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描绘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风景区的游记散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双龙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游览双龙洞;第二部分,作者观赏双龙洞的奇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全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4)感受双龙洞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游记的写作特点;3. 感受双龙洞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插图;3. 生字卡片;4. 学生自备词典、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2. 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游览浙江省金华市的双龙洞,感受那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2.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3.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4.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训练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避免第二课时容量过大,路上、外洞我放在第一课时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溶洞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内洞景象。

3、学习作者记叙、表达的方法,渗透游记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2、有感情朗读;3、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隙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因为本班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家境不富裕,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阅历,因此,我在充分阅读的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双龙溶洞的图片,增加直观感受,并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写话、复述课文。

丰富的课件制作,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外洞特点: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欣赏了沿途和外洞的景色,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泉水是作者的向导,谁能说说它的流经路线?(画泉水)迎着泉水,作者来到外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

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1)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重难点:(1)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

(游记的基本特点)(2)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

(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教学准备: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2、列提纲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词3、多音字组词(“系”)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二)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教学设计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3.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课文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5.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教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教师提醒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善于积累、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游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游记。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字数在400-600字之间,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5.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景观的魅力。在活动中,注意观察、思考,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6.教师推荐一些与游记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5.情感教育,渗透德育: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分层指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7.课后拓展,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了解其他游记类文章,拓宽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游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是特殊单元——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文中多次描述了作者行踪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

在不同地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

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线索。

根据习作单元每项内容的不同功能,学习本文,重点是在阅读中学习习作的方法: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多处景物的方法;学习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景点的特色的表达方法。

这是第一课时教学,学习的重点是通过阅读,借助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线索,抓住关键的过渡句,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为完成单元习作打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

因是多处景物,所以要指导学生把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写下来。

在前期借所见、所闻描写景物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指导学生将直观描写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相结合,写出美景的特点。

教学目标:1.结合、语境以及生活实际,认识“蜿、蜒”等6个生字,会写“浙、簇”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3. 练习运用过渡句,巧借表示行走方式的词,把景点之间转换的过程写清楚。

4.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借助表示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主题:江山如画
课时:共2 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徐春娟 /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五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要实现儿童的“言语习得” 。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体特点,更要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揣摩作者的表达方
式,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文本内容、体悟表达方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记述了游览金
华双龙洞的见闻及感受。

文中两条线索有机相融、贯穿始终。

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感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美
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还要让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写法,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描述景物
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

远程教育给我们农村老师提供了丰
富的教学资源,大大开拓师生的视野,不断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
质量。

如本课课件的图片及录像等素材都是从远程上下载的,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文中
的一些场景,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
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
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 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
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
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附:作业设计
抄写本课词语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主题:江山如画
课时:共2 课时,第 2 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徐春娟 /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五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要实现儿童的“言语习得” 。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体特点,更要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揣摩作者的表达方
式,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文本内容、体悟表达方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记述了游览金
华双龙洞的见闻及感受。

文中两条线索有机相融、贯穿始终。

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感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美
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还要让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写法,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描述景物
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

远程教育给我们农村老师提供了丰
富的教学资源,大大开拓师生的视野,不断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
质量。

如本课课件的图片及录像等素材都是从远程上下载的,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文中
的一些场景,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目标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进行片段练习。

评价任务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由具体的景
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 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
压”的感觉。

(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
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附:作业设计
一、帮你开阔眼界 . (任远一题)
1.上网或查阅资料,收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信息,今昔对比把它近年来的变化记
下来,介绍给大家。

2.收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在班上展示给同学们。

二、俱乐部(实践套餐任选一题)
洞比外洞大得多,而且洞内景色奇异,我想联系课文展开想象,编写一段内洞的导游
词。

你设计一张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门票,建议:正面画出游览示意图(尽量画上水流)反面用文字作简短生动的说明或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