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和解历史对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借鉴与思考

合集下载

法德和解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启示

法德和解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启示

法德和解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启示作者:蒯娣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1期摘要:二战以后,法德这对宿命冤家走向和解,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征战与仇恨的历史,法德和解对于整个欧洲的联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法德和解是在欧洲衰落和冷战开始的背景下开始,一方面根源于法德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文化包容与战争创伤修复的结果。

虽然法德和解的过程充满摩擦与分歧,但法德两国始终密切合作,成为欧洲一体化强有力的保障。

这给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确立合作的理念、发挥核心国家的轴心作用、选择合适的利益契合点、并通过制度的建立加以约束。

关键词:法德和解;欧洲一体化;中日关系;启示中图分类号:D822.3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090-03法德历史上同出一脉,却又征战不断。

德、法、意三国本就由凡尔登条约割裂而来,法德两国的诞生就是矛盾的产物,草率的分割条约也让法德两国为边境划定积怨颇深,尤其是介于法德之间的楔形地带,多次成为法德矛盾的导火索。

双方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1987年-1945年间法国曾两次被柏林占领,二者毫无疑问是欧洲彼此积怨最深的国家。

在这种背景下,法德两国实现和解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然而,二战之后欧洲的没落、冷战的紧张局势都将法德推向了和解的前沿,国家与区域复兴的双重要求使得这种无法想象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法德和解的原因(一)欧洲的衰落与冷战的开始二战之后,国际关系的天平再一次倾斜,欧洲传统强国普遍走向衰落,无论是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的德国,其经济、军事力量都遭受了重大打击。

战争使法国的财富大约损失了45%,战争结束时,法国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40%。

再看德国,二战使德国的经济陷入全面崩溃,工业总生产能力的50%以上被战火摧毁,整个德国1946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只是战前1936年的33%;国民生产总值已经退到1938年的40%的水平。

而且冷战的开始后,世界被美苏分为两大阵营,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抗争使得欧洲成为其角力的重心,无论是欧洲还是德国,都被一分为二。

法德和解的原因及其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启示

法德和解的原因及其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启示
中日间的分歧与对立已经扩大到价值观问题包括历史认识问题地区领导权问题包括安全保障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具体的利益问题包括领土领海问题等各个领域而各个领域的问题又彼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日要实现真正和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中日双方共同为此付出努力正确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实现和解的前提法德和解首要的前提是德国能够正视侵略历史并用行动表示谢罪从而获得法国谅解谋求共同发展日本政府领导人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民间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些都表明日本对侵略战争没有彻底反省要想实现中日和解日本必须以德国为鉴正确反省侵略历史获得受害国的谅解中国应当看到中日和解的艰巨性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应当加强沟通或者可以像法德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那样互相提供战争的具体资料促使双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趋向一致在推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改善中日关系鉴于法德和解与欧洲一体化互相促进的经验实现中日关系的真正和解需要借助于东亚一体化这一平台的发展无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法德和解所起作用的经验还是当前东亚合作和一体化的现实及其发展前景都告诉我们中日关系是实现东亚加强合作走一体化道路能否做到扎实可靠和名副其实的关键就像没有法德和解法德轴心就不可能有欧洲一体化一样没有中日的全面合作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东亚一体化目前中日在东亚合作借助103框架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美国因素的强大影响日本对是否融入亚洲摇摆不定这也是东亚一体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如果中日统一战略目标共同努力缓解美国的阻力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继续推进东亚一体化的步伐会大大加快逐步可以扩展到能源金融政治安全等领域
中 图分 类 号 : D8 2 2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3 — 1 9 9 9 ( 2 0 1 5 ) 0 1 - 0 0 1 0 - 0 3
作者 简 介 : 张 晓锋 ( 1 9 8 1 一) , 女, 博士 , 河 南工 业 大学 ( 河 南郑 州 4 5 0 0 0 1 ) 思 想政 治教 育 学 院讲 师 , 研 究方 向 为 欧洲 一体 化 。

二战以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比较中的思考

二战以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比较中的思考

二战以后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比较中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使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打击,为战后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但是具体情况在不同地区却有相当不同,比如在欧洲和亚洲,具体地说是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就有相当的不同。

中国和法国同属法西斯侵略的受害国,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战胜国,而德国和日本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

另一方面,法德都属于基督教文化的国家,而中国和日本则素有“同种同文”之称。

但战后法国与德国实现了和解与合作,并共同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

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则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先是长期不能关系正常化,直到1972年实现关系正常化后,也没有发展出法德那样密切的合作关系。

近些年来再次麻烦丛生。

这种情况使人们思考:这种情况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就德法关系而言,法国在战后初期本来曾坚持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的对德强硬路线。

但不久还是另一派主张占了上风,总结了历史经验,改变对德国问题的政策,实行法德和解与合作,在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解决德国问题的方针。

但是法国对德政策的变化之得以实现,仅仅从法国方面解释是不够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就法国而言,其法德和解合作的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其他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外因,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战后总的国际大环境之外,还应特别强调指出两点。

第一,以阿登纳为代表的联邦德国政治家在战后的环境下,认真进行了历史反思,正确总结了教训,承担历史责任,认识到决不能再走德国的“特殊道路”,决心克服极端的、灾难性的旧式民族主义这种“欧洲的痼疾”。

他主张德国人要培养健康的民族感情,把民族感情引导到欧洲的广阔天地,即德国人必须既要做“好的德国人”,也要做“好的欧洲人”,坚持和平的发展方向,走在西方体系和欧洲联合之中复兴德国的道路。

阿登纳强调欧洲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而实现与法国的和解与合作,则是这一政策中的关键环节。

《2024年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范文

《2024年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范文

《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篇一一、引言中日关系,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双边关系,历经了风风雨雨。

自二战结束以来,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领土争端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导致双边关系时好时坏,对两国及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因此,探索中日和解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并从中日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推进中日和解之路。

二、中日关系现状与问题1. 历史认识分歧: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上存在分歧,尤其是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的不当解释,使中日关系长期难以走出困境。

2. 领土争端:钓鱼岛等领土争端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3. 民间情绪:中日民间情绪较为复杂,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情绪。

三、文化交流在中日和解中的作用1.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电影节等活动,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2. 培养友好情感: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国人民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增进友好情感。

3. 深化人文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领域,深化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人文交流。

四、经济合作在中日和解中的作用1. 加强经贸合作:在“一带一路”等框架下,推动两国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

2. 共同应对挑战: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两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3. 促进民间交流:通过经济合作项目,促进民间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五、政治对话在中日和解中的重要性1. 建立对话机制:建立定期的政府间对话机制,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进行坦诚对话。

2. 坚持和平发展:强调和平发展是两国共同的选择,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和争端。

3. 强化互信:通过政治对话,加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双边关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总结与展望总体而言,中日关系的未来仍充满挑战与机遇。

为了推动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与实现,应从中日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三个方面入手。

关于法,德和解和欧盟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法,德和解和欧盟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法,德和解和欧盟的历史小作文若谈到世界历史上的“世仇”国家,人们会很容易就想到历史上的俄国与波兰,俄国与土耳其,英国与法国,中国与日本等等,在近现代史上,法国与德国也曾经是一对生死冤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你来我往,战火不断。

法、德两国一度都把对方视为本国的最大威胁,欲除之而后快,然而历经数次大战之后,两国最后选择了和解,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法、德两国积怨由来已久,很难说清楚是谁先惹的谁,不过两个国家却有着共同的起点。

在查理大帝逝世后,他的子孙很快就将统一的帝国推向了分裂,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为日后的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奠定了基础。

虽说三个国家有着共同的先祖,但是在随后的历史上却走上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

阿尔萨斯与洛林谈到法、德之间矛盾,就不能不谈阿尔萨斯与洛林,这块土地的归属问题是两国最大的争议。

毫无疑问,今天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是法国的领土,但是这片土地最早确实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

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德意志,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帝国,实际上却是分裂的状态。

各邦国之间从形式上的统一一步步走上了对抗与战争,三十年战争中,邦国的内战演变为全欧洲国家的战争。

周边的列强在德国的土地上不断征战,丹麦,法国,波兰,瑞典,趁火打劫,阻止德意志统一,已经逐渐强大的法国趁机侵吞了德意志西部的不少领土,其中就包括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三十年战争,欧洲列强们以法律的形势确定了德意志的四分五裂状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中欧的这片土地上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国。

大多数人都对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深刻,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德国在统一之前,不断的被周边的国家欺辱的历史。

然而德意志人并不甘心永远被列强们当成炮灰与缓冲区域,奥地利和普鲁士逐渐崛起,成为德意志邦联的最大邦国。

拿破仑帝国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成为了那个时代里的最强国家。

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比较

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比较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比较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 世界史指导教师:***20080401摘要自古至今,中日关系就是东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仅就近代以来而言,中日之间的恩怨情仇对于两国和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中日之间虽已实现睦邻友好,但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有许多方面还需要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借鉴有益的外部经验来改善。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了与中日关系十分相似的法德关系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法德实现和解的成功经验,以此为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文章按照回顾历史、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建议这一思路展开。

以史实为依据,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文化人类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力图破析历史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层原因。

首先,对从古至今的法德关系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

内容涉及民族起源、传统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

法德两国自建国伊始至二战结束前,一直兵戎相向,战争不断;但在二战之后,却成功实现了和解。

中日两国在古代是友好邻邦,但在近代,也如法德一样,相互之间征战不断;二战结束后,两国依然矛盾重重,未能像法德那样实现真正的和解。

其次,对法德和解与中日矛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在剖析法德成功实现和解的各种因素时,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

外部原因主要指促使法德实现和解的国际大环境,即美苏争霸和欧洲的衰落;内部原因主要指两国实现和解的国内因素,包括政治、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及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推动。

在分析中日关系矛盾重重的根源时,通过与法德关系的比较,总结出了表层与深层两个层次的原因。

前者包括战后日本在悔罪问题上态度不诚恳,其国内的右翼势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开脱战争罪行,以及日本正努力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等;后者包括中日两国在先天自然条件和民族特性上的差异,以及外部势力(主要是美国)的影响等。

法德和解的启示

法德和解的启示

法德领导人出席两国议会共同会议上千年来恩怨纠缠,70年间三次大战,如此世仇能否实现真正的和解?历史和现实都给出了答案——1月22日,法德两国迎来《爱丽舍宫条约》签署50周年纪念日,这对昔日宿敌用半个世纪的经历向世人表明:有着历史宿怨的邻国不仅能“一笑泯恩仇”,而且还可以联手推动一个大洲数十年的繁荣与稳定。

诚然,法德和解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各自的利益需要,难以为其他国家复制,但这依然带给世人有益的启迪,发人深省。

法德和解首先得益于两国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创造性思维。

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实力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美苏崛起,两国都意识到,只有西欧国家联合一体,才有可能在新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法德和解正是西欧联合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法德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人们或许应该感谢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

如果不是前者捐弃世仇夙怨,在家乡科龙贝双教堂村接待阿登纳;如果没有后者对欧洲联合孜孜以求,不遗余力,后来的“法德轴心”根本无从谈起。

如今,推动法德和解的两位巨人虽然辞世,但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处置欧洲制宪危机到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每逢历史重大关口,法德总能在分歧中相互妥协,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和地区稳定繁荣的关键力量,并在区域合作的广阔天地间实现双赢。

当然,徒有战略眼光,如果没有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真诚道歉,双方的和解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早在1951年,阿登纳就公开申明,纳粹德国“犯下难以形容的罪行”,德国为侵略战争造成的后果“全面承担责任”。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一个真诚忏悔的德国才真正为欧洲大家庭所接纳。

2006年,法德合编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出版发行,其中既有法德共同建设欧洲的历史,也不回避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法国的占领以及与纳粹狼狈为奸的法国维希政府。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说,正确对待本国历史“不会失去朋友,反而将赢得朋友”。

在向受害者表达真诚歉意的同时,德国亦完成了从“战败”到“解放”的自我救赎,得到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的谅解与尊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法德和解论文:法德和解新时期中日关系改善启示

法德和解论文:法德和解新时期中日关系改善启示

法德和解论文:法德和解新时期中日关系改善启示【中文摘要】中日关系是中国和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从1945年二战结束至今,中国和日本仍未实现真正的和解,在双边关系上呈现经热政冷的特点。

所以,发展中日关系还需要回顾两国的交往历史,把握住当前中日参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现状,并借鉴其他从历史宿敌实现和解的外部经验。

法德与中日作为两组地缘相近的地区大国,在双边关系上存在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法德之间和中日之间都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怨、在二战结束以后修复关系的过程中都遭遇到了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也都面临着和解的现实利益需求,而且,作为二战战胜国的中法,以及作为战败国的日德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战略相似性。

这两组双边关系的相似性,是中日关系改善可以借鉴法德和解经验的基本前提。

但法德和解和中日关系改善,也存在着差异。

首先,两组双边关系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差异大;第二,中日在政治、经济上的差异要大于法德间的差异;第三,美国因素在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中的作用不同;最后,区域内国家对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期许和影响都不同。

法德和解中的成功经验,诸如通过推动区域一体化搭建和解平台;从密切经济关系入手,全面改善双边关系;成功运用妥协策略跨越外交障碍;通过建立错层次沟通机制巩固双边关系,给新时期改善中日关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所以,根据法德经验,中日两国可以采用:在共同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中改善双边关系;和以经济合作为手段,以政治互信建设为推动力来改善关系。

如果中日把握住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这一新时期的和解机遇,中日的双边关系将实现历史性的改善。

【英文摘要】Sino-japanese relation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both for China and Japan. However,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Ⅱin 1945, China and Japan have still not truely reconciliated, and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 character by”cold politics and heating economy”. Therefore, how to develop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s need to review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grasp the current sino-japanese history in east Asia regional integration status, as well as study some historical rivals from other the external experience achievereconciliation.France and Germany and Sino-Japan as two groups of similar big regional geopolitical in bilateral relations, there exist a lot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French-German and Sino-Japanese has long historygrudges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Ⅱ, the process of restoring relation ships are encountered the impact of nationalism, also are faced with the reality of reconciliation and, as interest demand, the victors in law, and defeated between Japan and Germany as there are a certain similarity of strategy.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make it possible thatSino-Japanese relations improve could draw Franco-German reconciliation experience of basic premise.But Franco-German reconcili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mprovements also exist differences. First of all, two group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of age in cond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big differences; Secondly, the Sino-Japanese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fferences th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ench and German; Thirdly, the United States factors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and in France and Germany relationship are different. Finally,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lso played different rules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hip and in France and Germany relationship.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Franco-German reconciliation through promoting regional integration, such as building reconciliation platform; Starting from close economic relations, fully improve bilateral relations; Successful use of compromise barriers; across diplomatic strategy By establishing the wrong leve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consolidate bilateral relations, improving ties to new period provides experience.As a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franco-german experienc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an use: east Asia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a joint improvement in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the economiccooperation as the method, take political trust constructionas the impetus to improve relations.Sino-Japanese grasped east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new period of reconciliationbetwee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opportunities, will getsome historic improvements.【关键词】法德和解新时期中日关系改善启示【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法和解历史对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借鉴与思考
在战后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法德关系经历并超越了相互憎恨的历史,走向了真正和解,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石,其伙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则开创了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欧洲合作新局面。

与德法和解带动欧洲国家整合的硕果相比,中日和平友好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中日关系超越“战争历史”问题、国家地位身份认同问题、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和政治互信问题等方面也都落后于法德和解的发展,法德和解取得了创建欧盟的硕果,中日则刚刚取得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共识。

法德和解的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必须构建中日战略合作的共识,在中日关系中制定并推行“和平、合作与共赢”的外交政策新理念。

中日关系发展滞后于德法关系发展的原因:
外部因素:美国东北亚政策
内部因素:1、双边在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中超越“战争历史”问题出现了差异;
2、法德之间与中日之间双边对彼此身份的认知存在差异;
法德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接近历史,同属欧洲发达国家的行列,历史上彼此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互有胜负,在 20 世纪上半期的两场战争中双方都付出了难以承受的损失,经过多次血与火的洗礼,战后双方在彼此国家认同的基础上走上合作的道路。

而中日之间自近代以来存在着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差异,形成了日强中弱的国力对比关系,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日本居于强者地位,中国则处于劣势地位。

日本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但日本战败于美苏而非战败于中国的认识普遍存在,特别是日本经济和科技在战后继续保持了发达于中国的地位,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身份使得日本在日中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压抑中国崛起有利于日本维持战略主动地位,这使中日关系难以像法德关系那样易于达成两国和解的民族认同。

3、冷战后中日两国缺乏战略信任和战略利益基础,造成两国关系发展起伏波动,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冲击;
通过发的和解历史对发展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思考
两国应从两国和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繁荣的整体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树立新的安全观,争取实现共荣、共安和共富,实现中日间的政治和解。

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要不断开拓合作的视野和强化合作的道德文化意蕴,采取行动扭转两国国民情感存在的相互憎恶情绪,营造一种宽容、豁达、协调解决问题的气氛。

1、中日经贸合作是一种互利、互补的合作,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蓬勃发展,给中日两国带来了经济利益的互惠和相互依赖的加深,进一步促进两国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