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融合:拉尔夫·艾里森的文艺观

合集下载

跨文化镜像认同分析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

跨文化镜像认同分析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

跨文化镜像认同分析拉尔夫·埃里森《隐形人》作者:刘贺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为阐述框架,以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为研究对象,分析跨文化镜像认同的三种样态—自我他者化、他者自我化和双重自我,揭示埃里森如何通过跨文化镜像认同构建隐形人这个身份,以及叙述者隐形人如何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跨文化镜像认同隐形人自我他者《隐形人》是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取得了势不可挡的成功。

这部小说深受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影响。

埃里森把存在主义的主题应用到美国黑人所受的压迫和歧视中。

《隐形人》主要讲述了一个无名的黑人在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的社会中寻找自我的历程。

本文从跨文化镜像认同角度重新解读隐形人的自我寻找的历程。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他理论的起点。

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前镜像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婴儿刚出生后的约六个月,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的印象是零碎的,片段的。

他们还不能支配自己的身体,不知道何为自我。

他们觉得自己是碎片式的存在。

然后到了镜像阶段,大约六个月至十八个月的时候,婴儿在镜中认出来自己完整的形象,这个镜像可以随着婴儿自身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婴儿误以为自己可以自如的控制自身了。

在这个阶段婴儿产生了“自我”的概念,也感觉到了统一性和完整性。

但是,镜像毕竟是虚像,因此婴儿的自我认同是一种误认,而这种误认带来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是不准确的。

最后,十八个月之后,婴儿进入后镜像阶段,逐渐从镜像阶段的自我错误的认同中走出来,开始以语言习得的方式逐渐进入象征界。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与自我认同紧密联系的。

二、自我他者化镜像阶段是指婴儿通过镜像或与他者的自我认同建构起来的想象界,在一系列的认同或无意识中,逐渐获得了自我身份。

但是,拉康认为,这种自我身份的确立是一种“误认”。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寻及建构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寻及建构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寻及建构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里,“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深刻反映了这一主题。

本文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文化身份探寻的历史和思想历程,这也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认识世界、努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关键词:无形人;文化身份;探寻;嬗变;建构一、嬗变中的文化身份小说《无形人》(又译《看不见的人》)出版于1952年,作者是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沃尔多·艾里森(1914-1994)。

小说出版后仅一年就获得了鲁斯渥姆(RUS SWUR M)奖以及翌年的“全国图书奖”。

在《图书周刊》1965年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该书被推选为1945年以来美国最出色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问世以来已获得广泛好评。

一直以来,评论家们从各种角度对《无形人》进行评论,主要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1)艾里森对多种文学传统的娴熟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对各式各样的黑人生活经验及欧美文学传统的兼容并收;(2)艾里森在小说中运用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体现了相应的主题思想;(3)小说应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特别用了意象和象征作为体现小说核心思想的手段;(4)艾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黑人传统文化以及民间故事,特别是爵士乐对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5)《无形人》描写了美国黑人所经历的痛苦生活和种种不公平,是一部深刻反映黑人文化身份的小说。

〔1〕笔者认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正是主人公“无形人”对其黑人文化身份的积极探寻和建构。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中”,〔2〕定义自我,寻找自我是一个长期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

其次,美国历史较短,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

再者,两次世界大战的卷入带来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美国文学中写得比较多的主题就是寻找自我——探索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涌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思想和艺术运动,影响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审美观点变得非常重要,体现了独特而前卫的创作风格。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元素1.断裂性与碎片化: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非线性叙事和碎片化结构为特征。

作者通过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以及故事情节的分散呈现,展示出多样性和多重视角。

2.混合元素: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将不同的元素进行混合,例如在小说中穿插着诗歌、戏剧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字。

这种混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变异性与独创性。

3.语言游戏:后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挑战传统规则,并吸引读者参与其中。

创作者使用讽刺、幽默、悬念等手法,玩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具有极高诗意的句子和段落。

4.自我反思: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批判。

作家会描绘出写作过程中的困惑、焦虑和挣扎,使得作品更贴近现实世界,并赋予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5.拒绝权威: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传统的权威和规范持怀疑态度,拒绝为读者带来明确而确定性的信息。

作者试图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向读者展示不同于正统文学形式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思想启迪: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挑战传统观念,激发人们思考问题并质疑世界的真相。

它们引导我们去寻找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角度。

2.审美体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其独特风格和形式给读者带来非凡而个人化的阅读体验。

其碎片化结构、语言游戏和混合元素使得作品欣赏起来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3.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文学倡导接纳不同文化、意见和观点。

通过探索多重视角,后现代主义作品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促进了跨界交流与理解。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在突破传统的创作约束、呈现多样性并引发思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拒绝权威、玩弄语言游戏以及自我反思等手法,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并深入探讨人类存在和社会问题。

后殖民视域中拉尔夫?埃利森作品的解读

后殖民视域中拉尔夫?埃利森作品的解读

作者: 桂永才[1]
作者机构: [1]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
页码: 98-9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空间策略;文化身份;后殖民视角
摘要: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利森被评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一经出版便大受好评。

从后殖民角度分析非裔美国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代表作《无形人》和《六月庆典》,通过分析埃利森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在多个地域之间进行的旅行、移位等空间转移策略来阐述他们的文化身份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对美国黑人和白人文化冲突的反思和对黑人生存和困境的关注,这对于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隐形人。开题报告

隐形人。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
所在院系
外语系
所在班级
指导教师
学生学号
专业方向
英语
开题时间
2011.1.1
导师职称
讲 师
论文题目
The“InvisibleMan” inChina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隐形人》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隐形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美国。《隐形人》第一次出版时,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一些主要的书评报刊,如《纽约时报》、《新共和》、《纽约人》、《时代》和《星期六评论》等,都高度赞扬了这部小说,一致认为它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国外学者对《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成长的研究还未专门涉及。
二,国内对《隐形人》的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对艾里森的研究是在80年代后开始的,1984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看不见的人》,译者在出版说明中对埃里森和这部作品做了简单的介绍和评论。1998年译林出版社将这部小说重新组织翻译出版,将书名改为《无形人》,王家湘撰写前言。后来也可译为《隐形人》。
1.国内学者对《看不见的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他的民族身份以及主人公的个性觉醒方面,例如唐晓钟的《文化冲突中寻求真正的存在-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创作简论》也对《看不见的人》的找寻自我及存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近年来对埃里森的研究逐渐多起来,代表性的论文如卢珊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身份重建-从巴金的复调理论看<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问题》〔《俄罗斯文艺》,2002年第二期〕、许海燕的《西方现代文化思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3月〕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日益对物质精神的需求增强,当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再加上社会经济转型,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而“4-2-1”型家庭的逐渐增多,使得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焦点,倍受溺爱。因而这些独生子女身上存在许多难以适应当今社会中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缺点。这都使得“隐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因《隐形人》这部小说而引发对中国“隐形人”的思考,通过分析《隐形人》这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成长历程来提出中国人该如何走出“隐形”现象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分析中外名家作品中的文化融合与文学价值

分析中外名家作品中的文化融合与文学价值

分析中外名家作品中的文化融合与文学价值文化融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融合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分析中外名家作品中的文化融合与文学价值,并探讨其对读者及社会的影响。

一、文化融合在中外名家作品中的体现在中外名家作品中,文化融合常常通过创作题材、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呈现。

1. 创作题材的选择中外名家作品中常常选择融合多元文化的题材进行创作。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描绘英国贵族社会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互动,展现了当时社会中封建传统与现代思潮的碰撞。

这种融合了封建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的题材选择,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性和实际意义。

2. 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外名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也是文化融合的结果。

通过刻画跨文化的人物形象,作品能够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立体的形象。

比如,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创作了古巴渔夫圣地亚哥这一具有古巴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通过他的坚韧和不屈精神,向读者展现了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人性的普遍价值。

3. 语言表达的巧妙运用中外名家作品中的文化融合还通过语言表达的巧妙运用来体现。

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融入多种语言元素,包括习语、俚语、典故等,使作品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例如,在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元素,如成语、谚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达方式,还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内容。

二、文化融合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化融合对文学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

1. 丰富作品内容文化融合使得作品能够从不同文化视角出发,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

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使得作品更具有独特性和多元性。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融合,作品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进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拓宽读者的视野文化融合使得读者能够接触不同的文化形式和观念,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黑人文学
第 16-18 周: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美国 黑人文化(重建身份和重建历史的努 力 ) , 阅 读 莫 里 森 的 代 表 作 (Toni Morrison(1931-): The Bluest Eye, 1970; Song of Solomon, 1977; Beloved, 1987)
美国黑人文学
第 7-9 周:吟游文学(黑人与白人的文化互动过程中的 模仿、戏仿、曲仿),阅读第一部反映黑人生活的小说 《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Harriet Beecher Stowe) 第 10-12 周:社会动荡与文化耻辱(芝加哥爵士乐的兴 起、流行和影响),阅读休斯和赖特的代表作 (Langston Hughes: Dreams; Richard Right: Native Son) 第 13-15 周:口头文学传统与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从 惠特利到埃里森的黑人作家危机)阅读拉尔夫·埃里森 的 代 表 作 (Ralph Waldo Ellison: Invisible Man, 1952; Phillis Wheatley(1753-1784) : the first American black poet; James Baldwin(1924-1987):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1953) (《向苍天呼吁》)
美国黑人文学
具体安排 第1周:介绍课程性质、内容,了解学生相关 文学背景,简要概括黑人文学历史 第2-3周:再现黑人文化(黑人文化长期被掩 盖的事实和原因,重新被发现的原因和过程)
美国黑人文学
第4-6周:双重意识(语言、吟唱文学、民俗民谣、宗 教的边缘化),阅读黑人种族意识三代伟大启蒙家道 格 拉 斯 、 华 盛 顿 、 杜 波 伊 斯 的 代 表 作 (Frederick Douglass,1817-1895: 他的三部自传是美国黑人文学的 开山之作, 1840 年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 美国奴隶的叙述》(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 ; 1855 年的《我的奴隶生涯和我的自由》 (My Bondage and My Freedom) ;以及1881年的《弗雷 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和时代》(Life and Time of Frederick Douglass). Booker Washington, 1856-1915) : 自传《超越奴役》( Up From Slavery)(1901); Du Bois,1868-1963: The Souls of the Black Folk)

共存与互动——拉尔夫·艾里森作品中的对话性

共存与互动——拉尔夫·艾里森作品中的对话性

TR A N S U盯J O N S译林当代外国文论193共存与互动——拉尔夫艾里森作品中的对话性刘彬摘要:拉尔夫艾里森在其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中营造了诸多对话情境,从对话的角度审视和建构了非裔美国人的生存状态。

本文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从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两个方面来揭示艾里森作品中充满人文关怀的平等对话精神。

关键词:拉尔夫艾里森无形人六月庆典对话性巴赫金把对话看作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他指出:“任何的长篇小说都无不充满对话的泛音……言语的对话意向,当然是任何言语都具有的现象,这是一切活语言的一种自然目标。

”①单个话语无法存在,“只有在‘我与他人’相生互动的存在中,世界及其价值才会从‘我’或‘他人’的唯一视角中展现出来,孤零零的‘我’无法判断世界的好坏,价值的大小,甚至连对世界的意识也无法产生。

”②换言之,一个人的“言语”中的观点与价值的表达是一个过程,是在和潜在对象的对话中完成其功能的。

在与他人“言语”的碰撞交流中,“我”萌生了自我意识,实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拉尔夫艾里森一生只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但其小说和他的美学创作思想预言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黑人文学主导思想的发展倾向和演变轨迹。

他重新发现和复苏了黑人口述传统,黑人神话传说及仪式的价值,使黑人文学摆脱了狭隘的模仿传统,为现代黑人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表述方式。

艾里森在其作品中充分发挥长篇小说的对话潜能,通过“我与他人”的相生互动的对话揭示了普遍意义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

这种对话性不是指具体对话中的对话,在作品中表现为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两种形式。

“大型对话”是小说结构上的对话,当这种对话向内渗透到每一话语和手势时,就转换成为“微型对话”。

微型对话微型对话体现“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次感受中”,它指在意识层面展开的“内心对话”,在形式上表现为“实现了内在对话性”的“双声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来 , 内 学 术 界 主 要 集 中 在 讨 论 《 不 见 的 人 》 部 小 国 看 这 说 , 对艾 里森 的其 他 作 品 , 其 是 他 的 非 小 说 类 作 品 未 而 尤 引 起 应 有 的 重 视 。事 实 上 , 里 森 在 进 行 创 作 小 说 之 前 一 艾
直是以写文 学 评 论 为 主 的, 来 在 理 查德 ・ 特 ( i a 后 赖 Rc r hd Wr h) 提 携 下 , 才 逐 渐 走 上 了 小 说 创 作 的 道 路 … ”。 i t的 g 他 鉴 于 艾 里 森 不 仅 在 非 裔 美 国 文 学 史 上 , 且 在 非 裔 美 国 文 而 学 理 论 发 展 史 上 有 着 不 可 忽 视 的 重 要 影 响 , 者 拟 追 根 溯 笔 源 , 过 分 析 艾 里 森 的 非 小 说 类 作 品 , 窥 艾 里 森 的 文 艺 通 管 思 想 。这 不 仅 可 以 系 统 发 掘 艾 里 森 的 非 小 说 类 作 品 的 内
动作和行动之 间, 落下 影 子 ”B tent e n e ely ( e e ei a dt at, w h d a h r i
btent oo dt c,a sh ao ) e e em tna eat flte hdw 。艾 里 森 引用 w h i n h l s 这 诗行 作 为 他 文 集 的 署 名 , 蕴 深 刻 O就 如 诗 行 所 言 , 意 理 想 、 实 、 动 、 子 错 综 复 杂 地 交 织 在 一 起 , 是 非 裔 美 现 行 影 这
国 人 的 困 惑 , 是 非 裔 美 国 人 的 现 状 。 因此 , 家 的 创 作 , 更 作 在 艾 里 森 看 来 , 须 植 根 于 民族 过 去 的 经 历 和 历 史 ; 作 , 必 写
作为一 种 行 动 , 仅 是 过 去 的 影 子 , 是 当下 的 现 实 。 不 更
“ 影 子 与 行 动 》 部 分 内容 讲 述 了艾 里 森 不 厌 其 烦 地 解 释 《 大
他 自己 对 生 活 的感 悟 、 的 种 族 身 份 、 族 身 份 以及 他 所 他 民 从 事艺 术创 作 的 关 系 。 他 不 是 通 过 刻 意 躲 进 没 有 种 族 色 彩 的 艺 术 领 域 来 逃 避 或 否 认 他 的 黑 人 性 ; 是 反 思 作 为一 而 个 作 家 , 活 对 于非 裔 美 国 人 和 一 个 普 通 人 到 底 意 味 着 什 生 么 。l 1《 子 与 行 动 》 书 由 3个 部 分 组 成 : 者 与 被 观 ”2 。 影 J 一 观 者 —— 主 要 包 括 一 些 访 谈 、 演 及 文 学 评 论 ; 乐 与 文 学 讲 音 主 流 — — 讲 述 关 于 音 乐 与 音 乐 家 的 文 集 ; 子 与 行 动 —— 影 关 于 非 裔 美 国 人 的 亚 文 化 与 美 国 文 化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的 复
部 分文 章 收 录在 《 准 州 去 》 集 中 - 1 。 到 文 2 2 ]0 《 子 与 行 动 》 名 于艾 略特 ( S Ei ) 影 取 T. . lt的作 品 《 心 o 空
人 》 T eH lw M n 中 的诗 行— — “ 理 想 与 现 实 之 间 , (h oo e ) l 在 在
第2学 院 学 报 ( 会科 学) 社
Ju a o C ogigIst eo eh o g( oi c n e orl f hn q tu f cnl y Sc l i c ) n n n it T o aSe
20 0 9年 6月
J n.2 0 u 09
本 小 说 不 仅 连 续 1 高 居 畅 销 书 排 行 榜 榜 首 , 且 还 赢 得 6周 而 了包 括 国 家 图 书 奖 和 法 国 总 统 勋 章 在 内 的 多 项 大 奖 。这
本 小 说 也 因此 获 得 了“ 人 文 学 史 诗 ” 美 誉 。 《 不 见 的 黑 的 看 人 》 巨大 成 功 似乎 遮 盖 了艾 里 森 其 他 方 面 的 光 芒 。长 期 的
文化 身份 建构 。 关 键 词 : 尔 夫 ・ 里森 ; 越 ; 合 ; 艺 观 拉 艾 超 融 文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94 20 )6 0 3 —0 17 —02 (090 — 10 3 中图分类号 :0 . I 95 1
拉 尔 夫 ・ 里 森 是 非 裔 美 国文 学 史 上 一 位 地 位 独 特 的 艾 作 家 。 他 是 为 数 不 多 的 以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 不 见 的人 》 Te 看 (h Iv ieM n (92 而 跻 身 于 美 国 一 流 作 家 行 列 的 黑 人 作 nib a ) 15 ) sl
纪 3 代 和 4 年 代 发 表 在 《 群 众》 的一 些 政 论 文 章 和 0年 O 新 上
文 学 评 论 文 章 ;92 16 14 - 94年 发表 的访 谈 录 、 学 评 论 和 演 文 讲 稿 收 录在 《 子 与 行 动 》 书 中 ;94 18 影 一 16- 9 5年 发 表 的 大
艾 里 森不 仅批 判 白人 至 上 的 意 识 形 态 观 , 调 艺 术 超 越 世 俗 和 种 族 冲突 的功 能 , 且 还 萌 芽 了种 强 而 族 融 合 的 思想 。在 非 裔 美 国 文学 和 文 学理 论 的发 展 史 上 , 里 森 前 瞻 性 地 预 言 了 非 裔 美 国 人 的 艾
家 。《 不 见 的人 》 经 出 版 就 受 到 评 论 界 的 大 力 追 捧 , 看 一 这
森 “ 正 的 自传 ”21。 艾 里 森 的 非 小 说 类 作 品 关 注 三 大 真 J”
类 主题 , 文 学 、 乐 和 非 裔 美 国 人 的 社 会 和 政 治 生 活 。 即 音 从 时 间跨 度 来 看 , 些 作 品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3个 时 期 :O世 这 2
Vo . 3 No. 12 6
超 越 与 融 合 : 尔 夫 ・ 里 森 的 文 艺 观 拉 艾
田 静
( 庆 理 工 大 学 外语 学 院 , 庆 重 重 40 5 ) 00 0
摘要 : 里森的文艺思想深深植根于非裔美 国人 的民俗文化 和美 国主流文化 、 学 的传统 之中。 艾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