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第一章+4 数据的数字特征
高中数学必修三:1.4数据的数字特征(2)+教案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数学《数学3》第一章§4数据的数字特征,教学课时为1课时.数据的信息除用统计图、统计表整理和分析之外,还可以用一些统计量来描述,也就是将多个数值转化为一个数值,使这个数值能够反映这组数据的某些重要的特征,这个数值就被称为数据的数字特征.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数字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学习了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数字特征:极差、方差,并简单提及标准差.本节课首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复习上述统计量的概念,明确其计算方法.其次着重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理解不同数字特征所表达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从而体会数学语言应用的多样性、简洁性,体会数学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上节课学生从“形”上反映数据信息,本节课从“量”上反映数据信息的数字特征,锻炼了学生有意识地从“形”与“量”两个方面挖掘数据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后续学习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来刻画反映总体的数字特征、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概念早已植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在初中八年级上下学期陆续学习了上述的概念,不仅可以用笔计算一些给定数据的上述统计量,而且学生对于借助计算机、计算器等工具计算平均数、方差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学习和了解.但是学生在数字特征的掌握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在这些数字特征的意义掌握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上述数字特征的把握上精力分配上容易流于计算,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明确不同数字特征所反映的数据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标准差的学习有待进一步深化.此节课的学习将在教师问题情境的精心选择上,通过实际题目的的计算和问题回答通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交流合作,配合教师的适时总结,不断完善学生对于不同数字特征概念以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培养和锻炼能在具体的数据面前选用合适的数字特征来刻画数据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合理应用数学语言表达统计相关问题,揭示其内部关系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合理应用相关符号语言表示数据信息和特征,体会数字特征就是一种数学语言.(2)能够理解不同数字特征所表达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能够准确合理地应用数学语言表示统计的数字特征.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已学的数字特征的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给定的问题,自我总结各个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和所表达的数据的意义.搭配学生积极地思考,辅助教师的及时指导归纳,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整理、完善和优化自身的关于数字特征的认知结构.体会对数学语言的合理应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估计,做出推断的全过程.体会用数字特征来描述纷繁的数据的统计学意义.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理性精神,选用合理数学语言准确地挖掘和解释数据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培养自我总结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准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运用数据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能够通过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来整理和分析数据,今天我们将利用给定的数据计算一些“量”(统计量)来挖掘数据的信息,它们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或者离散状况.因为这些量能够反映数据的特点,我们把它们也叫做数据的数字特征.除过大家比较熟悉的那五种之外,我们今天还会学习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较好的另一个数字特征—“标准差”.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不光是要会计算这些“量”,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不同数字特征所表达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出示课题)2.提出问题,温故求新2.1问题引入教师展现课件题目,以分析和评价考试成绩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回忆复习数据的数字特征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意义.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交流.每次考完试后各科老师都要对班里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从中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与同级的其他班级作比较,进而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面对貌似杂乱的数据,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字特征的知识能够让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有用的信息呢?回忆总结数据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和表达的意义,学生发言,教师总结.2.2 复习旧知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121()n x nx x x =++⋅⋅⋅+ .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中位数: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方差:方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平均距离,一般用s 2表示,通常用公式2222121[()()()]n s x x x x x x n=-+-+⋅⋅⋅+-来计算.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标准差:标准差等于方差的正的平方根,即s =据围绕平均数的波动程度的大小.3. 深化认知例1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所示:(1)分别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设个别人的工资从8 000元提升到20 000元,从5000元提升到10 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多少?(3)公司经理会选取上面哪个数来代表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税务官呢?工会领导呢?解:(1)经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1373元,中位数为800元,众数为700元.(2)经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1740元,中位数为800元,众数为700元.(3)公司经理为了显示本公司员工的收入高,采用平均数;而税务官希望取中位数,以便知道目前的所得税率对该公司的多数员工是否有利;工会领导则主张用众数,因为每月拿700元的员工最多.说明:问题(3)的回答不仅要能选对数字特征,还要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给出解释.最后由教师总结.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数值、以及数字的选取都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主要问题在于学生的回答是否完整、准确,这是学生常犯的错误,故在这里老师要给出完整答案,作出示范.点评:平均数是将所有的数据都考虑进去得到的度量,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最常用的统计量;对于非对称的数据集,中位数更实际地描述了数据的中心,中位数不受少数几个极端数据(即排序靠前或靠后的数据)的影响,在存在一些错误数据时,应该利用抗极端性很强的中位数来表示数据的中心值;众数通常用来表示分类变量的中心值.例2在上一节中,从甲、乙两个城市随机抽取的16台自动售货机的销售额可以用茎叶图表示,如图(1)甲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分别是多少?(2)你能从图中分别比较甲乙两组数据平均数和方差的大小吗?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统计图表来获取数据数字特征;以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统计图表和数据数字特征在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有意识地运用这两种工具,即相应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和分析数据的信息.例3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mm 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中各抽取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1)你能选择适当的数分别表示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吗?(2)分别计算上面从甲、乙两台机床抽取的10件产品直径的标准差解:(1)参见课本27页.(2)经计算可以得出:==40mm x x 甲乙(),.=0161mm s 甲(),.=0077mm s 乙(). 说明:1.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体会比较不同的表示方法.以不同方式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选择方法和计算的过程就是应用数学语言来表示相应特征,这是对数学语言的总结和升华.2.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原则:(1)应充分利用所得到的数据,以便提供更确切的信息;(2)仅用一个数值来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3)对于不同的数据集,当离散程度大时,该数值亦大.3.标准差等于方差的正的平方根,即s 平均数的波动程度的大小.方差的单位是原始测量数据单位的平方,对数据中的极值较为敏感,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测量数据单位相同,可以减弱极值的影响.标准差更好的体现了数学语言在实际生活方面的联系,体现了数学语言的多个特征.4 巩固练习1、下面是一家快餐店的所有工作人员(共7人)一周的工资表:(1)计算所有人员一周的平均工资.(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能反映所有工作人员这个周收入的一般水平吗?(3)去掉总经理的工资后,再计算剩余人员的平均工资,这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吗?解:(1)所有人员一周的平均工资:750元.(2)计算出的平均工资不能反映所有工作人员这个周收入的一般水平.(3)去掉总经理的工资后,剩余人员的平均工资是375元,这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2、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解:因为s 甲=1.90,s 乙=3,97,所以甲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5.课堂小结这节课首先带着问题复习了数据的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意义和作用,然后通过不同的数字特征的对比,深化了对于数据数字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此节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作用,能就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数字特征提取数据信息.体会数学语言在统计方面的应用.⎧⎨⎩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数据的数字特征离散程度:极差、方差、标准差6.作业: 课本:P31 习题1—4,1、2题.【板书设计】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北师大版数学高一1.4数据的数字特征 学案必修3

五 课 后 巩 固 练 习为了调查某厂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随机抽查了20位工人某天生产该产品的数量.产品数量的分组区间为由此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3,则这20名工人中一天生产该产品数量在的人数是 .(2)这20名工人中一天生产该产品数量的中位数 .(3)这20名工人中一天生产该产品数量的平均数 .数据的数字特征自主学习1.众数—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我们取最高的那个小长方形横坐标的中点。
[)[)[)55,65,65,75,75,85[)45,55[)85,95[)55,75中位数——当一组数有奇数个时等于中间的数,当有偶数个时等于中间两数的平均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是使图形左右两边面积相等的线所在的横坐标。
平均数——将所有数相加再除以这组数的个数;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等于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乘以其底边中点的横坐标的和。
2. 答:(1)从频率分布直方图得到的众数和中位数与从数据中得到的不一样,因为频率分布直方图损失了一部分样本信息,所以不如原始数据准确。
(2)众数和中位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反应样本总体的信息,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3.例1.我们知道,77x x ==乙甲, 。
两个人射击的平均成绩是一样的。
那么,是否两个人就没有水平差距呢?直观上看,还是有差异的。
很明显,甲的成绩比较分散,乙的成绩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
例2解:90068908608509509608909006920910850900920900=+++++==+++++=乙甲x x ()()()()()()[]573106340090092090091090085090090090092090090061222222==-+-+-+-+-+-=甲s ()()()()()()[]14106840090089090086090085090095090096090089061222222==-+-+-+-+-+-=乙s乙甲乙甲,s s <=x x所以甲水稻的产量比较稳定。
高中数学必修三北师大版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案

1.4数据的数字特征(设计者阜阳三中侯斌斌)【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3,第一章第4节。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和作用,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方法,并能结合统计量对所给数据的分布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中统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及各学问题的方法,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表达数据的信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甲、乙两种玉米苗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问:(1)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教师点出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并提出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产生质疑从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数据的数字特征。
教学环节二:巩固复习 提出问题1、 什么叫平均数?有什么意义?2、 什么叫中位数?有什么意义?3、 什么叫众数?有什么意义?4、 什么叫极差?有什么意义?5、什么叫方差?有什么意义?讨论结果: 1、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数据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12nx x x x n+++= 。
平均数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一章 统计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4.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优质课教案_13

§1.5数据的数字特征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二、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四、设计思路1、教法构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2、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五、教学实施(一)、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高一年级1班和2班的男生在100米短跑测试后, 两个班各随机抽取10名男生, 成绩如下(单位:秒):问哪个班男生100米短跑平均水平高一些?2.对划艇运动员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6次测试, 测得他 们最大速度(m/s)的数据如下:试比较这两名划艇运动员谁更优秀?(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点出课题:数据的数字特征 (二)、推进新课 Ⅰ、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什么叫平均数?有什么意义?2、什么叫中位数?有什么意义?3、什么叫众数?有什么意义?4、什么叫极差?有什么意义?5、什么叫方差?有什么意义?6、什么叫标准差?有什么意义? 讨论结果:1、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称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12,,,n x x x 的平均数为12nx x x x n+++=.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4、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5、方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平均距离,一般用2s 表示,通常用公式2222121[()()()]n s x x x x x x n=-+-++-来计算.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6、标准差等于方差的正的平方根,即s =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的波动程度的大小. Ⅱ、应用示例例1 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所示:(1)、分别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公司经理会选取上面哪个数来代表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情况?税务官呢?工会领导呢?解:(1)经计算可以得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的平均数为1373元,中位数为800元,众数为700元.(2)、公司经理为了显示本公司员工的收入高,采用平均数;而税务官希望取中位数,以便知道目前的所得税率对该公司的多数员工是否有利;工会领导则主张用众数,因为每月拿700元的员工最多.点评:平均数是将所有的数据都考虑进去得到的度量,它是反映数据平均水平最常用的统计量;中位数将观测数据分成相同数目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小而另一部分都比这个数大,对于非对称的数据集,中位数更实际地描述了数据的中心;当变量是分类变量时,众数往往经常被使用.变式训练:1、下表是某班40名学生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得分统计表:请参照这个表解答下列问题:(1)用含x ,y 的式子表示该班参加“环保知识竞赛”的班平均分f ;(2)若该班这次竞赛的平均分为2.5分,求,x y 的值.解:(1)355940x y f ++=;(2)依题意,有354111{x y x y +=+=解得74{x y ==例2.在上一节中, 从甲、乙两个城市随机抽取的16台自动售货机的销售额可以用茎叶图表示. 如图所示:(1)甲、乙两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众数、极差分别是多少?(2)你能从左图中分别比较甲、乙两组数据平均数和方差的大小吗? 例3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mm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中各抽取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分别计算上面从甲、乙两台机床抽取的10件产品直径的标准差. 解:从数据容易得到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这10件产品直径的平均.值40()x x mm==乙甲我们分别计算它们直径的标准差:==0.161()s mm甲(39.90.077()=+-=s mm乙由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甲、乙两台机床生产的产品直径的平均值相同,而甲机床生产的产品直径的标准差为0.161mm,比乙机床的标准差0.077mm大,说明乙机床生产的零件更标准些,即乙机床的生产过程更稳定一些.点评:对数据数字特征内容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对其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新情境中的应用,而不是记忆和使用的熟练程度. Ⅲ、知能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乙两班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相同,这表明这两个班数学学习情况一样.B.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的方差甲班比乙班小,这表明甲班的数学学习情况比乙班好.C.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大,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D.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小,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2、甲、乙、丙三名射箭运动员在某次测试中各射箭20次,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甲的成绩:乙的成绩:丙的成绩:123s s s 、、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射箭运动员这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C )A.123s s s >>B.312s s s >>C.213s s s >>D.231s s s >>3、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 -3 Ⅳ、拓展提升甲、乙两种玉米苗各抽10株,分别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单位:cm )问:(1)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高?(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 解:(1)30()x cm =甲,31()x cm =乙 x x ∴<乙甲,即乙种玉米的苗长得高. (2)222222104.2(),128.8()s cm s cm ss ==∴<乙甲乙甲即甲种玉米的苗长得齐.(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探讨和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四)、作业: 课本30—31页 习题1—4 1、2. 六、设计体会(教后反思)统计的学习,本质上是统计活动的学习,而不是概念和公式的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所采用的数据和问题情境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使他们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另外,在教学活动中,还要特别加强小组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导学案-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3

§1.4 数据的数字特征【学习目标】1、会求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方差、极差;2、掌握求几个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2、会求样本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分析样本。
一、知识记忆与理解【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25-P30,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叫平均数?有什么意义?2、什么叫中位数?有什么意义?3、什么叫众数?有什么意义?4、什么叫极差?有什么意义?5、什么叫方差?有什么意义?【预习检测】1、在某项体育比赛中,七位裁判为一选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08990959394 93;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A.92,2B.92,2.8C.93,2 D.93,2.82、已知一组数据为-3,5,7,x,11,且这组数据的众数为5,那么数据的中位数是() A.7 B.5 C.6 D.113、已知a>0,b>0,如图所示,样本A和B分别取自两个不同的总体,它们的样本平均数分别为x A和x B,样本标准差分别为s A和s B,则()A.x A>x B,s A>s BB.x A<x B,s A>s BC.x A>x B,s A<s BD.x A<x B,s A<s B二、思维探究与创新【问题探究】探究一: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及应用甲、乙两机床同时加工直径为100 cm的零件,为了检验质量,各从中抽取6件进行测量,分别记录数据为:甲:9910098100100103乙:9910010299100100(1)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及方差;(2)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哪台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整理反思变式1:已知对划艇运动员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的最大速度(单位:m/s)的数据如下:甲:273830373531乙:332938342836根据以上数据,试估计两人最大速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并判断他们谁更优秀.探究二:.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5名工人某日的产量数据(单位:件)。
2018版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第一章 统计 4-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4-2 标准差 精品

4.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4.2 标准差[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基本数字特征的概念、意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2.要重视数据的计算,体会统计思想.知识点一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定义(1)众数:一组数据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2)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平均数:如果n 个数x 1,x 2,…,x n ,那么x =1n (x 1+x 2+…+x n )称为这n 个数的平均数.2.三种数字特征与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关系1.标准差(1)平均距离与标准差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 表示.假设样本数据是x 1,x 2,…,x n ,x 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x i 到x 的距离是|x i -x |(i =1,2,…,n ),则用如下公式来计算标准差: s =1n[(x 1-x )2+(x 2-x )2+…+(x n -x )2]. (2)计算标准差的步骤 ①求样本数据的平均数x ;②求每个样本数据与样本平均数的差x i -x (i =1,2,…,n ); ③求(x i -x )2(i =1,2,…,n );④求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⑤求s =s 2,即为标准差. 2.方差标准差的平方s 2叫作方差.s 2=1n[(x 1-x )2+(x 2-x )2+…+(x n -x )2],其中,x i (i =1,2,…,n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x 是样本平均数.题型一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简单运用 例1 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表:(1)(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 000元提升到20 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 500元提升到30 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多少?(精确到元)(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结合此问题谈一谈你的看法. 解 (1)平均数是:x =1 500+4 000+3 500+2 000×2+1 500+1 000×5+500×3+0×2033≈1 500+591=2 091(元),中位数是1 500元,众数是1 500元. (2)新的平均数是x ′=1 500+28 500+18 500+2 000×2+1 500+1 000×5+500×3+0×2033≈1 500+1 788=3 288(元),新的中位数是:1 500元,新的众数是1 500元.(3)在这个问题中,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反思与感悟 1.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2.在求平均数时,可采用新数据法,即当所给数据在某一常数a 的左右摆动时,用简化公式:x =x ′+a .跟踪训练1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表所示:解 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上面表格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x =117(1.50×2+1.60×3+…+1.90×1)=28.7517≈1.69(m).答 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为1.75 m ,1.70 m,1.69 m. 题型二 平均数和方差的运用例2 甲、乙两机床同时加工直径为100 cm 的零件,为检验质量,各从中抽取6件测量,数据为甲:99 100 98 100 100 103 乙:99 100 102 99 100 100 (1)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及方差;(2)根据计算结果判断哪台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 解 (1)x 甲=16(99+100+98+100+100+103)=100,x 乙=16(99+100+102+99+100+100)=100.s 2甲=16[(99-100)2+(100-100)2+(98-100)2+(100-100)2+(100-100)2+(103-100)2]=73,s 2乙=16[(99-100)2+(100-100)2+(102-100)2+(99-100)2+(100-100)2+(100-100)2]=1. (2)两台机床所加工零件的直径的平均值相同,又s 2甲>s 2乙,所以乙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反思与感悟 1.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通过极差、方差或标准差来描述.(1)极差是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变化的最大幅度,它对一组数据中的极端值非常敏感.(2)方差则反映了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为了得到以样本数据的单位表示的波动幅度通常用标准差,即样本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 2.在实际问题中,仅靠平均数不能完全反映问题,还要研究方差,方差描述了数据相对平均数的离散程度,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数据波动性越大,稳定性越差;方差越小,数据越集中,质量越稳定.跟踪训练2 某化肥厂有甲、乙两个车间包装肥料,在自动包装传送带上每隔30分钟抽取一包产品,称其质量,分别记录抽查数据如下(单位:kg): 甲:102 101 99 98 103 98 99 乙:110 115 90 85 75 115 110 (1)这种抽样方法是哪一种方法?(2)试计算甲、乙两个车间产品质量的平均数与方差,并说明哪个车间产品比较稳定. 解 (1)采用的抽样方法是:系统抽样.(2)x 甲=17(102+101+99+98+103+98+99)=100;x 乙=17(110+115+90+85+75+115+110)=100;x 2甲=17[(102-100)2+(101-100)2+(99-100)2+(98-100)2+(103-100)2+(98-100)2+(99-100)2]=17(4+1+1+4+9+4+1)≈3.43; s 2乙=17[(110-100)2+(115-100)2+(90-100)2+(85-100)2+(75-100)2+(115-100)2+(110-100)2]=17(100+225+100+225+625+225+100) ≈228.57.所以s 2甲<s 2乙,故甲车间产品较稳定.题型三 数据的数字特征的综合应用例3在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的成绩如下表:次竞赛中的成绩谁优谁劣,并说明理由.解(1)甲组成绩的众数为90,乙组成绩的众数为70,从成绩的众数比较看,甲组成绩好些.(2)x甲=12+5+10+13+14+6(50×2+60×5+70×10+80×13+90×14+100×6)=150×4 000=80,x乙=14+4+16+2+12+12(50×4+60×4+70×16+80×2+90×12+100×12)=150×4 000=80.s2甲=12+5+10+13+14+6[2×(50-80)2+5×(60-80)2+10×(70-80)2+13×(80-80)2+14×(90-80)2+6×(100-80)2]=172,s2乙=14+4+16+2+12+12[4×(50-80)2+4×(60-80)2+16×(70-80)2+2×(80-80)2+12×(90-80)2+12×(100-80)2]=256.∵s2甲<s2乙,∴甲组成绩较乙组成绩稳定,故甲组好些.(3)甲、乙两组成绩的中位数、平均数都是80分.其中,甲组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的有33人,乙组成绩在80分以上(包括80分)的有26人.从这一角度看,甲组的成绩较好.(4)从成绩统计表看,甲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有20人,乙组成绩大于等于90分的有24人,所以乙组成绩集中在高分段的人数多.同时,乙组得满分的人数比甲组得满分的人数多6人.从这一角度看,乙组的成绩较好.反思与感悟要正确处理此类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全方位地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而不能习惯性地仅从样本方差的大小去决定哪一组的成绩好,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得从实际的角度去分析,如本例的“满分人数”;其次要在恰当地评估后,组织好正确的语言作出结论.跟踪训练3甲、乙两人同时生产内径为25.40 mm的一种零件.为了对两人的生产质量进行评比,从他们生产的零件中各抽出20件,量得其内径尺寸如下(单位:mm):甲25.4625.3225.4525.3925.3625.34 25.42 25.45 25.38 25.42 25.39 25.43 25.39 25.40 25.44 25.40 25.42 25.35 25.41 25.39 乙25.40 25.43 25.44 25.48 25.48 25.47 25.49 25.49 25.36 25.34 25.33 25.43 25.43 25.32 25.47 25.31 25.32 25.32 25.32 25.48从生产的零件内径的尺寸看,谁生产的质量较高?(结果保留小数点后3位) 解 用计算器计算可得 x 甲≈25.405,x 乙≈25.406; s 甲≈0.037,s 乙≈0.068.从样本平均数看,甲生产的零件内径比乙的更接近内径标准(25.40mm),差异很小;从样本标准差看,由于s 甲<s 乙,因此甲生产的零件内径尺寸比乙的稳定程度高得多.于是,可以作出判断,甲生产的零件的质量比乙的高一些.分类讨论思想例4 某班有四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人数分别为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分析 由于x 未知,因此中位数不确定,需讨论.解 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4(10+10+x +8)=14(28+x ),中位数是这4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1)当x ≤8时,原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为x,8,10,10,中位数是9,由14(28+x )=9,得x =8,符合题意,此时中位数是9;(2)当8<x ≤10时,原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为8,x,10,10,中位数是12(x +10),由14(28+x )=12(10+x ),得x =8,与8<x ≤10矛盾,舍去;(3)当x >10时,原数据从小到大排序为8,10,10,x ,中位数是10,由14(28+x )=10,得x =12,符合题意,此时中位数是10.综上所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9或10.解后反思 当题目中含有参数,且参数的不同取值影响求解结果时,需对参数的取值分类讨论.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是(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方差 D .众数答案 C解析 由方差的定义,知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一组样本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3,14,19,x,23,27,28,31,其中位数为22,则x 等于( ) A .21 B .22 C .20 D .23 答案 A解析 根据题意知,中位数22=x +232,则x =21.3.一次选拔运动员的测试中,测得7名选手中的身高(单位:cm)分布的茎叶图如图所示.记录的平均身高为177 cm ,有一名候选人的身高记录不清楚,其末位数记为x ,则x 等于( )A .5B .6C .7D .8答案 D解析 由题意知,10+11+0+3+x +8+9=7×7,解得x =8.4.已知一组数据4.7,4.8,5.1,5.4,5.5,则该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 答案 0.1解析 x -=4.7+4.8+5.1+5.4+5.55=5.1,则方差s 2=15[(4.7-5.1)2+(4.8-5.1)2+(5.1-5.1)2+(5.4-5.1)2+(5.5-5.1)2]=0.1.5.某学员在一次射击测试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7,8,7,9,5,4,9,10,7,4 则:(1)平均命中环数为________; (2)命中环数的标准差为________. 答案 (1)7 (2)2解析 (1)x =7+8+7+9+5+4+9+10+7+410=7.(2)∵s 2=110[(7-7)2+(8-7)2+(7-7)2+(9-7)2+(5-7)2+(4-7)2+(9-7)2+(10-7)2+(7-7)2+(4-7)2]=4,∴s =2.1.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中位数是唯一的,求中位数时,必须先排序. 2.利用直方图求数字特征: (1)众数是最高的矩形的底边的中点. (2)中位数左右两边直方图的面积应相等.(3)平均数等于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3.标准差的平方s 2称为方差,有时用方差代替标准差测量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与标准差的测量效果是一致的,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多采用标准差.。
北师大版必修三 数据的数字特征 学案

§4数据的数字特征知识点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填一填]1.众数(1)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2)特征: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多个,也可能没有,它反映了该组数据的频率分布.2.中位数(1)定义: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特征: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反映了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3.平均数(1)定义:一组数据的和与这组数据的个数的商叫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为x=x1+x2+…+x nn.(2)特征:平均数对数据有“取齐”的作用,代表该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这是众数和中位数都不具有的性质.所以与众数、中位数比较起来,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全体的平均水平,但平均数受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的影响较大,使平均数在估计总体时可靠性降低.[答一答]1.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否一定能说明现实中的平均水平?提示:在用平均数估计总体时,样本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会影响到平均数的大小,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异常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以便作出正确估计.比如:某地区的年平均家庭年收入是10万元,给人的印象是这个地区的家庭年收入普遍较高.但是,如果这个平均数是从200户贫困家庭和20户极富有的家庭年收入计算出来的,那么,它就既不能代表贫困家庭的年收入,也不能代表极富有家庭的年收入.知识点二标准差、方差、极差[填一填]4.标准差(1)定义: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表示,通常用以下公式来计算s=1n[(x1-x)2+(x2-x)2+…+(x n-x)2].可以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标准差.(2)特征:标准差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反映了一组数据变化的幅度和离散程度的大小.标准差较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标准差较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小.5.方差(1)定义:标准差的平方,即s2=1n[(x1-x)2+(x2-x)2+…+(x n-x)2].(2)特征:与标准差的作用相同,描述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3)取值范围:s2≥0.6.极差(1)定义: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称为这组数据的极差.(2)特征:表示该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情况.[答一答]2.怎样正确理解标准差与方差.提示:①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②标准差、方差的取值范围:[0,+∞).标准差、方差为0时,样本各数据全相等,表明数据没有波动幅度,数据没有离散性.③因为方差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同,且平方后可能夸大了偏差的程度,所以虽然方差与标准差在刻画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上是一样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多采用标准差.1.三种数字特征应注意以下四点(1)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最重要的量.(2)众数考查各个数据出现的频率,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在所给的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它的某种集中趋势.(4)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应带上单位.2.关于方差、标准差应注意以下几点(1)样本标准差反映了各样本数据聚集于样本平均值周围的程度,标准差越小,表明各个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周围越集中;反之,表明各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的两边越分散.(2)若样本数据都相等,则s=0.(3)当样本的平均数相等或相差无几时,就要用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就由标准差来衡量.(4)因为方差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同,且平方后可能夸大了偏差的程度,所以虽然方差和标准差在刻画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上是一样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采用标准差.类型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1据报道,某销售公司有33名职工,他们所在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年利润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部门 A B C D E F G人数11215320 每人所创年利润 5.55 3.53 2.52 1.5(2)假设部门A所创年利润从5.5万元提高到30万元,部门B所创年利润由5万元提高到20万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又是多少?(3)你认为哪个统计量更能反映这个公司职工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水平?思路探究(1)(2)根据表中数据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的定义求解.(3)分析各统计量与公司职工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关系→看其是否偏离一般情况解(1)x=5.5+5+3.5×2+3+2.5×5+2×3+1.5×2033≈2.1(万元),中位数为1.5万元,众数为1.5万元,极差为4万元.(2)x=30+20+3.5×2+3+2.5×5+2×3+1.5×2033≈3.3(万元),中位数为1.5万元,众数为1.5万元,极差为28.5万元.(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职工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公司中少数人每人所创年利润与大多数人每人所创年利润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或众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职工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水平.规律方法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选择标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均反映了样本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各有侧重,在实际生活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1)平均数与每一个样本数据都有关,任何一个样本数据的改变都可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2)众数考查各数据出现的频率,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因此,若平均数受数据中的极端值影响较大时,估计的可靠性就较低,这时可用众数、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某公司销售部有销售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销售量(件) 1 800510250210150120 人数11353 2(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月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销售定额.解:(1)平均数为115(1 800×1+510×1+250×3+210×5+150×3+120×2)=320(件),中位数为210件,众数为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量未达到320件,也就是说,虽然320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但它却不能反映全体销售人员的销售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更合理些,这是由于210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的定额.类型二 方差和标准差例2 甲、乙两机床同时加工直径为100cm 的零件,为检验质量,从中抽取6件测量数据为:甲:99 100 98 100 100 103 乙:99 100 102 99 100 100 (1)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及方差;(2)根据计算说明哪台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 思路探究着眼点—⎪⎪⎪⎪—直接利用x 及s 2的公式求解(1)—先比较x 的大小,再分析s 2的大小解 (1)x -甲=16(99+100+98+100+100+103)=100,x -乙=16(99+100+102+99+100+100)=100,s 2甲=16[(99-100)2+(100-100)2+(98-100)2+(100-100)2+(100-100)2+(103-100)2]=73, s 2乙=16[(99-100)2+(100-100)2+(102-100)2+(99-100)2+(100-100)2+(100-100)2]=1.(2)由(1)知x -甲=x -乙,比较它们的方差.∵s 2甲>s 2乙,故乙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更稳定. 规律方法 (1)在实际问题中,仅靠平均数不能完全反映问题,还要研究其偏离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即方差或标准差),方差大说明取值分散性大,方差小说明取值分散性小或者取值集中、稳定.(2)关于统计的有关性质及规律:①若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那么mx 1+a ,mx 2+a ,…,mx n +a 的平均数是m x +a ;②数据x 1,x 2,…x n 与数据x 1+a ,x 2+a ,…,x n +a 的方差相等; ③若x 1,x 2,…,x n 的方差为s 2,那么ax 1,ax 2,…,ax n 的方差为a 2s 2.甲、乙两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五次测试成绩如图所示.(1)分别求出两人成绩的平均数与方差;(2)根据上图和(1)中结果,对两人的训练成绩作出评价. 解:(1)由题图可得甲、乙两人五次测试的成绩分别为 甲:10,13,12,14,16;乙:13,14,12,12,14. x 甲=10+13+12+14+165=13,x乙=13+14+12+12+145=13,s 2甲=15[(10-13)2+(13-13)2+(12-13)2+(14-13)2+(16-13)2]=4,s 2乙=15[(13-13)2+(14-13)2+(12-13)2+(12-13)2+(14-13)2]=0.8. (2)由s 2甲>s 2乙可知乙的成绩较稳定.从折线图看,甲的成绩基本呈上升状态,而乙的成绩上下波动,可知甲的成绩在不断提高,而乙的成绩则无明显提高.类型三 综合应用题例3 对划艇运动员甲、乙二人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的最大速度(m/s)的数据如下:甲:27,38,30,37,35,31; 乙:33,29,38,34,28,36.根据以上数据,试判断他们谁更优秀.思路探究 分别计算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与方差,然后加以比较并作出判断. 解 x -甲=16×(27+38+30+37+35+31)=33,s 2甲=16×[(27-33)2+(38-33)2+(30-33)2+(37-33)2+(35-33)2+(31-33)2]=16×94≈15.7,x -乙=16×(33+29+38+34+28+36)=1986=33,s 2乙=16×[(33-33)2+(29-33)2+(38-33)2+(34-33)2+(28-33)2+(36-33)2]=16×76≈12.7.∴x -甲=x -乙,s 2甲>s 2乙.这说明甲、乙二人的最大速度的平均值相同,但乙比甲更稳定,故乙比甲更优秀. 规律方法 判断甲、乙两运动员成绩的优劣,通常用平均数和方差作为标准来比较,当平均数相同时,还应考查他们的成绩波动情况(方差),以达到判断上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教室内的日光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已知某校使用的100只日光灯在必须换掉前的使用天数如下表:(1)试估计这种日光灯的平均使用寿命; (2)若定期更换,可选择多长时间统一更换合适?解:(1)各组中值分别是165.5,195.5,225.5,255.5,285.5,315.5, 345.5,375.5,由此可算得平均数约为165.5×1%+195.5×11%+225.5×18%+255.5×20%+285.5×25%+315.5×16%+345.5×7%+375.5×2%=268.4≈268(天).(2)将各组中值对(1)问中的平均数求方差:1100×[1×(165.5-268.4)2+11×(195.5-268.4)2+18×(225.5-268.4)2+20×(255.5-268.4)2+25×(285.5-268.4)2+16×(315.5-268.4)2+7×(345.5-268.4)2+2×(375.5-268.4)2]=2 128.59.故标准差为 2 128.59≈46(天).答:估计这种日光灯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268天,标准差约为46天,故可在222到314天左右统一更换较合适.类型四 综合应用例4 已知一组数据x i (i =1,2,…,n ),另一组数据y i ,满足y i =ax i +b (a 、b ∈R ),若x i (i =1,2,…,n )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s 21,标准差为s 1,则y i (i =1,2,…,n )的平均数y i 、方差s 22、标准差s 2分别为多少?思路探究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熟记公式是关键. 解 由公式可得:x =1n (x 1+x 2+…+x n )s 21=1n [(x 1-x )2+(x 2-x )2+…+(x n -x )2] s 1=s 21.又y i =ax i +b (i =1,2,…,n ), ∴y =1n(y 1+y 2+…+y n )=1n[(ax 1+b )+(ax 2+b )+…+(ax n +b )] =1n[a (x 1+x 2+…+x n )+nb ] =a ·1n (x 1+x 2+…+x n )+b =a ·x +b ,∴s 22=1n [(y 1-y )2+(y 2-y )2+…+(y n -y )2] =1n{[(ax 1+b )-(a x +b )]2+[(ax 2+b )-(a x +b )]2+…+[(ax n +b )-(a x +b )]2} =1n[a 2(x 1-x )2+a 2(x 2-x )2+…+a 2(x n -x )2] =a 2·1n[(x 1-x )2+(x 2-x )2+…+(x n -x )2]=a 2·s 21. ∴s 2=s 22=a 2·s 21=a ·s 1. 规律方法 结合本题可总结出如下结论:若x 1,x 2,…,x n 的平均数是x ,方差是s 2,则①ax 1,ax 2,…,ax n 的平均数、方差为a x ,a 2s 2.②ax 1+b ,ax 2+b ,…,ax n +b 的平均数、方差为a x +b ,a 2s 2.若样本x 1+1,x 2+1,x 3+1,…,x n +1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x 1+2,x 2+2,…,x n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A .平均数为10,方差为2B .平均数为11,方差为3C .平均数为11,方差为2D .平均数为12,方差为4解析: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增加同一常数时,方差不变,平均数再加上该常数.——规范解答—— 巧用分类讨论思想求数字特征例5 (12分)某班4个小组的人数为10,10,x,8,已知该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思路点拨 x 的大小未知,可根据x 的取值不同分别求中位数.满分样板 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4(x +28),中位数一定是其中两个数的平均数,由于x不知是多少,所以要分几种情况讨论.(1)当x ≤8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x,8,10,10,其中位数为12×(10+8)=9.若14(x +28)=9,则x =8,此时中位数为9.4分 (2)当8<x ≤10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8,x,10,10,其中位数为12(x +10).若14(x +28)=12(x +10),则x =8.而8不在8<x ≤10的范围内,所以舍去. 8分(3)当x>10时,原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8,10,10,x ,其中位数为12×(10+10)=10.若14(x +28)=10,则x =12,此时中位数为10.综上所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9或10.12分方法总结 当在数据中含有未知数x ,求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时,由于x 的取值不同,所以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不同,由于条件的变化,问题的结果有多种情况,不能用同一标准或同一种方法解决,故需分情况讨论.讨论时要做到全面合理,不重不漏.为了考察某校各班参加课外书法小组的人数,从全校随机抽取5个班级,把每个班级参加该小组的人数作为样本数据.已知样本平均数为7,样本方差为4,且样本数据互不相同,则样本数据中的最大值为10.解析:设5个班级中参加的人数分别为x 1,x 2,x 3,x 4,x 5,则由题意知x 1+x 2+x 3+x 4+x 55=7,(x 1-7)2+(x 2-7)2+(x 3-7)2+(x 4-7)2+(x 5-7)2=20,五个整数的平方和为20,则必为0+1+1+9+9=20,由|x -7|=3可得x =10或x =4.由|x -7|=1可得x =8或x =6,由上可知参加的人数分别为4,6,7,8,10,故最大值为10.一、选择题1.若某校高一年级8个班参加合唱比赛的得分如茎叶图所示,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 )A .91.5和91.5B .91.5和92C .91和91.5D .92和92解析:x =90+18(-1-3+3+1+6+4+0+2)=91.5.中位数=91+922=91.5.2.甲、乙两台机床同时生产一种零件,现要检验它们的运行情况,统计10天中两台机床每天出的次品数分别为甲:0,1,0,2,2,0,3,1,2,4;乙:2,3,1,1,0,2,1,1,0,1.则出次品数较少的为( B )A .甲B .乙C .相同D .不能比较解析:x甲=1.5,x乙=1.2.二、填空题3.某高校有甲、乙两个数学建模兴趣班,其中甲班有40人,乙班有50人,现分析两个班的一次考试成绩,算得甲班的平均成绩是90分,乙班的平均成绩是81分,则该校数学建模兴趣班的平均成绩是85分.解析:由题意:该校数学建模兴趣班的平均成绩40×90+50×8190=85分.4.某老师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收到的信件数分别是10,6,8,5,6,则该组数据的方差s 2=3.2. 解析:x =10+6+8+5+65=7,∴s 2=15[(10-7)2+(6-7)2+(8-7)2+(5-7)2+(6-7)2]=165=3.2.三、解答题5.对甲、乙的学习成绩进行抽样分析,各抽5门功课,得到的观测值如下:解:x甲=15×(60+80+70+90+70)=74;x乙=15×(80+60+70+80+75)=73;s2甲=15×(142+62+42+162+42)=104;s2乙=15×(72+132+32+72+22)=56.∵x甲>x乙,s2甲>s2乙,∴甲的平均成绩较好,乙的各门功课发展较平衡.。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一章 统计 4 数据的数字特征 4.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优质课教案_14

《数据的数字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大纲》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与《标准》的要求相差较大,若是承接现行《大纲》的话,建议先补充《标准》中第三学段相应部分的内容。
)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标准差,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数字特征。
二、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不同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例理解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标准差,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和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四、设计思路(1)教法构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意义和作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数字特征的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数字特征来表达数据的信息。
(2)学法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学科。
分析数据的特征可以借助统计图直观感知。
已经学习的统计图有: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以及新学习的“茎叶图”。
用统计图直观明了,但是画图困难。
能否直接从具体数据中发现一些特征?比如:对比两个班的英语成绩,会从哪些方面着手考虑?分析数据可以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等角度分析。
(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举例:(1)2,6,10,8,6,13,6,25 ;(2)6,8,15,8,6,13,2,3;(3)3,6,9,5,2,1中位数: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成一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能合理地选取样本,并从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2.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方差和标准差.3.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知识点一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思考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哪个量与样本的每一个数据有关,它有何缺点?思考2在电视大奖赛中,计算评委打分的平均值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梳理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定义(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________的数.(2)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__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处在________位置的数(或中间两个数的________)叫作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平均数:如果n 个数x 1,x 2,…,x n ,那么x =________________叫作这n 个数的平均数. 知识点二 方差、标准差思考1 当样本数据的标准差为0时,该组数据有何特点?思考2 标准差、方差的意义是什么?梳理 标准差、方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用s 表示.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标准差的平方s 2叫作方差.s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 n 是样本数据,n 是样本容量,x 是样本平均数).(3)标准差(或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在平均数附近.s =0时,每一组样本数据均为x . 知识拓展 平均数、方差公式的推广:1.若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那么mx 1+a ,mx 2+a ,mx 3+a ,…,mx n +a 的平均数是m x +a .2.设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s 2,则a .s 2=1n[(x 21+x 22+…+x 2n )-n x 2]; b .数据x 1+a ,x 2+a ,…,x n +a 的方差也为s 2;c .数据ax 1,ax 2,…,ax n 的方差为a 2s 2.知识点三 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1.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均数向我们提供了样本数据的重要信息,但是平均数有时也会使我们作出对总体的片面判断,因为这个平均数掩盖了一些极端的情况,而这些极端情况显然是不能忽视的.因此,还需要用标准差来反映数据的________程度.3.现实中的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往往是很多的,虽然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客观存在,但是我们无从知道.所以通常的做法是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虽然样本具有________性,不同的样本测得的数据不一样,与总体的数字特征也可能不同,但只要样本的________好,这样做就是合理的,也是可以接受的.类型一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理解与应用例1某公司的各层人员及工资数构成如下:人员:经理1人,周工资2 200元;高层管理人员6人,周工资均为250元;高级技工5人,周工资均为220元;工人10人,周工资均为200元;学徒1人,周工资为100元.(1)计算该公司员工周工资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这个问题中,平均数能客观地反映这个公司的工资水平吗?反思与感悟(1)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最重要的量.(2)众数考查各个数据出现的频率,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部分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在所给的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4)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5)因为平均数与每一个样本数据有关,所以任何一个样本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这是众数、中位数不具有的性质,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与众数、中位数比较起来,平均数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全体样本数据的信息.但平均数受数据的极端值的影响较大,使平均数在估计总体时可靠性降低.跟踪训练1对于数据3,3,2,3,6,3,10,3,6,3,2,有下列结论: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相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A.1 B.2 C.3 D.4类型二标准差、方差的应用例2计算数据89,93,88,91,94,90,88,87的方差和标准差(标准差结果精确到0.1).反思与感悟(1)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2)样本标准差反映了各样本数据围绕样本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越小,表明各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周围越集中;反之,标准差越大,表明各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的两边越分散.(3)若样本数据都相等,则s=0.(4)当样本的平均数相等或相差无几时,就要用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由标准差来衡量的.跟踪训练2甲、乙二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五次测试成绩得分情况如图.(1)分别求出两人得分的平均数与方差;(2)根据图和(1)中算得的结果,对两人的训练成绩作出评价.1.某市2016年各月的平均气温(℃)数据的茎叶图如图: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19 B.20 C.21.5 D.232.设样本数据x1,x2,…,x10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1和4,若y i=x i+a(a为非零常数,i =1,2,…,10),则y1,y2,…,y10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A.1+a,4 B.1+a,4+aC.1,4 D.1,4+a3.已知一组数据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_.4.若样本数据x1,x2,…,x10的标准差为8,则数据2x1-1,2x2-1,…,2x10-1的标准差为________.5.某校医务室抽查了高一10位同学的体重(单位:kg)如下:74,71,72,68,76,73,67,70,65,74.求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刻画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极差、方差刻画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它们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各有优缺点,也各有各的用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不同的人会选取不同的统计量来表达同一组数据的信息.2.标准差的平方s2称为方差,有时用方差代替标准差测量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与标准差的测量效果是一致的,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多采用标准差.答案精析问题导学知识点一思考1 平均数与样本的每一个数据有关,它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总体的信息,但是平均数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较大.思考2 为了避免平均值受数据中个别极端值的影响,增大它在估计总体时的可靠性,故计算评委打分时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梳理(1)最多 (2)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中间 平均数(3)1n(x 1+x 2+…+x n ) 知识点二思考1 当样本数据的标准差为0时,该组数据都相等.思考2 标准差、方差描述了一组数据围绕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方差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梳理(1)平均距离 1n [(x 1-x )2+(x 2-x )2+…+(x n -x )2] (2)1n[(x 1-x )2+(x 2-x )2+…+(x n -x )2]知识点三1.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 标准差2.分散3.随机 代表性题型探究例1 解 (1)众数为200,中位数为220,平均数为2 200×1+250×6+220×5+200×10+100×11+6+5+10+1=300. (2)虽然平均数为300,但由给出的数据可见,只有经理的周工资在平均数以上,其余的都在平均数以下,故用平均数不能客观地反映该公司的工资水平.跟踪训练1 A [在这11个数中,数3出现了6次,频率最高,故众数是3;将这11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2,2,3,3,3,3,3,3,6,6,10,中间数据是3,故中位数是3;而平均数x =2×2+3×6+6×2+1011=4.故只有①正确.] 例2 解 ①x =90+18[(-1)+3+(-2)+1+4+0+(-2)+(-3)]=90+18×0=90; ②计算x i -x (i =1,2,…,8),得各数据为-1,3,-2,1,4,0,-2,-3;③计算(x i -x )2(i =1,2,…,8),得各数据为1,9,4,1,16,0,4,9;④计算方差:s 2=18(1+9+4+1+16+0+4+9)=448=5.5; ⑤计算标准差:s = 5.5≈2.3.所以这组数据的方差为5.5,标准差约为2.3.跟踪训练2 解 (1)由题图可得甲、乙两人五次测试的成绩分别为甲:10分,13分,12分,14分,16分;乙:13分,14分,12分,12分,14分. x 甲=10+13+12+14+165=13, x 乙=13+14+12+12+145=13, s 2甲=15[(10-13)2+(13-13)2+(12-13)2+(14-13)2+(16-13)2]=4, s 2乙=15[(13-13)2+(14-13)2+(12-13)2+(12-13)2+(14-13)2]=0.8. (2)由s 2甲>s 2乙可知乙的成绩较稳定.从折线图来看,甲的成绩基本上呈上升状态,而乙的成绩上下波动,可知甲的成绩在不断提高,而乙的成绩无明显提高.当堂训练1.B2.A [∵x 1,x 2,…,x 10的平均数x =1,方差s 21=4,且y i =x i +a (i =1,2,…,10),∴y 1,y 2,…,y 10的平均数y =110·(y 1+y 2+…+y 10)=110·(x 1+x 2+…+x 10+10a )=110·(x 1+x 2+…+x 10)+a =x +a =1+a ,其方差s 22=110·[(y 1-y )2+(y 2-y )2+…+(y 10-y )2]=110[(x 1-1)2+(x 2-1)2+…+(x 10-1)2]=s 21=4.故选A.]3.6 4.165.解 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平均数为x =110×(74+71+72+68+76+73+67+70+65+74)=71.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从小到大依次为65,67,68,70,71,72,73,74,74,76,位于中间的两个数是71,72,∴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中位数为71+722=71.5. 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方差为s 2=110×[(74-71)2+(71-71)2+(72-71)2+(68-71)2+(76-71)2+(73-71)2+(67-71)2+(70-71)2+(65-71)2+(74-71)2]=11,这10个学生体重数据的标准差为s =s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