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湘龙路崩塌与滑坡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崩塌滑坡报告总结

崩塌滑坡报告总结背景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其中,崩塌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崩塌滑坡的研究和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总结研究中获取的关键发现和对防范崩塌滑坡灾害的建议,以期提高社会对于此类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研究方法为了准确地研究崩塌滑坡的形成机制和预测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对发生过崩塌滑坡的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并收集样本和现场数据,以了解其地质构造、土壤特性和水文地质状况。
2.地质分析:利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对于崩塌滑坡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变形等进行分析,以找出与崩塌滑坡相关的因素。
3.数值模拟: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模拟,以重现崩塌滑坡的发生过程,并分析关键因素的影响。
4.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历史崩塌滑坡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找出与其相关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为灾害预测和防范提供参考。
关键发现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我们获得了以下的关键发现:1.地质构造的关联:崩塌滑坡往往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如断层、构造山等。
这些地质构造的活动性和稳定性对于滑坡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土壤特性的重要性:崩塌滑坡往往发生在松散土壤和岩层之间的过渡区域,这种土壤特性易于发生滑动。
因此,对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力学特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3.水文地质的作用:地下水和降雨对于滑坡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过量的降雨会增加土壤的饱和度,导致土壤减稳,进而诱发滑坡。
4.历史记录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历史崩塌滑坡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崩塌滑坡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这对于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防范建议基于以上的关键发现,我们提出以下的防范崩塌滑坡灾害的建议:1.加强地质构造监测:对于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地质构造,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异常迹象并采取措施。
2.加强土壤特性研究:加强对于崩塌滑坡易发区土壤特性的研究,包括物理性质、力学特性和饱和度等,以便更好地评估崩塌滑坡风险。
护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护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护坡是指为了防止坡面的侵蚀和滑坡,保护坡面的安全稳定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护坡常见的方法包括植被护坡、石笼护坡、混凝土护坡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地质灾害频发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护坡治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护坡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寻求最经济、有效的护坡方法,为相关地区的护坡决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 调研护坡治理情况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护坡治理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当地不同地质条件下护坡措施的应用情况,分析各种护坡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2. 护坡方法的技术分析对现有的护坡方法进行技术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势,探讨其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
3. 经济效益分析通过对不同护坡方法的投资和维护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其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找出最经济、有效的护坡方法。
4. 生态环境评价考虑护坡治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不同护坡方法的生态环境效益,找出既能实现护坡目的又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方法。
5. 护坡治理方案设计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设计具体的护坡治理方案,提出对应的施工方案和工程预算。
四、研究方法1. 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不同地区的护坡工程现场,了解当地不同护坡方法的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2. 文献资料调研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不同护坡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情况,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 统计分析通过对不同护坡方法的技术参数、成本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4.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采用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对护坡治理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五、研究成果1. 不同护坡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护坡方法的适用情况,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2. 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比较各种护坡方法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找出最经济、有效的护坡方法。
3.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评价不同护坡方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方法。
崩塌滑坡报告总结

崩塌滑坡报告总结1. 引言本报告总结了一起崩塌和滑坡事件的调查结果,旨在对事件可能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综合评估和说明。
该事件发生在[地点],时间为[日期]。
崩塌滑坡事件对当地社区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事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2. 事件概述在事件发生之前,[地点]地区天气状况普遍不稳定,长时间的降雨导致了地面水分饱和。
潜在的滑坡和崩塌风险因此变得极高。
[具体地点]地区也受到了相同的天气影响。
[具体地点]地区的崩塌滑坡事件发生在[时间],造成了[受影响人数/物质损失]。
该事件导致了道路交通中断、房屋受损和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后,紧急救援队伍立即展开行动进行搜救和救援工作。
3. 崩塌滑坡的原因分析事件调查团队经过对地质和气象因素的分析,认定以下原因导致了该崩塌滑坡事件的发生:3.1 地质因素[地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着不稳定的地质条件。
崩塌滑坡事件发生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等因素造成了地质环境的不稳定性,为崩塌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3.2 气象因素长时间的降雨导致了地面水分饱和,加剧了地表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高水位使得土壤失去抗滑强度,增加了滑坡和崩塌的风险。
此外,临近地区的雷暴和强风也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4. 影响评估4.1 社区影响崩塌滑坡事件对当地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道路中断造成了交通堵塞,给居民的交通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房屋的损坏导致了居民的生活安全受到威胁,需要安排临时住所和紧急物资供应。
4.2 环境影响崩塌滑坡事件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量土壤流入河道和湖泊,导致水体浑浊和水质恶化。
崩塌滑坡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和土石流,对生态系统造成进一步破坏。
5. 应对措施为了应对崩塌滑坡事件的影响,采取以下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5.1 监测系统的建立必须建立和加强地质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测地质变化。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和传感器网络,对地下水位、土壤饱和度和地面形变进行持续监测。
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滑坡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我国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灾害频发,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滑坡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少滑坡灾害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滑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制定滑坡治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提高滑坡治理的效果和效率,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滑坡灾害的分析研究,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为滑坡治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滑坡治理的可行性分析1. 滑坡治理的必要性滑坡是地质灾害中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频率高,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滑坡进行治理是必要的,可以减少滑坡灾害对社会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滑坡治理的可行性滑坡治理的可行性包括治理技术的成熟度、治理成本的可控性、治理效果的可预见性等方面。
当前,我国在滑坡治理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治理成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滑坡治理的效果也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和实施得以预见。
3. 滑坡治理的困难和挑战然而,滑坡治理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治理技术的不成熟、治理成本的高昂等。
这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有效地解决。
五、滑坡治理措施1. 加强滑坡监测和预警对于已经发生的滑坡,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滑坡发展的动态过程,以便采取相应的救援和防范措施。
2. 强化滑坡治理技术在滑坡治理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质工程、植被恢复等,确保滑坡得到有效的治理。
3. 加大投入力度滑坡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六、结论滑坡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
灾后重建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灾后重建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0、概述 (1)0.1任务由来 (1)0.2主要的目的与任务 (1)0.3编制依据及编制情况 (1)0.4工程特征表 (2)1、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4)1.1自然条件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4)1.2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4)2地理地质环境 (6)2.1地理环境 (6)2.2地质环境 (8)3、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11)3.1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 (11)3.2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14)3.3主要结论 (18)4、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及方案比选 (20)4.1等级划分、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 (20)4.2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分项工程设计 (21)4.3方案比选 (22)4.4治理方案设计 (23)5工程监测方案设计 (29)5.1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29)5.2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29)5.3监测工作现状 (30)5.4监测工作方案 (30)6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32)6.1施工条件 (32)6.2天然建筑材料 (32)6.3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33)6.4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33)6.5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35)7工程管理 (36)7.1管理机构 (36)7.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36)7.3工程设施维护与管理 (36)8环境影响评价 (37)8.1环境现状及滑坡对环境的影响 (37)8.2影响环境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37)9工程估算 (41)9.1编制依据 (41)9.2人工工资标准 (41)9.3材料预算价格 (41)9.4费用标准 (41)9.5经费估算 (41)10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42)10.1经济效益评价 (42)10.2社会效益评价 (42)10.3环境效益 (42)11存在问题和建议 (43)11.1结论 (43)11.2建议 (43)附件1、估算书2、图纸0、概述0.1任务由来5.12某特大地震后,某县城区发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考虑到某城区震后重建计划,为尽快查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的规模、稳定性、危害性等并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为此,受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四川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承担开展某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某滑坡勘查及可行性研究任务。
滑坡 治理 可行性报告

滑坡治理可行性报告1. 背景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在我国,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滑坡灾害频发。
因此,对滑坡进行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就滑坡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2. 滑坡治理的必要性滑坡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滑坡进行治理,能够有效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3. 滑坡治理的挑战滑坡治理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
首先,滑坡治理需要对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其次,滑坡治理涉及到大量的工程施工和设备投入,需要高昂的资金支持。
因此,在制定滑坡治理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
4. 滑坡治理的可行性探讨4.1 技术可行性滑坡治理涉及到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勘探、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手段。
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加固地基、排水降渗、植被恢复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减轻滑坡的危害程度,保障周边居民的安全。
4.2 经济可行性滑坡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工程施工、设备采购等方面。
然而,通过有效的治理措施,不仅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还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长远来看,滑坡治理具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
5. 滑坡治理的建议5.1 加强地质调查在制定滑坡治理方案前,需要对滑坡发生的地质背景、成因等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2 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的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3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滑坡治理的资金支持,为滑坡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
6. 结论综上所述,滑坡治理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滑坡治理工作中,应加强地质调查、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加大资金投入,以实现滑坡治理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可研报告

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可研报告一、项目背景滑坡是由于地质条件不稳定或人为活动等原因导致地表土层发生断裂、滑动或溃塌等现象的自然灾害。
滑坡在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斜坡陡峭的地区尤为常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应对滑坡灾害,有必要进行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可研。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减少滑坡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提高灾害防范能力。
三、项目内容1.调查和评估:对滑坡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评估,了解滑坡发生的原因和规模,为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风险分析:通过分析滑坡区域的地质特征、水文条件、人口分布等,评估滑坡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确定治理方案。
3.工程设计:根据调查、评估和风险分析的结果,设计相应的应急治理工程。
包括但不限于增强地质体稳定性的工程、加固滑坡体的工程、导流工程等。
4.施工实施: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实施,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5.监测与维护:完成应急治理工程后,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四、项目预算根据滑坡区域的规模和需要进行的工程治理措施,初步估计本项目的成本为X万元。
具体的成本分配将在工程设计阶段进一步确定。
五、项目时间计划根据项目的工作内容和工期,初步估计本项目的总工期为X个月。
具体的时间安排将在工程设计阶段进一步确定。
六、项目效益预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减少滑坡对周边地区的威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灾害防范能力。
七、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已经在许多地区得到成功应用,技术方案可行。
2.经济可行性:通过减少滑坡造成的灾害损失,本项目具备一定的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本项目可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社会可行性。
八、风险分析1.工程风险:由于滑坡治理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工程风险较高,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实施阶段加强监督和管理。
2.自然风险:滑坡治理工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可能的自然风险。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治理工程方案设计、排危除险工作报告编写提纲

滑坡(崩塌、泥石流)治理工程方案设计编写提纲>—一、刖百包括工程概况,实施治理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通过情况,治理目标和任务,方案设计编制依据等。
二、地质环境条件包括隐患区交通位置、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及岩浆岩、地质构造与地震、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
三、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四、防治工程方案设计包括防治原那么,设计工况、参数确实定,防治工程方案设计比选,总体工程、分项分部工程和工程监测方案设计,设计工程量汇总等。
五、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条件、材料选择、施工交通及施工布置、施工机械基本要求、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施工管理与监理等)。
六、投资概算七、保障措施八、预期效益分析(附工程绩效表)附:勘查报告,工程立项论证意见、投资概算书、防治工程平面布置图、相关剖面图及工程设计图等。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排危除险工作报告编写提纲-AXX-.一、刖百包括工程概况、工程由来、组织实施概况二、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含地质灾害发生过程、地质灾害灾险情规模及分布特征,威胁群众生命财产情况,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灾害发生原因及开展趋势分析,危险区划定等。
三、排危除险情况包括临灾处置、勘查设计、排危除险方案、施工组织、监测预警、组织实施等情况,完成的主要工程量,灾后重建等情况。
四、排危除险资金投入主要为灾发地财政先期支付的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警、治理工程预决算情况C五、排危除险效益分析六、申请补助额度及资金使用方向附件:工程决策过程记录及纪要、政府(部门)决议等,地质灾害勘查报告、排危除险工程方案设计及专家审查论证意见,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招投标记录(确属抢险救灾需要来不及招投标的应按程序批准)及有关合同等,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槽记录和有关影像资料,实测竣工图,完成工程量汇总表,资金支付凭证及其汇总表,财务决算报告及审计意见或财政部门批复意见,初步验收意见等,并按2019年修订的《江西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程验收细那么》进行资料立卷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湘龙路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南XXXX学院环境地质工程技术 XXX班湖南省长沙市湘龙路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主编:参加人员:审核:指导老师:提交报告单位:湖南XXX学院环境地质工程技术 XXX班报告提交时间:XXXXXX月1 前言1.1 任务由来湘龙路附近存在不稳定斜坡,对于未来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故对其进行勘察,并提出治理措施。
1.2 目的初步查明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评估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及其发展趋势,提出治理工程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为政府部门立项审批提供依据,为下步实施治理提供指导性意见。
1.3 任务(1)初步查明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特征,造成的危害,分析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理,评估不稳定斜坡稳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和潜在危害,充分论证不稳定斜坡的危害性和实施防治工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计算滑坡设计推力;(3)提出二个滑坡治理方案,并分别进行可行性论证;(4)对每一个治理方案进行具体设计计算和治理工程经费预算;(5)进行治理工程效益评估。
(6)进行方案比选,并推选出最佳防治方案。
1.4 前人工作概况1976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编制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浏阳幅)》,该报告为本次工作提供了气象水文参数和水文地质概况,1990年,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水文一队绘制了《长株潭地区水文地质图(1:50000)》,本区位于该图的北西角,初步查明了区内的地形地貌,2011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编制了《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区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工作区位于该图南西角,该报告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概况。
1.5 本次工作概况及质量评述工作方法:首先进行野外调查,查明不稳定斜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成因机理,然后计算滑坡推力,设计两套治理方案,最后编写可研报告,预计工作时间为两周,总人数为六人。
完成工作量:(1)收集前人资料:3份(2)地质环境条件勘查:0.28 km2(3)崩塌调查:16个(4)滑坡调查:3个(5)断层调查:1处(6)典型现象拍照:14张(7)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图(附治理工程平面布置)(1:5000):2张(8)滑坡地质剖面图(附治理工程平面布置)(1:200):2张(9)治理方案大样图:2份(10)设计治理工程的工程量计算书:2份(11)工程预算表(包括勘察工程、治理工程和监测预警工程):2份预期成果:湖南省长沙市湘龙路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评述:工作区内不稳定斜坡数目较多,进行设计时,由于缺乏部分参数,故采取反演法计算岩土体参数,由于使用计算机精确计算滑块面积,所以精度较高,反演结果贴近实际情况,同时,该滑坡为楔形滑坡,采用赤平投影图分析其滑带,结果可靠,另外,治理工程的设计严格遵守规范依据,因此,本此工作可以满足实际要求。
2 自然环境概况2.1 工作区地理位置、交通及区域社会经济状况2.1.1 工作区位置工作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距北东的湖南安全职业技术学院约1300m,距南东向的山水湾约1200m。
东面临近万家丽北路,南面靠近湘龙路,万家丽北路与湘龙路交汇于山水湾处,故交通较便利(见插图1-1)。
插图1-1:治理区交通位置图2.1.2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该治理区位于长沙县北西部,区内居民为农民和城镇居民,附近有山水湾住宅区,交通便捷,城市化程度较大,附近农民主要种植水稻,同时还种植玉米、黄瓜等经济作物。
2.2 气象水文2.2.1 气象该治理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天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分明。
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年平均气温16.8~17.2℃,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极端最低气温为-12℃。
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毫米,最大日降雨量265mm(1997.7.6~7),年降雨日142~164天,雨量多集中于3~7月。
年均日照时数1610~1700小时,无霜期280~300天。
夏季多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2.2.2 水文该治理区属于捞刀河流域,捞刀河东距该滑坡约1200 m,据螺岭桥水文站和罗汉庄水文站的观测资料,捞刀河多年平均水位23.45m,年最高水位28.11m(1959.6.3),最低水位22.96m(1959.6.3),捞刀河河床宽100-150m,平均坡降0.78%。
捞刀河离工作区较远,因此对工作区影响不大。
2.3 地形地貌工作区为基座阶地,微向河流倾斜,后期侵蚀作用强烈,冲沟发育,深度一般为12-16m,多呈U形,残丘标高一般为40-85 m,坡度一般为15-30°,后经过人工开挖,坡度达76°,坡体植被较为发育,上覆更新统的砾卵石土或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4-5米,下伏冷家溪群的板岩。
2.4 地质概况2.4.1 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由新到老,自上而下依次为不崩滑体堆积层(Qgl)、上更新统层(Q3)、元古界冷家溪群板岩(Ptl)。
各地层特征分述如下:(1)崩滑体堆积层(Qgl):主要分布于不稳定斜坡体内,厚度为5—22m,主要为强-中风化板岩,多呈松散块状,平均块径25-27cm。
(2)上更新统(Q3):广泛分布于斜坡坡顶,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砖红色粉砂质粘土,厚度为1-3.5 m,下部为砾卵石土,厚度为0.8-4.1 m,砾石含量约75%,磨圆度较好,多为土红色,局部风化,无定向排列,分选性一般,砾径大小均一,平均0.7厘米,成分主要为石英质。
(3)元古界冷家溪群(Ptl):区内基底多为中风化板岩,多呈黄绿色,板状构造,变余砂泥质结构,部分板岩中含有铁锰质,断层以西产状为240°<54°,断层以东产状为195°<48°。
2.4.2 地质构造工作区主要为单斜构造,总体走向为285 °,断层以西产状为240°<54°,断层以东产状为195°<48°,在一号滑坡以东19.2m处发育有一条断层,走向为183°,由于该露头出露情况较差,所以未进一步了解其性质。
2.4.3水文地质区内最上部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粘土,多分布在残丘的顶部,厚度为1-3.5 m,构成隔水层.第四系上更新统粉质粘土之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砾卵石土,透水而不含水,属于透水层。
第四系上更新统砾卵石土之下为中风化板岩,板岩节理裂隙发育,构成含水层,该含水层为承压水,埋深约4-5m,平均水头高度约15m。
中风化板岩之下为完整板岩,构成隔水层。
板岩风化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次为灌溉水及鱼塘水的入渗补给,补给量随季节变化明显,,6-7月份常出现暴雨,水量易流失不易渗透,对地下水补给不利,而在低强度降雨的3-5月份,阴雨绵绵及梅雨季节雨量集中,易补给地下水,径流方向为由坡顶向坡脚流,其主要排泄方式为井泉,地下水动态明显,雨季时地下水位较高,旱季时地下水位较低,其水位差可达2 m。
根据井泉观测资料,工作区平均单井水量为1-2吨/天,所以地下水富水程度极贫乏。
板岩风化裂隙水水化学类型简单,ph为6-7,以重碳酸-钠镁型水为主,矿化度0.01-0.2克/升(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浏阳幅》1976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地质局)。
2.4.4 工程地质(1)岩土体特征土体:区内主要土体为上更新统砾卵石土,双层结构,上部为砖红色粉砂质粘土,厚度为1-3.5 m,下部为砾卵石土,厚度为0.8-4.1m,砾石含量约75%,磨圆度较好,多为土红色,局部风化,无定向排列,分选性一般,砾径大小均一,平均0.7厘米,成分主要为石英质,由它们形成的边坡很稳定,地质灾害很少。
较软的砂质板岩岩性综合体:中风化,岩体呈较完整—较破碎,部分板岩含有铁锰质,节理裂隙较发育,结构面破碎,构成边坡主体,工作区内多处形成中小型崩塌、滑坡,且多数不稳定。
(2)结构面特征工作区内一、二级结构面不发育,主要发育三、四级结构面,现分述如下三级结构面——层面:该结构面在板岩中较为发育,层面光滑平直,平均厚度约0.7m,厚层,部分层面有铁锰质充填,断层以西产状为240°<54°,断层以东产状为195°<48°。
四级结构面——节理面,该结构面在板岩中较为发育,主要为三组:①283°<55°,节理面光滑平直且通常闭合,延长较远,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部分节理面有铁锰质充填。
②175°<45°,节理面光滑平直且通常闭合,延长较远,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局部与第三组节理形成共轭的“x”型节理,部分节理面有铁锰质充填。
③230°<78°,节理面光滑平直且通常闭合,延长较远,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局部与第三组节理形成共轭的“x”型节理,部分节理面有铁锰质充填。
2.5 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区。
3 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特征、成因及稳定性分析3.1 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特征区内边坡总长390m,其中,西壁长50m, 平均高度14m,平均坡度85°,北壁长440m,平均高度17m,平均坡度75-85°发育有19个不稳定斜坡(可见照片1),主要为崩塌和滑坡(可见表2-1),滑坡主要发育在断层以西19.2m、16.2m和断层以东42m,其余的地段为崩塌高发地段,现分述如下:3.1.1 崩塌区内崩塌现象发育,主崩方向190°-205°,平均高13.5m, 平均宽19.3m, 平均厚10.9m, 平均体积为2114.97m3,主要为三组节理所控制①283°<55°,节理面光滑平直且通常闭合,延长较远,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部分节理面有铁锰质充填。
②175°<45°,节理面光滑平直且通常闭合,延长较远,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局部与第三组节理形成共轭的“x”型节理,部分节理面有铁锰质充填。
③230°<78°,节理面光滑平直且通常闭合,延长较远,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局部与第二组节理形成共轭的“x”型节理,部分节理面有铁锰质充填。
区内崩塌的危岩体多为中风化板岩,平均标高13.8 m,堆积体呈倒锥形,坡度一般为45-50°,个别35-40°,堆积体主要为中风化-强风化板岩, 结构松散而杂乱、整体无层理、多孔隙,个别形成架空现象,大小混杂,大的约20cm,个别可达35 cm以上,小的不超过7cm. 3.1.2 崩塌区内主要发育三个滑坡,且相隔不远,分述如下:(1)滑坡1该滑坡呈圈椅状(见照片2),表面呈波状起伏,总体坡度约45°,滑坡宽约37m,斜长约22.7m,滑体厚约26m,体积5910.66m3, 为小型岩质滑坡,主滑方向200°,后壁高约4.15m,近直立,为强风化板岩,不时有块石崩落,滑坡后缘发育有四组拉张裂隙,沿后壁呈环状分布,两盘有错落,错落高度平均为1 m,分述如后:①宽33cm,长3 m,深1.35 m ,未填充②宽140cm,长3.6 m,深50cm ,未填充③宽29cm,长6m,深1.25 m ,未填充④宽6cm,长2.4m,深1.1m ,未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