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文献研究的多维视角评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 会 科 学 研兜 0 2 6太 0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文献研究的多维视角
— 评刘真伦 《 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
冯广 裕
和文学研究 、艺术研究相 比较 ,以考 证为基础 的文献 研究 是一门相对说来较为枯燥的学 问。不过 ,文献研究 的 最终 目的在于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深沉 细密的史料稽 考 与透辟犀利 的宏 观思辨 ,同样能给人 以思 想的震撼 与审美 的愉悦。而要达到 这一境界 的关 键 .是学 术 向度的把 握。
本、 南宋蜀刻十二行本等, 都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考察的问 题。比如, 现存潮州本为南宋孝宗淳熙元年 (1 年) 14 7
杭州刻本 ,在 传世 韩集 中 ,这 是刊刻 年代 最早 的一个 刻 本 ;它 的祖 本是北宋徽宗大 观年间潮州刻本 ,在传 世韩集 中 ,这是 唯一的一个属 于北宋 监本 系统 的传本 ;方 裕卿、 朱熹都 曾经采 用过这一版本 ,可以据以判断这一版 本的文 献价值 。祝充本 分绍兴原刻本 和绍熙间重刻本 两种 ,今传 本为光宗绍熙 间浙 中坊 间重 刻本 ;和绍兴原 刻本相 比较 , 重刻本正文文 字略有校改 ,注文则有所 刚减。 以上 结论发
进程 。 ”该书的学术视野 主要聚焦在 两大 方面 :韩学 与宋 学 。而这两大 主题 又交相 渗透,融合 为一。作者这 样描述
二者之间的 关系:“ 韩愈的学说奠定了 宋学的基础: 具体
说来 ,韩 愈倡 导的儒学 道统通过理学得以发扬光 大 ;韩愈 倡导 的古 文通 过欧、苏、曾、王得以蔚为大 国;韩 愈议论 化 、散文化 的诗风,则 通过欧、苏、黄、陈发展为宋 诗的 主流。从上述 意义上考量,宋学即是韩学 ;宋人对 韩学接 受与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宋学 兴起 、 变和 发展 的过程 , 演 从 这一意义上考量,韩学 即是 宋学 。 ”上述 的判断发 前人 所 未发,应该 是此书的重要创获。全书对宋元时期 韩愈集 诸多传本的考 察,始终贯穿着这样的意识 。具 体说来 ,该 书有四条线索非常 清晰 :从 张籍 、皮 日休 、柳 开、孙复 、 周敦颐、二程到朱熹 ,道 统思 想的演进 轨迹 ;从 皇甫提 、 欧阳修、苏轼到 黄庭 坚,诗歌 理论 与创 作实 践的演 进轨 迹;从皇甫提、沈亚之、孙樵 、司空 图、王 禹僻 、欧 阳修 到苏轼,古文理论与创 作实践的演进轨迹 ;从 欧阳修 、 洪 兴祖、方粗卿、朱 熹到魏仲举,文献学理论与创 作实践 的 演进轨迹。这就使得一部以版本考订为主要 内容的文献 学 著作 ,具有了学术史意义。 此外 ,该书还有一个特点十分引人注 目:该书采用 了 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注释体例 ,为全书所有 的引文逐一 加
川、 开发四川的一句民谚,这一说法在清代已经朝野皆
知。 四川移 民来源地之广泛 、移 民规 模之庞大 、持续时间
[ 作者简介]刘正刚 ,暨南大学历 史系教授 ,广东 广州
503 162
15 9
前人所未发 ,体现了韩集版本研究的最新进展 。
对于中唐以下的各种韩文传本,( 韩愈集宋元传本研 究》自 洪兴祖 < 韩子年谱》中勾出 6 种、 7 祝充注中 勾出
8 、文说注 中勾 出 13种 、哎 3种 9 韩集举 正》 中勾 出9 0种 、 南宋江西本中勾 出 1 3种 、南宋 闽本 中勾 出 3种、南宋 蜀 本中勾出 1 种 、 ( 5 文苑英华》 注 中勾出 2 4种、 《 文考 韩 异》 中勾 出 2 种 、五百家 注中勾 出 13种 。钩稽 出失 传 5 7 宋元集本 12 ,这是 一项 相当丰富的收获。 0种 二、传承源流梳理 :文献研究的传播史视 角
除考证现 存版本, 钩稽失传版本之外, 该书又一项创
获,是以上述 韩集 传本为基 础 ,梳理 出宋代 韩集的流传 的 三大 系统 :北宋监 本系统、南宋监本系统 、方朱校理本 系 统。具体 的结论 也都 条贯系统 :韩集刻本 中,时代最早 的 是苏 溥所称 “ 益部所雕 《 昌黎先生 集》 ;价 值最 高的 是 ” 祥符杭 本、嘉 佑蜀本 、秘 阁本。韩集校本 中,时代最早 的 是柳 开本 ;影 响最 大是 欧阳修校本 ;水平最 高的应该是 方 裕卿校理本 ;以方本为基础 的朱 熹校理本是韩 集校理 的集 大成者 。韩集注本 中,唐本 已夹注名 物训沽 ;笺疏韩文 作
00 0 72
〔 者 介〕冯广 ,中国 作 简 裕 社会科学出 版社编审,北京
·1 4 · 9
本、文说本 、方裕卿本 、南宋蜀本 、朱熹本 、魏仲举本都 采用过欧本 ,从而判定 欧阳修韩集校本对韩文 在宋代 的传 播与接受产生过重 大影响。南宋监本被置 于承上启下 的枢 纽地位 :通过北宋监本 可以上推李汉原 编本 ,通过方 、朱 校理本可 以下溯 明清诸 本 ,1 0年来 的韩 集传 本 ,真 正 0 2 做到 了条分缕 析、各得其所。 以上 的考察 ,除了揭示韩集在宋元时期 的传播状况 之 外 ,对韩集文 本整 理尤为重要。现代注本从蒋抱玄 《 注释 评点韩 昌黎文 集十卷诗全集 四卷》 、钱仲联 《 昌黎诗 系 韩 年集释》 到屈守元 《 韩愈全集 校注》,都不 同程度地存 在 旧注去取 失当的问题 ,正是 由于混淆 了诸本 的源流关 系。 例如 :当旧注 内容 相近 时,往往 删削 早 出的洪 兴祖 、祝 充 、樊 汝霖等注 ,而采用晚 出的孙 汝听、韩醇等注 ,因为 五百家 注往往以孙 、韩列前 。该 书考定 韩集宋代注本 的先 后顺序 :洪 兴祖 、祝充 、樊 汝 霖 、文说 、严 有 翼 、孙 汝 听 、韩醇 、方裕卿 、朱熹 、魏仲 举、王伯大 、廖莹 中,有 助于现代 韩集整理对旧注的取舍安排 。有意识地将 韩集宋 元传本源 流关 系的实证性考察结论作 为韩集整理时 旧注取 舍及排序 的依据 ,必将 从根本 上 提升 韩集整 理 的学术 品 格 ,从而 对 现代 古 籍 整理 学 术 规 范 的建 设 产生 有 益 的 影响 。 三 、思想 文化批评 :文献研究 的接受史视角 辨章 学 术 ,考 镜源 流 ,是文 献 学研 究 的最 高 境 界。 《 韩愈 集宋元传本研究 》最突 出的特 点 ,是贯 穿始终 的学 术史意识 。其 《内容提要 》揭粱该 书的撰著 宗 旨:“ 通过 对韩文流传 的考察 ,揭示 韩学 在宋代传 播与接 受的状 况 , 进而展现宋代 韩学乃至宋学本身兴起 、发展与演变 的历史
注。全书采用的原始文献以篇为单位分编序号, 用方括符
标注于各条引文之后,所引文献逐条出注篇 卷页码 ,用 圆 括符标注于方括符之后。这样的注释体例 ,不 但大大节 省 了版面篇幅 ,而且言必有据,体现了当代学术 踏实谨严 的
良好学风。据笔者管窥,在当代学术著作 中,采用类 似体 例者并不多见 ,很有大力提倡的必要。 ( 责任编辑 :尹 富)
重新解读清代四川移民史
《 大迁徒 :“ 湖广填 四川 ”历 史解读 》 评介
刘正 刚
“ ” 是描述 清代 外省 人 口大规 模迁 徙四 湖广填 四川
之长久等 ,都是清代移民史上无与பைடு நூலகம் 比的。四川移 民的痕 迹至今还是 四川 民众集体记忆的重要一环 ,并 通过 口碑 以 及民间文献私家记录 ,代代相传 。学术界对 四川移 民史的
《 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4年 0 0
版)作 为一部 文献研 究 的专著 ,明确宣 示 自己 的研究 目 的 :“ 通过对 韩文流传 的考 察 ,揭示韩 学在宋 代传播与 接 受的状况 ,进而展 现宋 代韩学乃至宋学本 身兴起 、发展 与 演变的历史进程 。 ( ” 卷首 《 内容提要》 )全 书除了把握 目 录、版本、校勘等文献学传 统视角之外 ,还 始终注意把握 传播 史、接受史等多维 视角 ,对文献研究学术 向度 的把握 进行 了有意识 的探 索。对 于新 世 纪的文 献学 学科 建设 而 言 ,该 书的探索具有积极 的正面意义 ,很值得 认真地加 以 评说 总结。 一、 目录版本校勘 :文献研究的传统视角 该 书对韩集宋元传本 的考察 ,首先立足 干现存宋元集 本的版 本考订。在这一方 面 ,该书的创获 甚为丰厚 。如 台 安 军刻本 ,以及大陆 图书馆所藏 南宋浙本 、南 宋江西本 、南宋 闽本 ,乃至于 已经 影印流传 的魏仲举 五百家注本 、王伯大本 、廖 莹中世彩 堂本 、文说
成者。 宋元时期韩集的 传承源流得以条分缕析, 韩文的传
播史也就此显现 。 在失传集本 的稽考 方面 ,诸 如洪兴祖本 、欧 阳修 本 、 吕夏卿本 、陈 师道本 、吕大防本 、南 宋监本 、樊汝霖 本 、 孙汝听本 、韩醇本 、彭郁本等 , ( 愈集宋元 传本研 究》 韩 的考 证都有不少重要 的创获 。如 考定 欧公 所校韩集 实有两 本 :残存六卷 的旧川本 和全集 4 0卷 足本 ;北宋 时期 的苏 溥本 、吕夏卿本 、陈师道本 、洪兴祖 本,南宋时期 的祝充
意, 始见于柳开 《 双鸟诗解》 朱台符家藏本始出句读; ;
刘烨本始 加音 切;欧阳修本 夹注 地名 疏释及题解 ;张载本 始 出语 义训 释;吕大防本始 为韩文编年;蒋灿本始 为史实
疏解; 真正全面 地考订 作年、 笺疏本事、训释语词的笺注
本 ,应该 以洪兴祖 为最早 ;魏仲举本 则是韩集笺注 的集大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文献研究的多维视角
— 评刘真伦 《 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
冯广 裕
和文学研究 、艺术研究相 比较 ,以考 证为基础 的文献 研究 是一门相对说来较为枯燥的学 问。不过 ,文献研究 的 最终 目的在于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深沉 细密的史料稽 考 与透辟犀利 的宏 观思辨 ,同样能给人 以思 想的震撼 与审美 的愉悦。而要达到 这一境界 的关 键 .是学 术 向度的把 握。
本、 南宋蜀刻十二行本等, 都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考察的问 题。比如, 现存潮州本为南宋孝宗淳熙元年 (1 年) 14 7
杭州刻本 ,在 传世 韩集 中 ,这 是刊刻 年代 最早 的一个 刻 本 ;它 的祖 本是北宋徽宗大 观年间潮州刻本 ,在传 世韩集 中 ,这是 唯一的一个属 于北宋 监本 系统 的传本 ;方 裕卿、 朱熹都 曾经采 用过这一版本 ,可以据以判断这一版 本的文 献价值 。祝充本 分绍兴原刻本 和绍熙间重刻本 两种 ,今传 本为光宗绍熙 间浙 中坊 间重 刻本 ;和绍兴原 刻本相 比较 , 重刻本正文文 字略有校改 ,注文则有所 刚减。 以上 结论发
进程 。 ”该书的学术视野 主要聚焦在 两大 方面 :韩学 与宋 学 。而这两大 主题 又交相 渗透,融合 为一。作者这 样描述
二者之间的 关系:“ 韩愈的学说奠定了 宋学的基础: 具体
说来 ,韩 愈倡 导的儒学 道统通过理学得以发扬光 大 ;韩愈 倡导 的古 文通 过欧、苏、曾、王得以蔚为大 国;韩 愈议论 化 、散文化 的诗风,则 通过欧、苏、黄、陈发展为宋 诗的 主流。从上述 意义上考量,宋学即是韩学 ;宋人对 韩学接 受与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宋学 兴起 、 变和 发展 的过程 , 演 从 这一意义上考量,韩学 即是 宋学 。 ”上述 的判断发 前人 所 未发,应该 是此书的重要创获。全书对宋元时期 韩愈集 诸多传本的考 察,始终贯穿着这样的意识 。具 体说来 ,该 书有四条线索非常 清晰 :从 张籍 、皮 日休 、柳 开、孙复 、 周敦颐、二程到朱熹 ,道 统思 想的演进 轨迹 ;从 皇甫提 、 欧阳修、苏轼到 黄庭 坚,诗歌 理论 与创 作实 践的演 进轨 迹;从皇甫提、沈亚之、孙樵 、司空 图、王 禹僻 、欧 阳修 到苏轼,古文理论与创 作实践的演进轨迹 ;从 欧阳修 、 洪 兴祖、方粗卿、朱 熹到魏仲举,文献学理论与创 作实践 的 演进轨迹。这就使得一部以版本考订为主要 内容的文献 学 著作 ,具有了学术史意义。 此外 ,该书还有一个特点十分引人注 目:该书采用 了 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注释体例 ,为全书所有 的引文逐一 加
川、 开发四川的一句民谚,这一说法在清代已经朝野皆
知。 四川移 民来源地之广泛 、移 民规 模之庞大 、持续时间
[ 作者简介]刘正刚 ,暨南大学历 史系教授 ,广东 广州
503 162
15 9
前人所未发 ,体现了韩集版本研究的最新进展 。
对于中唐以下的各种韩文传本,( 韩愈集宋元传本研 究》自 洪兴祖 < 韩子年谱》中勾出 6 种、 7 祝充注中 勾出
8 、文说注 中勾 出 13种 、哎 3种 9 韩集举 正》 中勾 出9 0种 、 南宋江西本中勾 出 1 3种 、南宋 闽本 中勾 出 3种、南宋 蜀 本中勾出 1 种 、 ( 5 文苑英华》 注 中勾出 2 4种、 《 文考 韩 异》 中勾 出 2 种 、五百家 注中勾 出 13种 。钩稽 出失 传 5 7 宋元集本 12 ,这是 一项 相当丰富的收获。 0种 二、传承源流梳理 :文献研究的传播史视 角
除考证现 存版本, 钩稽失传版本之外, 该书又一项创
获,是以上述 韩集 传本为基 础 ,梳理 出宋代 韩集的流传 的 三大 系统 :北宋监 本系统、南宋监本系统 、方朱校理本 系 统。具体 的结论 也都 条贯系统 :韩集刻本 中,时代最早 的 是苏 溥所称 “ 益部所雕 《 昌黎先生 集》 ;价 值最 高的 是 ” 祥符杭 本、嘉 佑蜀本 、秘 阁本。韩集校本 中,时代最早 的 是柳 开本 ;影 响最 大是 欧阳修校本 ;水平最 高的应该是 方 裕卿校理本 ;以方本为基础 的朱 熹校理本是韩 集校理 的集 大成者 。韩集注本 中,唐本 已夹注名 物训沽 ;笺疏韩文 作
00 0 72
〔 者 介〕冯广 ,中国 作 简 裕 社会科学出 版社编审,北京
·1 4 · 9
本、文说本 、方裕卿本 、南宋蜀本 、朱熹本 、魏仲举本都 采用过欧本 ,从而判定 欧阳修韩集校本对韩文 在宋代 的传 播与接受产生过重 大影响。南宋监本被置 于承上启下 的枢 纽地位 :通过北宋监本 可以上推李汉原 编本 ,通过方 、朱 校理本可 以下溯 明清诸 本 ,1 0年来 的韩 集传 本 ,真 正 0 2 做到 了条分缕 析、各得其所。 以上 的考察 ,除了揭示韩集在宋元时期 的传播状况 之 外 ,对韩集文 本整 理尤为重要。现代注本从蒋抱玄 《 注释 评点韩 昌黎文 集十卷诗全集 四卷》 、钱仲联 《 昌黎诗 系 韩 年集释》 到屈守元 《 韩愈全集 校注》,都不 同程度地存 在 旧注去取 失当的问题 ,正是 由于混淆 了诸本 的源流关 系。 例如 :当旧注 内容 相近 时,往往 删削 早 出的洪 兴祖 、祝 充 、樊 汝霖等注 ,而采用晚 出的孙 汝听、韩醇等注 ,因为 五百家 注往往以孙 、韩列前 。该 书考定 韩集宋代注本 的先 后顺序 :洪 兴祖 、祝充 、樊 汝 霖 、文说 、严 有 翼 、孙 汝 听 、韩醇 、方裕卿 、朱熹 、魏仲 举、王伯大 、廖莹 中,有 助于现代 韩集整理对旧注的取舍安排 。有意识地将 韩集宋 元传本源 流关 系的实证性考察结论作 为韩集整理时 旧注取 舍及排序 的依据 ,必将 从根本 上 提升 韩集整 理 的学术 品 格 ,从而 对 现代 古 籍 整理 学 术 规 范 的建 设 产生 有 益 的 影响 。 三 、思想 文化批评 :文献研究 的接受史视角 辨章 学 术 ,考 镜源 流 ,是文 献 学研 究 的最 高 境 界。 《 韩愈 集宋元传本研究 》最突 出的特 点 ,是贯 穿始终 的学 术史意识 。其 《内容提要 》揭粱该 书的撰著 宗 旨:“ 通过 对韩文流传 的考察 ,揭示 韩学 在宋代传 播与接 受的状 况 , 进而展现宋代 韩学乃至宋学本身兴起 、发展与演变 的历史
注。全书采用的原始文献以篇为单位分编序号, 用方括符
标注于各条引文之后,所引文献逐条出注篇 卷页码 ,用 圆 括符标注于方括符之后。这样的注释体例 ,不 但大大节 省 了版面篇幅 ,而且言必有据,体现了当代学术 踏实谨严 的
良好学风。据笔者管窥,在当代学术著作 中,采用类 似体 例者并不多见 ,很有大力提倡的必要。 ( 责任编辑 :尹 富)
重新解读清代四川移民史
《 大迁徒 :“ 湖广填 四川 ”历 史解读 》 评介
刘正 刚
“ ” 是描述 清代 外省 人 口大规 模迁 徙四 湖广填 四川
之长久等 ,都是清代移民史上无与பைடு நூலகம் 比的。四川移 民的痕 迹至今还是 四川 民众集体记忆的重要一环 ,并 通过 口碑 以 及民间文献私家记录 ,代代相传 。学术界对 四川移 民史的
《 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4年 0 0
版)作 为一部 文献研 究 的专著 ,明确宣 示 自己 的研究 目 的 :“ 通过对 韩文流传 的考 察 ,揭示韩 学在宋 代传播与 接 受的状况 ,进而展 现宋 代韩学乃至宋学本 身兴起 、发展 与 演变的历史进程 。 ( ” 卷首 《 内容提要》 )全 书除了把握 目 录、版本、校勘等文献学传 统视角之外 ,还 始终注意把握 传播 史、接受史等多维 视角 ,对文献研究学术 向度 的把握 进行 了有意识 的探 索。对 于新 世 纪的文 献学 学科 建设 而 言 ,该 书的探索具有积极 的正面意义 ,很值得 认真地加 以 评说 总结。 一、 目录版本校勘 :文献研究的传统视角 该 书对韩集宋元传本 的考察 ,首先立足 干现存宋元集 本的版 本考订。在这一方 面 ,该书的创获 甚为丰厚 。如 台 安 军刻本 ,以及大陆 图书馆所藏 南宋浙本 、南 宋江西本 、南宋 闽本 ,乃至于 已经 影印流传 的魏仲举 五百家注本 、王伯大本 、廖 莹中世彩 堂本 、文说
成者。 宋元时期韩集的 传承源流得以条分缕析, 韩文的传
播史也就此显现 。 在失传集本 的稽考 方面 ,诸 如洪兴祖本 、欧 阳修 本 、 吕夏卿本 、陈 师道本 、吕大防本 、南 宋监本 、樊汝霖 本 、 孙汝听本 、韩醇本 、彭郁本等 , ( 愈集宋元 传本研 究》 韩 的考 证都有不少重要 的创获 。如 考定 欧公 所校韩集 实有两 本 :残存六卷 的旧川本 和全集 4 0卷 足本 ;北宋 时期 的苏 溥本 、吕夏卿本 、陈师道本 、洪兴祖 本,南宋时期 的祝充
意, 始见于柳开 《 双鸟诗解》 朱台符家藏本始出句读; ;
刘烨本始 加音 切;欧阳修本 夹注 地名 疏释及题解 ;张载本 始 出语 义训 释;吕大防本始 为韩文编年;蒋灿本始 为史实
疏解; 真正全面 地考订 作年、 笺疏本事、训释语词的笺注
本 ,应该 以洪兴祖 为最早 ;魏仲举本 则是韩集笺注 的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