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
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
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
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
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
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docx

(9)、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在印度尼西亚首
都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期间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举行会晤,就发展中日关系提出了包括严格遵守《中 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在内的5点主张。同时, 日本首相小泉在亚非峰会中日领导人会晤和战后60周 年的书面声明中,分别重申对日本过去侵略历史表示 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但另一方面,小泉多次参拜供 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致使中日两国首脑互 访机制中断多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3、安培普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安倍晋三于12月26日就任日本 第96任首相。日本自原首相吉田 茂以来,这是时隔64年后再次有 政治人物两度担任首相。安倍晋 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安倍于1954年作为安倍晋太郎 的次子出生于东京。安倍晋太郎 其后成为日本外相。2岁时,外 祖父岸信介当选首相,3岁时其 父安倍晋太郎首次当选众议员。 安倍从小学到大学在都成蹊学 园度过。大学时,安倍加入了射 箭社团。据称虽然努力练习射箭, 但从未在比赛中获胜
4、日美关系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
1951年9月8日,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 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 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 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 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 部队”(日美关系,可让供主讲人用) 美日关系的演变:、1、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 占领了日本全境。(期间包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 植);
5、我国如何真正全面超越日本
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全面超越日本,因为中国上下 5000年的文明,更因为中国人民群众智慧的力量才是 最伟大的! 所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的,并不仅仅是依 靠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也不仅仅是依靠某个执 政党或某些政府行为,甚至不一定是依靠国土面积和 资源。它所依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水 平,只有当国民具有了足够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 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民族意识,政治素养,民主意 识,乐观精神等等 ,才会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思想和 观念,才能对真理有正确而理性的识别能力,才能对 新事物新知识有足够的认知能力,通过他们的积极参 政议政,国家或民族才能与时俱进。这样我国才能全 面超越日本不是空口白话。
中日关系

2)历史问题产生的积极作用:
当时日本政界大多数对侵华战争抱有很强的负 罪感,这对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有利。当时对推 动中日关系发展持积极态度的力量,无论在日 本政界,还是学界、财经界,都绝对居于主流。 由此也可看出,在相关历史问题的态度,对于 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很大.
3)贸易支柱:
日本属于外向型,开拓海外市场对它的生存发 展很重要,而当时中国这一有待开发的市场显 然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当时白 费待兴,需要日本的官方援助、直接投资、技 术转让等。中日建交后,贸易额迅猛增长。
二、建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 1、1972-80年代初:蜜月期 奠基这种密切关系基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 1) 战略合作: 70年代,国际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霸权 主义随其1979年入侵阿富汗发展到了恶性膨胀的 程度,进而成为当时国际和平的重大威胁。作为 同与苏联存在领土问题的中国和日本,共同反对 苏联霸权主义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因而很自然 地成为双方合作的战略基础。当时,不仅限于中 日关系,中美关系也是,共同防苏和联手反苏都 是促进相互合作的一个重要战略条件。
三、其它问题
台湾问题
经济贸易摩擦 反恐怖主义 全球气候问题 政策上表现得亲中的首相执政时间都不长:
田中角荣、福田康夫、安倍晋三等都因丑闻 或其他而黯然下台。
四、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政治: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右翼
势力在日本政界的抬头,中日关系一波 三折,非常敏感。 经济:彼此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 的规模很大、领域很广,同时贸易摩擦。 文化:交流在不断发展,其中包括学术 方面,尤其是对于二战历史的认识上, 民间的学术交流在发展,这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 中外关系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八中外关系(一)中日关系一、中国古代中日关系发展⑴友好交往时期(汉、唐、宋、元、明前期)①两汉时期:1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遣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②唐朝:1全方位的交往:互遣使节,日本有13批遣唐使到唐;唐文化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
2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③从宋朝到明朝前期:中日之间经济贸易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两国人民由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成为以后友好关系发展的基础.⑵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清)①明朝后期,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形成倭寇,严重威胁到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余大猷英勇抗倭,肃清了其势力.②1592年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李舜臣与邓子龙双双牺牲,形成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③明朝时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清朝晚期,中国以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二、中国近代:日本侵华从鸦片战争的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这一改革使日本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日本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文明开化”,成为亚洲唯一的、最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度过程中,制定了“征韩侵华”的政策,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94—1895年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并打败清朝政府,强签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勒索白银2亿3千万两,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剧增的重要因素。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回顾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
唐末,随着王唐朝的衰弱,而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取而代之的是商船通商和倭寇入侵。而他们从中国宋以后开始就不承认中土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统性,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同期中国的女真人和蒙古人也曾先后发动过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这段时期可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5)屈辱清朝(鱼肉和倭刀)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1910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年,日本军阀炮制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衣带水” 的邻邦
印象日本
1、位置
日本是东亚东部海洋上一个 群岛国家。 (1)主要岛屿:北海道、 本州、四国、九洲 (2)面积比较狭小,人口 稠密。 (3)人口约1.2亿。99%以 上为大和民族。
2、地形
(1)境内多山,山地、丘陵 占国土总面积3/4以上。平原 面积狭小,关东平原是面积最 大的平原。 (2)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 一座活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 (3)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1935年 制造“华北事变”威逼平津
示卢 意沟 图桥 事 变
龙王庙
卢沟桥 宛 平
丰台
1937年“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的 标志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
日军的滔天罪行
刀劈 屠杀中国百姓 暴行之一: —— 砍杀训练 杀人比赛 战争使人变成“魔鬼”
南京大屠杀中被杀害的儿童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 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 下关江边的尸体 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2.台湾问题(台湾曾经50年被日 本殖民统治)
(1)列举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 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1895年日本通过______________割 占台湾,开始对台湾进行殖民和奴化; ______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又回到祖国 的怀抱。
台湾海峡日本视为海 上生命线。
日本是台独活动 最坚定的支持者
1972年 9月29 日建立两国间外交 关系周恩来总理会 见了田中角荣首相。
周恩来总理对中日交往关系史的概括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二)当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1.历史问题 2.台湾问题 3.东海问题 4. 钓鱼岛问题 5.日本右倾化
1.历史问题
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对日本自古至今的历次 对外侵略战争从来不用“侵略”二字,对丰臣秀 吉入侵朝鲜,也称为出兵,右翼学者辩解说,为 何不用侵略,是因为丰臣秀吉根本没把朝鲜看在 眼里,不过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国明朝。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 科书》仅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 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 外。”对日本军队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关于南京大屠杀,2001年版的教科书在《日中 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 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 这就是南京事件” 关于卢沟桥事变 ,新版宣称:“1937年7月7日 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 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 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 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 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将卢沟桥事 变完全算成中国的责任,是中国方面扩大了事态 。
对日本民族的认识
1、矛盾的心态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
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
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
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
活方式。
——《菊花与刀》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
气候
地形 文化
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 鱼文化、茶道、相扑文化
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水平高; 除水、森林外,资源非常缺乏
经济
(一)中日关系历史发展
公元前210年,泰始皇再次 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 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 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 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 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 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 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 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 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
忆一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侵占整个东 北
1932年3月,宣布成立 伪“满洲国”,对我国 东北实行殖民地统治, 揭开了日本大规模侵略 中国。
溥仪——伪满州国皇帝
1932年1月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1932年3月 建立伪满洲国
富士山
樱花
耕 海 牧 鱼
北海道附近海域处于暖流和寒流交汇地区, 鱼类饵料非常丰富,鱼群集中,是世界著名的渔 场,渔业资源丰富。这里的捕鱼历史悠久,人们 能感到鱼无处不在。在长期人与大海共存、与渔 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
谈一谈
根据所学过的和了解的知识, 谈谈你对日本的印象
图1、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
5、经济
20世纪末日本主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
图3、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
日 本 科 学 城 筑 波
日常生活便利安全 文化生活丰富充实 自然环境整洁优美 邻里关系和睦友善
----
说一说
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亚洲东部,西太平洋上的岛国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较多,比较温暖湿润
日军惨杀的妇女
被残杀的男女村民的头颅
潘家峪惨案
日军占领南京后,日军少尉向井、野田在南京紫 金山下进行杀人竞赛。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 山下”为题进行报道,称向井已杀了106 人,野田杀了 105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人,所以胜负难分,他们还 要以杀满150个中国人为目标比赛下 去。 这是当时 《东京日日新闻》对此事报道的影印件。
日本遣唐使纪念碑
鉴真是唐玄宗时著名僧人;
他六次东渡,将中国的佛教、 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 技术带到了日本。
鉴真
日本唐昭提寺
近代:冲突 、战争、侵略
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和最凶恶的敌人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起来, 也加入到侵略中国的行列中。日本制定了 “征韩侵华”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 略战争。
当时驻南京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 向其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 军)是兽类的集团。屠杀、劫掠、纵 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 对南京城血洗。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 的兽性机器。”
南京大屠杀 细菌战 毒气战 ······ ······
七三一部队是日本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是人 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研究中 心。他们利用健康活人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等实 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样骇人听 闻。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 究中心。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 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 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 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 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 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日军还将研 制出的细菌和毒气用于战争。在浙江的衢州、义 乌等地区,鼠疫菌依然在活动,而再发生鼠疫的 可能性依然存在。
日本学生的回答: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 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 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 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会统统走台湾岛的右边, 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台湾海峡是日本石油的 生命线,如果中国政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 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日 本出兵,马上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 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 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摘自2004年第20期《读者》
国家 德 国 租 借 地 胶州湾
旅顺、大连 新界、威海卫 广 州 湾
势力范围
山东
长 城 以北 长 江 流 域 广东、广西、云南 福 建
沙 俄
英 国
法 国
日 本
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日本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出兵最多 和索取赔款最多的国家
《辛丑条约》日本从中分得3479.31万两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根据《朴茨茅斯 和约》占领了辽东半岛,建立一整套殖民机构
3、气候
(1)南北气候有较大的差异:北部属温带季风 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具海洋性特征。因四周环海,受海 洋影响大,降水丰富。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区相 比,冬季较为温和,夏季较凉爽。
4、资源
日本境内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森 林、水力资源丰富。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 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外进 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原料进口国。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对外扩张政策
想一想
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达了哪些侵略战争?
甲午战争
1895年,在日本马关,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给 日本,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允许日本在中 国开设工厂,增设通商口岸等。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签订了割 地赔款的《中日马关条约》,使日
日本的徐福像
日本学者:30%的日本人有中国血统
国名的由来
统一后,国名定为“大和”,视太 阳为本国的图腾。到七世纪后半叶, 日本遣唐史改国名为“日本”,意为 “太阳升起的地方”。
古代:友好、和平
日本向中国大量派遣使者学习
日本皇室为汲取隋 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 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 到中国和唐朝修好。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但在我们脚下这块土 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最残烈的战争,侵略者惨绝 人寰的血腥屠杀,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 举……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应当被忘记。我 们记住国耻不是要背上历史的包袱,不是要延续 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汲取教训,避免历史悲 剧重演。要让今天的我们,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 远铭记中华民族近百年苦难、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树立忧患之心,激起强国之志。
3.东海油气田问题
中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日主张:“中间线”划分法 两者相差约30万平方公里
4. 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争端的由来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在1894年 之前,日本对此没有争议。 1895年4月,中日签 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及其附近岛 屿包括钓鱼岛等割让给日本。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被日本占领的台湾、 澎湖列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但日本将钓 鱼台诸岛同琉球群岛一起让美军占领。 1971年,美国和日本正式移交琉球的行政 主权,由日本政府接收。钓鱼岛诸岛正式随琉球 交给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