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在烈日和暴雨下两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教室里的悄悄话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道班级物品是大家共有的,懂得爱护班集体物品。
教学重点:懂得爱护班集体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可根据书中的图画创编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合作交流学习学习要求:1、讲一讲我们听到的悄悄话。
2、我们来演“悄悄话”。
交流:1、引导学生直接看书,理解书中的内容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班的实际和学生观察到的不同情况排练课本剧。
2、班级物品小调查:(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班级物品的状况做一次调查。
(2)借助拼音、图画等方式完成调查表。
(3)在活动中注意安全。
3、去哥哥姐姐的教室参观:(1)请哥哥姐姐介绍日常管理经验。
(2)讲一讲参观的感受。
4、修复班级损坏物品:(1)紧密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可照搬。
(2)当遇到学生能力不能及的工作时,应及时取得家长的帮助。
(3)做到文明有礼,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三、小结教室里的悄悄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运用观察、调查的方法,了解班级物品损坏情况。
2、通过听故事、情景创设及交流,引导学生明理,培养其爱护公物、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3、能自觉爱护公物,选择工具,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4、认识简单的劳动工具,并知道其用途,尝试自己去美化教室。
教学准备:1、教师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公物损坏的调查及爱护公物应从哪些方面做起的活动。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1、欣赏图片2、板书课题二、合作学习1、听老师讲故事。
将学生喜欢的喜羊羊编入故事,创设情景,引学生进入情境。
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3、以“我的发现”的形式出示调查表。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深化认识。
4、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生活发现,想办法修补损坏的公物。
并创设情景,学会选择工具。
5、拓展认识,发展思维,让学生的认识回归生活,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总结诵读儿歌,深化思想认识。
板书设计 1、教室里的悄悄话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班级也是我的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班集体的组成以及班集体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
初中语文: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内容课文通过对祥子苦难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
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
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一.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教学突破1.快速阅读课文,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
然后可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
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3.指导朗读。
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朗读课文,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备课教案 苏教版

七、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目标: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节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自由朗读课文,思考: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明确: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景色的?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五、齐读课文1—2节: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中准确、生动、精妙传神的语言。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抓住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色2、深入人物的心理层面,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认识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感悟作者对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旧社会黑暗的控诉。
教学重点:学习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人物的心理层面,刻画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课前准备:课外读物《骆驼祥子》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环视四周,待学生坐下):·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生活在旧社会的人们可没有你们幸福了,你们想知道旧社会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吗?(学生自由发言)·打开书,把课文题目读一读,说一说谁在烈日和暴雨下做什么?(明确: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
·本文的作者是老舍,以前我们学过了他的《济南的冬天》和《小麻雀》,我想同学们应该有很深的印象。
指名学生介绍下作者的情况(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
·本文的体裁是小说,谁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最重要)·本文通过大量的自然环境得描写来烘托祥子的形象。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了段,本课一共分两部分内容:第1-6段是第一部分;第7-17段属于第二部分。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本课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详细地介绍了祥子在六月十五这天也就是今年夏天中最热的一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同学们想一想烈日下拉车的祥子是个什么样?(就象骡马一样),.......那么经受烈日炙烤后的祥子在暴雨下又将如何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7-11段,各小组交流:作者分别抓住哪些事物进行了描写?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版)-教学教案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版)-教学教案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内容课文通过对祥子苦难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
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
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一.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教学突破1.快速阅读课文,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
然后可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
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3.指导朗读。
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朗读课文,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教堂准鱼◇教师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1.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2.思考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交流探讨问题。
3.布置练习。
3.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我们以前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 .1.齐声回答:《济南的冬天》。
九年级语文 上册课件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两课时

腥臊( sāo)
ng) 空膛( tá
好歹(dǎi )
腻烦( nì)
n) n ) 攥( zuà 慢腾腾( tēng) 粘汗( niá
粘在一块( zhān )
i) 往前拽( zhuà
展示一:我会梳理情节
3、从题目可以明显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天气酷热,祥子在 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第二部分(第7~16段)写祥子在暴雨中拉 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展示一:分析对暴雨的描写及写作顺序
2、 (1)从写热到凉风的出现,过渡到对暴雨的 描写。 (2)俗语说:“风是雨头。”写雨正是从写 风入手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气势非凡。 (3)写风既写了静物,又写了人们找风。 (4)写风、云,再写风、土、闪电,终于写 到雨,在反复之中发展、推进。 (5)写雨先是写雨星、雨点、雨停;再写风, 风雨交加;最后写风过去,“一个水世界”。 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 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准确流畅地朗读 课文。 2、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作者精彩细腻的描写,体味 作者的语言魅力。
自学指导一: 速读课文,先独学,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任 务。8分钟后比谁学得效果最好。 1、初读课文,发表自己的感受。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小 说故事情节,试着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学习指导二: 结合这两节课的学习分析,重点朗读课 文的第2段和第11段,顺着作者的思路和自己 的生活体验,用最短的时间将课文段落背诵 下来。 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背诵下来其中 的一个精彩段落。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
重点难点: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教学设想: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教学目的: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节选,并且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更深入地品味小说的精妙。
二、由学生简介老舍和作品,教师可做适当补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有同学读过吗?能不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故事内容,教师在点评中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针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评价。
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憋.气打盹.腻.烦胆怯.馊.味打嗝.攥.着跺.脚蹚.水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自然环境1、作者老舍是如何将“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纸上的?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2024年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鲁迅2. 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3. 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内容分析文章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彷徨》,描写了一个悲惨的社会现实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文章主题:通过描述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社会的不公。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彷徨》,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5. 课堂总结: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五、作业与评价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来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与深化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深化: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探讨现代社会的进步与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反思与调整教师在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九、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鲁迅《彷徨》原著关于鲁迅的生平介绍资料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解读文章和评论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资料十、教学计划与安排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导二: 结合这两节课的学习分析,重点朗读课 文的第2段和第11段,顺着作者的思路和自己 的生活体验,用最短的时间将课文段落背诵 下来。 比一比,看谁能第一个背诵下来其中 的一个精彩段落。
自研共探: 1)独学:自背。 2)对学:互背。
展示方案: 方案一:个人展示,彰显个性。 方案二:小组齐展,体现团结。
回顾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准确流畅地朗读 课文。 2、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作者精彩细腻的描写,体味 作者的语言魅力。
巩固提升
1、仿写:以冷为题,运用侧 面描写的方法,试写一段话,写天 气极冷时的景色,描述天气寒冷带 给人的感受,要求不出现“冷”字, 二百字左右。 2、将描写烈日的精彩段落抄 写在摘抄本上并尝试背诵下来。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暴雨的描写 及祥子极其悲惨的命运。 2、学习作者精彩细腻的描 写,体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自学指导一: 快速浏览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对子互助完成下列问题, 8分钟后展示。 1、找出第二部分中写祥子活动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2、作者描绘暴雨情景从哪儿落笔?具体说明其描绘的顺序。 3、找出写柳树、柳枝的语句,画出其中描述景物特征的词语, 想想它点明了怎样的天气。 4、作者描绘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让人揪心,可那坐车的 怎样?找出文中写坐车人的语句,看看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来写 坐车人的? “坐车的”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试想像坐车人的 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坐车人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有 怎样的作用?
自研共探: 1)独学:标注出疑难问题。 2)对学:独学中的疑难问题。 3)群学:小组探究对学中的疑难问题。
展示方案: 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互相补充完善。 或两个小组结合一组展示一组评价补充。
展示二:祥子的痛苦、矛盾心理及细节描写
1、祥子的痛苦、矛盾心理:从文中找出 的具体语句,如:“一跑,就喘不过气来,而 且嘴唇发焦,明明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 喝。”“既不敢出去,又没事可作,他觉得天 气仿佛成心跟他过不去。” 细节描写: “手和脊背都要晒裂”“裤褂 全裹在了身上”“身上非常软”“低着头,拉 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 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黏汗”等等。 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 受着多少痛苦。
展示二:祥子的活动环境
2、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并突出强调故事发生的时 间、环境。故事发生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 了狂”,这个拟人句表明天气之热非同寻常,是异常的酷 热,犹如一发狂之人,失去了控制,肆意逞其狂劲,天气 的热度简直是在狂升疯长,无有止境。“太阳刚一出来, 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空中的灰气低浮,“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就是在这朝阳似火、暑气窒人难熬 的清早出门拉车的。 第2段是集中描写烈日的,这段描写烈日毒照下街上 的种种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 趴在地了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 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等。这段还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 的人们”的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 “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 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 走着,一头栽在地了,永不起来”。这种种情景,是祥子 走在街上一路所见到的,祥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的。
o) 干燥(zà o 焦躁( zà )
腥臊( sāo)
ng) 空膛( tá
好歹(dǎi )
腻烦( nì)
n) n ) 攥( zuà 慢腾腾( tēng) 粘汗( niá
粘在一块( zhān )
i) 往前拽( zhuà
展示一:我会梳理情节
3、从题目可以明显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天气酷热,祥子在 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第二部分(第7~16段)写祥子在暴雨中拉 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自研共探: 1、独学:独立思考,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问题。 2、对学:独学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群学:小组探究对学中遗留的问题。
展示方案: 方案一:第1、2小题可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 方案二:第3小题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来展示。 评价方式:及时订正,小组互评。
展示一:读文本,谈感受
展示一:我会读红色字音
自研共探: 1)独学:标注出疑难问题。 2)对学:独学中的疑难问题。 3)群学:小组探究对学中的疑难问题。
展示方案: 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互相补充完善。 或两个小组结合一组展示一组评价补充。
展示一:祥子活动的语句及表达效果
1、午后一点——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祥子“又拉上个 买卖”,天气的酷热已使他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 活,又希望能够多拉一趟车。这时他的心情是拉也苦,不拉 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就如白居易 的《卖炭翁》中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这叫他真有点喜出 望外。街上的人得了点凉气,高兴异常,祈盼“老天爷,多 赏点凉风吧”似乎“老天爷”在恩赐祥子,赏凉风给他,减 轻一些他此时在烈日毒晒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祥子的心理很快起了变化。开始,烈日暴晒,加剧了他 拉车的苦楚,由于来了“凉风”,“心里可镇定多了”。然 而,不一会,“风忽然大起来”,“天暗起来”,“北面的 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即刻停车上雨布,忙着对付 那“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夏天的雨,此时他心里刚有的 “镇定”也就即刻消逝,变成惊惶了。“老天爷”毕竟要他 遭殃。
展示一:我眼中的坐车人
4、拉车的欲躲风雨不得,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 给,拉车的已顾不过命来。坐车的冷酷无情,拉车的痛 苦、矛盾。 细节描写 性格特点: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 心理活动:哼,我才不管你的死活,反正你得把我 平安送到。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作者描写坐车人一是通过描写 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二是揭露这种 人的自私冷酷。从而揭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 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一句话:暗示了祥子的痛苦不仅来自恶劣的自然环 境,还来自人压迫人我放 下笔的时候,心中并 没有休息,依然是在 思索;思索的时间长, 笔尖上就能滴出血与 泪来……
——老舍语
介绍《骆驼祥子》中与选文相关的原著内容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 的悲剧故事。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18刚时带着使 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 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去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 而他经过三年奋斗的血汗钱换来的第一辆车,才拉了半年就 被匪兵抢去。买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诈一 空,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车后,满怀再挣一辆车的希望的 情节的继续。他为此忍受了诸多的苦难,我们今天要学的便 是他受到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 以后的情节发展是: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 因妻子虎妞的难产死去而被迫变卖。经历了三起三落,他孑 然一身,万念俱灰,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已经变成了 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 走肉。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 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 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暴雨中的祥子,“衣服”湿透,“全身”湿 透,水没脚面,湿裤裹腿,“雨直砸着他的头和 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 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动弹不得,只听凭大 雨浇淋;他只有一个感觉,“只觉得透骨凉的水 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 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想 放下车,却不知往哪儿放,想拉着车跑,“水裹 住他的腿”,跑不动,他只得“那么半死半活地, 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艰难地挣扎前行。 祥子这天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 雨中的树叶”。
展示一:分析写柳树、柳枝的语句和天气的关系
3、 (1)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天气又干 又热 (2)柳条儿动了——有了凉风 (3)飘洒地摇摆,长出一截儿来——风渐大 (4)随着风狂舞——大风 (5)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暴雨来临前吓 人的情景 (6)横着飞——狂风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准确流畅地朗读 课文。 2、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作者精彩细腻的描写,体味 作者的语言魅力。
自学指导一: 速读课文,先独学,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任 务。8分钟后比谁学得效果最好。 1、初读课文,发表自己的感受。 2、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小 说故事情节,试着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归纳总结 畅谈感受
烈日暴雨下祥子的生活难以维系,自然 界加给人的是外在的,吃人的社会制度才是 摧残祥子的根本。想要祥子过上好日子,这 样的制度就必须破除,这也是作者对祥子的 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恨。我们不但要学习作 者的语言,更要体会作者这颗关心民生、关 怀天下的博爱的心胸。
温馨提示: 可以谈写法,也可以谈认 识;可以谈命运,亦可以谈人 生、谈社会。
展示一:分析对暴雨的描写及写作顺序
2、 (1)从写热到凉风的出现,过渡到对暴雨的 描写。 (2)俗语说:“风是雨头。”写雨正是从写 风入手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气势非凡。 (3)写风既写了静物,又写了人们找风。 (4)写风、云,再写风、土、闪电,终于写 到雨,在反复之中发展、推进。 (5)写雨先是写雨星、雨点、雨停;再写风, 风雨交加;最后写风过去,“一个水世界”。 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 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
师总结写景特点: 一、抓住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烈日 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都打着卷;“狗”趴在地了吐出红舌 头;“柏油路”晒化了等等。 二、选取具有表现力的景物。文中多次写 柳树以示情况:一点风也没有,“枝条一 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温馨提示: 可以谈写法,也可以谈认 识;可以谈命运,亦可以谈人 生、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