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老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三《老王》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老王》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
单元章节
必修三·专题二
课题
品质
课 时
2课时
教法学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发表有独创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走近老王
1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愧怍。
(关键词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2这里杨绛将自己说成是一个幸运的人,将老王说成是不幸者。我们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老王掬一把同情之泪。他孤苦无依,贫病交加,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老王真不幸!)
3看来杨绛一家对老王很好。我们着实看不出来杨绛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可以让她在若干年之后对老王产生愧怍的情感。而且这里杨绛虽然把自己说成是“幸运的人”,但实际上,她在和老王的交往过程当中,有一个阶段是不幸的。我们注意文中的细节,开篇第一句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在第6自然段,作者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这不是矛盾吗?发生了什么事儿?她为什么不敢坐了呢?
教后记
6请大家思考,老王应该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他在临死前一定要亲自来见杨绛,并送来香油和鸡蛋,可见杨绛在老王心中有着怎样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人,像亲人一样。)
7既然是临终前的告别,为何还收下了杨绛的钱呢?(文中两次钱)
(他不想让杨绛内心不安。)
8小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最缺少钱也最需要钱的老王却把真情奉为无价,多么难能可贵啊!这一声“你还有钱吗”,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温暖,使我们相信即使在寒冷的冬夜,也终会迎来春暖花开。他想帮人,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掂量自己的能力和“本钱”,只是捧着一颗心来,希望人们需要他,接受他。我们可以看到老王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亮色。他贫困却不低贱,卑微却不渺小。此时再看到“老王”的称呼,我们不由得对他心生敬意。

高中语文《老王》教案12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老王》教案12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老王》教案12苏教版必修3第一篇:高中语文《老王》教案12 苏教版必修3老王教学目标: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3、学会比较不同“车夫”身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1、《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本文文字冲淡中的深沉、平静中的深情是破译这篇课文的突破口。

2、联系初中时学习的《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解读钱钟书、杨绛的为人,以此为基础理解这样的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何以对一个像老王这样贫寒的下层人民如此关心?进而去揣摩篇尾“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

3、联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件小事》,课外阅读《春儿》、《老王》、《亲近自己的双腿》,比较这些车夫各自拥有的特点,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体会“小人物大社会”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步骤:一、课堂导入欣赏诗歌《人力车夫》:(一)四季的斑谰悄然地在你奔波的车轮中演绎你生命的履历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携着夕阳隐没每一条蜿蜒的崎岖都弹奏着你铿锵的跫音你的足迹涂满东西南北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你擎起人生的火距挺进于时光的隧道为了生存的精彩为了生活的热爱用心爱心专心(二)举起,永远地举起,他的腿在这痛苦的世界上奔跑,好像不会停留的水用那没有痛苦的姿态,痛苦早已经昏睡,在时间里,仍能屹立的人他是这古老土地的坚忍的化身。

是谁在和他赛跑? 死亡,死亡,它想拥抱这生命的马拉松赛者。

对于天空的风云,地上的不平早出的方向,夜归的路径他不能预知,也不能设计他的回答只是颠扑不破的沉默路人的希望支配着他他的希望被掷在赂旁一个失去目的者为他人的目的生活举起,永远地举起,他的腿奔跑,一条与生命同始终的漫长道路寒冷的风,饥饿的雨,死亡的雷电里举起,永远地举起,他的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教案+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教案+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教案+说课稿)《老王》教案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底层人物在特定时代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研读有感染力的细节,在相关语段理解人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洪流下底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以及“愧怍”隐藏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物寄予的凝重深厚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一、导入。

图片展示:吴京、姚明、特朗普等一些学生熟知的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讲述:我们平时都很关注这些耀眼的公众人物,那么我们身边那些普普通通通的的人,我们是否关注过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随着杨绛先生一起走进一位车夫----老王的生活。

二、文本研读。

(一)阅读第1-4自然段,思考: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况?可以看出老王怎样的生活境遇?(自由发言)明确:从老王的职业、家庭情况、身体情况、居住条件进行分析。

总结:老王的生活境遇—不幸、苦(二)快速阅读5-16段思考:老王的一生是不幸的,那他的为人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结合文本发言)明确: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临死前送鸡蛋总结:老王为人善良老王不幸善良(板书)(三)杨绛不敢坐三轮车的原因?明确:文化大革命,并引入文化大革命的写作背景总结:老王对杨绛一家的情感是发自内心。

(四)思考:杨绛一家如何对待老王?明确:送鱼肝油;付给老王应得的报酬;询问其能否维持生计总结:杨绛一家对老王同情、关心杨绛同情关心(板书)(五)探究作者对老王愧怍的原因?明确:阅读相关语段进行讲解,分析老王及作者的心理活动。

总结:作者为自己没有读懂老王的心思,为自己没有付出同等的情感而愧怍三、总结老王走了,但是他的故事还在延续。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老王的存在,他们兢兢业业,自力更生。

比如白方礼老人。

他无私奉献,蹬三轮车二十年圆贫困孩子上学梦。

《老王》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老王》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思考与讨论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现实 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传 递正能量的经历和感受, 互相学习和借鉴。
05
拓展阅读与比较研究
推荐类似主题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骆驼祥子》
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一个 北京车夫的悲惨生活,对人性和
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子夜》
茅盾的代表作,以中国民族工业 的发展为背景,描绘了社会各阶
描写手法
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如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等。
修辞手法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作者 情感和增强文章感染力方面的作用。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阅读理解
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章主旨、作者观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理解。
《老王》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授课教师:
2023-12-23

CONTENCT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技能训练 • 思考与讨论:社会问题与人文关怀 • 拓展阅读与比较研究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文《老王》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能够深入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分组并确定小组长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
讨论内容。
阅读心得分享
每位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老王》后 的心得体会,包括对人物形象、故 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
讨论与交流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看法,探讨 各自阅读体验中的共鸣点和不同点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老王》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老王》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老王为了生活费而在城市四处打工的故事。

老王虽然不文化但是却很聪明,他认真学习周边环境,将自己的特殊技能运用到了生计中。

本篇教案将分为四部分进行介绍,分别是文本研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语言运用,写作训练。

一、文本研读1. 故事情节:老王去城市谋生,遇到了许多人和事,他运用聪明才智,成功地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所经历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2. 语言风格:故事语言简练生动,使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让人们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老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

3. 教育意义:通过老王的故事,我们能够深入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习到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如何在不公平的环境下求得生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1. 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中存在困境和挫折,但是我们需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问题,笃定地找到解决办法。

2. 培养学生感恩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基本的生活条件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需要知恩图报,感激得到的一切。

3. 让学生明白诚实和勤奋的重要性,让学生体味到老王为了生计不怕苦累,不抛弃诚实守信的思想。

三、语言运用1.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研读故事中的语言细节,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和情感表达。

2.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写作训练1. 撰写个人对老王故事的感想,学生可以通过对感想的写作,反哺已有的文本研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 让学生选择自己认可的人物和故事写作,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已有的语言和写作能力,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地探究故事,发扬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情节和教育意义,让学生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老王故事的教学和研读,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感恩知足、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和讨论互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高中语文老王教案2 苏教版 必修3 教案

高中语文老王教案2 苏教版 必修3 教案

老王【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同学们所了解,但我认为文章不仅仅是为老王而写,老王仅仅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们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人的尊严,所以,他们会在作者失意、不被人尊重时,为作者一家人着想,帮助他们。

有可能我的观点不为大众所接受,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总比教给他们知识重要。

【知识目标】1、复习并逐步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的方法。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幸者的关怀和同情心。

2. 对“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一传统思想进行思考。

【能力目标】1.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2、难点:明白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课前预习】了解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2、了解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3、有条件的同学阅读一下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4、查阅文中出现的生字。

【设计】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

钱中书之妻。

著作有《干校六记》、《将饮茶》等散文集,译作《堂·吉诃德》。

2.背景资料:(1)记叙三轮车工人老王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具有生理缺陷、生活窘迫但却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人物形象。

(2)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潮影响(时代背景)三、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的精妙。

板书:线索基本情况职业:三轮车单干户我幸运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思想,老尊重和关爱不幸人群王(逻辑顺序)生理缺陷:瞎了一只眼与的居住条件:小屋破败老王“苦”带我送冰,车费减半的老实厚道不安与工作为人帮送医院,不要车钱交往不幸心地善良 去世“善”(时间顺序)改装三轮,维持生计知恩必报自责离世前夕,谢送蛋油(1—4)从老王的职业、身体情况、家庭、居住条件介绍老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老王》精品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老王》精品教案

《老王》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抓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思路。

2.深入探究:揣摩语言,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导语设计】以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导入课文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杨绛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有《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断。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二、主要内容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

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险。

后面几个段落,是最后一个片断,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研读课文】1.《老王》中,作者想起老王时,为何会感到“心上不安”?点拨:作者认为,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自己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毕竟还有工资,能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毕竟自己是坐车的,老王是拉车的。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老王》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老王》教案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学目标】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难点、重点】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

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

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

(板书课题与作者)二、语言知识1、【音形辨识】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鬈(quán)曲赊(shē)账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2、【词语积累】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3、【成语积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

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三、作者简介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 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

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 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

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
教学目的要求:
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突破手段:教师认真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逐个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段媒体、录音机,讲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及作者时代背景等简介
随着社会建设的日新月异,像我们余姚这样的城市也逐渐迎来了大量不同层次的各项各业的打工者。

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劳动者,但他们贫苦而善良。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板书:老王
杨绛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女作家和翻译家杨绛,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文章重点出来的有关该作家与其夫钱钟书先生在这个特殊年代里的遭遇。

出示PPT: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员。

1935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同留学英、法等国。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

1972年回北京。

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

著有论文集《春泥集》、散文集《干校六记》和译著《唐吉珂德》,长篇小说《洗澡》与张炜地《古船》一同被列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初选作品集,当初被最为看好的获奖作品集,但最终因各种原因而遗憾地落选。

钱钟书:字默存,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短篇
小说集《人·兽·鬼》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作品之一,堪与茅盾《子夜》媲美的长篇小说《围城》。

文化大革命前后背景:主旋律是集体化、国家化、公有化;
主旋律是打击、改造知识分子;
主旋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

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

那么对于写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篇文章在这几个具体问题上是如何的呢?下面请我们带着这么几个问题来听课文录音。

2、落实具体答案;
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中重点写了哪几个人之间的哪些事?
板书:老王
杨绛一家人相互关心的事
出示PPT:
老王: 1、送冰
2、自愿车费减半
3、所送冰比前任大一倍
4、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5、临终前一夜送鸡蛋和香油
杨绛一家人:1、照顾生意
2、给吃鱼甘油
3、关心他的住房
4、询问其能否维持生活
(2)、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贫苦、善良、诚实、淳朴并板书
三、文本研读
1、重点研读临死前一夜老王来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这部分(8—16),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部分揣摩探讨。

我们知道,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常要用一定的人物描写方法,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肖像描写
(1)、画出这一部分中关于肖像描写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①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布满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明确:两处肖像描写都突出了老王身体的枯瘦和极度虚弱,让人想象他扶病到我家来的艰难,从而突出了他的善良。

动作神态描写
(1)、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明确:这些动作神态描写,都突出了老王行动的艰难,在身体如此虚弱的情况下给“我”家带来香油和鸡蛋,可见其真情,真是催人泪下。

语言描写:
(1)、我不吃。

(2)、我不是要钱。

真诚,不善于表达情感,老王是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

底层人物的典型。

临死前还惦记着杨绛一家人。

心理描写:(文中没有直接体现,但已经隐藏)
2、那么老王临死之前还要送作者一家人鸡蛋和香油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他怎样的心理呢?
明确: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杨绛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老王最想要表达的恐怕是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亲近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同情对象。

人在生存状态下最根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对于老王而言,是极其重大的满足。

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这个苦而善的底层车夫产生了交往的快感,付出了冲动,也由此奠定了双方的感情,可惜那一刻要给钱,杨绛没能明白老王的这一需求,他们同情底层的老王而且不求回报,但却是忽视了别人的心灵状态。

因此作者才会在文末发出“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感叹。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明确:
(1)、如果从物质层面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

(2)、和老王的最后一晤,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我”要给钱,他不肯收钱。

他想表达的是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的需求,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了的时候,这简直可以看作是他平生最大的心愿了。

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没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也为自己这么多年以后才明白。

(3)、从出身、学识、爱情、家庭等方面比较,杨绛比老王幸运,杨绛觉得自己对老王的怜悯是基于不平等的地位,是知识分子的俯视,所以愧怍,杨绛觉得自己关注老王太少,连他去世都不知晓,所以愧怍。

2、文章为什么要这样结构故事,这种形散神凝的结构安排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文章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

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

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最后一个片断是在离世前一天晚上的事,最能见出老王心地的善良,因此详写。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相信杨绛笔下的“老王”形象,肯定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的震撼。

让我们学会像作者那样,用善良去体察善良,多多关注我们周围的不幸者、弱小者,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去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同享头顶上美丽的蓝天白云,共同沐浴人间温暖的阳光。

作业:写一篇读《老王》的读书笔记,试着从主题思想和艺术构思等方面入手品析文章,字数不少于400字,要有具体的例子体现。

板书设计:
老王:
1、送冰
2、自愿车费减半
3、所送冰比前任大一倍
4、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5、临终前一夜送鸡蛋和香油
杨绛一家人:1、照顾生意
2、给吃鱼甘油
3、关心他的住房
4、询问其能否维持生活
贫苦、善良、诚实、淳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