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优质课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能够运用文学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剖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3)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学生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3)学生对困难和挑战的正面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3)教师引导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感。
(2)认识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寓意等进行深入理解。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理解故事情节,了解祥子的遭遇。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寓意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价值观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从细节中概括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情节的把握。
(2)主人公祥子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家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祥子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了解情节发展。
(2)完成课后练习,概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讨论:祥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推荐一本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祥子的艰辛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一个悲惨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困难,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欣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评论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描述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和分享,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小说中的故事,认识到坚持信念和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描述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
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学生通过分析情节和描述技巧,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种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创作,展现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2. 评价: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程度,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思,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教师推荐与《在烈日和暴雨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反映的社会现实;(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感受作品情感;(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2)学会尊重劳动,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2. 作品人物形象的把握;3. 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2. 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2)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关注人物性格特点;(2)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联系现实生活;(3)品味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描写手法等。
4. 课堂展示:(1)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五、课后作业3.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简要描述。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熟练地朗读课文,正确地书写和理解生字词;(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反映的社会现实;(3)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有效地分析课文内容;(2)学生能够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地感受作品情感;(3)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时设计
唐河县大河屯镇二初中蔡霞
教学模式:唐河县“学探测”三步六环模式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学习细致的心理描写。
学习过程与方法: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1、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2、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重点:
1.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2.细致的心理描写。
难点:
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记得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俏丽秀美,如诗如画。
这位作家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民艺术家——老舍。
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被称为“时代的葬歌”自1935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节
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从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个片段,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授新课
1、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满族,北京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介绍《骆驼祥子》与选文相关的原著内容: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
18岁时便带着浑身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
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他用三年的血泪钱换来的第一辆人力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了,买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诈一空。
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去车子后,满怀再挣一辆的希望的情节的继续。
他为此忍受了许多苦难,而我们今天所学的便是他受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
后来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而被迫卖掉。
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势力所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屈从命运摆布的无业游民。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借助字典、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打盹()胆怯()发痧()
汲()水打嗝()
蹚()水攥()腻()烦
幌()子馊()味
跺()脚恶()心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腻烦:汲水:
打盹:漾:
3、思考:祥子在哪两种环境下拉车?
4、理解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
第二部分( ------16):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展示和评价分工表
探究一:
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祥子拉车生
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探究二:
读1----2节,作者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
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
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
B:马路上。
C:便道。
D:狗.E:骡子。
F:小贩们。
G:柏油路。
H:拉车的。
侧面烘托、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写祥子烈日下拉车的危险。
探究三:
读3----6节:
①找出围绕祥子是否出去拉车,表现他矛盾心理的词句。
有些胆怯----想拉----不敢再动----出去试试----懒得张罗
②作者在刻画祥子矛盾心理的同时也穿插了景物描写,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写的?
重点写阳光的暴烈,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到下写。
也从视觉、听觉、嗅觉方面写阳光的色、声、味,突出祥子在死亡线上为生活而卖命。
质疑拓展: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遇到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虽然、、、、但是、、、、、、
三、当堂检测
由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测试题。
学生互评。
小结:
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内容理解、深刻感悟等方面来总结。
2、可以对本节课中优秀同学及优胜小组给予肯定和鼓励。
3、可以对全体同学提出要求和希望
教师结语:
祥子是旧社会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痛苦经历,正是千百万劳动人民所经历的。
原著作中的一段话更能揭
露本质: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
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老舍先生用饱蘸感情浓汁的笔,对劳动人民痛苦心酸的悲惨遭遇表示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充满阳光雨露的新社会,那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呢?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三: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总写:发了狂下了火
分写:静物动物人物
心理:有些胆怯----想拉----不敢再动----出去试试----懒得张罗烘托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不堪
《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时设计大河屯镇第二初级中学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