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劳动法大纲

劳动法大纲

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劳动法产生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国际劳动法的范围、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性质、特征和立法原则、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了解劳动法在产生初期的特点、20世纪后各国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国际劳动法思想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劳资双方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和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
学时:共1学时。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掌握)
(一)概念: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
3、劳动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四章 劳动法律关系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围绕劳动法律关系这一劳动法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而展开。学习本章要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及主体资格、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劳资双方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应学会运用本章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劳动法实例。
3、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运用要受到劳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
4、公民在运用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实现劳动权利时,已经参加了某一种劳动法律关系,一般就没有条件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二、用人单位(了解)
(一)用人单位的概念和种类

劳动教学大纲

劳动教学大纲

劳动教学大纲劳动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优良的劳动习惯,以及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劳动教学内容1、劳动基础知识:劳动概念、劳动原则、劳动安全知识及其保障、劳动法规概要、劳动合同及其条款、劳动岗位介绍、大学生就业技能、职业规划、职业技能等。

2、劳动实践:学生们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如参加入职培训、参团体文化活动等,以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企业文化,使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情况。

三、劳动教学体系劳动教学体系以“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灵活性”为宗旨,将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它建立在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相应的实践任务,使学生根据任务内容自主思考,实践操作,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四、劳动教学评价劳动教学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测试,如书面考试、劳动技能考试等;二是实践考核,如参加实践活动、参加岗位模拟考试等,以衡量学生对劳动知识的学习情况。

五、实施劳动教学劳动教学的实施要依赖于学校的劳动教学机构,这些机构负责组织、安排、组织劳动教学活动,如实践科目、技能科目等,以及组织、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如参加培训、参加招聘会、参加实习和实际工作等,以此来达到劳动教学的目的。

六、劳动教学的意义通过劳动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科学态度和企业精神,使学生熟悉劳动岗位的相关知识,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媒介。

只有将劳动教学融入到大学教育中,才能为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劳动教学应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以“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宗旨,把学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获得职业技能,以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制定者:孙永军审核者:余林媛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权利和义务、我国劳动就业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种类,变更,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社会福利和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等制度。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过去我们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则利用多媒体等方法,而且安排学生去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力图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劳动法的内容第四节劳动法的渊源第五节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六节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第二章劳动法简史(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19世纪的劳动法第三节 20世纪的劳动法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概述第三章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第一节建国以前劳动立法概况第二节新中国劳动立法第四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学时)第一节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节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章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消亡第六章工会法与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职权(2学时)第一节工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第二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第三节工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第四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第五节工会参与劳动调解和仲裁第六节工会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第七章劳动就业(2学时)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第二节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职业介绍与就业服务第四节招工制度第五节下岗与再就业第八章劳动合同(2学时)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节劳动合同签证第九章集体合同(2学时)第一节集体合同的概念第二节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我国实行集体合同的意义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内容第五节集体合同的签定第六节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七节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第十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2学时)第一节工作时间概述第二节工作日的种类第三节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第四节休息休假制度第十一章工资(2学时)第一节工资立法概述第二节工资的宏观调控第三节基本工资制度第四节最低工资制度第五节工资形式第六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第七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第十二章劳动安全卫生(2学时)第一节劳动安全概述第二节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第三节劳动卫生规程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第十三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2学时)第一节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第二节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第三节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十四章职业培训(2学时)第一节职业培训概述第二节职业培训的分类第三节职业培训的实体第四节职业培训的考核第十五章社会保险和福利(2学时)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第三节社会保险的种类第四节保险费的缴纳和计发第五节职工福利第十六章劳动纪律(2学时)第一节劳动纪律的概念第二节巩固劳动纪律的方针第三节劳动纪律的立法第四节我国的奖惩制度第十七章劳动争议处理(2学时)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第二节处理机构和基本原则第三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第四节劳动争议的仲裁第五节劳动争议的诉讼第十八章劳动监督检查(2学时)第一节劳动监督检查概述第二节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内容第三节工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四节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

劳动法律制度 教学大纲

劳动法律制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劳动法律制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01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劳动关系先修课程:劳动关系学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劳动法律制度》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劳动法律制度的了解,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且学会运用劳动法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目标1:了解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劳动法的历史、职业培训法律制度,准确理解劳动法律关系、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保护、劳动监察法律制度等。

目标2:熟记集体合同与个体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以及解除和终止的相关规定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目标3: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区分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进行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劳动合同、订立、解除个体劳动合同以及进行劳动争议的仲裁或诉讼等。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将细讲、精讲:劳动法基础理论、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合同法、劳动基准法;粗讲:劳动法历史、集体合同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破难点重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讨论法、现场观摩法,铜鼓案例讨论和旁听仲裁案件使得同学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相关难点和重点知识。

教学实践环节:旁听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案例讨论;注重价值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劳动关系,保持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法概述1.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工业劳动的社会化2.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劳动权1.劳动权的概述2.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3.我国宪法中的劳动权的法律效力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及地位1.劳动法的体系2.劳动法的地位第四节劳动法的法律渊源1.劳动法的法律渊源的概说2.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3.我国劳动法的非正式渊源4.劳动法的法律适用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包括: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工业劳动的社会化、劳动法的概念以及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2.教学难点包括: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劳动法的法律渊源及其适用。

劳动法教学大纲

劳动法教学大纲

第一章劳动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地位和作用1.3劳动法的渊源和体系1.4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案例分析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引导案例2.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2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2.3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案例分析第三章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引导案例3.1劳动就业概述3.2公平就业3.3就业服务与管理3.4就业援助案例分析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引导案例4.1劳动合同的概述4.2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4.3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法律效力4.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4.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4.6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第五章集体合同引导案例5.1集体合同的概述5.2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律制度引导案例6.1工作时间6.2休息和休假6.3延长工作时间和及其限制第七章工资法律制度引导案例7.1工资的概述7.2工资构成和工资形式7.3最低工资制度第八章劳动保护法律制度引导案例8.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8.2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引导案例9.1劳动争议的概述9.2劳动争议协商与调解9.3劳动争议仲裁9.4劳动争议诉讼第十章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0.1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一章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1.1养老保险法律制度11.2医疗保险法律制度11.3失业保险法律制度11.4工伤保险法律制度11.5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2.1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三章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3.1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四章社会优抚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4.1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概述。

《劳动法》 教学大纲

《劳动法》 教学大纲

《劳动法》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劳动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劳动法》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经济法。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框架,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劳动法的基本的劳动标准和劳动制度,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法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46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法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劳动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标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劳动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类各专业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

具体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凄迷成绩占70%。

三、教材选用:《劳动法》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四、教学内容劳动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的维护。

本教材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出发,正确的阐述了我国的劳动政策和法律,坚持党中央所确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对我国的劳动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吸收一些外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经验。

本教学包括三编,第一编劳动法总论,第二编劳动制度和劳动标准,第三编劳动争议的处理与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法教学大纲

劳动法教学大纲

勞動法教學大綱(2011 – 2012 學年)一、勞動法的概念二、勞動法的地位和作用三、勞動法的歷史發展(一)國際勞動立法:1.歷史簡介2.國際勞動組織簡況(二)澳門勞動立法1.歷史簡介2.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的立法背景四、勞動法的淵源五、勞動法的適用(一) 適用勞動法方面宜考慮的原則(二) 勞動法規範的位階(三) 勞動法規範的解釋和填補漏洞(四) 勞動法在時間及空間上的適用六、個人勞動合同(一) 概念及特點(二) 與其他類似的合同的區別(三) 勞動合同的訂定及成立的要件1. 工作自由及工作的權利2. 有效成立合同的要件3. 合同的形式4. 合同的附屬條款(1) 期限(2) 條件(四) 勞動合同的內容1. 僱主的權力2. 僱員的權利、保障和義務3. 試用期4. 職級5. 報酬6. 工作地點7. 工作時間、超時工作8. 夜間工作、輪班工作9. 周假、年假、公眾假期(五) 勞動合同的終止方式1. 廢止2. 解除3. 失效4. 單方終止(六) 勞動合同的繼受七、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有關婦女及童工工作的規範八、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的處罰制度九、比較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與第24/89/M號法令的內容十、探討在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生效後,社會尤其是商界和勞工團體反映的意見,以及有關的學術及司法見解。

參考書目、法例、案例、文章一、參考書目書名:Curso de Direito do Trabalho作者:Bernardo da Gama Lobo Xavier出版社:VERBO書名:澳門勞動法作者:李淑華(Cândida da Silva Antunes Pires)(一九九三/九四學年治安警官培訓課程二年班勞動法學科講義)二、法例及相關資料第24/89/M號法令 – 勞資關係法律制度第43/95/M號法令 – 中止勞動關係以及減少工作時數應遵守之規則第50/85/M號法令 – 招聘工作者制度第 4/98/M 號法律 – 就業政策及勞工權利綱要法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及理由陳述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與第24/89/M號法令的比較表(適時由老師提供予學生參考)三、案例適時由老師提供予學生四、文章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於2009年6月舉辦的新勞動關係制度研討會有關講者發表的文章。

劳动法教学大纲

劳动法教学大纲

《劳动法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劳动法学,Labor Law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 3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无,适用专业:法学先修课程:法理学、经济法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章劳动法概述1、教学内容(1)劳动法的概念与特征;(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劳动法律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与劳动服务法律关系;(3)劳动法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时间效力与对象效力;(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5)劳动法的形式与体系;(6)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教学要点(1)劳动与劳动力的概念;(2)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尤其是与民法、社会保障法的关系;(3)劳动基准法的概念与内涵;(4)劳动法的体系;(5)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

第二章劳动法主体1、教学内容(1)劳动法主体的概念及其种类;(2)劳动者的概念、资格要件、权利义务、;(3)劳动者团体即工会的性质、功能、分类、法律地位以及我国《工会法的完善》;(4)用人单位的概念、范围、资格权利义务;(5)用人单位团体;(6)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服务主体的界定、法律地位与职责。

2、教学要点(1)劳动者的概念与资格要件;(2)工会的性质、法律地位及职责;(3)用人单位的概念、范围与资格;(4)用人单位团体的法律性质及地位。

第三章劳动法的沿革1、教学内容(1)劳动关系产生、发展的前提、原因与过程;(2)世界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3)中国劳动法的发展沿革;(4)现行港澳台地区劳工立法;(5)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6)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劳动立法;(7)WTO与国际劳工标准。

2、教学重点(1)劳动关系产生发展的原因;(2)国际劳动立法的沿革;(3)国际劳工组织及其立法;(4)国际劳工公约与国际劳工建议书;(5)WTO与国际劳工标准。

第四章劳动合同1、教学内容(1)劳动合同立法概况;(2)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与种类;(3)劳动合同的形式;(4)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基本原则及程序;(5)先合同义务;(6)劳动合同的续订;(7)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必备条款与商定条款,暨试用期、保密条款、竟业禁止条款;(8)劳动合同的有效要件、法律效力及无效;(9)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10)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包括双方协商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以及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11)劳动合同的终止与逾期终止;(12)劳动合同解除后的经济补偿以及后合同义务;(13)工会的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法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122089课程名称:劳动法学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授课对象:普通高校本科生学时数:32学分数:2执笔人:孙冰心编写日期:2005年10月16日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对象和性质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针对具有一定法学基础及相关知识的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劳动法学与宪法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律学科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要对上述学科的知识,尤其是民商法学的内容有一定掌握。

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本学科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性质,其以劳动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法学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2、树立劳动法是保护劳工之法的观念,并以此观念贯通整个教学或学习过程。

3、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

具体包括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及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立法的要求;介绍了19世纪初劳动法产生历史背景及其原因;当代各国劳动法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中国的劳动立法的特点及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4、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人为割裂法学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注重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劳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2、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形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基础,学生课后阅读为辅,并结合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

4、注重劳动法学与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的联系,融会贯通,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法学观。

六、推荐阅读书目:1、冯彦君主编:《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黄越钦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七、主要参考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劳动法概述(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在我国加强和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

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都是独立的。

作为保护劳动者之法,劳动法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

在介绍本章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劳动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三、劳动法的地位及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四、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五、我国劳动法的适应范围六、加强与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第二节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公民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二、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三、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四、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五、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六、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考核要求了解: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劳动法的地位。

理解:劳动法的适用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章劳动法的历史(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概括了劳动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同时了解中国的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明确目前中国劳动法的立法现状。

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工法规”二、19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法》。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

第二节中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一、旧中国时期的劳动立法运动。

二、旧中国政府颁布的主要劳动法规。

三、革命根据地的劳动立法。

四、抗日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的劳动立法。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立法。

考核要求了解:中外各国主要历史阶段劳动立法概况。

理解:我国劳动立法中的问题。

掌握: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时期及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国际劳动立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概括了国际劳动立法的基本知识和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情况及立法形式。

了解我国与劳工组织的关系及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运用国际劳动立法知识分析我国劳动法制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劳工组织产生于1919年。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国际劳动立法形式和内容一、国际劳动立法形式为制定与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第三节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关系及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一、1983我国正式恢复了与国际劳工组织关系。

二、中国已批准了十八个国际劳工公约。

考核要求了解:我国与劳工组织的关系及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

理解:国际劳动立法知识分析我国劳动法制中的问题。

掌握:掌握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情况及立法形式。

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劳动法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要素和基本内容。

要明确劳动法律关系是和其他法律关系相区别且有联系的。

同时要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特殊性。

要了解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和特点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概念二、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三、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四、劳动法律关系客体第三节劳动法律事实一、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二、劳动法律关系事实的种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考核要求了解:我国劳动关系中的主体。

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法律关系。

掌握: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

第五章劳动就业(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概括了我国劳动就业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的劳动就业有个宏观的了解,同时明确我国劳动就业原则是国家促进原则、平等就业原则、双方互相选择原则、竞争就业原则、特殊群体就业原则和限制就业年龄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及特点二、劳动就业的方针三、劳动就业的原则第二节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一、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及特征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体制第三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境内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及主要职责。

二、境外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及主要职责。

考核要求了解:劳动就业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

理解:我国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基本原则及劳动就业法律保障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两种合同的概念、特征、区别。

掌握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的概念及条件。

了解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及处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纠纷的程序。

同时,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明确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劳动制度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合同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三、劳动合同的种类四、劳动合同的内容五、劳动合同的形式六、劳动合同的效力七、劳动合同的履行八、劳动合同的变更九、劳动合同的解除十、劳动合同的终止十一、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十二、实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集体协商一、集体协商的概念和特点二、集体协商应遵守的原则第三节集体合同一、集体合同的概念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三、签订集体合同的原则及程序四、集体合同的主要内容五、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六、实行集体协商及集体合同法律制度的意义。

考核要求了解: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及处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纠纷的程序。

理解: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劳动制度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掌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概念、特征、区别。

第七章劳动争议的处理(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劳动法中的程序法部分。

该章内容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重点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以及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及程序。

要讲清楚处理劳动争议的各项制度。

使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现行规定,分析及时处理劳动争议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争议概述二、劳动争议的范围三、劳动争议的分类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关于劳动争议处理范围的规定。

五、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第二节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及处理形式一、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二、处理劳动争议的处理形式第三节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和有关制度一、争议处理程序二、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制度三、及时处理劳动纠纷对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

考核要求了解:处理劳动争议的各项制度。

理解: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基本知识分析我国劳动制度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掌握:劳动争议的概念、分类、范围、处理争议的机构及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