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三美”论,即译作要从意、形、音三个方面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力求“意美”“音美” “形美”,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1979)。
所谓“意美”就是译诗应尽可能地展现原诗的意境美,尽可能做到像原诗一样去打动读者;“音美”要求译者在译诗中要尽可能保留原诗在韵律方面的特征,使译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形美”则要求译诗尽量保持原诗对仗工整,结构简练的结构特征。
三者虽然从不同方面对诗歌翻译做出了要求,但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量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三、《静夜思》解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时的思乡之情。
诗中“疑” “举头” “低头”一系列动作也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全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叙述的口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诗人思念家乡的画面。
四、译本对比赏析译文一A Tranquil NightA bed, I see a sliver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译)译文二Nostalgia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on the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翁显良译)译文三In the Quite Night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Tr. Witter Bynner)1.意美首先看题目的翻译,“静夜思”指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卞之琳英诗汉译之“以顿代步”白玉洁 西北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卞之琳的定位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家,一个卓越的翻译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英诗汉译方面创造性提出“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亦步亦趋”的翻译准则,一定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新诗的长足发展,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关键词:卞之琳;英诗汉译;“以顿代步”;翻译实践作者简介:白玉洁(1991-),女,西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23-02一、引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纵观古今中外,诗歌名家的翻译历来是公认最艰难的译事之一。
如果翻译一首诗歌,若是逐字逐句直译出来,原文的音韵就会大为减少。
因此,美国著名诗人弗洛斯曾说:“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英诗汉译或是汉诗英译都要注意保留诗歌的视觉美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译者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明显提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时殊风异,各有千秋。
这一阶段主要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代表有王佐良、卞之琳、屠岸等人,这一时期主要提倡采用格律诗形式翻译英语格律诗,其中一派主张“克隆”英文原诗的韵律,另外一派主张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诗中的韵律,再现原诗的节奏,这种方法即由翻译名家卞之琳所提倡的“以顿代步”。
二、百年新诗史上的“第一人”——卞之琳“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这是著名学者,同时也是卞之琳的学生江弱水对其老师的评价。
卞之琳(1910~2000)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著名诗人以及文学批评家,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著有诗歌《断章》,作为其流芳百世的代表作。
同时,他在莎士比亚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为现代诗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另一个重要身份即新文化运动中别具一格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