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合集下载

论孔子“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

论孔子“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

论孔子“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兴、观、群、怨”是孔子对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总结和精辟概括。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刺不平。

近可以侍父母,远可以侍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高度的赞颂。

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群书。

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鲤学诗学礼,而且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孔子对文艺社会作用最重视的是它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交流的作用,“兴、观、群、怨,”就是对这种作用的概括。

“兴、观、群、怨,”的目的是达到社会的心理平衡,达到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各个群体之间的心理平衡。

为了达到平衡,就要诱导积极的肯定性的情绪,化解消极的否定性的情绪,使人群之间不用为消极情绪的淤积而导致敌对,需要从机制上保证不同群体的及时的相互了解,需要增强各群体之间亲和的愿望。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讲的就是文学艺术在发挥这种社会作用的几个具体方面。

“诗可以兴”,朱熹《论语集注》释为“感发志意”,不过这种志意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一种“不能自已”的“好善恶恶之心”。

因此,“诗可以兴”是讲诗所具有的打动人的情感。

激励人心理,使人产生振作、兴奋等积极情感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具有的必然效果。

后世对文艺这种心理感发,情绪感染的“兴”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发挥和补充。

“诗可以观”的”观”,即观察,审视,包括审美主体自己观看和指点别人观看两种意义。

不管是讲观“风俗”,还是观“志”,都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希望通过文艺作品认识社会。

认识人自身的愿望。

但是,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由于经过了情感的过滤而具有片断、零散和变形的特点,通过抒情诗所了解的,主要是社会的心理和情绪,儒家认为社会心理关系到政治制度的兴衰存亡。

最新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精品

最新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精品

论孔子的文艺美学观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一个从经济、到思想、都发生着重大变革的时代。

而孔子正是这一变革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伦理、道德和文艺思想中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个变革时代的复杂矛盾。

他的思想中还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思想中的新内容。

他之所以成为后来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决不是偶然的。

孔子的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

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和审美标准的。

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

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孔子“思无邪”说和《诗经》实际内容上的矛盾,乃是孔子基本思想矛盾的反映。

孔子既有维护旧制度的保守落后一面,又有反映时代新思潮的积极进步一面。

因此,他可以把《诗经》中的这些不同内容、不同思想倾向的作品,都包容在他的“思无邪”之内。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不难看出,孔子对《诗经》中表现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的作品和表现下层官吏牢骚不满的作品的肯定,是和他提倡“仁”的思想的新内容相联系的,也正是他重视人的价值,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在文艺思想上的表现。

“思无邪”中的“无邪”即是“归于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他的这种“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这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

论孔子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艺创作方面,孔子提出了一种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文艺美学原则,这种原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文艺美学原则强调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他认为,文艺作品的内容应该深入人心,传达思想和情感,而形式则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只有内容和形式相互配合,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价值。

孔子的文艺美学原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们会运用诗歌的韵律、格律、音韵、意境等元素,使诗歌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在戏曲创作中,戏曲剧作家也会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通过舞台表演、音乐、服装、道具等元素,来表达剧作的主题和情感。

总之,孔子的文艺美学原则强调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这种原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中国文艺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分析孔子的文学思想

分析孔子的文学思想

分析孔子的文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文学主张带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化倾向。

孔子对文学的主张,在其著作《论语》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展示。

1、孔子特别强调文与道德的联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

《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集,但他在和子贡、子夏讨论其中某些篇章时,把文艺作品道德伦理化。

如:子贡曰:贫而无谄……。

(《学而》)这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在讨论做人的道德标准。

孔子要求学生做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子贡为了表达对老师教诲的理解,就引用《诗经》的诗句作解释说明,孔子听了非常高兴,夸奖子贡理解了《诗经》作品的真正含义。

这说明,在孔子的心目中,《诗经》的作品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有密切的内在的联系,他把文学作品(诗)当作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启发。

这是孔子文学思想的特点,也是儒家文学思想的特点。

2、孔子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并且竭力主张把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礼”等最高道德准则渗透到他对文学的主张中去。

以此充分发挥文学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的社会作用。

如:子曰:诵《诗》三百……。

(《子路》)这段语录说明,孔子是从发挥实际效用的角度提倡学诗的。

孔子的思想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孔子最重视的是诗能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3、孔子论诗乐十分重视中和之美,这是孔子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在文学思想上的反映。

他的“美善统一”、“尽善尽美”论,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主张。

如:颜渊问为邦……(《卫灵公》)子曰:恶紫之夺朱也……(《阳货》)这两段语录中,孔子对郑声(即郑乐)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郑声淫”(淫:过分),即过于放纵情欲,会造成扰乱雅乐(正乐)的后果,所以应该加以排斥。

问题是,孔子所指责的郑乐,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格调不高,属于靡靡之音,但也必然有一部分属于比较健康的民歌。

孔子加以全盘否定,坚决排斥,表现出他崇尚古乐的保守倾向,这种观点有不妥之处。

后代一些封建正统文人,往往根据孔子这一思想,反对民间表现男女爱情的歌谣俚曲,那不一定符合孔子的原意,但孔子主张的消极意义也是比较明显的。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

谈谈孔子的文艺观一、“兴”、“观”、“群“、“怨”的文艺思想 1、“兴”所谓“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

“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引起人们的想象,领会到与这一比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具体而言,也就是通过个别来显示一般,并达到一般。

这种不是用抽象的、一般的概念,而是用个别的、形象的比喻喻来使人们趋向于领会某一普遍性道理的作法,正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形象思维”的开始。

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正如朱熹对《诗经》的注“感发志意”一样,“兴”意在教会人们如何激发自己的情感,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适当的表现出来。

由于孔子十分强调艺术对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高尚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仁”)看作是艺术的最高核心,这就使得“引譬连类”不是导向诉诸理智的抽象的说理,而是导向表情达意,诉诸情感的形象的艺术。

“兴”,在实际上就是通由想象、联想,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和客观化,表现为一个可以直观到的个别现象。

“兴”开始包含着对艺术形象的个别与普遍、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理解,对想象、联想、情感认识诸因素在艺术中作用的探索,对审美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即便这些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依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后人重视。

2、“观”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

《论语》一书中用“观”字出现了好多处,“观”即是考察、观察的意思。

如“听起言而观其行”、“观其所以,视其所由”都是考察、视察的意思,并且是以一种理智的、冷静的态度去进行思考,去衡量。

但由于孔子仁学是以情理结合的实际理性为基本精神,就在这理智的、冷静的考察中也仍然伴随有感情的态度。

《论语》中有些地方“观”字的用法,明显地表现了同风俗之盛衰相连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如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这个“观”字显然同强烈的情感态度相连,意为我怎么会愿意看它,喜欢它呢?从艺术去看一个社会的状态,主要是看表现在艺术中的这个社会的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的状态,这有利于把握住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2.子不语,怪力乱神。

3.在政治上,孔子存在明显的保守倾向。

但主张改革,要求适应新的历史潮流。

4.在伦理道德上,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

①“仁”,爱人。

泛爱众,为政在人,宽猛相济。

②“礼”,严格规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③以共性扼杀个性,束缚人的创造。

在严格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复古模拟色彩浓厚,封建说教成分重。

5.在思想上,中庸——孔子观察、研究、评价一切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乐论和诗论的“中和”观念由此引出。

6.在美学上,强调美和善的结合。

①善:孔子的仁政德治以及以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②自然美:象征人的仁义品德。

③这种“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二、孔子论诗歌(文学)的社会作用修身方面:①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曰:“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论语·季氏》)②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政治、外交方面: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全面的作用: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②“兴、观、群、怨”说是对诗歌的社会作用(认识、教育、美感)的高度概括。

三、诗歌的艺术特征《诗》“可以观”说明了孔子注意到了诗反映现实的特征。

《诗》“可以怨”表明了孔子肯定了诗歌抒情的特征。

《诗》“可以兴”说明了孔子认识到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孔子还指出了诗歌的启发性,即注意到了诗歌具有“言外之意”的艺术特征,如: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

先秦诸子的文艺观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诸子百家的兴起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个时期,诸子们对于文艺观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解。

本文将以先秦诸子的文艺观为主题,来探讨他们对于文艺的认识和理解。

孔子是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文艺有着独到的见解。

孔子认为文艺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文艺的作用在于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和吟诵诗歌,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墨子则对于文艺的看法有所不同。

墨子强调实用主义,他认为文艺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导向,追求功利和实用价值。

他主张文艺应该以民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教育和启迪民众为目的。

墨子提出了“四考”的标准,即考虑人民的需求、考虑人民的情感、考虑人民的心理、考虑人民的利益。

他认为只有满足了人民的需求,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文艺作品。

老子则更加注重自然和内心的表达。

他认为文艺应该通过表现自然和揭示人性来达到审美的效果。

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然和真实,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老子认为艺术家应该以内心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理解来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真实的美感和艺术的价值。

孟子则注重人的情感和感受。

他认为文艺应该通过表达人的情感和感受来触动人的内心。

孟子说:“心然后义,言然后信。

”他认为艺术作品要真实地表达出人的内心情感,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孟子认为艺术家应该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传递真理和价值观,唤起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韩非则更加注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

他认为文艺应该对社会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韩非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现社会的黑暗面和负面情绪来引起人们的警醒和反思,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韩非认为艺术家应该以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为导向,用艺术的方式表达社会的关切和问题。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孔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文艺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几点:
1.尊重传统:孔子认为文艺创作要尊重传统,不能脱离传
统,而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强调礼义:孔子认为文艺作品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不能脱离礼义,而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表达社会的道德价
值。

3.追求和谐:孔子认为文艺作品应该追求和谐,不能存在
冲突和矛盾,而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达到和谐的效果。

4.注重实用性:孔子认为文艺作品不仅要具有审美价值,
还要具有实用性,能够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观念。

5.强调教化:孔子认为文艺作品不仅是娱乐性的艺术形式
,还是一种教化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和
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
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
姓名:苏晓龙
学号:20080341044
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

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就是孔子的文艺观,主要眼于文艺的社会教育功用,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着重体现了文艺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比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

“兴”是作诗的方法,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按朱熹的诠释意思是:“兴者,先言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具有含蓄美,又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能给人联想的空间,所以,“兴”这种作诗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观”的本义是观察,仔细地看,“观”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孔子的“可以观”既可以理解为提高人的观察力,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也可理解为观赏、欣赏,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本义指众多的羊聚集在一起,后来辗转引申又有众多的人或物聚集在一起,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

荀子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居。

”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童年阶段,人类生存的本能使人们群居在一起。

群居在一起必然形成集体的力量,集体的观念,以后逐渐发展不同形态的社会组织,阶级国家,政党团体等。

孔子的“群”就是说要集体的观念,没有集体观念要培养自己的集体观念,集体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个人应该融于集体之中。

就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必须合群,开放型性格更能为人们所接纳,“群”能带来力量,带来智慧。

“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孔子提倡“仁者”应该“爱人”,但他并不认为怨恨就是绝对不能要的,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合理的“怨”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违反仁道者的“怨”,孔子明确肯定“君子亦有恶”(《阳货》),即君子对一切违反“仁”的东西都应加以憎恶,这种“恶”就包含了“怨”在内;第二种是对不良政治的“怨”,孔子说过:“择其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这是说统治者如能做到爱惜民力,使民以时,人民就不会怨恨,反过来说,如果统治者不是“择其可劳而劳之”,则人民的怨恨就是合理的了;第三种情况是君子在“仁道”无由得行,遭到挫折和打击时,也可以“怨”,当他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时,这就是愤怒谴责的“怨”。

在这里,孔子极大地强调了人的感情所具有的道德上的纯洁性、崇高性,并且认为只有这一类感情才是诗所应当表现的。

“兴”、“观”、“群”、“怨”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将“兴”置于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感发作用,“观”又是在某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在“观”的过程中由于人思想上主观能力性,我们以能获得某些方面的超越,实现再创造,孔子教学生学会“观”,把握了学习的关键,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独到独特的观察能力,从而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兴”和“怨”较侧重于个体心理感触抒发的功能,“观”和“群”侧重于通由感染陶冶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而且除“兴”、“观”、“群”、“怨”以外,诗还可以事父、事君,并且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人们已经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括,对诗的作用作了较有系统的理论的表述,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

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音乐是标准的尽美尽善之乐,从艺术本身来说,只有中和之情的情感形式才会尽善尽美呢?因为中和之情是温柔敦厚之情,是近仁之情,而艺术情感只有达到中和形式时才显示出人性之美,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当情感表达至中和形式,则是“仁”,中和通仁。

来自于人的生命本能深处的奔放的情感、冲动、强烈的激情、怨而怒、哀而伤、狂热的欢乐、绝望无边的苦痛、能摇撼人的心灵的苦难、虐杀、毁灭、悲剧、丑、译、恶、险等情感形式都被这种中和的情感形式统统排除在外,自古以来,使得人的个体的生命力量在长期压抑中不能充分宣泄出来,艺术情感被规范在平宁和谐的情感形式之中。

孔子在《论语》中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关睢》这首诗中,当君子向淑女求爱不成时,感情悲哀,但不过度,仅仅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已,无害于中和,这就是“哀而不伤”,当君子求得淑女,准备迎娶时,感情欢乐,但也不过度,仅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已,亦无害于中和,这即是“乐而不淫”,总之,文艺
在抒发个人情感时,要哀乐适度,要受伦理道德的制约,达到情与理的中和。

孔子集前人之大成,在前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形成了一个较系统而全面的、深刻的文学功用观,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后来人提出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说法,其中的“道”主要就是儒家之道,而他提出的“兴”、“观”、“群”、“怨”的文艺批评方法论,正是“载道”、“明道”的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