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一步理解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产生好奇心,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影响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失败。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
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
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
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3.《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影响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3.总结中国近代几次重大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的影响。
学习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击八国联军》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文字,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妥协以及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认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中的具体细节、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战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基本史实。
2.案例分析法:分析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3.讨论法:学生探讨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情景模拟法:模拟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外敌入侵面前,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已学的知识紧密相连,为后续学习中国近代史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学生的能力仍需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后果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相关历史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2.运用史料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史实。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历史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过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后果。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历史人物,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主要内容是抗击八国联军。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教材中插图、文献资料丰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7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念。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掌握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过程和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理解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去年九月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就是《那年花开月正圆》。
剧中的最后几集提到了慈禧和光绪,在历史上慈禧和光绪确实离开了北京城,来到了西安。
她们为什么跑到西安去了?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互动新授:【风云初起——义和团运动】1、介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
自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獗,他们与中国的媚外官吏相勾结,插手外交、包揽诉讼、干涉内政,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地掀起反洋教的斗争。
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
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逐渐结合起来。
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的外来宗教侵略更为严重。
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由反清转向反帝。
2、出示教材第32页“材料研读”内容,并提问: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是什么?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义和团运动斗争的方式有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说课稿《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说课稿《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一. 教材分析《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
教材从八国联军的组成、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本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中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八国联军的组成、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和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本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及影响。
2.难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性质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的组成和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分析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4.讲授法:教师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细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性质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1.《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3.总结中国近代几次重大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的影响。
学习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影响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义和团运动
(1)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2.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难点
《辛丑条约》对中国பைடு நூலகம்会的影响。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导入新课。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2.抗击八国联军
(1)1900年6月,为镇压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老龙头车站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联合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3.《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