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地球运动的特征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的讲解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的讲解

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的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对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这一节主要涉及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此外,还将探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气候、生物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地理知识,对地球运动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深层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可能存在兴趣不足或认知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运动特征和规律。

(2)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掌握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气候、生物分布等方面的影响,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产生的原理。

(4)提高地理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示意图等,获取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理动画、地图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以下是本册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它的形状和大小对于进行地理研究和制作地图至关重要。

2.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变化。

3.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地球表面通过北极点的线路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而纬度则是从南北两极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

4.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地球上形成了多种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地球的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卫星、小行星等组成,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位于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的轨道上。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理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薄壳,地幔在地壳之下,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

2. 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圈层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运动和地幔对流。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而地幔的对流则影响着地球的地理形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理环境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地质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对流作用下不断移动。

2. 地球地壳运动的地质灾害地质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水资源的利用与水问题1. 水的分布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它广泛分布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等形式中。

人类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

地理地球运动知识首先,地球的自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自转周期为约24小时。

这个自转运动决定了我们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因此在地球表面上看,太阳似乎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但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导致了这种错觉。

地球自转还造成了赤道地区的地球表面明显膨胀,并在地球的两极形成了压缩。

其次,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以顺时针方向运行,周期为一年。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在一年之中有所不同,导致了地球不同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在一年中有时候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较近,有时候较远。

这个现象被称为近日点和远日点。

除了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还有倾斜自转的特点。

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现在大约为23.5度。

这个倾角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向太阳的倾斜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长度不同,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等不同季节。

地球的运动对于地理、气候和生物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所差异,地球公转则导致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这些运动作用下,地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生物群落。

总的来说,了解地球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地球运动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球运动,加深对其规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地球运动重难点总结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地球运动重难点总结课件

赤道 F南
下图为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EDF表示(biǎoshì)晨 昏线,且ED为晨线。
(3)图中ABC三处,黑夜(hēi yè)时间最长 C 处。 A地与C地的夜长相差 24 小时。 (4)图中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的两 点是 C和D 。
D
C

B
E
A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赤道 F南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N,180 °),正午太 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20°N 向南北两侧递减 。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 (wèiyú)晨昏线中的 晨 线上, 乙地日出时刻是 4 时,乙地 昼长 16 小时。
70°
(3)此刻乙地的太阳 (tàiyáng)高度为 0° 。
第二十页,共25页。
问题(wèntí)强化
1、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分布(fēnbù)规律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以北到处(dàochù)出现极昼现象
第二十三页,共25页。
问题(wèntí)强化
2.春分到夏至期间,北京昼夜(zhòuyè)长短变化 春分日,昼夜平分(píngfēn),之后昼逐渐变长, 夜逐渐变短 夏至日,昼长达一年中最长
第七页,共25页。
第八页,共25页。
例: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B)
A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B .北京的白天比广州要长
C .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 值
D.地球运行到公转(gōngzhuàn)轨道 近日点附近
第九页,共25页。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完成下列(xiàliè)要求。
太阳直射的地方为 中午12点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大地与地球运动、大气圈与气候、水圈与水
资源、岩石圈与地球内部、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等内容。

1. 大地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
自转和公转、地理经度和纬度等概念,以及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圈与气候: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包括大
气圈的层次划分、温室效应、气象要素和气候要素等基本概念,以及气候带、气流、
气候变暖等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3. 水圈与水资源:介绍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还包括淡水资源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地下水和
水库的特点和应用。

4. 岩石圈与地球内部: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部结构。

包括岩石圈的组成和类型,以及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还包括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原因、特点和防治。

5.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介绍生物圈的构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包括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
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高中地理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高一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地理必修二的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至关重要。

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其自转和公转给地球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而地图则是我们认识地球的重要工具,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因此,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其次,我们要了解地理必修二的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自然要素。

其中,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包层,它包括了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循环的总称,它包括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水文循环等内容。

岩石圈是地球上岩石的分布和构造的总称,它包括了地球的地质构造、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内容。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自然特征和自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地理必修二的第三部分——人文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了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

人口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人口的分布、数量和结构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了解城市的发展和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形式,了解农业和工业的地理分布和特点对于我们认识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高一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涉及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培养自己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的客观性及其运动1.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证明方法包括天文观测、地震波传播和卫星测量等。

1.2 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地球上存在日晷、日影等现象。

1.3 地球的公转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的产生。

1.4 地球的倾斜及其影响•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方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第二章大气圈2.1 大气圈的组成及其特点•大气圈由气体和微粒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四层。

2.2 大气圈与人类的生存•大气圈对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圈产生污染和破坏。

2.3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大气环流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包括赤道低气压带、温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三个主要行星系统。

这些大气环流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包括地球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章水圈与地表环境3.1 水圈概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循环,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水蒸气和大气降水等形式。

3.2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沼泽和地表径流等,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水资源来源。

3.3 地下水•在地质结构中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对于地表生态和灌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地表环境与生态系统•地表环境包括草原、森林、沙漠、荒漠等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问题概述•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4.2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指的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和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和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点(1) [读图说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为自西向东转。
要点(2) [轻巧识记]在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在远日点时 速度最慢。
要点(3) [读图分析]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 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 前核度数是23°26′,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读下图回答问题。
要点(2) [读图分析]赤道上15°弧长1 670千米,即1 670 千米/时。1 670×24约为4万千米即8万里,所以 答案为赤道。
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约为

(3)A、B、C、D四点中线速度和角速度为0的是
角速度相等的是
点,线速度最大的是
(1)图中A、B、C表示黄道面的是________。 (2)在图中用α表示出黄赤交角。 (3)假若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重合,那么太阳直射点的情况会怎 样?
【解析】 图中与地轴垂直的面是赤道平面,连接两 条回归线的面是黄道平面,两个面之间的夹角是黄赤 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往返移动,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太阳将总是 直射赤道,不再作南北方向的往返移动。 【答案】 (1)B (2)略(A和B两个面之间的夹角)。 (3)太阳直射点将不再南北移动,而是终年在赤道上。
2.下列节气中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的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解析】 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夏至太阳直
射在北回归线上。
【答案】 D
1.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
指标
规律
地轴指向
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一般规 律
自西向东
方 北极俯 向视
逆时针
南极俯 视
顺时针
概念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周 期
太阳日
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360°59′用时 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恒星日 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360°用时23小
2.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大小
特殊性
除南北极点外, 角
任何地点角速度 速
都一样,大约为 度
15°/时
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等于0
因各地纬度不同 线
而有所差异,纬 速
度越高,线速度 度
1.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 )
①1个太阳日 ②1个恒星日 ③24小时 ④23小
时56分4秒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地球自转1周的时间是1个恒星日,即
23小时56分4秒。
【答案】 B
地球的公转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公转图
黄赤交角示意图
(1)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方向是什么? (2)地球位于哪点时公转的速度最快?位于哪点时公转的速度 最慢? (3)什么是黄赤交角?目前是多少度?等于什么的度数?
度 米/秒

1.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
参照物
长度
意义
是地球自转的 恒星日 恒星 23小时56分4秒
周期
太阳日 太阳
24小时
是昼夜更替的 周期
2.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如同任何椭圆一样,地 球椭圆轨道有两个焦点和一个中心(即长短两轴的交点)。 太阳在这个椭圆中的位置,不是中心,而是两个焦点之一 (如下图)。
宇宙观。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征
一、地球自转
1.自转轴:地轴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 呈顺时针。 3.周期:1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 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点均为 15°/h 。 (2)线速度: 赤道 线速度最大(约为1 670km/h),向高纬 递减 , 极点为零。
二、地球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 太阳的运动。 2.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 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处于远 日点。 4.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5.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 所成的夹角(目前是 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来回移动。
地球自转
读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
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
(1)为什么两极点没有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指何处?
要点(1) [读图说明]角速度(线速度)就是做圆周运动的物 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度(弧长)。两极点在地轴 上,地球自转过程中两极点几乎没有发生位移, 因此,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第三节 地球运动
2009年7月22日,天空上演了百年难遇的日
全食奇观,我国公众欣赏到这一罕见天象。这
次日全食是多年来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日全食。
全食带比较宽,长度达到一万多千米,宽度250
千米,经过我国人口非常密集的长江流域。除
了直接能观赏到日全食的地区外,我国其他地 区的公众均能看到日偏食。出现日食是因为月
点, 点。
【解析】 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 空看呈逆时针方向,在图上标出方向,一般都标在北 极上空。地球自转周期分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周期, 这里问的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恒星日(23时56 分4秒)。地球自转速度分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两极 点无自转速度,其他各纬度角速度相等,线速度随纬 度增加而递减。 【答案】 (1)略 (2)23时56分4秒 (3)A B、C、D B
3.两至点和近、远日点一样 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冬至点、夏至点、近日点、 远日点的关系,不能把它们相混淆。
越小
赤道处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 米/时;南北纬60°处,线速度 约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线 速度等于0
3.地球公转运动基本特征
绕转中心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
角速 平均角速度约为1°/ 近日点(1月初)
度天
பைடு நூலகம்
最快,远日
线速 平均线速度为30千 点(7月初)最
日、地、月位置图
球挡住了太阳光线,无法到达地球表面,是地球、月球的运
动,使太阳、地球、月球具有如图所示的位置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
期、轨道和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4.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