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练习2含解析教科版必修373
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三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

实验三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1.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3)掌握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 2.实验原理 采用控制变量法:(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合外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 -F 图象和a -1m图象,确定其关系.3.实验器材小车、砝码、小盘、细绳、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薄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 4.实验步骤(1)测量:用天平测量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 ′和小车的质量m .(2)安装:按照如图1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牵引力).图1(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板,使小车能匀速下滑. (4)操作步骤:①小盘通过细绳绕过定滑轮系于小车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断开电源,取下纸带编号码.②保持小车的质量m 不变,改变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 ′,重复步骤①. ③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测加速度a . ④描点作图,作a -F 图象.⑤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m ′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 ,重复步骤①和③,作a -1m图象.5.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和纸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 ≫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6.误差分析(1)实验原理不完善: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 ′g 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7.数据处理(1)利用Δx =aT 2及逐差法求a .(2)以a 为纵坐标、F 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 与F 成正比.(3)以a 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定a 与m 成反比.命题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例1 (2018·无锡市期中)在探究物体质量一定,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时,采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用M 表示,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用m 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面拖动的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计算出:图2(1)实验中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A .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应连上纸带,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B .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C .实验时,小车应在靠近滑轮处释放D .调整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平行(2)M 与m 的关系应满足m 远远小于M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3所示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接50Hz 交流电源.纸带中计数点间的距离已标出,由此可以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约为________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3图4(4)某实验小组得到的aF 图线如图4所示,图线未过坐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图线末端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AD (2)使绳中的张力近似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总重力 (3)3.2 (4)未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足 没有满足m 远小于M解析 (1)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应连上纸带,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故A 正确;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将木板一端垫高,撤去盘及盘中的砝码,使小车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 错误;实验时,小车应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释放,故C 错误;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否则拉力不会等于小车所受合力,故D 正确.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 =(M +m )a ,解得:a =mgM +m,F =Ma =Mmg M +m =mg1+mM,当m 远远小于M 时,F 近似等于mg ,故目的是使绳中的张力近似等于盘和盘中砝码的总重力. (3)根据Δx =aT 2得:a =0.0772+0.0721-0.0670-0.06194×0.042m/s 2≈3.2m/s 2(4)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O ,即开始施加拉力时,加速度为零,则知未平衡摩擦力或者平衡摩擦力不足.aF 图线的斜率表示质量的倒数,开始mg 比较小,近似等于细绳的拉力,斜率为M 的倒数,斜率不变.当m 比较大,不再满足M 远大于m ,所以图线末端弯曲.变式1 (2018·苏州市期初调研)在“探究加速度与小车质量关系”实验中,实验小组采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M 表示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m 表示沙桶及沙的总质量.图5(1)为使实验中小车所受合外力等于细线的拉力,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为使细线对小车拉力大小近似等于沙桶和沙的重力mg,应控制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2)在控制沙桶和沙的质量一定的情况下,该实验小组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为了直观反映加速度与小车及砝码总质量的关系,请在图6方格坐标纸中选取恰当的物理量建立坐标系,并作出相应的图,根据图象判断,实验产生误差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6答案(1)平衡摩擦力M≫m(2)如图所示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变小时,不能满足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沙和沙桶的总质量解析 (1)小车下滑时受到重力、细线的拉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要使拉力等于合力,则应该用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量来平衡摩擦力,故可以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所以应采取的措施是平衡摩擦力;沙桶及沙加速下滑,处于失重状态,其对细线的拉力小于重力,要使其对细线的拉力近似等于重力,应该使沙桶及沙的质量远小于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即m ≪M . (2)所作图象如图所示.根据描点作图法可得:沙和沙桶的总质量没有远小于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小车受到的拉力明显小于沙和沙桶重力,加速度与沙和沙桶重力(小车受到的合力)不成正比,a -F 图象发生弯曲,不再是直线.命题点二 实验拓展与创新1.实验器材的改进(1)气垫导轨(不用平衡摩擦力)――→替代长木板(如图7)图7(2)利用光电门测速度(如图8)图8(3)利用位移传感器测位移(如图9)图9(4)利用力传感器测拉力(不用满足m ≪M ,如图10甲、乙)图102.数据测量的改进⎦⎥⎥⎤测定通过的时间:由a =12x [(d t 2)2-(d t 1)2]求出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替代通过打点纸带求加速度3.实验的拓展延伸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背景测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例2 (2018·南京市、盐城市二模)在“探究物体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中,小明同学做了如图11甲所示的实验改进,在调节桌面水平后,添加了用力传感器来测细线中的拉力.图11(1)关于该实验的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必须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B .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C .应当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D .需要改变砂和砂桶的总质量,打出多条纸带(2)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Hz ,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由图中的数据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m/s 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由实验得到小车的加速度a 与力传感器示数F 的关系如图丙所示.则小车与轨道的滑动摩擦力F f =______N.(4)小明同学不断增加砂子质量重复实验,发现小车的加速度最后会趋近于某一数值,从理论上分析可知,该数值应为________m/s 2(g 取10 m/s 2). 答案 (1)D (2)2.40 (3)1.0 (4)5解析 (1)力传感器测量细线中的拉力F ,则小车受到拉力为2F ,即力是直接测量得到的,不用测出砂桶和砂的总质量,A 、B 错误;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C 错误;实验需要得到多组数据,故需要改变砂和砂桶的总质量,打出多条纸带,D 正确. (2)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150 s =0.02 s ,由题可知相邻计数点间时间间隔为T =0.1 s ,小车的加速度为a =x BD -x OB 4T2≈2.40m/s 2; (3)由题图丙可知,产生加速度的拉力最小值为0.5 N ,所以滑动摩擦力F f =2F =1.0 N ; (4)对砂和砂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F =ma ′,即a ′=g -F m,小于重力加速度g ,由实验装置原理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砂和砂桶的加速度的一半,a =12a ′<12g ,即小车的加速度最后会趋近于5 m/s 2.变式2 (2018·苏锡常镇一调)如图12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他在气垫导轨上安装了一个光电门B ,滑块上固定一遮光条,滑块用细线绕过气垫导轨左端的定滑轮与力传感器相连,传感器下方悬挂钩码,每次滑块及遮光条都从位置A 处由静止释放.图12(1)小明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条的宽度d ,示数如图乙所示,则d =________mm.(2)实验时,将滑块从A 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B 的时间t ,若要得到滑块的加速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c 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 (3)小亮同学认为:无需测出上述c 和d ,只要画出以F (力传感器示数)为横坐标、以________为纵坐标的图象就能直接反映加速度与力的关系.(4)下列实验操作和要求必要的是__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 .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 B .应测出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 C .应使A 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 D .应使滑块质量远大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答案 (1)2.30 (2)释放前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 (3)1t2 (4)AC解析 (1)由题图知游标尺上第6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d =2 mm +6×0.05 mm =2.30 mm ; (2)实验时,将滑块从A 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B 的时间t ,滑块经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可近似认为是滑块经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可知,若要得到滑块的加速度,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c 是释放前遮光条到光电门的距离;(3)根据F =ma ,而v 2B =2ac ,v B =d t ,联立解得F =md 22c ·1t2,则无需测出c 和d ,只要画出以F (力传感器示数)为横坐标、以1t2为纵坐标的图象就能直接反映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4)应将气垫导轨调节水平,这时拉力才等于合力,故A 正确;拉力的大小可从力传感器中读出,则没必要测出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选项B错误;应使A位置与光电门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增大测量长度,从而有利于减小误差,故C正确;拉力是直接通过力传感器测量的,故与滑块质量与钩码和力传感器的总质量大小关系无关,故D错误.拓展点 以“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为背景,测量动摩擦因数例3 (2018·南通市等六市一调)实验小组采用如图13甲所示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提供的器材有:带定滑轮的长木板,有凹槽的木块,质量为20g 的钩码10个,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细线等.实验中将部分钩码悬挂在细线下,剩余的钩码放在木块的凹槽中,保持长木板水平,利用打出的纸带测量木块的加速度.图13(1) 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得到一条纸带,从某个清晰的打点开始,依次标注0、1、2、3、4、5、6,分别测出位置0到位置3、位置6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打点周期T =0.02s ,则木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2) 将木块凹槽中的钩码逐个添加到细线下端,改变悬挂钩码的总质量m ,测得相应的加速度a ,作出a -m 图象如图丙所示.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g =9.8m/s 2,则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μ的测量值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3)实验中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悬挂钩码总质量远小于木块和槽中钩码总质量.答案 (1)3.33 (2)0.34(0.32~0.36) 大于 滑轮与轴承、细线间有摩擦,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有摩擦等 (3)不需要解析 (1)已知打点周期T =0.02 s ,根据逐差法可得木块的加速度为:a =x 36-x 039T 2=(8.20-3.50-3.50)9×0.022×10-2 m/s 2≈3.33 m/s 2. (2)设木块质量为M ,以M 、m 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F f =(M +0.2)a ,F f =μ(M +0.2-m )g ,联立可得加速度为:a =(1+μ)gM +0.2m -μg ,由题图丙可知,当m=0时,|a |=μg =3.3 m/s 2,则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0.34,因滑轮与轴承、细线间有摩擦,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有摩擦,所以测量值大于真实值.(3)实验中没有采用细线拉力等于重力,所以不需要满足悬挂钩码总质量远小于木块和槽中钩码总质量.变式3 (2018·常熟市期中)图14(a) 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图14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 、重物的质量m; 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 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 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 和光电门B 所用的时间Δt A 和Δt B ,求出加速度a ;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 的平均值a ;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 回答下列问题:(1)测量d 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 的示数如图(b) 所示,其读数为____cm. (2)物块的加速度a 可用d 、s 、Δt A 和Δt B 表示为a =________________.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 、m 、a 和重力加速度g 表示为μ=________________.(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______(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答案 (1)0.960 (2)(dΔt B )2-(dΔt A )22s (3)mg -(M +m )a Mg(4)系统误差解析 (1)由题图(b)所示游标卡尺可知,主尺示数为0.9 cm ,游标尺示数为12×0.05 mm= 0.60 mm =0.060 cm ,则游标卡尺示数为0.9 cm +0.060 cm =0.960 cm.(2)物块经过A 点时的速度为:v A =d Δt A ,物块经过B 点时的速度为:v B =dΔt B ,物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速度位移公式得:v B 2-v A 2=2as ,加速度为:a =(dΔt B )2-(dΔt A)22s;(3)以M 、m 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μMg =(M +m )a ,解得:μ=mg -(M +m )aMg;(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1.(2018·徐州三中模拟)如图15所示,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实验台上,木板上有一滑块,滑块右端固定一个动滑轮,钩码和弹簧测力计通过绕在滑轮上的轻绳相连,放开钩码,滑块在长木板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15(1)实验得到一条如图16所示的纸带,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由图中的数据可知,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6(2)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处理纸带,得到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 ;改变钩码个数,重复实验.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为纵坐标,以加速度a 为横坐标,得到的图象是纵轴截距为b 的一条倾斜直线,如图17所示.已知滑块和动滑轮的总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忽略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则滑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图17答案 (1)2.4 (2)2bmg解析 (1)加速度为a =x BD -x OB 4T 2=0.288 1-0.096 1-0.096 14×0.01m/s 2≈2.4 m/s 2; (2)滑块受到的拉力F T 为弹簧测力计示数的两倍,即:F T =2F 滑块受到的摩擦力为:F f =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T -F f =ma解得力F 与加速度a 的函数关系式为:F =m 2a +μmg2由题图图象所给信息可得图象纵截距为:b =μmg2解得:μ=2bmg.2.(2018·南京市期中)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及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图18甲为实验装置图,A 为小车,B 为打点计时器,C 为装有沙的沙桶,D 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的拉力F 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可由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得.(1)图乙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0s ,由图中数据求出小车加速度值为________m/s 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8(2)保持沙和沙桶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 ,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m 及对应的1m数据如表中所示,根据表中数据,为直观反映F 不变时,a 与m 的关系,请在图19中选择恰当的物理量和标度建立坐标系,并作出图线.图19(3)从图线中得到F 不变时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m 间的定量关系是________.(4)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沙和沙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与合力F 图线如图20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0答案 (1)0.64 (2)如图所示(3)a =12m(4)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3.(2018·常州市一模)如图21甲所示是“研究小车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木板置于水平桌面上,一端系有砂桶的细绳通过滑轮与拉力传感器相连,拉力传感器可显示所受的拉力大小F ,改变桶中砂的质量多次实验.完成下列问题:图21(1)实验中需要________. A .测量砂和砂桶的总质量 B .保持细绳与长木板平行 C .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D .满足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2)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未标出,各计数点到A 点的距离如图乙所示.电源的频率为50Hz ,则打B 点时小车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 2.(3)实验中描绘出a -F 图象如图丙所示,图象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C (2)0.416 1.48 (3)平衡摩擦力过度解析 (1)细绳的拉力可以通过拉力传感器测出,不需要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故A 错误;为了使细绳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需要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应当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连在小车上,调整长木板的倾斜度,让小车拖着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同时要调整长木板上滑轮的高度使细绳与长木板平行,故B 正确;本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要研究小车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必须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故C 正确;实验中拉力通过拉力传感器测出,不需要满足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D 错误. (2)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5×0.02 s =0.1 s.B 点对应的速度为:v B =x AC 2T =8.320.2×10-2m/s =0.416 m/s.根据Δx =aT 2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 =x CE -x AC 4T 2=22.56-8.32-8.324×0.12×10-2 m/s 2=1.48 m/s 2 (3)由题图图象可知,a -F 图象在a 轴上有截距,这是由于平衡摩擦力过度造成的.即在实际操作中,平衡摩擦力时斜面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过度.。
江苏高考物理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课时28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8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方法点拨]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2)数据处理:图象法.1.(2017·广东广州测试一)为验证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同学们设计了如图1中a 所示的装置来进行实验.在自制的双层架子上固定带有刻度标记的水平木板,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适当调整装置,使装置不带滑轮的一端稍稍垫高一些.②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砝码,并使两托盘质量(含砝码)相同,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连接小车的细线跨过定滑轮与托盘相连.③让两小车紧靠右边的挡板,小车前端在刻度尺上的读数如图a 所示,在甲车上放上砝码,同时释放两小车,当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用手机对整个装置进行拍照.结合照片和小车的初始刻度标记,得到甲、乙两车运动的距离分别为s 1、s 2.④在甲小车上逐渐增加砝码个数,重复步骤③.图1(1)本实验的原理是通过验证小车发生的位移与小车(含砝码)的质量成________关系,来验证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2)实验前将装置右端稍稍垫高一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次拍到的照片如图b 所示,则小车通过的位移是________ cm.(4)如果以s 2s 1为横坐标,以甲车(含砝码)的质量为纵坐标,作出的图线如图c 所示,则该直线斜率代表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大小为________.2.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图2(1)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砝码及砝码盘的牵引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C.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D.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越大越好(2)在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且间距x1、x2、x3、x4、x5、x6已量出分别为3.09 cm、3.43 cm、3.77 cm、4.10 cm、4.44 cm、4.77 cm,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有一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一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他们在轨道水平及倾斜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丙所示,图线________是在轨道倾斜情况下得到的(填“①”或“②”);小车及车中砝码的总质量m=________ kg.3.(2018·辽宁沈阳九中月考)用图3甲所示装置“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请思考并完成相关内容:图3(1)实验时,为平衡摩擦力,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A.连着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B.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被轻推后沿木板匀速运动C.取下砂桶,适当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直到小车缓慢沿木板做直线运动(2)图乙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由此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一组同学在保持木板水平时,研究小车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得到如图丙中①所示的a-F图线.则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F f=______ N,小车质量M =________ kg.若该小组正确完成了步骤(1),得到的a-F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________(填“②”“③”或“④”).4.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如图4所示装置探究光滑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斜面倾角的关系.图4(1)下列实验方法,可以采用________.A.等效法B.控制变量法C.放大法D.累积法(2)实验中,通过向小车放入钩码来改变小车质量,只要测出小车从长为L的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时间t,就可以由公式a=________________求出加速度.(3)实验中通过改变方木块垫放位置来调整长木板的倾角,由于没有量角器,因此通过测量出长木板顶端到水平面的高度h ,求出倾角α的正弦值sin α=h L.某同学记录了高度和加速度的对应值,并在坐标纸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后描点作图如图5,请根据他所作的图线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________ m/s 2.图55.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置,长木板上安装两个相距为d 的光电门;放在长木板上的滑块通过绕过定滑轮的细线与力传感器相连,力传感器下挂一重物.拉滑块的细线的拉力大小F 等于力传感器的示数.让滑块从光电门1处由静止释放,运动一段时间t 后,经过光电门2.改变重物质量,重复以上操作,得到下表中的5组数据.(取g =10 m/s 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图6(1)若测得两光电门之间距离d =0.5 m ,运动时间t =0.5 s ,则滑块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2)依据表中数据在图7中画出a -F 图象.图7(3)根据图象可得滑块的质量m=________kg,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6.(2018·四川成都模拟)如图8甲所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靠近长木板的左端固定有一光电门,右端放置一带有挡光片的小车,小车和挡光片的总质量为M,细线绕过定滑轮,一端与小车相连,另一端挂有6个钩码,已知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且M=4m.图8(1)用游标卡尺测出小车上的挡光片的宽度,读数如图乙所示,则挡光片宽度d=________ cm.(2)实验时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可以把木板右端适当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度,直到使小车在________(填“受”或“不受”)细线的拉力时能沿木板做________直线运动.(3)将小车从木板右端由静止释放,小车上的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1,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为______(用题给字母表示).(4)开始实验时,细线另一端挂有6个钩码,由静止释放小车后细线上的拉力为F1,接着每次实验时将1个钩码移放到小车上,当细线挂有3个钩码时细线上的拉力为F2,则F1________2F2(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图9(5)若每次移动钩码后都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设挡光片(宽度为d,且d≪L)与光电门的距离为L,细线所挂钩码的个数为n,测出每次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测出多组数据,并绘出n-1t2图象如图9所示,已知图线斜率为k,则当地重力加速度为______(用题给字母表示).答案精析1.(1)反比 (2)消除小车与木板之间摩擦力造成的影响 (3)42.0(4)小车乙的质量m 乙 0.2 kg2.(1)BC (2)0.34 (3)① 0.5解析 (1)平衡摩擦力就是让小车在无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让小车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等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所以平衡时应为: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连砝码及砝码盘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故A 错误;为了使绳子拉力代替小车受到的合力,需要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故B 正确; 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故C 正确;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不是越大越好,加速度太大,纸带打的点太少,不利于计算,故D 错误.(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x 4-x 1=3aT 2x 5-x 2=3aT 2x 6-x 3=3aT 2联立得:(x 4+x 5+x 6)-(x 1+x 2+x 3)=9aT 2解得:a =x 6+x 5+x 4-x 3-x 2-x 19T 2= 4.77+4.44+4.10-3.77-3.43-3.099×0.12×10-2 m/s 2≈0.34 m/s 2. (3)由题图丙可知,当F =0时,a ≠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就有加速度,该同学实验操作中平衡摩擦力过大,即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右端垫得过高.所以图线①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根据F =ma 得a -F 图象的斜率k =1m,由题图a -F 图象得图象斜率k =2,所以m =0.5 kg.3.(1)B (2)1.60 (3)0.10 0.20 ②解析 (1)在平衡摩擦力时,应使小车所受重力沿木板斜面方向的分力等于小车所受摩擦力,所以应该取下砂桶,轻推小车后,小车能匀速下滑,B 项正确.(2)将所得纸带分为等时的两大段,由逐差公式Δx =aT 2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 a =+12.22+-+7.41+9×0.12 cm/s 2≈1.60 m/s 2. (3)木板水平时,由牛顿第二定律F -F f =Ma 得a =1M F -F f M,结合题图图象可知,a =0时,F f =F =0.10 N ;当F =0时,-F f M= -0.50 m/s 2,所以M =0.20 kg.无论是否平衡摩擦力,a -F 图线的斜率都等于小车质量的倒数,故正确完成实验步骤(1)所得到的实验图线应过原点且与图线①平行,所以应是图线②.4.(1)B (2)2L t 2 (3)9.6 解析 (1)要探究光滑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斜面倾角的关系,由于有两个变量,可采用控制变量法,B 正确.(2)小车在光滑斜面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由L =12at 2可得a =2L t 2. (3)小车在光滑斜面上运动时,其加速度a =g sin α,a -sin α图象的斜率表示重力加速度,得g =9.6 m/s 2.5.(1)4.0 (2)见解析图 (3)0.25 0.2解析 (1)根据运动学公式d =12at 2得, a =2d t 2=2×0.50.25m/s 2=4.0 m/s 2. (2)如图所示(3)根据F -μmg =ma 得a =F m-μg ,所以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 和所受拉力F 的关系图象的斜率等于滑块质量的倒数.由图象得加速度a 和所受拉力F 的关系图象的斜率k =4,所以滑块的质量m =0.25 kg. 由图象得,当F =0.5 N 时,滑块刚要开始滑动,所以滑块与长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0.5 N.而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即μmg =0.5 N ,解得μ=0.2.6.(1)0.520 (2)不受 匀速 (3)d t 1 (4)小于 (5)5d 2kL解析 (1)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5 mm ,游标尺读数为0.05×4 mm=0.20 mm ,则最终读数为5.20 mm =0.520 cm.(2)当小车不受细线的拉力时,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力若与摩擦力平衡,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3)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的大小,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为dt 1.(4)当细线挂有6个钩码时,对小车和钩码整体分析,a 1=6mg M +6m=0.6g ,对小车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1=Ma 1=4m ×0.6g =2.4mg ,当细线挂有3个钩码时,对整体分析,a 2=3mg 10m=0.3g ,对小车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2=7ma 2=2.1mg ,可知F 1<2F 2.(5)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d t ,根据v 2=2aL ,得d 2t 2=2aL ,因为a =nmg 10m =ng 10,代入解得n =5d 2gLt 2,图线的斜率k =5d 2gL ,解得g =5d 2kL .。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目录

2019人教版高中物理新教材目录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质点参考系2.时间位移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3.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4.自由落体运动第三章相互作用1.重力与弹力2.摩擦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力的合成和分解5.共点力平衡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1. 牛顿第一定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3.牛顿第二定律4.力学单位制5.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6.超重和失重必修2第五章抛体运动1.曲线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3.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4.抛体运动的规律第六章圆周运动1.圆周运动2.向心力3.向心加速度4.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1.行星的运动2.万有引力定律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4.宇宙航行5.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力学的局限性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功与功率2.重力势能3.动能和动能定理4.机械能守恒定律5.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必修三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1.电荷2.库仑定律3.电场电场强度4.静电的防止与利用第十章静电场中的能量1.电势能和电势2.电势差3.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4.电容器的电容5.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十一章电路及其应用1.电源和电流2.导体的电阻3.导体电阻率的测量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1.电路中的能量转化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3.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电磁感应与电磁波初步1.磁场磁感线2.磁感应强度磁通量3.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4.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5.能量量子化选修一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2.动量定理3.动量守恒定律4.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5.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6.反冲现象火箭第二章机械振动1.简谐运动2.简谐运动的描述3.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4.单摆5.实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6.受迫振动共振第三章机械波1.波的形成2.波的描述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4.波的干涉5.多谱勒效应第四章光1.光的折射2.全反射3.光的干涉4.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5.光的衍射6.光的偏振和激光选修二第一章安培力与洛伦兹力1.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2.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3.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4.质谱仪与回旋加速器第二章电磁感应1.楞次定律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4.互感和自感第三章交变电流1.交变电流2.交变电流的描述3.变压器4.电能的输送第四章电磁振荡与电磁波1.电磁振荡2.电磁场与电磁波3.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4.电磁波谱第五章传感器1.认识传感器2.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3.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选修3第一章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2.实验:油膜法测油酸分子的大小3.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4.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第二章气体固体和液体1.温度和温标2.气体的等温变化3.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4.固体5.液体第三章热力学定律1.功热和内能的改变2.热力学第一定律3.能量守恒定律4.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1.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2.光电效应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4.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5.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第五章原子核 1.原子核的组成2.放射性元素的衰变3.核力与结合能4.核裂变与核聚变5.基本粒子。
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二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本册书的重点,本节是实验课安排在这里,既能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研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奠定重要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改变学科本位、注重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节课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利用图像寻求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规律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2、教学重点通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所认识,但还基本停留在对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上,高中阶段我们应该突出让学生体会探究的实质。
所以将本节课重点定为组织好学生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活动,教师只是引导者、评判者,只要学生的方案设计合理,亲身体验探究过程,至于能否得出正确结果并不重要。
3、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像并分析实验误差,得到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学习态度。
高中物理_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物理第四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课前案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实验目的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全面正确地认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二、实验原理1.加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根据事实经验,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加速度就越大.加速度还与物体受力的大小有关,物体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2.控制变量法:加速度a和质量m、受力F都有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种先控制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其余参量之间变化关系,再控制另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其余参量之间变化关系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三、实验器材砝码,一端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导线,夹子,小盘,天平,小车,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复写纸,刻度尺.课中案探究一、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重物的质量分别为M0、m0,并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图1将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不系绳).图13.平衡摩擦力,在木板无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薄木板,反复移动其位置,直到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不挂重物的小车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4.将重物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及此时所挂重物的重力m 0g.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所挂重物的重力,重复步骤4,多做几次实验,每次小车从同一位置释放,并记录好重物的重力m 1g 、m 2g…以及计算出相应纸带的加速度填入表格1. 表格1 物体的质量一定,加速度与受力的关系 实验次数加速度a/(m·s -2)小车受力F/N1 2 3 4 5接通电源,放开小车,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 7.继续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步骤6,多做几次实验,在每次得到的纸带上标上号码. 8.计算出每次实验所得纸带的加速度值及小车与砝码的总质量填入表格2.表格2 物体受到的外力一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次数加速度a/(m·s -2)小车与砝码总质量M/kg小车与砝码总质量的倒数1M/kg -11 2 3 4 51.分析加速度和力的关系依据表格1,以加速度a 为纵坐标,以外力F 为横坐标,作出a -F 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由此得出结论.图22.分析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依据表格2,以加速度a 为纵坐标,以小车及砝码的总质量M 或1M 为横坐标作出a -M 或a -1M 关系图象,如图3所示,据图象可以得出结论.3.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探究三、误差分析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用所挂重物的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所挂重物的重力,存在系统误差.所挂重物的质量比小车的质量越小,误差越小;反之误差越大. 2.因操作不够准确造成的偶然误差 (1)质量的测量误差.(2)测量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的误差(读数误差). (3)绳或纸带与木板不平行造成的误差.(4)平衡摩擦力不准确造成的误差.平衡过度使小车合外力偏大,平衡不够使小车的合外力偏小,此时要注意匀速运动是恰好平衡摩擦力的标志. 四、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盘和砝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2.实验中必须满足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只有如此,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3.各纸带上的加速度a ,都应是该纸带上的平均加速度.4.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点是错误数据,可舍去不予考虑. 5.释放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图3探究四、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处理的理解典例1:如图4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图4(1)电源________;(2)电磁打点计时器位置________;(3)滑轮位置________;(4)小车位置________;(5)长木板__________________.典例2: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 5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当合外力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的关系.图5(1)由刻度尺读出两个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x,已知遮光条的宽度为d.该实验小组在做实验时,将滑块从图中所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可以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1的时间Δt1和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Δt2,则滑块经过光电门1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1=________,滑块经过光电门2时的瞬时速度的表达式v2=________,则滑块的加速度的表达式a=_______________.(均用上述字母表示)(2)在本次实验中,实验小组通过改变滑块的质量总共做了6组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后.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m/g a/m·s-2250 2.02300 1.65350 1.33 400 1.25 500 1.00 8000.63(3) 课后案达标检测1.(多选)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a 与力F 、质量M 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连接沙桶和小车的轻绳应和长木板保持平行B .将电火花计时器接在6 V 的交流电源上,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C .在探究a 与质量M 的关系时,作出a -1M 图象能更直观地判断二者间的关系D .轻绳对小车的拉力一定等于砝码和沙桶的总重力2.(多选)如图2所示是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形成图甲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B .形成图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C .形成图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D .形成图丁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3.用如图3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 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 与小车质量M 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图1图2A .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内部所装砂子的质量B .按图示装好实验器材C .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砂桶D .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6 V 电压的蓄电池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的质量E .保持小桶及其中砂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 值,重复上述实验F .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G .作a -M 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 与M 关系(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实验之后.(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应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 ______改为__ ______.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如图4所示的两个实验图象a 、b ,描述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图线是________,描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图线是________.5.某探究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验证“牛顿运动定律”,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时,调整轨道的倾角正好能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图5中未画出).图3图4图5(1)该实验中小车所受的合力__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力传感器的示数,该实验是否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2)实验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M,挡光板的宽度L,光电门1和2的中心距离为S.某次实验过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t2(小车通过光电门2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该实验要验证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具备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和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
第三章 第2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
数据处理
1 数据采集
在上述实验的每条纸带上都选取一段比较理想(一 牵引力 F = N 般舍头去尾)的部分,选择计数点,测量相应的位 -2 小车质量 m = ( M+m )/K g 加速度 a / m· s 次数 i 移,计算打每条纸带的加速度 ai ( i = 1、2、……),并 1 记录在表格中 2 3 4 5
注意:只有当盘和砝码的质量要比小车的质量 小得多时,小车所受拉力才近似等于盘和砝码 的总重力。
实 实 验 方 案
质量保 持不变
实验视频
合外力 保持不 变
探 究 保持 质量不变,探究 F 与 a 的关系 加 速 小车质量M= 300 g,小车上砝码质量m=0 g,小盘质量M’=10 g 度 小车1 小车2 与 次 盘中砝码质(M’+m’1)/g (表 位移 盘中砝码 (M’+m’2)/g (表 位移 力 数 量m’1/g 示F1大小) x1/cm 质量m’2/g 示F2大小) x2/cm 20 的 1 关 2 30 系 3 50 40
实验探究
数据处理
1 数据采集
在上述实验的每条纸带上都选取一段比较理想(一 小车质量 M = kg 般舍头去尾)的部分,选择计数点,测量相应的位 次数 牵引力 F/N F = (m+mi )g 加速度 a /(m/s2) 移,计算打每条纸带的加速度 ai ( i = 1、2、……),并 1 记录在表格中 2 3 4 5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2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玉林中学 万军
复习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 从牛顿第一定律你能做出那些思考?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运动状态变化
表现为 迫使 产生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平衡摩擦力后,每次实验时必须满足在小车 上所加砝码的质量远大于砝码和小盘的总质量 的条件下进行.只有如此,砝码和小盘的总重 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3.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 量靠近打点计时器(或尽量远离定滑轮的一端),并 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在小车到达定滑轮 前应按住小车. 4.各纸带的加速度a,都应是该纸带的平均加速 度.
0.40 0.592 0.50 0.751
5
0.1
0.2
0.3
0.4
0.5
F/ N
2.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基本思路:保持小车所受合力相同,测量 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该力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 度与质量的关系。
怎样改变小车的质量?
做实验 、得数据、填表格二、 作图象、交流分析、形成结论
1.0
0.8 0.6 0.4 0.2
5.作图象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 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的两 侧.
误差分析
1.小车质量m应比重物的质量m′大得多,其原理 将在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专门讨论.二者 差距越小,图象线性越差. 2.夹口的密合性能差是造成误差的原因之一.由 于小车的质量和速度较大,夹子不易夹住小车的后 拖线;有些时候夹子夹住一根拖线,而另一根未被 夹住,对应小车仍向前运动,这些都是造成位移误 差的原因. 3.小车运动停止时不能与定滑轮相碰,如果小车碰 到定滑轮才松手让夹子夹住拖线,则与定滑轮相碰 的小车位移偏小,产生误差.
位.这样作图线时,坐标点间距不至于过密,误差会小些
小结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2.数据处理方法: 图象法
3.结论:a∝F a∝1/m
高中物理必修一-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识集结知识元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识讲解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目的、原理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作用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实验原理:利用砂及砂桶通过细线牵引小车做加速运动的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上述两组关系.如图所示,通过适当的调节,使小车所受的阻力忽略,当M和m做加速运动时,可以得到当M>>m时,可近似认为小车所受的拉力T等于mg.本实验第一部分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m的大小,测出相应的a,验证a与F的关系;第二部分保持m不变,改变M的大小,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验证a与M的关系.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及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桶,细绳,砂,低压交流电源,两根导线,天平,刻度尺,砝码.3.实验步骤及器材(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值记录下来.(2)按下图所示把实验器材安装好.(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一块薄木板,反复移动其位置,直至不挂砂桶的小车刚好在斜面上保持匀速运动为止.(4)将砂桶通过细绳系在小车上,接通电源放开小车,使小车运动,用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取下纸带,并在纸带上标上号码.(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桶中的砂量重复步骤(4),每次记录必须在相应的纸带上做上标记,列表格将记录的数据填写在表内.(6)建立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力,在坐标系上描点,画出相应的图线以验证a与F的关系.(7)保持砂及小桶的质量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小车上增减砝码),重复上述步骤(5)、(6)验证a与M的关系.4.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1)该实验原理中,可见要在每次实验中均要求M>>m,只有这样,才能使牵引小车的牵引力近似等于砂及砂桶的重力.(2)在平衡摩擦力时,垫起的物体的位置要适当,长木板形成的倾角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同时每次改变M时,不再重复平衡摩擦力.(3)在验证a与M的关系时,作图时应将横轴用表示,这样才能使图象更直观.5.注意事项(1)在本实验中,必须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而垫起的位置要恰当.在位置确定以后,不能再更换倾角.(2)改变m和M的大小时,每次小车开始释放时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而且先通电再放小车.(3)每次利用纸带确定a时,应求解其平均加速度.例题精讲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例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时,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放开小车B.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砝码的砝码盘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C.改变小车的质量再次进行实验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求出例2.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小车B.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砝码的砝码盘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C.改变小车的质量再次进行实验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求出例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下面图甲为其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1)如图乙所示,为该同学做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可以判断出这条纸带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选“向左”或“向右”)(2)如图丙所示,为该同学根据纸带上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所描绘出来的实验图线示意图.设图中直线的斜率为k,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若牛顿第二定律成立.则:小车受到沙桶的拉力大小为________N;小车的质量大小为________kg.当堂练习单选题练习1.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按实验要求装置好器材后,应按一定步骤进行,下述操作步骤安排不尽合理,请选择出合理的实验顺序.()(A)保持砂桶里的砂子质量不变,在小车里加砝码,测出加速度,重复几次;(B)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桶里砂子质量,测出加速度,重复几次;(C)用天平分别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D)平衡摩擦力,使小车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E)挂上小桶,放进砂子,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放开小车,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F)根据测量数据,分别画出a-F和a-的图线.A.B、D、C、E、A、F B.D、C、E、B、A、FC.C、E、A、B、F、D D.A、B、C、D、E、F练习2.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的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需要和不正确的是()①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受到的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②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③每次改变拉小车的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④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⑤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A.①③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⑤练习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车释放时应靠近定滑轮B.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砝码盘与小车相连C.电磁打点计时器应实验低于6V的直流电源供电D.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练习4.如图所示,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拉小车的细线应该与长木板平行B.小桶和砂的总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C.平衡摩擦力时,必须通过细线挂上小桶和砂D.小车应紧靠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练习5.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时,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放开小车B.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砝码的砝码盘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C.改变小车的质量再次进行实验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求出练习6.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放开小车B.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砝码的砝码盘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C.改变小车的质量再次进行实验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求出填空题练习1.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活动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上下两层水平轨道表面光滑,两小车前端系上细线,细线跨过滑轮并挂上砝码盘,两小车尾部细线连到控制装置上,实验时通过控制装置使两小车同时开始运动,然后同时停止.(1)在安装实验装置时,应调整滑轮的高度,使________;在实验时,为减小系统误差,应使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________小车的质量(选填“远大于”、“远小于”、“等于”).(2)实验中获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小车Ⅰ、Ⅱ的质量m均为200g.实验次数小车拉力F/N位移x/cm1Ⅰ0.1Ⅱ0.246.512Ⅰ0.229.04Ⅱ0.343.633Ⅰ0.341.16Ⅱ0.444.804Ⅰ0.436.43Ⅱ0.545.56在第1次实验中小车Ⅰ从图乙中的A点运动到B点,则表中空格处的测量结果应该是_________.通过分析,可知表中第_______次实验数据存在明显错误,应舍弃.练习2.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水平的实验桌上.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所受拉力用F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由打点计时器打上的点计算出.(1)如图b为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a﹣图线,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填“大”或“小”);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的原因是.(填选项前字母)A.所挂钩码的总质量过小B.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C.所用小车的总质量越来越大D.所用小车的总质量越来越小(2)乙、丙同学用同样器材做实验,所用小车总质量分别为M 乙和M 丙,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 图线如图c 所示,由图线可知M 乙M 丙(填“>”、“=”或“<”).(3)在处理数据时,总是把托盘和砝码的重力当作小车所受牵引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牵引力比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要一些(选填“大”或“小”).因此,为使实验结论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应使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尽可能一些(选填“大”或“小”).练习3.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物体的加速度跟力的关系”的实验.实验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后端拖动的纸带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1)实验时先不挂钩码,反复调整垫木的左右位置,直到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从比较清晰的点迹起,在纸带上标出了连续的5个计数点A 、B 、C 、D 、E ,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都有4个点迹没有标出,测出各计数点到A 点之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 的交流电源两端,则此次实验中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测量值a =______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3)实验时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分别测量小车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画出a -F 关系图线,如图丙所示.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O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上部弯曲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4.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1)甲同学在物体所受合外力不变时,改变物体的质量,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物体质量m(kg)物体的加速度a(m/s2)物体质量的倒数1/m(1/kg)10.200.78 5.0020.400.38 2.5030.600.25 1.6740.800.20 1.255 1.000.16 1.00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1所示的坐标中描出相应的实验数据点,并作出图象。②由a-图象,你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物体受到的合力大约为_______N。(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乙同学在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次改变对小车的拉力,由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象如图2所示,则该图象中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kg.(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练习5.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m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质量M,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检查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_______的图象(填“a-M”或“a-”).(3)如图2(a)是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a-F图线,说明实验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图线,如图2(b)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实验得到如图3所示的一条纸带,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B、C两点的间距x2和D、E两点的间距x4已量出,利用这两段间距计算小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练习6.某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是该同学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他将光电门固定在水平轨道上的B点,用不同重物通过细线拉同一小车,每次小车都从同一位置A由静止释放.(1)实验中可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与重物重力大小相等,则重物的质量m与小车的质量M间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____;(2)若用游标卡尺测出光电门遮光条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___________cm;实验时将小车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由数字计时器读出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则小车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为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3)测出多组重物的质量m和对应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并算出相应小车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通过描点作出v2-m线性图象(如图丙所示),从图线得到的结论是:在小车质量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同学在作出的v2-m线性图象不通过坐标原点,开始实验前他应采取的做法是()A.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B.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C.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D.将不带滑轮的木板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练习7.为了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装置中有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滑轮光滑)、垫块、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用M 表示)、砂和砂桶(总质量用m表示)、刻度尺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误差包含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本实验中纸带与打点计时器、小车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和空气阻力对实验的影响属于__________(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2)按如图的方式将长木板有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使小车能带动纸带在长木板上做匀速运动.(3)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改变小车中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的质量.在完成本实验时,为了使沙桶和沙的总重力近似地等于小车的牵引力,则沙桶和沙的总质量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关系应满足____________.(4)在完成实验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用图象进行处理,则小车加速度的倒数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的函数图象正确的是_________.练习8.某同学在实验室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的实验.(1)为了尽可能减少摩擦力的影响,需将长木板的右端垫高,在______(选填“有”或“没有”)沙桶拖动下,轻推一下小车,使小车能拖动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过改变________(选填“沙和沙桶”或“小车”)的质量,可探究加速度与_______(选填“小车”或“沙和沙桶”)质量的关系;(3)如果某次实验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O为起点,A、B、C为过程中的三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计数点之间有四个点没有标出,A、B、C到O点的距离在图中乙标出,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f,则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_____.练习9.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同学们在实验中,都将砂和小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通过改变小桶中砂的质量改变拉力.为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①下列器材中不必要的是______(填字母代号).A.低压交流电源B.秒表C.天平(含砝码)D.刻度尺②下列实验操作中,哪些是正确的_________(填字母代号).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B.每次实验,都要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C.平衡摩擦力时,将悬挂小桶的细线系在小车上D.平衡摩擦力时,让小车后面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③图乙是某同学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A、B、C为三个相邻的计数点,若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A、B间的距离为x1,A、C间的距离为x2,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__(用字母表达).④图丙是小刚和小芳两位同学在保证小车质量一定时,分别以砂和小桶的总重力mg为横坐标,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为纵坐标,利用各自实验数据作出的a-mg图象.a.由小刚的图象,可以得到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小芳与小刚的图象有较大差异,既不过原点,又发生了弯曲,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A.图象不过原点,可能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B.图象不过原点,可能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小C.图象发生弯曲,可能是砂和小桶的质量过大D.图象发生弯曲,可能是小车的质量过大⑤正确平衡摩擦力后,小组中一位同学保持砂和小桶总重力mg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砝码改变小车质量,进行实验并得到实验数据.处理数据时,他以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出-M关系图象,示意图如图丁所示,发现图线从纵轴上有截距(设为b).该同学进行思考后预测:若将砂和小桶总重力换成另一定值(m+△m)g,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再作出-M图象.两次图象的斜率不同,但截距相同均为b.若牛顿定律成立,请通过推导说明该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练习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带滑轮的长木板和弹簧测力计均水平固定.(1)实验时,一定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a.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b.改变砂和砂桶质量,打出几条纸带c.用天平测出砂和砂桶的质量d.为减小误差,实验中一定要保证砂和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2)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横坐标,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画出的a-F图象可能正确的是_______(3)若小车匀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则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4)若求出的a-F图象的斜率为k,则小车的质量为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随堂练习
1.如果a -1
M
图像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 )
A .物体的加速度a 与质量M 成正比
B .物体的加速度a 与质量M 成反比
C .物体的质量M 与加速度a 成正比
D .物体的质量M 与加速度a 成反比
解析:a -1M 图像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a 与1
M
成正比,加速度a 与质量M 成反比,A 项错误,B 项正确。
质量
是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与物体的加速度无关,故C 、D 项错误。
答案:B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F 、M 和a 三个物理量都有直接测量的工具
B .实验时为消除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要将木板无滑轮的一端垫高,直到小车不挂重物时也能自己沿长木板运动起来
C .实验时重物通过细绳拉小车的力要比重物的重力小
D .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F 不变时的a -M 图像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解析:力F 和质量M 可直接用测力计和天平测量,但a 不能直接测量,故选项A 错误。
若将小车一端垫高到小车不挂重物时也能自己沿长木板运动起来,说明已平衡摩擦力过度了,故选项B 错误。
F 不变时,a 与M 成反比,故其图像不是直线,其实a -1
M
图像是直线,故选项D 错误。
若重物对小车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则重物所受合
力为零,它就不会拉着小车加速运动了,故选项C 正确。
答案:C
3.某实验小组的几名同学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不同的实验图像,如图3-2-7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3-2-7
A .形成图甲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
B .形成图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
C .形成图丙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
D .形成图丁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小
解析:根据图像可分析,甲、乙两图中,当外力F =0时加速度a >0,则说明F =0时已经有加速度,这说明木板倾角过大。
木板的倾角越大,小车获得的动力就越大,越容易出现甲、乙两图所对应的情况,因此选项A 正确。
丙、丁两图中,当加速度a =0时外力F >0,即拉力不为零时加速度却仍为零,这说明还有摩擦力没有平衡掉,因此木板倾角过小,选项D 正确。
答案:AD
4.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图3-2-8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 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 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
后
拖
动
的
纸
带
打
上
的
点
计
算
出。
图3-2-8
(1)当M 与m 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
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为了比较容易地观测加速度a 与质
量M 的关系,应该做a 与________的图像。
(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 -1
M
图线如
图3-2-9所示,两个
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 图3-2-9
解析:(1)只有M 与m 满足M ≫m 才能使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由于a ∝1M ,所以a -1M 图像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数据处理时,常作出a 与1
M
的图像。
(3)两小车及车上的砝码的总质量相等时,由图像知乙的加速度大,故乙的拉力F 大(或乙中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大)。
答案:(1)M ≫m (2)1
M
(3)拉力F (或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
5.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 .电火花计时器;B.天平;C.秒表;D.交流电源;E.电池;F.纸带;G.细绳、砝码、滑块(可骑在气垫导轨上);H.气垫导轨(一端带定滑轮);I.毫米刻度尺;J.小型气泵。
(1)实验中应选用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分两大步骤进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理想步骤,根据步骤想器材。
本实验的重点是:在m 一定时,根据在不同力作用下打出的纸带,求出加速度;在F 一定时,根据在不同质量条件下打出的纸带,求出加速度。
故只要明确电火花计时器及气垫导轨的工作条件,则不难将器材选出。
答案:(1)A 、B 、D 、F 、G 、H 、I 、J 骑在气垫导轨上的滑块 (2)①研究a 与F 的关系(m 一定) ②研究a 与m 的关系(F 一定)
6.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测得的加速度a 和F 的关系数据记录如表一,测得的加速度a 和1/m 的关系数据记录如表二。
表一
表二
(1)由表一、表二数据用描点法在图3-2-10中作出a -F 图像、a -1
m
图像;
图3-2-10
(2)由图像可得加速度与力是什么关系?加速度与质量是什么关系? (3)表一中物体的质量m 为多少?表二中产生加速度的力F 为多大?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描点法在坐标纸上作a -F 图像和a -1
m
图像,连线时使线过大部分的点,个别偏
离较远的点可舍去。
画出的图像如图所示。
(2)画出的a -F 和a -1
m
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则可判
断出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3)在a -F 图像中的斜率k =2.0,由于a =F m ,1m
=2.0,则m =0.50 kg ,在a -1
m
图像中的斜率k =4.0。
故F =
4.0 N 。
答案:(1)见解析图 (2)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关系,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关系 (3)m =0.50 kg F =4.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