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三语文闸北区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

• (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
• (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
• 【答案】
• (1)不以其道得之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花近高 楼伤客心
• (4)何事苦淹留 意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言不尽
• (7)可以濯吾缨
(8)他乡说故乡
•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 【答案】A
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含义,找出本 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 法,本体是“它”,喻体是“一块巨大的海绵”,结合上文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可以判断出“它”指的是“湖泊”; 湖泊和海绵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具有“吸”的功能,海绵 能吸水,而湖泊“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海 绵越大吸水性越强,那么,这里作者把湖泊比作“巨大的 海绵”,意在表明湖泊的吸音功能强大;海绵吸水具体可 感,而湖泊吸音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别人看 不到的,所以,作者用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 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可见可感。
•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 【答案】略(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 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
• 【解析】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 解答方法:(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 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 视觉、听觉,仰看、俯视……(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 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 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 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本文第③ 段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如,“攀登”“起 伏”“悬”“伸向”等;写景角度的变化,俯瞰日落— — 平视地平线——远望更遥远的地方;色彩的组合,如 “火球”、“白帐篷”等。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共7页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 路 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 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 去都可 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 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渡 船头竖了一 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 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 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保持面 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 的变 革意愿和敏感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 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 和 文化沉淀。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 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
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公认的是, 诗 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 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2014年上海市高三各区一模作文题与立意

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一模)语文试卷选编(作文题目与分析部分)目录普陀区 2杨浦区 2长宁区 3浦东新区 3嘉定区 4虹口区 4松江区 5徐汇区 5静安区 5黄浦区 6闵行区7闸北区7宝山区7金山区8青浦区8崇明县8注:本次整理暂缺奉贤区。
声明:本材料仅供教师备课、考生复习之用,严禁以任何方式出版发行,相关版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提示:本文档已编排电子目录,在目录相应条目上按住Ctrl键并单击鼠标可直接追踪链接。
也可使用“文章结构图”。
普陀区【题目】28、作文对于未来,有人憧憬、有人茫然、有人畏惧……而英国哲学家C·S·刘易斯说:“未来就是某种每个人都会以每小时六十分钟的速率达到的所在,无论他干些什么,无论他是谁。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见解。
要求:(1)自拟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对未来的态度”。
对于未来,你可能憧憬,可能茫然,可能畏惧……还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心态,而材料中给出的英国哲学家对于未来的看法,则带有一种“命定”的含义。
无论你在做什么,也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未来总在那里,你总能到达。
理解了题干,我们可以沿着题干来拓宽自己的思路。
首先,你得明确自己对于“未来”这个词在心中的定位:1、你对未来憧憬——你憧憬的是什么?未来有哪些东西值得你憧憬?2、你对未来感到茫然——没什么不可以。
你的现实决定未来的大部分走向,凝聚出你感到茫然的“点”,你可以一一阐述。
3、你感到畏惧——你害怕社会太过现实?害怕自己长大得太快?害怕未来的某一天,你会遗失了本真的自己?4、其他心态——感受真实即可。
其次,不能把作文单单地停留在感受上,必须从感受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态度”上。
这时候英国哲学家的那段话就能够给你启示。
“未来”在你心中,究竟是“命定”的存在,还是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新世界”。
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试卷汇编·散文阅读

2014年上海各区县高考语文一模试题汇编 ——散文阅读 闸北区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1分) 温一壶月光下酒林清玄 ①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②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③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④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⑤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
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⑥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⑦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
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⑧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⑨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⑩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
上海市2014届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2014届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上海市十二校2014届高三年级联考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
(18分)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卢新宁①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②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④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⑤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在这个的时代,。
⑥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篇: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14年上海高考试题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
(2分)2(2分))(3分)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A、⑤③①②④B、⑤②③①④)(3分)A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5(3分)6(5分)本报讯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7—12题。
(19分)宁静(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闸北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期末练习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我一直认为,文明的研究是最合适、也最需要运用比较方法的学术领域。
②在人类近五六千年的历史中,曾经产生过不少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分别有其特殊的贡献。
大家知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开列了21个文明。
这一数目未必妥当,考古学家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等书里,所举有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就有9个。
无论如何,世界上的文明是多元的,人类的历史所以绚丽多彩,正因为这样。
③然而,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并不是很容易的。
站在一种文明的位置上,每每认为其他文明只是本文明的派生物,如果不是,也是次等的,不足称道的。
实际上,如马克思指出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只有在欧洲工业革命和所谓地理大发现之后,从世界的角度研究和比较各种文明才成为可能。
就中国而言,晚明时开始了中西文明的遭遇、交流和碰撞,于是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和运动。
文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凸显出来的。
④不知道有多少中外学者谈论过中国文明的特点,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可说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
与中国古代文明并时兴起的古埃及等文明,都未能像中国文明这样绵延久远,迄今不衰。
这确实是极值得探索的大问题,不比“李约瑟难题”逊色。
⑤谈到绵延久远,即涉及文明的起源。
最近我常有机会讲,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上有五个“起源”,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即:。
探讨文明起源的论作,很早就有了。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专门研究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我们都熟悉的。
⑥1929年9月,郭沫若先生为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作序,说明:“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
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国的古代。
”郭沫若先生强调:“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
由人所组织成的社会也正是一样。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
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
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要求就是要用人的观点来观察中国的社会,但这必要的条件是须要我们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
”⑦1986年,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写了一篇论文《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
他引了上述郭沫若先生的自序,评论说:“这几句话所代表的观点在当时是有革命性的,它打破了中国学究孤芳自赏的传统,将中国社会史放在社会科学一般框架中去研究。
……但是他只把该说的话说了一半,因为我们今天新的要求是要用中国社会的观点来观察人,而如此做必要的条件也是‘须要我们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
”张光直先生提出:“我相信中国研究能在社会科学上作重大的一般性的贡献,因为它有传统的二十四史和近年来逐渐累积的史前史这一笔庞大的本钱。
世界古今文明固然很多,而其中有如此悠长的历史记录的则只有中国一家。
……这批代表广大地域、悠长时间的一笔史料中,一定会蕴藏着对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程序、发展规律有重大启示作用,甚至有证实价值的宝贵资料。
”⑧这里应该指出,郭、张两家的论点固然有着区别,但是仍有其根本的共同点,这就是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有着普遍的规律,而研究中国的文明对于探求这种普遍规律是重要的。
张光直先生的文明起源新说,正是由普遍规律着眼的。
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还想说几句。
经过几十年的发现和研究,至少在中原地带,考古文化的链环已经连接起来,从仰韶、龙山,以至夏、商、周,文明的萌生形成,直到发扬光大的历程,应该说尽在视野之中了。
但是这一历程还有很多环节有待具体化,有关研究需要深入,理论水平更应当提高。
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去研究。
⑩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策划时便确定是“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研究途径则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结合。
“十五”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预研究”,继续了这一研究途径。
“预研究”将制订今后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的规划,相信在新世纪中,很快会出现研究探讨中国文明的新局面。
(李学勤《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1.第③段加点词“这样”在文中是指。
(2分)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空格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①生命的起源②地球的起源③人类的起源④文明的起源⑤宇宙的起源A.②、④、①、③、⑤。
B.③、②、④、①、⑤。
C.⑤、②、①、③、④。
D.②、①、⑤、③、④。
3.简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
(3分)4.概括第⑦段的主要内容。
(2分)5.下列判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明各自由微而著,由盛而衰,中华文明也不例外。
B. 不承认世界文明多元性的原因是认为本文明才重要,其他文明没有价值。
C. 世界古今文明固然很多,但只有中国有如此悠长的历史记录。
D. 郭、张两家观点的区别是由于他们研究的着眼点不同。
6.请对第③、第⑥、第⑦段“引文”的目的与作用作简要说明。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21分)温一壶月光下酒林清玄①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②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③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来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④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
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⑤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
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来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来。
⑥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⑦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
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⑧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⑨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⑩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
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11)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
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
”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
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⒓)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
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
”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⒔)《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
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如是弟子畏生敌死,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花着身耳。
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⒕)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
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7.简析写第①、②段的用意及表达效果。
(3分)8.用文中的实例解释第⑤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
(2分)抽象的事物:实体的事物:9.说说第⑩段画线句中“喝”与“读”的关系。
(4分)10.比较第⑦段与第(13)段在表达方法及效果上的不同。
(4分)11.下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喝酒要有些“情趣”,要讲究点“意境”。
B.所谓“无物不可下酒”,是指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能成为下酒菜。
C.饮酒有下乘、中乘、上乘的喝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D.“格调”与“风趣”的区别在于饮酒者境界的高下不同,是有无“性灵”所致。
12.“温一壶月光下酒”颇有情趣,联系全文,请从意境(主旨)和写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6分)(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无以致千里。
(《荀子·劝学》)(2)善始者实繁,。
(《谏太宗十思书》)(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5)闻道有先后,。
(韩愈《师说》)(6)莫愁前路无知己,。
(高适《别董大》)(7)落红不是无情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