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新课标及教材分析

本门课程统一考试。

(18班(专升本):1、讲本课程成绩评定一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四十(百分制;按照学生平时表现确定:课堂讲课及回答问题等、课外阅读、写作及其他(如从事与教学有关的的事情:外面当老师(家教))、参与教学竞赛等)。学生用6周的时间争取平时成绩的满分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况且我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有相关证明),但总有一些(甚至很多)同学不积极争取,很是头痛。如何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是一件麻烦事,但本来不应该为老师来担忧;2、以后每次课堂上的每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就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等讲5分钟;3、学习课标(有有关ppt )(讲生硬了)(第一次)

18班:(第二次):1、学生先讲,我来评,学生也可以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真正做到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课文是不容易的。2、让学生了解以往的相关试题(该科目期末考试试题)。3、按照教研活动的要求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给学生讲本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有相关的教学大纲(时间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满意)18班:(学生怕提问、回答问题等,还是怕犯错误而受到惩罚(如被人家讥笑、被老师批评),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对此,我打算:在课堂上做得好的,奖励;做得不好的,也奖励,即只要你做了,就奖励!)

1、学生讲5分钟的课

2、继续学习《中学语文教材概论》

18班:(第三次)

9、10班:

1、讲本课程成绩评定一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四十(百分制;按照学生平时表现确定:课堂讲课及回答问题等、课外阅读、写作及其他(如从事与教学有关的的事情:外面当老师(家教))、参与教学竞赛等)。学生用6周的时间争取平时成绩的满分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况且我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有相关证明),但总有一些(甚至很多)同学不积极争取,很是头痛。如何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是一件麻烦事,但本来不应该为老师来担忧;

2、以后每次课堂上的每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就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等讲5分钟;

3、名家谈语文学习(有有关ppt )

4、同学生讨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的核心工作:阅读教学。(让学生明白教材的意义)

5、让学生了解以往的相关试题(该科目期末考试试题)。(第一次)

6、按照教研活动的要求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给学生讲本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有相关的教学大纲)。

7、学习课标(时间紧)(有有关ppt )

8、语文教材概论(有有关ppt)

学习《古典诗歌》:先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解读情况。(用高考的相关试题检验)

本门课程是与“语文”相关的。语,指听说;文,指书面语:都是与言语有关的。或者可以讲,凡是与语言、言语相关的,都可以指称为语文。中国古代的教育,只有语文教育,

没有像现在这样把语文和其他学科分开来,其理念就在此。现在的语文学科,他负责的范围也极其广泛,可以讲,这世界的一切,他都要管。可见,语文科是门“杂科”,学语文的要成“杂家”,这是有道理的。语文,想来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从一出生,就在学语文——学口语。如果人不会学口语,那就很麻烦:生活、学习、工作等会有很大的不便。好在这个不用担心,因为人本来就能够学会口语,只要人经常性地接触说口语的人。然而,我们人学书面语就必须自己去努力了,因为人没有遗传有这项本能。(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语文学习内容极其广泛)

(鉴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积极学习的情况,决定:1、每堂课必须交笔记;少交一次扣平时成绩20分,少交两次扣50分,少交三次扣100分;敷衍的,按照未交处理。2、所交的笔记的内容主要是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而不是照抄我的ppt上的内容。3、凡是做得好的,平时成绩为满分。2017.12.7)

引言

本教材的核心和重点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谁没有读过文学作品呢?

文学作品应该怎么读呢?(大家畅所欲言)

可能大家都有很多经验。但可能都不成系统。且让我们一起来系统学习有关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本教材是文学研究家的作品,他们是从文学研究的专业角度来给我们提供有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这些研究成果,会极有助于我们系统掌握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当然,对这些理论的学习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阅读行为来进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需要结合在一起。好在大家对这样的课题非常熟悉,至少大家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做底子,加之又有两年多的文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因此,大家学习本门课程应当驾轻就熟,非常容易。

第一章中学语文教材概论

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第一二节。了解第三四节。自学第五节。2、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涵义和功能。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掌握中学语文教材的内涵

语文教材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是从它的功能角度给它下定义。(见ppt《语文教材与课程1》)

我们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其含义。比如,学生学习语文,却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文字,他还必须学习与此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东西(如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社会学习,对自然的学习,等等,这些都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相关,可以视为语文教材),这时候的语文教材概念就很宽泛了。又比如,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语文教科书,还必须学习与之配套的“辅导材料”,这时候就使用了特指性概念。

我们会经常性地混合使用这些概念。当然,不能混淆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异。

我们也可以这样给语文教材下一个比较简洁定义:能对人产生语言文字方面影响的,就是语文教材。也就是说,只要能对人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就可以视为语文教材。这个定义很宽泛,但让我们知道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与世隔绝的学习,必须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学习。

每个定义都有它优势的一面,也有它的不足。

第二节语文教材的分类

为着完成课标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材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类别型教材。

按照划分角度的不同,语文教材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来,这些不同类型的教材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是整个教材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一、我们根据其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来划分,可以划分出重要、一般、补充这样三个等级。

必修教材自然是很重要的了。这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学习的教材。

为了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特长,因此又产生了选修教材。

为了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文文化等,弥补以上教材的一些不足,因此又产生了语文读本。

这三种教材,每一种有其特有的功能价值。必修教材重在基础的夯实,选修重在特长的增强,读本重在语文文化的涵养。

现在,我们更多以功利态度来对待这些教材,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只要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那才是好教材。这是不正确的做法。

语文学习,必须慢慢涵养,才能吸取其中的精华,为自己所得。急功近利,很难学好语文。因此,选修、读本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根据性质区分的教材可以分为七个大类。

这种分法的教材,现在没有,但以前曾经有过。这些教材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分成各个相对独立体,形成相应的教材,意图通过这样分门别类地解决语文学习的问题,达到从整体上解决语文学习问题的目的。这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尝试。但事实证明,这样做不可能达到其目的。

不过,这里面有些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比如,由于现在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因此,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性不强,效果甚微。

三、还有些分类,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以上有ppt)

第三节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

一、综合型

就是把有关听说读写的教材整合成一种教材——混编教材。

这种教材是主流型。

这种教材遵循了人们日常语言学习的规律、特点等,因此多年来一直是主流的教材。

可以说从古代开始,我们就在这样编选教材了。只是,以前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比较完善的编选教材了:现在的教材中增加有一些辅助阅读的提示、问题等,而以前的教材是没有的;还有,增加了一些与听说有关的教材内容,而以前的教材是没有的。

古代的教材,所选的都是一些先贤圣人的名篇佳作,如《四书》《五经》等,让学生自己去慢慢揣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涵泳式读书法,从而达到目的。

我们现在的教材虽然不同于古代的,但实质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最大的地方,不过是现在的语文教材有辅助性的系统,而以前古代的是没有的(至少在他们的教材里面很少体现出来)。

二、分科型

分科型的意图是想解决语文学习的“少慢差费”的问题,希望借此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质的飞跃。很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的做法,以为只要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问题解决了,就一定能够综合解决整体上的问题,使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比前人更大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保证这样按部就班地做下去,那么出来的学生的质量是一样的。等等。

愿望是好的,然而,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不可能是这样做的。因此,尽管有实验,但由于效果不理想,还是回到了以前古人的那一套老办法——混编教材。

当然,我们不能说分科型的做法一无是处,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比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不能做到学完后就能达到其目的标准。如,读完小学的语文教材就能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标准要求。

学生究竟是怎么学好语文的,从教材来说,就是学生学了教材的什么内容后就达到优

秀的程度?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又必须做出回答。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盲目的,我们就不知道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不知道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

因此,我们的综合型教材还需要改革。

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还有一些,但常见的、主要的是这两种。

第三节语文教材的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其在语文教育过程中立起到的有利的作用。

关于语文教材的功能,一些论文、专著早有论述,虽表述不尽一致,但内容大体相同。即:首先,教材是教学大纲的本现。语文教材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其次,它是实施教学的凭借,使教有所本,学有所据。其三,它是教学评估的参照,即依照教材评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其四,它是发展的工具,教材要起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总之,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阶梯,开发智力得最佳依凭,陶冶情操的重要园地。随着语文致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材功能完善程度的际准也在不断提高。语文教材不解决功能的完善间题,就会拖教学的后腿,就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近年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呼声再起,与语文教材建设不无关系)。

(一)确定语文教材功能的依据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因此,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要依据现代课程理论。科学的课程设计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社会、学生、学科”三基点为构架,也就是社会本位型课程理论、学生本位型课程理论及学科本位型课程理论的有机统一。

学科本位型课程理论强调知识系,课程内容采取逻辑方法组织以便于学生记忆。这实际上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授具有严密完整的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知识。显然,它是与传统语文教材的(包括与其相适应的教法)较为单一的功能相对应的。

学生本位型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需求、兴趣、意愿,要求课程适应学生。学习是学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学习成果有赖于学生在适当的环境中的主动介入。

社会本位型课程理论主张课程必须以社会的需要设计目标和内容,其教育信条是: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不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学习是一种直接经验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集体活动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要素之一,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还要依据现代教学论原理。

现代教学论主张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学科构成方式,以培养学生更高水准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论,既不同于以赫尔巴特学派为代表的仅注重现成知识的授受的教育思想,也不同于以杜威为代表的仅注重个体经验的形成的教育思想,而是着眼于未来文化,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造精神的发挥。显而易见,这是同当代信息社会发展大趋。

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还要体现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遵循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一依据,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中。经十几年(实际上是几十年)的探讨,虽然大家在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等方面时有争议,各执己见,但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方面,尚基本统一。这一认识的核心,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强调语言训练,反对以讲代练(教师满堂灌)、以教代学(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强调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文道统一);等等。

除此之外,确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要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水平、心理及生

理承受能力(潜能),还要汲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成果。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学语文教材怎样适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在学习的目标方面有具体的规定性。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消化吸收能力和知识系统化能力上。第二,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高度责任感的培养。主要是指学习态度,也就是对知识的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关注各类社会问题并主动地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将是终身的事业,在知识更新日趋激增的时代,只凭借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才可能跟上时代的进步。第三,要把学会预测作为重要的目标,使学生能不断地作出有科学依据的预测,理解事物发展的动向,分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哪些趋势或重大问题将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制定策略,达到控制和驾驭这种动向的目的。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前辈都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确定中学语文教材功能时不能不考虑这一重要因素。

(二)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1.目标功能。传统语文教学(指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教材方面说,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尽管在总体上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即教学大纲规定的宏观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每单元乃至每一课教学目标就不够明确,致使教材的目标功能相对薄弱,教师不便操作。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的目标功能,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完整、具体、系统、简明,保证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2.教育功能。中学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是指除语言训练以外的教育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养成教育等,这一功能通常是由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决定的。语文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做到教书育人。

3.训练功能。中学语文教材的训练功能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48个能力训练点要在教材中得以落实。对训练的量、度、序要有合理设计和安排,同时,还应包括训练的程序、习的方法、练习的检测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功能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能否完成基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4.辅导功能。“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舍自学,无可代替。”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语文学习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他们直接接触、亲身体验、感知语言材料,这就是学生的自学;就语文教学的任务来说,《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力和自学习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辅导、指导。与此相适应,中学语文教材也要具有辅导功能,这就是与教师的动态辅导互为补充的静态辅导。这种辅导的核心,就是适时适当的“点拨”,就是启发诱导,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扶翼”。

5.示范功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因此当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多数是文选式的。但多数教材只提供了文章的例子,这种例子难以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中学语文教材的示范功能主要是指教材在提示学习程序、学习方法的同时提供相应的操作示范。例如,“评点式”阅读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语文教材可根据评点式阅读的一般原理,设计简明的训练方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可资效仿

的“评点样式”,这种示范应包括掌握方法的要领、规则、范例等。

6.讲解功能。语文教学就内容方面来说,主要包括课文、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讲解”这一中介作用于学生。传统的讲解一般理解为通过教师之口来讲。不可否认,教师的讲(讲授法)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当一部分的讲解任务,可由教材替代,这就是教材的讲解功能(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的“知识短文”可视为一种教材的讲解,但这里所说的“讲解功能”所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讲授法是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就应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利用视觉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其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优于凭借教师的口头讲解。与辅导功能一样,教材的讲解与教师的讲解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7.整合功能。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融合”。因此,中学语文教材要具有整合的功能,也就是要使学生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旧的与新的)的零散的、非系统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纵横沟通,以求融会贯通。

8.检测功能。检测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教学反馈,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中学语文教材的检测功能是与目标功能相对应的。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主要是练习答案的不确定性),中学语文教材要具备这一功能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还有其他的功能。

核心功能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这需要训练来获得。

中学语文教材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体例结构。这里所说的体例结构是指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教育观念制约着教材的功能要求,教材结构服务于教材功能,同时又反作用于教材功能。以往的有关著述在谈及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时,大多从编排方式、(直进式、螺旋式)、组合类型(综合型、分编型)、组合方式(单元整体组合、目标核心组合、知能转化组合)、系统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图表系统、作业系统)等角度来论述。事实上,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的含义远不止这些。它还包括诸如教材的开本,为完善教材功能而提供的各种特殊项目的设置、对传统教材结构(课文+思考练习题)的改造(图文搭配、思考练习题的位置)等。概括地说,这里所讲的体例结构就是为适应教材功能的需要所涉及的一切结构形式方面的问题。这里仅就中学语文教材体例结构的要求、构成及其组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从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要求来说,它应具有实用、新颖、完整、稳定的特点。

所谓教材体例结构的实用性,是指其与教材功能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教材体例结构的设计目标始终是指向教材功能的,是为某项功能的实现而设计的。同时,这种体例结构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以实现既定目标的。

所谓教材体例结构的新颖性亦可称为创新性,是指教材在体例结构方面对传统教材(特指主要以’‘课文+思考练习题”为体例结构模式的教材)的创新发展的幅度。传统教材的体例结构是与单一功能相适应的。教材改革要打破这种单一的、陈旧的体例结构模式,创造设计出新的体例结构模式。

完整性是指中学语文教材在体例结构上要有完整的设计,各套教材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有序的结构系统。

第四节其他的略过

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概论

一前言

我们看到,本教材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主要是对其文学作品的分析。

这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门类中的关系简要的分析一下,因为这事关我们对后面内容(第三、四、五章)的学习。

文学作品与艺术的关系

我们这里不进行一些学术方面的探讨。

我们为了把内心的美感表现出来,可以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见ppt)

谁能够把这几种艺术类别的异同从工具的角度来说明一下?(文学以语言为工具,音乐以声音为工具,美术以颜色、线条等其他材料为工具,舞蹈以身体动作等为工具,戏剧、影视以语言、声音、形象等为工具,来表达美感。这是它们的差异。同就在于,都是为着表现人内心的美感。)

根据这里的各种艺术之间的异同,想一想,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有什么特点呢?(文学,虽然是用语言作为工具,但是却能够描摹其他艺术,可以用语言来呈现其他艺术。)文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声音的层面,一个是形象的层面。

有着音乐美感的文学

这声音的层面所指的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而是指具有美感的声音,一般用韵律等来指称,或者可以用音乐美感来说明。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作为艺术,首先必须具有音乐美感,这最突出表现在诗歌上。我们在学习有关诗歌方面的内容时,来对此作一个深入的美感体验。当然,文学作品的其他种类也是很注重其音乐美感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在音乐美感层面而已。

有着形象美感层面的文学

文学艺术呈现美感,不能凭空呈现,而必须以形象来呈现,就如一个人的灵魂必须以躯壳(壳)来表现一样。这是自然的。

大体说来,作为以语言为工具来呈现美感的文学,一定有这样两个层面。我们在后面的相关学习中会对此作进一步的体验,主要是审美体验。

二艺术语言

A、语言的优势

自从人类有了语言能力,并且能够形成为一种大脑的特有机能遗传给后代,人类的世界从此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用语言非常方便地传递我们想传递的,可以用语言去探索世界、征服世界、改造世界。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文明世界就是拜语言所赐。人类没有自己发达的语言,就如同身边的一切动物一样,至今还生活在动物本能中。是语言把人从原始、蛮荒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使人过上了文明的生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人类没有语言,会有什么情况出现?那必然是很恐怖的事情。

语言作为一种“记录”工具,可以将天下的一切包容都在里面。可以说,没有什么是语言不能描写、记述的。语言可以说是万能的。

但语言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认识它的不足,对于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

B、语言的不足

中学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阅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强化以及语文人文素养的提升等都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涉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一堂阅读课的质量往往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关系。但我们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其他的一切工作都会白费。文本解读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文本解读问题最根本的是语言问题。因为文本是用语言写成的,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一、语言的不足

第一,先天建构不足。也就是说,能用语言表征出来的范畴远低于现实世界所存在的范畴数量和种类。(范畴(哲学概念),指最一般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以及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物质、运动、意识、质和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自由和必然性等,所有这些都是范畴的例子。范畴是已经经过无数次实践的证明,并已经内化、积淀为人类思维成果,是人类思维成果高级形态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结构稳定的基本概念,如:单一、特殊、普遍、形式、内容、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范畴反映着人对事物认知的程度)

第二,符号数量及表征手段有限。语言是有限的,无论其符号数量还是语法数量等都是有限的,而现实世界却是无限的。

第三,符号负荷量有限。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图画,在识别上有很高的效率,且每个字都表示一个概念,少数字就能表达大量信息。汉字的信息量是所有字中携带信息量最大的。像汉语这样信息量超大的语言,其负荷量也相当有限,无法展示更多信息,更何况其他语言。(每一个汉字的词典义是有限的。而汉字对应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量却是无限的。如“细胞”这个词对应的“细胞”事物,两者无法等同:“细胞”事物的构成等极其复杂,而我们人对“细胞”义的诠释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当然,“细胞”这个词也只能携带其对象的一些信息,它的不足必须由其他的相关词语来完成)

第四,能指与所指错位。语言符号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物的存在和可以传播的资源,因为语言本身的物质属性,其传播可以在不考虑所指对象与思想蕴涵的条件下直接进行,

语言的机械模仿与重复就是这种传播的典型形式。但实际上不可能出现能指与所指的彻底分离,只不过是语言符号逐步脱离它原初的所指对象或思想,导致它们处于一种动态的错位关系(多为隐喻化结果)。词性并不能真正表示某种内涵一致的意义,命名物体的任何词都可能是名词,但并非每个名词都命名一个具体物体。这样,名词的语法概念无法根据它所命名的实体来界定,即特定实体不必与特定词类一一对应。这也就不难理解英国经验主义大师洛克(1997)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所谈到的,语言的缺陷在于其意义不确定性影响观念交流,有碍语言作为记载思想和传达观念的工具的目的。

第五,作为范畴化的抽象系统很难找到其对应实体。也就是说,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已高度抽象化,远离其始源图腾或客体(可能因语言不同而存在度的差异,如意合汉语与形合英语)。许国璋(1986)就提到抽象与具体东西两种对应关系(一是独立于所抽象的具体东西,二是多少依存所抽象的具体东西)对于语言来说都存在,即任何具体东西的毁灭都不会使它相应的抽象东西毁灭,如抽象的“红”不为任何具体的“红”所左右,抽象的“方”也不会为任何具体的“方”所左右。这样,语言符号与实体始终存在一种人为的范畴化距离。(虽然古代的许多东西已经毁灭掉了,但其语言留存了下来。本来这些语言是与当时的对象是对应的,但现在我们阅读的这些语言却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原因就在于承载的信息所对应的那些事物已经毁灭掉了,我们不熟悉那些事物,因此理解这些语言就比较困难)

第六,语言符号呈一维线性表征。这种表征使语言不可能共时再现立体、多维的客观世界,即不可能在多维空间展开,因为这种符号只能一个一个地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依次进行。如一个精彩的篮球扣篮场面,若我们现场观看,其扣篮那一刹那所发生的全部动作与场景可以一览无余,若用语言把这一场面再现出来,则要变成线性的一一描述,完整的、立体的整体画面不可避免地被分解。

第七,语言系统应变能力有限。客观物质世界可以说瞬间千变万化,并有可能变得面目全非,使我们无法认知。对此,语言系统始终慢半拍,无法及时抓住并描述出来。系统中变化最慢的语法部分更不用说了,即便反应最快的词汇部分有时也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比如当前流行的禽流感最初就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语言表述。

第八,语言符号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识解。语言所表征的客观世界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经过认知识解处理后的主观世界。从某种程度看,所有自然语言的符号表征就是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结果,因为它体现了:1)说话人的视角;2)说话人的情感;

3)说话人的认识。

第九,语言系统是高度整合的,每个层面都不例外。也就是说,句式中每个语法范畴和语义内涵不可能都得到充分展示,只能兑现其中的某个侧面,其他的不得不暂时受到压制,无法激活。

以上这些缺陷导致两个直接的严重后果:

一是语言与外在客观现实出现距离。表面上,只要有了语言,对客观现实的描写就不会有问题。其实不然,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Plato)就对语言的表达困境提出了看法,认为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语言是一种粗劣的工具,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把他的理性所体会到的东西付诸语言,都不会写成固定的文字形式。我国古代道家创始人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老子看来,真正的“道”和“名”不能用一般性语言来表达。继承并发展老子道家思想的庄子也说:“道不可闻,闻而非道;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我国当代语言学家钱冠连(1997)在其《汉语文化语用学》中也认为客观世界进入语言世界时,都被打了折扣,因为语言符号有限,不可能与丰富多彩的世界一一对应,语言总是落后于现实。

二是语言与内在思维出现距离。语言不仅不能很好地描写客观世界,也无法有效地解

决它与思维的关系问题。以作家的创作过程为例,朱立元(1989)认为在作品的酝酿构思阶段,意象因素压倒语符因素,当还未找到完整而恰当的语符形式时,二者处于分离或部分分离状态。有的作家在酝酿构思阶段同时打腹稿,或进行片断写作,这就有了意象与语符的部分结合。到了动笔写作和修改阶段,艺术思维的语符方面上升到主导地位,这时意象与语符结合得非常紧密,要想把语符从这个思维过程中割裂出来,就等于扼杀意象生命。换言之,作家的文学思维必须将一般的、普遍的语符通过文学化组合,把具体的、独特的意象表现出来,达到“译”象成语之目的。然而,启动思维过程的是思想内容,即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表征,而不是语言,更不是言语。(刘利民1993)作为言语的字、词、句,任何人都不可知觉到(无论是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但若无语言能力对之予以分解、解释,则不可能转化为思想内容,也不可能激活与之有关的思维过程。

对语言不足的补救策略:自救和他救。

语言具有一种自救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如语言系统内部字、词、句和篇各层次之间的互动照应、转换、增减、替补或整合)。语言有他的稳定性,但也有他的变通性和发展性。

与此同时,人类在不停地寻找“他救”的办法,也就是语言符号之外的处理方式(如非语言符号与认知)。其实,人们经常通过非语言符号来解释和表达语言符号之外的种种意图和话语本身的关系,且有些非语言符号可以暂时取代甚至超越语言。随着今天网络时代的到来,交流空间给网友们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表征方式—符号、图片和动画等,这些表征方式可以更直观、形象地传情达意,更加突出和丰富视觉效果。(钱冠连1991)据有关统计,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大约70%的“社会含义”是通过体态语来传送的,而语言只负担另外的30%,因为体态语运用可对某些语言符号的真实与否进行检验,如非洲人常用鼓声的高低、长短和节奏的快慢、急缓来表示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往往又与自然语言相关联。

人类认知以多种形式和多元方式存在,语言符号只不过以其独特价值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它既不是人类认知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人类认知成果存在的唯一形式。也就是说,当非语言符号通过转码获得语言表达时,各种非语言符号系统将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存储有关方面的信息来共同参与认知过程,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细密而全面的认识,这种共存互补作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语言符号的缺陷。

2、艺术语言

在普通语言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具有其自己意义和结构的世界,简单地讲,这就是在言语宇宙、言语符号宇宙之外的另一个符号宇宙。这个宇宙,就是艺术的世界—即艺术语言,是一种审美语言。日常语言走向普遍化和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科学语言的阶段。然而在艺术语言中,这种抽象化和普遍化进程被一种新的力量萦挠,它最终落入衰亡。我们在艺术审美中选择了相反方向,它绝非走向那愈发抽象的普遍性概念,而是深入到个别性、情感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中去,这就是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外化形式。艺术语言绝不能以一种静态的方式被定义为一个固定的语法形式体系或逻辑形式体系。我们必须在它的交际运用中。在言谈的活动中去考察它。而这种活动总是浸润着发话主体主体情感及人格的生命整体。言语的结构的变异和偏离,无不暗示着发话主体的情感、感受、旨趣。艺术语言的情感是创造性情感,它是那种我们生活在形式的生命中而感受到的情感。任何形式不仅具有一种静态的存在,而且还具有它本身的动态的力量和生命。人们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光线、色彩、质地,不同于日常经验中对这些东西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伟大的诗人都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不仅是他的艺术形式的创造者,而且也是语言领域的创造者。他不仅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具有铸造语言的能力,把语言铸造为一种的模式。艺术语言运用者借助言语材料,对语言进行重行编码,通过各种语言的超常设置来实现。常见的如词与词的组合和搭配不合普通语言的语法,句子不完整,辞面意义不合情理,词语运用不合习惯,等等。从艺术言语的可分为词语的语音变异、

词语的义位变异、词性类属变异、词语的组合和搭配变异、词语色彩变异等。读艺术语言,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给人的美感享受,往往特别强烈。它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欣赏主体和发话主体一样,创造同样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含蓄之美、空灵之美和弹性之美。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语言实际上不过是把日常言语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纯金。

《易。系辞上》指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的《天道》中也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从上面的言辞中可以看出,我国先秦时代的古人已经意识到了普通语言“言”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是在表情达意时受到普通语言编码系统的束缚,是不可能用常式语句这种有限的语言符号系统去表情达意。于是当人们在进行言情达意时往往对语言系统进行重新编码,也就是对普通语言的重新编码和“修饰”,以使它的表达性能与作用顺利用语言的变异编码而成的比喻、借代、反语等由词语的义位变异编码而得;转品由词性进行类属变异而得;移就、比拟、通感、量词移用和反饰等由词语变异组合和搭配而得……

然而另一方面,当发话主体的“意”“情”赋予艺术语言之后。“情”与“意”虽然有了一个可以存在的栖息之所,但艺术语言被凝固为具有特殊指称局限的言语形态,其仍旧是对语言的编码,把流动性的意识及审美心态凝固起来,这样造成了流动性与凝固性的矛盾,仍具有“文不逮意”的矛盾。这是因为处于不断流动迁移中的主体情感,被普通语言符号捕捉之后,就难免不被切割成一个个单词框定在词组和句子之间,陷入了不可避免的语言牢笼之中。然而,艺术语言为了寻求达“意”之言的艺术手段,尽力扩大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再生力,艺术语言往往通过图形编码,即“立象而尽意”。“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象征意象、通感意象、移就意象、比拟意象、夸张意象,等等。”

《周易》中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此中所言之“象”,虽来自物象,是圣人“观物取象”的结果,但它包含着发话主体的种种情感思想,是圣人关照物象而产生的心中之“象”,是人化的自然之象。因此“象”已寄托了人的情、意以及审美因素,所以,它可以传情达意。言生于象,象生于意。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表面上看,《天净沙》和《枫桥夜泊》都是用具体物象进行的图形编码,是物象的组合。如果从艺术语言的角度看,是意象的组合编码,这些具体物象是作者心灵的具体化,与自然之象并无本质上的联系,已是作者情与意的符号,是作者的感受之象、内心之象,也是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相沟通的媒介。这些“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外化和表形化,它可以引导读者去寻觅作品背后深藏之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寻象观其意”、“象者所以存意”。这也暗示出艺术语言的价值是在对“象”的追寻与玩味上,采取按照死象之骨来想象活像的样子,即体悟。通过体悟,从而激发审美主体的情感,进入到一种虚静的艺术之境。“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神思“出乎六合,游乎九渊”“官行止而神欲行”。是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智都融汇为一体的高度统一状态,是进入一种超功利的虚静状态。诚如铃木拙在“禅与生活”中所说的,是一种将山水融合于自己的生命里,将自己也融进山水中的真正禅悟。换言之,则是于空蒙、虚无之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博动,灵气的流转不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宇宙意识。这也是艺术语言“象”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可见,艺术语言是心象思维的载体,是心象思维的反映形式。

心象思维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而产生的形象联想活动。在心象思维的过程中,它由自然的形象,经过主体的情感使之变成心象,这种心象的形成受主体的审美价值的取向所限制。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沉浸在创造性的想象、构思的处理、形象的不断变化、推移、向鲜明、丰满、深刻、独特、完善的方向变化、推移,心象思维通过对形象

的取舍、改造、变形等构成思维运动,这是以心象为基础思维材料的思维运动形式。心象思维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本质透视着的表象为细胞的艺术想象,蕴含有组合功能、接近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及自由想象等各种功能。由此而产生的作为情感表达形式的艺术。

艺术语言中的艺术是通过人工创造出来的一种对象,创造者最大限度地调动着自己的审美知觉,并通过联想、想象等一系列感知活动,以词的动态使用性,对客体的描写性以及变事物的物理性为情感性等诸多因素为特点而创造出的能够直接表现主体感知过程及结果的言语形式,这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吸引力,其审美功能不是靠一定的言语形式负载信息的独特性展现出来的。它是知觉的,是审美性的,是发话主体感性知觉的形态化。

艺术语言的本质在于表现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客观世界产生的情感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目的与形式的结晶,是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与激情的艺术表达形式。

艺术语言是人们情感的凝结,是情感冲动而产生的一种不寻常的言语形式,与情感起作用时,人们往往不能遵循理性概念和推理的逻辑。情感

的特殊功能,冲击着人的知觉和感知,使客体产生多彩多异的变异。反映心理变态的艺术语言,往往理之所无,情之所有,是“无理而妙”的情感语言。艺术语言为了表达不寻常的情感,它不得不挣脱语法和形式逻辑的梗桔,去寻找一种自然现象,去表达人初的经验和感受,从而造就了现实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物象。

人类的艺术语言,仅仅隶属于人类,直接是人类内在审美心理活动的产物。而解读这样的语言,也必须是人类中掌握这种语言且能够进行审美的人。

三文学作品的解读

1蕴藉——文学作品的根本特点

(文学作品的蕴藉特点是我们在解读时最容易出问题的方面。明确这点对我们解读中学文学作品有极大的意义。中学课本中以文学作品居多数,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考察文学话语的特点时,蕴藉是个有用的概念。蕴藉可以被赋予较为宽泛因而更具包容性的含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这就与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有显著的不同:一般的议论文、说明文必须直白地告诉读者听者其内容,越清晰越好,越明白越好。不能像文学作品一样让人费解几千年还是搞不懂在说一些什么)

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只能通过这种话语蕴藉而参与到文学活动之中,只不过,作者主要创造话语蕴藉,而读者则力求阅读和理解作者创造的这种话语蕴藉。

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我们知道,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作者的创作来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总之,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如,对同一种文学创作(生产)或文学接受(消费)活动,处于不同社会语境中的人们可以发扬出不同的意义来。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籍便无所谓文本。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当然,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时看起来用得平常的词语,也有可能蕴藉着普通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蕴。这与诗人或作家追求“炼字”有关。炼字虽然讲究新奇,但更注重准确、传神而又意味深长。清代李渔《窥词管见》指出:“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要与确总不越一理字。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他强调炼字应当追求新颖与妥当、奇异与准确的统一,使表达趋于合“理”。不妨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体验:白日沿着远山藩去,黄河朝向大海奔流;要敞开千里限界,再登上一层楼吧!这里,“更上一层楼”的“更”值得注意。它是否用得极好呢?要判断这一点并不雅:我们不妨按相同意思换用别的字试试。用“再”如何?意思相近,道出了“重复上楼”这一动作,但显然力度差远了。再换成“又”如何?这与“再”的效果相当,也只表明了重复上楼的动作,而未能传达出更深意蕴。换“需”字,只是表达了一种客观上的需要或要求,而未能传达出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而“要”字也是如此。可以说,换用任何别的字都不如“更”“字妙。“更”字已是不可换的、非用不可的了。它妙在哪里?

从全诗看,“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如下三层(重)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复地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地逐层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第一层意义可视为基本而平常的意义,用“又”、“再”或“重”字就足够了。但如果这样的话,这首诗就无多少意味可言了。需要找到一个字,它不仅能传

达上述乎话意义,而且能由此生发或发掘出更深和更高层次的意义来。正是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竟能同至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使诗人的登楼体验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寓而深长的意义空间。这三层意义确实

也只有“更”字才能完满地承担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炼字的目的还在炼意。清人赵翼在《殴北诗话》卷六指出:“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干百,此真炼也。”炼字并不只求新奇或奇异,而是要“盲简意深”,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用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的话说,就是“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换言之,就是以少寓多、小中蓄大,今读者品味再三。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这里,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不妨借用清代姚鼐的话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可能错误地把文学与社会生活事件简单地等同起来。如果离开了话语蕴藉,便不存在文学了。对于汉语文学来说,没有话语蕴藉,何来文学?

在如上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如下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阅读与体验

荷叶·母亲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倚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

2、如何正确阅读文学经典呢?

首先就是细读文本。陈思和先生在《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一文中提出了文本细读的方法,他指出“从细读文本出发,解读文学作品,提升艺术审美性,认识文学史的过程和意义,实现‘细读文本’作为主体心灵审美体验的交融与碰撞,回到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上来。”并且提出了细读文本的几个步骤:直面作品,寻找经典,寻找缝隙和寻找原型。我认为这种方法对当前大众对经典的道听途说、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的做法无疑是个拔正;是对那种“不一定非要正确才能发言,怎么想就怎么说”的不负责任的精神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否定,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细读文本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坐冷板凳”的读书精神。要求读者克服浮躁功利情绪,摒弃那种心不在焉一目十行的快餐式阅读方法;以踏踏实实的科学研究的精神精读文本,以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带来的消化不良。其次是要求读者掌握较为专业的文本分析法。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对文本进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等方面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以免那种知之不深,甚至根本没有了解就随便乱说的尴尬。再次,细读文本不但要细读作家的一篇(部)作品,而且还要系统地读作家的所有作品,并以此来系统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学性。读鲁迅的作品就要从他的早期创作读起,才会了解他“科学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的科学思想(《科学史教篇》),“首在立人,人立后凡事举”的“立人”思想(《文化偏至论》),才会了解他对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裴多菲的赞颂以及对“精神界之战士”的呼唤(《摩罗诗力学》)。这对他后续作品的解读也是一把钥匙。

但是只停留在经典本身的细读上又很可能步人误区,甚至有读死书之嫌。就拿鲁迅来说吧,通常解读的一个重点就是其小说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而且从《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不厌其烦地搜索着各种证据:他是如何通过狂人之日说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的本质是吃人,革命者夏瑜的血是如何来被愚昧麻木的华老栓当成救治华小栓疹病的良药,以实现其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的……这些只能说明鲁迅对封建思想危害揭示的深且透。但有人要问:当前,虽然有些封建残余思想确实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作怪,但只讲反封建又有多少的教育意义呢?如果我们只讲反封建迷信对社会民众思想建设很有裨益,这也太过于狭隘了,是当前解读鲁迅的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可算作读死书的行列。这主要是没有充分挖掘鲁迅的时代意义,没有进一步解读经典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因此,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还要知人论世读经典。温儒敏、赵祖漠等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书中针对经典的“两极阅读现象”提出了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即回归历史的真实,了解作家创作背景和作家的思想发展道路乃至个性情趣,给经典作家一个中肯的评价的读法。这对经典的阅读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不回归历史的真实,用当前语境去阅读经典,就会犯“强求先人”的错误,就不能真正进人到作家的内心世界,很难达到与作家心灵的对话,很难达到自由阐释、丰富发展经典的境界。

对经典的阅读还要运用文史哲相结合的读法。这也是走向理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文学、史学、哲学虽然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但是他们都在无限地逼近真理,阐释真理。读史可以知兴替,读哲学可以明智。在经典的阅读中,用文学的方法去体悟真善美的崇高,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用史学的经纬去把握文学的地位及流变,用发展的眼光做出符合时代的自由阐释;用哲学的思辨去判断经典的价值,用方法论的技巧继往开来。从哲学的层面阅读经典,首先是理解作家的美学指导原则。作家的美学指导原则是受到诸多哲学思想影响的,而且这些影响也自然地流露在他们创作中。

第三就是要用方法论的技巧去自由阐释经典。这里说的自由也是个哲学概念,是指要实现经典要义的无限制的升华,最重要的是要拓展经典的现实指导意义。鲁迅作品中“救救孩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为覆水哭泣”等等在当下的广泛应用,就是明证。只有自由阐释经典,经典才能在当下鲜活起来,经典才能焕发其时代意义而熠熠生辉,读者也才能真正产生阅读经典的内驱力。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前言

既然这里提到了“古典”二字,我们就有必要来了解一下其中“典”的内容。“典”指的是经典。

一、对“经典”涵义的理解。

“经典”(canon)概念源出于希腊文kanon,意思是用作测量工具的芦苇或杆子。后来这个词逐渐派生出“规则”或“规范”的涵义,今天,这个衍生义就

成了经典这一概念的基本意义。

汉语中的“经典”指凡一切具有权威、能流传久远并包含真知灼见的典范之作都被人称之为经典,所以刘勰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此可谓一语中的之论。

首先,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所谓丰富性,是指经典应该包含关于人类社会、文化、人生、自然、宇宙中那些重大的思想和观念,这些思想与观念的对话和争论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完善与人类文化传统的形成与积累,并极大地丰富和有益于人类生活。

其次,经典应该具有实质上的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是指经典不仅要包容尽可能多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讨论这些思想和观念时必须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或他人己经说明的东西。

再次,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所谓时空跨越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完整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栏目策划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简明策划 栏目 ●“教”而论道 1.异调新声——对课改实际和现行教育、教学的现状发表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说明】以“异”“新”入栏目,并非要标新立异,而是强调该栏目所发文章须要有迥异于庸常观点的独到见解和独立意见。须要有不同寻常的新鲜视角和独特方法。逻辑严密,据理析事。“独特视角+新颖观点+魅力表达”构成了该栏目选稿的三维标准。 【要求】因是开篇之作,文章一定要精挑细选,可以约稿,甚至转摘。每期不宜多,一篇即可,最多两篇。由主编亲自负责该栏目。 2.前哨观察——对课改及语文教学过程中带有前沿性、普遍性、特殊性的现象、问题进行讨论。拟定话题:教材删减鲁迅作品,该?不该?回望杜郎口;初中要不要教语法?怎样让课堂更有效?本色语文的特点等。 【要求】①本栏目是我刊的核心栏目,带有主题策划的性质,每期一个话题,应做好计划,尽早动手。②每期参加讨论的人数以六七人为宜,但要尽可能扩展范围,不必全是中学老师,相关专家、教材编辑,甚至杂志编辑都可参与。③每人讨论字数不宜过长,以1000字为宜。④编辑要注意观察、思考,多与一线教师交流,使所讨论的问题有较强的时效性、普遍性,有讨论的必要性。也可向读者征集选题。 【说明】以问题讨论的形式关注教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不同意见的参与者,避免个人观点的孤道独白。 ●授业心经 1.我解读·我设计——对某一课文的研读结果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 【要求】其中,研读结果应精明扼要,重心应在设计部分。 【说明】①之所以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合而为一,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中学教学过程中的文本解读是为具体教学服务的,不同的解读结果所形成的教学设计千差万别,优劣泾渭分明,效果也大相径庭。本刊不欢迎抛开教学实际而空谈所谓的“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理论文章。②每期可选登不同作者对同一课文的不同设计(以三种为宜),从而通过该栏目体现“同课异构”的意味,同时为读者提供鉴别、选择的可能。 2.课案评点——采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点评形式,特邀中语名师(也可以是三人评一课,不一定是名师)对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案进行圈点评说。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确定 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20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更清晰了,也有了点滴心得,即:教学中突出三个环节,抓好两个方面,培养一种习惯。 一、突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备好课。作为语文教师,精心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绝对不能忽视。备好课,熟悉课本,做到三备: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备好课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设计的观点、问题学生知道多少,本课用到的旧知识学生知道多少,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设计本课才能让学生接受,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应达到什么水平等;备知识,关键就是理顺知识点,摸准重点和难点,找出疑点和与本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备教法,就是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地降低要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就四十分钟,如果能充分利用,高于课后两个四十分钟的效率。当堂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拖到课后解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涌跃参加每一个教学环节,不能让学生分散精力,搞小动作,不能让学生干或想与本课无关的事情,时常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尽可能多地提问每一个学生。否则你准备得再好,讲得再清楚,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感染学生;播放音乐创设氛围;设计悬念激发兴趣……这些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

中学语文主流期刊

中学语文主流期刊 期刊名称地址邮编 1.语文教学通讯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030024 2.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3.语文建设北京市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 4.语文学习上海市永福路123号200031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校内710062 5.语文月刊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文科6楼810631 6.中学生阅读郑州市顺河路ll号450004 7.读写月报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紫阳大道99号330022 8.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市华中师大内430000 9.中华活页文选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100073 10.新语文学习南京市湖南路1号A栋20楼210009 11.中学语文武汉市武昌保集安一号430062 12.语文教学之友河北廊坊市廊坊师院102849 13.语文研究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内030006 中学数学主流期刊 1.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300074 2.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北京张自忠路3号100007 3.数学通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通报》编辑部邮编:100875 4.数学教学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数学馆东102室200060 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邮编:710062 6.数学教学通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400715 7.中学数学月刊苏州市十梓街1号苏州大学215006 8.中学数学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湖北大学校内邮政编码:430062 9.中学教研(数学)浙江省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数学)编辑部321004 10.中等数学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师范大学甘肃路校区邮编:300020 11.中国数学教育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15号110031 12.中学数学教学合肥市金寨路327号合肥师范学院邮政编码:230061 13.数学教学研究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楼D03邮政编码:730070 14.中学数学杂志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曲阜静轩西路1号邮政编码:273165 15.数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邮政编码:300074 16.中学数学教学研究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邮政编码:330027 17.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广州市天河区井山大道华南师大数学科学院510631 18.中学数学教与学江苏省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225002 19.数学通讯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数学通讯》编辑部430079 20. 数学教师河南省郑州市顺和路17号450003 21. 中学生数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100037 中学英语主流期刊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62 2.《中小学外语教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邮编:100875 3.《疯狂英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南昌市抚河北路291号邮编:330008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1.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2.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3.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4.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5.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6.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7.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8.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9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10.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11.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12.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14.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15.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16.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7.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18.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19.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20.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21.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22.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3.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24.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25.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26.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27.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28.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9.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30.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31.谈古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32.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33.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34.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35.模式·个性·文学性 36.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37.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38.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39.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40.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41.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42.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43.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44.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45.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46.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47.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48.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9.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50.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51.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5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53.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54.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55.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56.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57.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各种文体的预习要求,也可以采用学案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2.学生课前根据预习要求或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学案内容。 3.根据学情,教师安排学生分层次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其内容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探索 ①根据学情,允许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3.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以及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4.把握重点,有效训练 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写作教学课 一、课前准备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习报告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在电大学习即将结束之际,学校为了检验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激发我们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增强语文教学的能力,促进我们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学校特为我们安排了为时一月的教学实习。在这次实习中,我再次体验到为人师的滋味,真正体会到处于教育第一线的酸甜苦辣。 这次教学实习我是在正宁县纪村初中完成的,实习从9月8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实习时学校给我分配的任务是九年级一班的语文课教学兼任九一班班主任。在这期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学校、家长的沟通,进一步提高了我的教育技能,提高了自己驾驭课堂的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两年的电大学习,充实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能力,才使我在教学实习中得心应手。此外还要通晓新的教育理论,懂得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创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既能做学生的老师,又能做学生的朋友,聆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取得学生的信任。还有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实习经过

xx年9月7日,我到学校报到,实习工作从8日开始。我首先了解了纪村初中的基本情况,学校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43名,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18人,初级职称教师17人。本科学历18人,专科学历25人,学历达标率和任职资格合格率均为100%。学校现有学生333人,其中女生161名,设8个教学班。 其次,我了解了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九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6名,其中女生17名,班上有一半学生学习基础差,是全校典型的差生班级。但有不少学生在体育、艺术等方面特长突出,在全校很有声誉。 再次,我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听课,除了语文课之外,我还坚持听了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就语文课而言,全校8位语文老师的课我都听过过,课后及时请老师为我进行临场指导,我及时吸收了不同老师上课的优势,提升了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试讲是从9月11日开始的,我讲的是梁启超的《敬业和乐业》,试讲前,指导教师认真审阅了我的教案,并进行临场指导,上课时,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教师出示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指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做好笔记小组反馈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的五步和预习展示反馈三段式的教学方式,课后,指导教师和其他听课的老师逐一对我进行了指导,为我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五,那次试讲后,学校便同意我直接进行上课,我非常珍惜这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6-07-11T10:19:56.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作者:徐建军[导读] 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学265314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个性目标,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语文教学过程,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是学生“陶冶情操,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解读文本内涵以情导入其中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一分钟的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二、把握朗读技巧体会文中情感 朗读是学生体会和表达情感的最佳方法,能够通过声音、表情、体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常常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因此,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艺术功底,还要舍得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地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三、开展综合实践走进情感角色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开展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体验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一个学习语文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课本剧能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能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能帮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能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四、展示形体语言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根据研究的数据显示,在信息的传达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通过教师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爱、支持和信任。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台湾高中国文现行教科书研究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职专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摘要:新形势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走教学和科研并行的路子。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是教学的骨干,科研的能手。只有如此,语文教学的“随意”境界才会洞开,才能产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随意性 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种基础的交际工具,主要有听说读写四大领域,所谓的语文能力就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的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能力。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的提高。在课改拉开帷幕几年之后的今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依然如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一、“随意”及其表现 随意,即凭自己的意愿来教,来做,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境界。过去,我们认识评价教学工作一贯只注重了教学的常规性特点。领导检查备课,要看教学步骤的设计是否齐全,听教师讲课,要看是否紧扣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只看重了教材各方面的知识点(字词、结构、主题、特点等),面面俱到;在练习、考试中,只注重了题目的标准答案。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太强调了

条条框框,而忽略了最能体现教师智慧和能力以及最能考查学生智力水平的“随意性”问题。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理解,是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独特教学规律的。 其实,认真分析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不难看出,他们在注意教学常规要求的同时,都有很多“随意性”的闪光处。每个语文教师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认识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学过程多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1.首先,教学语言的“随意性”。有的教师沉着老练,四平八稳;有的教师富于激情,豪爽正直;有的教师处事圆满,兼及各个方面。他们选择的教学语言,当然也就风格边异。上海的于漪老师阅历丰富,知识面广,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有力度;原泰安一中宋遂良老师,教学语言极富感染力,听他讲《出师表》,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流泪;魏书生老师上课紧扣教材,语言简洁明快,极为凝炼。 他们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所运用的教学语言随意而为,各有机智,令人赞叹不已。 2.处理教材的“随意性”。因为每个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不同,面对的学生情况不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同,在处理教材时,也就各有侧重。同样讲朱自清的《春》,有的老师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分析,有的老师侧重于艺术特点的探讨,有的老师注重通过字词的分析带动课文的讲析,各自都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因此,每个教师尽可根据自己

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随笔

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随笔---日记 ...因工作的需要,于是我从**小学调到了**中学任教,接手初一年级二班下期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于是我的心情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多谢了!好心人 ......好心人甲说:“胡老师,加把劲擂哟!不然你就考不赢另一个优生班……” ......好心人乙说:“胡老师,注意点哟,两个优生班比,平均分相差超过5分就要写说明书,表面说是说明书,实则是写检讨书……”......好心人丙说:“胡老师,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教学有些不一样,你一定要注意哟!要这样……才行。”......…… ......“多谢了……”石鞋中学的老师让我心热、让我感动。“好好干吧!”我对自己说。 ......有一天,隐隐约约听到另外一个“好心人”的声音:“小学老师,哼!以为初中跟小学一样嗦!什么都交给学生自己学,学生能学会,要老师来干什么?想得出来!会教初中语文吗?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居然把优生班交给他,别耽误了学生。第一个月考就有好的看,不信等着瞧嘛!看他如何写说明书。” ......“他妈妈的,小瞧人噻,我就不信那包药。到时候看你如何把吐来的口水吞回去!”一股刺心的痛,让我狂妄,“有本事的,就像我一样,用课堂上四十五分钟,不搞题海战术,不搞时间加汗水,看看谁行!”......虽然有好心人的提醒,但仍就我行我素,我只知道,一个好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行,跟着别人转,尤其是跟一群不懂得如今教育

是咱回事的人转,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于是,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初中 语文教学生涯。每天,担心吊胆似的,有点累。不为啥,只为有好心人的忠告。大概一个月左右吧,于是“初中 语文知识出题考点备忘录发到了学生 的手中。 ......月考了。 .....没输。可我没有高兴。我认为:这是上期同学们的底子打得好,才一 个月,受我的影响不大,所以没有输。......还好,至少没有授人以把柄。......又考了,仍没输,而且有点提高。好心人私下说:“胡老师运气真好,两次都没有输。全靠那个老师不 爱擂。” ......期末考试了。 ......“还没有输!”有的好心人说,“胡老师,你还是不错嘛!”......“哪里哟,多亏你们平时好心 的提醒与帮助。”我不冷不热的说,“多谢了……” ......(注:这是对上期的回忆) TOP 明健 见习战士 Member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2#中小发表于 2005-10-17 20:45 只看该作者 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随笔---日记 ......“同学们好!” ......“教师,您好!” ......一阵师生问话后,就开始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上好初中的语文课,在来中学前我就认真的思量过。我知道,有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书也能学懂,就不用老师讲了,教师只在同学们不太懂的地方给以引导和点拔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于是就与同学们商量。......“语文课,我想这样上……”便把我的想法源源本本与同学们讲了。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稿件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见苏轼的超然与达观 北碚区王朴中学校赵良英 “寂寞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于世俗处。”(《庄子·天下》)不以苦为苦,不以乐为乐,内既非我,外亦非物,内外双谴,苦乐皆忘,掉臂独行于逆境中如履坦途,卓然特立于困窘时处之超然,此乃真人境界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率性怀道,虚怀超俗;天人合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无我两忘:忘我,则能顺万物自然之性,无物而不顺,无往而不通;忘物,则明彻于无穷,能游变化之途,无往而不安,“彼且恶乎待哉”?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定风波》所表达的,正如庄子所谓的是一种处之超然、忧乐两忘的真人境界,从中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内心的平静、旷达与自由的精神追求。 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可谓是一位才华横溢、卓越无匹的大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众多封建士大夫所向往与恪守的信条。以钦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为标榜的苏轼一路走来却仕途艰险。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谄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于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诗人因“乌台诗案”出狱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诗人流放到黄州后,虽“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苏轼·量移汝洲表》),却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山水郎。”(《苏轼·初到黄州》)“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苏轼·答言上人》)正是诗人具有了超然情怀,才会因沙湖途中暮雨斜阳之遇,触景生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上片,诗人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雨行吟图。 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 ....,足见风雨之急,雨点之大,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而诗人“莫听”,风雨不足萦怀!外物不足萦怀!今日遭遇挫折怎样?“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诗人在雨中照样“吟啸”、“徐行”,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力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激活学生的思维,提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 一、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当然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惟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广搜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适当延伸教材。由于语文教材的滞后性,课文的一些内容或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就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以课文为源头,发掘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新鲜气息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由于年代相距有半个世纪之久,过去志愿军战士那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一时难以激起学生的激情。这时,围绕“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这个源头,不断发掘出它的新内涵,将人民解放军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的英雄事迹、衡阳消防官兵奋勇扑灭大火等英雄壮举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军队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本色。对旧课文注入了新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使旧课文焕发出新的教育价值。 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教了薄松龄的《狼》之后,我补充几篇有关狼的文章:《母狼的智慧》、《西伯利亚的七匹狼》、《狼人情》、《狼与鹿》、《狼羊同笼的启示》。这几篇文章都写狼,但角度不同,学生读后,兴趣盎然。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狼的资料。这样,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这几年余秋雨散文一直是文化特点。《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三峡》,文笔优美流畅,引用传说生动感人,饶有情趣。在《长江三峡》一文的教学中以此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一些课文的提法,随着时代的前进已经显得陈旧甚至落后,一些曾强是作为经典的评论,现在已经过时,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注入新的观点。比如评价章士钊、陈西滢、杨萌榆、梁实秋、胡适等现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时,可依据史实,对其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的时文佳作,既拓宽视野,又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理清作品的思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精心设计导语、结束语。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导语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讲一个小故事,介绍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等等。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这样导入,“在共和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总理,他没有一个亲生骨肉,却为革命事业抚养了无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浪之歌 执教人:点评: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师:上课。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 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 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一)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一个“却”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世纪之交我们国家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去架构一种充满灵性的新课堂。它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在这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挥洒独到的见解!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语文课文散发着的清新而悠长的馨香!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新课改知之甚少,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信心满怀,觉得老师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清楚,考试的时候学生考不出好成绩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努力去听老教师的课,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好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语文课堂存在很多问题:我上课过程中,淹没了课堂的中心目标;学生的个性,掩盖了阅读审美的客观标准;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课下却收益颇浅: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一味反旧,只求“形似”!课堂教学在误区里越走越偏,越偏越远……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失分的地方非常多,大部分同学竟然是基础知识上丢分比较严重,语文课成绩在几个平行班中处于末尾,看着试卷我做了认真的分析,觉得是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把好基础知识这一关。在第二学期,我在上课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字词的预习、检查、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提高了许多。总结那段失败的经历,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识字写字教学被淡化,学生能认读,不会书写;书写潦草;错字别字现象比较严重。积累不够,作文方言土语较多,语言匮乏。虽然在教学过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字词教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字词不够重视,把字词教学完全放手给学生,布置课下预习,不检查,不评价。课堂上也是一带而过,抹杀了字词应有的地位。 在初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因而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侧重不同,我们固然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定位在字词教学上,但识字写字也不应被忽略和轻视。我在刚参加工作时,犯下的错误就是没有把字词教学放到应有的位置,眼高手低,以至于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书写速度。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我的教学重心发生了偏移。我把文本解读当成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战场,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原有的识字教学环节就显得可有可无了。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是学生学习不努力,老师上课不专心,而是偏离了教学的重心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飞跃。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感受思维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体验“智慧的快乐”,于是“识字与写字”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种无奈而又无聊的“低智商”的活动。我在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中比较单调,字词教学被简单化,机械、重复的认读和抄写让学生索然无味,陷入了“厌烦”之中,这也是原因。自那次失败以后,我虚心学习课堂教学艺术,潜心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转变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