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如何解决中日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起伏跌宕,摩擦不断。
从小泉首相接连“参拜靖国神社”、“沈阳日本领事馆事件”、“侵华日军毒气事件”,到“钓鱼岛事件”“春晓油田事件”“亚洲杯球迷事件”,中日两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立摩擦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引发人们对于中日关系的忧虑和思考。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
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
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自1982 年以来,日本国内就涌起一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政治逆流。
极少数右倾保守势力力图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翻案,几次企图修改中学历史课本,否定和美化侵华战争罪行。
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同样也是“日本方面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来取信于亚洲的近邻各国,是不是愿意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所以,中日两国关系若要走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日本方面就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正视历史,反省侵略,以史为鉴,不再做伤害中国人民和其他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中日关系困难原因

浅论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积极探讨合作,期望形成竞合态势。
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格局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却崎岖坎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矛盾并非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质变都是量变不断累积的结果。
中日关系到这一步,表面上看来是钓鱼岛问题所引爆,事实上中日自建交以来就波折不断,两国关系时紧时缓。
在地缘、经济、资源等方面两国有着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历史问题、主权领土方面两国也存在着争议。
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主要表现在:右翼势力通过炮制历史教科书宣传反动史观、日本个别领导人(政要)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一直强调其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极力回避作为加害者对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
从1950年开始,日本就有右翼文人借机对教科书开刀,不断在教科书上做文章,否认侵略。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右翼学者甚至成立“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开始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2009年4月,由该会成员执笔、自由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且该教科书将从2011年春季开始投入使用。
我国对此不断进行斗争、抗议、谴责,敦促日本政府以实际行动履行在历史问题上的表态和承诺,并对极少数右翼分子严加约束,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然而日本政府非但置若罔闻,还有意放任、支持这种行为。
靖国神社最初的教义是通过祭祀来安抚冤魂,以免给人们带来灾难。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靖国祭祀对象包括了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丙级战犯,使得该神社被东亚各国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而备具争议性,可以说是邪恶的帝国主义的象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作为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
《2024年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范文

《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篇一一、引言中日关系,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双边关系,历经了风风雨雨。
自二战结束以来,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领土争端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导致双边关系时好时坏,对两国及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因此,探索中日和解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与问题,并从中日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推进中日和解之路。
二、中日关系现状与问题1. 历史认识分歧: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上存在分歧,尤其是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的不当解释,使中日关系长期难以走出困境。
2. 领土争端:钓鱼岛等领土争端使两国关系雪上加霜,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3. 民间情绪:中日民间情绪较为复杂,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情绪。
三、文化交流在中日和解中的作用1. 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电影节等活动,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2. 培养友好情感:通过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国人民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增进友好情感。
3. 深化人文交流:扩大文化交流的范围和领域,深化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人文交流。
四、经济合作在中日和解中的作用1. 加强经贸合作:在“一带一路”等框架下,推动两国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
2. 共同应对挑战: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两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3. 促进民间交流:通过经济合作项目,促进民间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五、政治对话在中日和解中的重要性1. 建立对话机制:建立定期的政府间对话机制,就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进行坦诚对话。
2. 坚持和平发展:强调和平发展是两国共同的选择,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和争端。
3. 强化互信:通过政治对话,加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双边关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六、总结与展望总体而言,中日关系的未来仍充满挑战与机遇。
为了推动中日和解之路的探索与实现,应从中日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三个方面入手。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
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
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
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
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论中日历史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

论中日历史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从古至今,日本的文化及其经济都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日本却成为了中国人民恨之入骨的国家,成为了中国在经济、技术上的导师。
中日关系影响着整个东亚的经济和政治走向,那么中日的历史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中日交往的历史最巅峰莫过于唐朝时期。
唐王朝无论在经济和文化上,均为当时的世界第一,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由于天然的地理原因,各种因素的限制,其国力只能处于亚洲的中等水平。
在此期间,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全方面地学习唐王朝的经济和文化及各项技术知识,更有鉴真和尚多次东渡日本,宣传佛家和汉文化,最显著的就是和服和武士刀则是仿制唐代的汉服和唐刀,今日竟有中国人把汉服当作是和服,简直是丢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的脸。
此时的日本,在唐王朝雄厚的国力之下,只能跪拜称臣,不敢造次。
随后的几百年,中华民族虽然多有灾难,不过凭借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力量,始终保持强大的国力,而日本也从中国学习了不少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大大地增强了日本的国力,开始对中国有了不臣之心。
而两者的关系的转折点就在于那一场亚洲乃至整个近代地球史上最激烈的海战,中日甲午海战。
当时号称整个亚洲最强大的北洋舰队,拥有从西方列强买回来的几艘大型战舰,从吨位上来说已经超越了日本的舰队,但是双方在海上的这一战,却是看上去很强大的北洋舰队败退,畏缩在港口不出,最终惨遭歼灭。
这一战给了日本强烈的自信心,开始它窥探已久的亚洲大陆的侵略之举,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开始占据东北三省,对整个中国领土虎视眈眈。
直到1945年日本在全球的反法西斯国家的重重压力之下,和陷入了中国战争泥潭的情况下,才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时,中日双方的国家关系陷入了冰点,中国已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让日本臣服于自身的强大国力之下;而日本经过多年战争,也已经不能对中国再有任何窥视。
1972年,中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开始破冰,适逢中国正准备改革开放,中日关系再次友好起来。
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编者按:最近时期,中日关系的现状与走向成为中日两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历史与历史认识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影响,则更为历史学者关注。
如何认识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目前显有不同观点。
这种分歧主要是政治观点方面的分歧,但也包含了由于认识历史的视角不同而产生的学理方面的分歧。
针对后一种情况,本刊认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对于推动历史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是有必要的。
作为研究历史的学术刊物,本刊展开此种讨论,主要是以剖析学术观点为目的。
同时,由于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故展开此种讨论,也是为了从学理的角度来辨别政治观点的是非。
本刊认为,产生观点分歧和由此而来的学术争鸣,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本刊举办“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本笔谈以来稿时间为序。
需要说明的是,本刊真诚希望为勇于探讨真理的学者提供一块争鸣的园地,但受篇幅限制,不能邀请更多学者参加笔谈,同时,也不能为参加笔谈者提供更多充分发表见解的空间,敬请作者与读者谅解。
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与大战略权衡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和日本对华投资不断扩大,中日经济互相依赖越来越密切。
但是,中日间在某些重要方面的紧张气氛在加剧,特别是中日两国很大部分民众之间的互厌甚至敌意在增长,这是一个对中国的长远安全有所危险的重大忧患。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而且永远重要。
然而为什么现在可以说更重要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这个忧患。
对此,应当有所着急:不是为日本人,而是为我们国家的一些根本利益。
中日关系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历史问题。
对我们自己来说,要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我认为要讲两个大道理。
一个是从大战略权衡出发的战略集中原则,另一个是如何正确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历史宿怨。
战略集中,就是要安排好国家各种目标之间的轻重缓急次序。
有时至关紧要的几个目标之间是有些抵触的,因而必须确定什么最重要,什么是第一位的。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

中日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思路微析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中日关系,却对中日问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时至今日,以钓鱼岛为主的中日之间的问题甚嚣尘上,中日之间的政治形式也越演越烈。
特此,粗略地将中日问题的根源整理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首先,中日之间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剖析根源必须要先了解中日的历史。
实际上中日之间的交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友好相处,互相敬重学习,可是就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中日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认为他们已经超过了中国,他们加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导致引发了一系列的中日问题。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吞并中国属国的琉璃国,改其为冲绳县。
1894年甲午战争是第一次中日战争,之后签订了割地赔款《马关条约》,1900年日本加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列中,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不断对中国发动战争,“二十一条”、“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济南惨案”、攻占东北三省、“华北事变”等等,在此期间中国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国备受欺凌。
1937年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开始统一战线全国性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主战场是在中国,两国军队鏖战8年,直到1945年,以中国胜利结束。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日本侵华史中,日本方面做了很多令人切齿的事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光政策、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不择手段的经济掠夺、垄断农业工业交通业、抓捕中国劳工、慰安妇等等。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右翼分子不仅未作深刻反省,相反不断为军国主义招魂,为侵略行径翻案。
近来又相继发生了历史教科书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事件,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对过去那场民族惨祸的痛切回顾。
我认为日本中日关系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困难局面,有许多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
其中我觉得日本该负主要责任。
首先就是日本对待历史遗留问题的态度。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浅议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摘要中日关系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近年来中日关系始终摆脱不了政冷经热的魔咒,甚至出现过政冷经冷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家的固有的政策的影响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比如侵华战争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日本在这些历史问题上闪烁其词,甚至篡改历史,日本的这种态度深深的刺痛的受害国人民的心,受着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遗留化学武器的清除问题O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bstract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d the world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In recent years,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an not always get rid of the curse of cold politics and hot, cold or even over the political phenomenon of the cold, The reason, besid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Japanese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sues, such as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Nanjing Massacre ﹑issue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textbook issues Yasukuni Shrine, Japan evasive on these historical issues, and even distort history, Japan's This attitude of a victim of deep hurt the hearts of people, suffering from the effects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d been a serious constraint. This departure from these problem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outlet.Key words Invasion; the Nanjing Massacre; textbook; the comfort women issue; Shrine; left the issue of chemical weapons in clear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你认为如何解决中日历史问题?
2. 现在中日关系总的来说还是冷的,虽然近来两国高层交流不断,,但是在一些敏感问
题上还是有很大分歧的,组最典型的钓鱼岛问题,另外还有台海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等。
在以后的发展中,中日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日本是岛国,资源全部依赖进口,与实施运输就是大问题,而日本运输船都是从台湾海峡通过,日本怕中国统一台湾以后会切断他们的海路,素以他们会百般阻挠,所以预计2020年中日还将一战。
历史上中日之间从未同时强盛,所以两国谁强盛,另一个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压迫。
现在两国同时强盛,必然出现对立与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数十年以上。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
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
“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二、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
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
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
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
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
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
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三、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
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
必须以未来目标和未来要求引导过程行为、制约过程行为。
对于中国来讲,从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就显得极端重要。
中日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当是理性选择和最佳方式。
2.如何解决中日领土争端问题?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
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
早在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
钓鱼岛从来就不是什么“无主地”,中国是钓鱼岛等岛屿无可争辩的主人。
所以,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绝对不妥协,冷静对待。
第一,尽量避免跟日本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甚至全面战争,不能让事态发展到大规模武装冲突是中国政府必须认清的形势,充分利用国际法规,先进行协商,努力争取和平解决。
第二,进行适当的经济制裁,中国过是日本主要出口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成为制造业大国,随着资本、技术的积累以及劳动力价格的刚性攀升,经济发展已到转型升级阶段,现在利用钓鱼岛问题对日本采取适当经济制裁,强行清除日资占领的市场份额,正好给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创造出相当规模的市场空间,军事外交经济多管齐下,有限度地狠准强硬痛击日本,避免扩大化,防止日本全面倒向美国;
第三,随着中国的崛起,海外所谓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钓鱼岛问题正好给了中国迅速提高军费建立起一支现代化强大海空军的口实,此举不但为日后真正成为大国奠定军事基础,也可以拉动内需有助于经济的软着陆。
第四,钓鱼岛本应属台湾管辖,收复钓鱼岛是两岸中国人共同职责,在钓鱼岛保持一定规模层次的冲突,是两岸在战略层面上沟通协调的最佳机缘,政府应该积极促成两党联合,共同对外保卫领土完整。
3.我们应该如何表达爱国诉求?
(1)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该如何坚持和宏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之
一的爱国主义,无疑需要有更理性的思维和更科学的方法。
(2)首先,在面临政治和经济问题上,切勿简单地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3)其次,明确爱国主义旗号下的过激行为其实与爱国主义无关。
(4)最后,全球化时代还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理性的爱国主义还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继续坚持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抓住一切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而绝不受外界的干扰,尤其要防止一些不利于稳定的内外因素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引向歧途,从而破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在这个讲究实力的世界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必须以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为依托,而理性的爱国无疑为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保证。
3.中日关系为何如此敏感复杂?
(1)日本方面对华态度,侵占中国领土,制造矛盾时段,导致关系复杂;
(2)中日在经济上互利互惠,并且日方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中国有帮助;
(3)日方新任领导人的膨胀野心,试图成为亚洲的霸主,以防止中国的日益崛起。
国内的右翼分子不断歪曲事实,导致矛盾激化…;
(4)中国领导人的韬光养晦政策让邻国觉得中国不是猛虎而是病猫,没有锋芒,人善被人欺;
(5)历史问题
南海困境和对策?
2.南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一是经济因素。
南海资源丰富和重要的贸易通道对有关争端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法律因素。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升了南海的价值。
三是中国因素。
海洋意识的淡薄和自身力量的制约使中国忽略了对南海的经营。
南海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与南海地区有关争端国的海域之争,而且,背后还有大国背景,南海地区是多种国际政治力量交汇的地区。
南海问题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经济和地区安全问题。
3.南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多方占领。
而中国是南沙群岛的合法拥有者,却只占有7,个岛礁。
这样南海海域形成了6国7方纷争的局面。
第二,扩充军备。
越南基于海洋战略利益的计量,比较早地实施海洋战略,着手打造强势海军
第三,联合对华。
在国际关系中,力量弱小的一方常常通过联合或结盟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力量,以共同对付强大的第三方。
第四,大国插手。
南海地区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引起区外大国的关注。
南海地区是日本重要的运输道、商品市场、投资场所和能源来源地之一。
南海地区的航道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极为重要。
2对策
南海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南海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贸易通道。
当代中国的经济出现两个特征:一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二是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
可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南海问题的顺利解决。
中国应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来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制约。
(一)重视南海经济开发,充分利用南海的丰富资源
(二)增强中国军力,保证航线的安全
(三)加大外交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