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共7课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该单元主要包括微小生物的认识、显微镜的使用以及常见微小生物的特征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微小生物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微小生物,激发学生学习微小世界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常见微小生物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会科学的严谨态度,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观察与分类,显微镜的组装与调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显微镜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微小生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特征。
4.显微镜的使用:讲解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5.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操作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
6.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微生物的特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关键信息。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在六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中,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微小世界”。
这个主题很有意义,因为它帮助学生了解身边微小物体的特性和行为,促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对微小世界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科学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微小世界这一主题,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了解微小世界的知识点。
1. 微生物的特性微生物是微小世界中的一类重要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酵母菌和真菌等。
微生物虽小,但却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在食物的发酵、土壤的肥沃、人体的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我们要纳述微生物的特性,它们具有微小、单细胞和广泛分布等特点。
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并且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微小世界。
2. 水的微小世界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而在微小世界中,水也有着许多奇妙的特性。
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水是如何表现出表面张力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在此我们还要了解水的微小世界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比如水的凝固和蒸发等现象。
3. 真菌的微小世界真菌是一类生活在微小世界中的生物,它们包括霉菌、酵母菌等。
真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霉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酵母菌可以参与面包发酵等。
通过对真菌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微小世界中不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实践,从微小物体的特性和行为入手,逐步理解微小世界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微生物、水和真菌的微小世界,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微小世界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个人观点:微小世界是一个神奇而且充满活力的领域,通过学习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还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微小世界,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单元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显微镜的使用等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对微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微生物的分类和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不太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实验法: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
3.小组讨论法: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显微镜,微生物样本,实验器材。
2.教学资源:微生物图片,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微生物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爱环境。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分类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微生物,并撰写观察日记。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默写1、放大镜又称镜。
放大镜的镜片具有、、透明的特点。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有关,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
2、组合凸透镜的方法:准备两个,上下,(填“大”或“小”)平行放置,上下移动方(填“上”或“下”)的放大镜,直到图像最最,量出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用纸筒固定。
3、光学显微镜的五个主要部位的名称:、、、、。
4、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5、人们观察微小世界的工具发展历程:肉眼(最小能看清)----放大镜---(放大倍数约为一两千倍)---(放大倍数约为),观察细菌和病毒一般要用镜。
6、显微镜的目镜里看到的移动方向跟实际的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7、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苍蝇的眼睛是,蝴蝶的翅膀上有很多。
蝴蝶的触角是状,蝗虫的触角是状,天牛的触角是状,蚕蛾的触角是状。
8、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
9、洋葱表皮细胞的小黑点是,里面的大泡泡是。
黑色圈圈是。
1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1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
12、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是水气的通道。
血液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13、除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组成的。
单细胞生物有、。
14、培养微生物的方法:在烧杯中放入,倒入水,放在窗台。
15、为了控制微生物的移动速度,一般需要在载玻片上放,和用吸走。
16、微生物包括、、病毒、藻类。
其中两种比较特殊,它们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17、列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地方:、、可以帮助人们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但是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比如、是引起疾病的元凶。
微生物喜欢、的环境,所以我们保存食物需要保持、。
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和单位。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新版)7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新版)7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微生物的微观世界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微生物世界的奇妙,从而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分类,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生态环境和健康。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分类,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任务驱动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教材、显微镜、微生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2.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实验室,舒适的座椅,良好的网络环境。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教学软件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共有3课,分别是《放大镜下的秘密》、《微生物与人类》和《探索微小世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微小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学习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微生物的种类、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同时,学生对于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也较为缺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会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小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深入理解,如何进行环保行动的具体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放大镜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微小生物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课导入: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种类,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情况。
3.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生物,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微小生物的存在。
4.知识讲解:讲解微生物的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微生物的作用。
5.环保教育:讲解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6.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容器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的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任意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

新教科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微小世界的奥秘。
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探究微小生物,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微生物、制作显微镜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微生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微生物的机会较少,对于微生物的实际形态和生长环境可能了解不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本分类,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分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微生物的奥秘。
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和生长环境。
在实践环节,学生将亲自动手制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分类:引导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特征进行分类,总结微生物的基本分类。
3.探究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到的微生物形态,总结微生物的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案别
主教案
个性教案
5.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一般构造及原理是怎样的?
学科
科学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审核
年级
六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材页码
页
修改
教
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4.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5.能按要求转写有关生命世界问题的简单的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索微小世界的秘密感兴趣。
2.体会到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3.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执著追求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
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
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法学法
通过实验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5.指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工具的发明和改进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改进。
科学探究
1.认识到利用工具观察比只用眼睛观察有效,观察工具使我们看到了平常看不清或看不到的物体。
2.培养学生观察微小物体的能力,能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昆虫、晶体等微小物体,并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图和文字记录下来。
3.会用简单的方法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
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法学法
通过观察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了解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世界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六年级下册,教材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不断发展、视野越来越宽广的思路编写,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结构、科学发展史等。但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从而能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因此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科学学习的开端,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布置作业
四人一组,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单元目标分析: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的功能,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较大,但视野较小。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放得更大。
2.拓展有关昆虫的知识,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发现并提出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对生命世界更多的了解。
4.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固体的晶体,知道物质的内部是有一定的结构的。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学科
科学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审核
年级
六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材页码
页
修改
教
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
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
难点
制作晶体。
教法学法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案别
主教案
个性教案
过程与
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技能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
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
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法学法
通过实验,自做简易显微镜,小组合作和讨论并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教学反思
学科
科学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审核
年级
六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材页码页修改教Fra bibliotek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