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

关于中国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定义的整理以及学习观的比较前言:在中国古时候,一开始学与习是分开的。
“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主要是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的获得;“习”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所学内容和巩固知识、技能,有温习、实习、练习之意。
学习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一、历代教育思想家对学习的定义:1.孔子(公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①在《论语》首篇《学而第一》中就有六处提到学,《学而第一》的十六章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下面是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理解为实践、实际行动应更合适:将所学的付诸实际行动,才能感到快乐。
②第二部分共四章,针对“学而时习之”中的“习”进行了讨论:什么是“习”以及怎么“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两章所提及的都是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情,不是说一说就可以的。
综合以上四章,可见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在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说明了要注重实际行动的道理。
③在讨论了“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之后,第三部分接着就讨论“学而时习之”中的“学”。
在孔子看来,究竟要学习些什么呢?下面的两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从以上两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就是这里的“学文”,学习以《诗》、《书》、《礼》、《易》等六经为代表的古代文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二是读书是次要的事情,首要的事情是要懂得为人处世,为人处世做好了之后有余力再去读书。
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

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摘要:一、孔子的读书方法1.注重实践与应用2.强调循序渐进3.提倡温故知新4.重视学思结合二、孔子的读书态度1.谦逊好学2.求知若渴3.志向远大4.忠诚敬慎正文:古人谈读书:孔子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他的读书方法和态度不仅是他个人成功的秘诀,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一、孔子的读书方法1.注重实践与应用孔子提倡“学以致用”,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他看来,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毫无价值。
因此,他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掌握实用性强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调循序渐进孔子主张学习要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
他提倡“述而不作”,即遵循前人的学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
他认为,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3.提倡温故知新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才能使所学知识巩固,进而融会贯通。
他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回顾过去的知识,从中获取新的领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4.重视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同时,我们要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学问。
二、孔子的读书态度1.谦逊好学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他对待学问的态度是谦逊的。
他认为,知识是无止境的,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表明他虚心向他人学习,时刻保持谦逊的心态。
2.求知若渴孔子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沙漠里的旅人渴望水源。
他一生奔波于各国,寻求真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
他的求知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3.志向远大孔子立志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他的人生目标是崇高的。
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求道、行道,从而造福于社会。
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全文5篇)

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全文5篇)第一篇: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个单元,囊括了教育学视野中对学习的定义,还有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概念是一带而过的,因此,我选择了2.1.3节中的研习任务1.获取并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有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在此,我将总结出孔子对学习的相关看法,还有给出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孔子先生,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从小我们就常常子曰子曰的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真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家的世界里。
《论语》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将《学而》列为开篇首章,大有深意。
就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首章也是“学而为一”,可间接说明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重要性。
当然,只有自己是好学者,还有成功的学习者,孔子才能成为那么成功的教育家。
1.好学。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孔子自谓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好学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以此来激励后人要有好学之心。
2.“求道”。
“好学”作为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特征,它的精义在于求道。
但“求道”这个词语是十分抽象的,有人认为求道就是终日沉思默想体悟大道理,但结果却是陷入歧途或者并无所得。
孔子或许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给出解决的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对学的理解

孔子对学的理解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学的理解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追求知识和成长的指导。
本文将从孔子对学的认识和思考角度,探讨他对学的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他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学校或年轻时期的事情。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因此,他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以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应该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他倡导人们要有道德修养,要尊重他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孔子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学以致用。
他还提倡学习要持之以恒,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取得成功。
孔子对学的理解还包括对教育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完整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倡“教学相长”,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和学习。
他还强调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孔子对学的理解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实践和应用,坚持学以致用和持之以恒。
他对教育的思考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孔子的学说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我们应该从孔子的学说中汲取智慧,不断学习、实践和改进自己,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里也说明孔子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能在两千年前就达到这种学习精神,很不简单啊。
第二是能专能深,孔子曾跟师襄学琴,一首曲子自己练了十来天,师襄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只熟悉它的曲调,但没摸到规律。
又过一段时间,师襄又让他换首曲子练练,孔子说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
到最后孔子自己就听出了这首曲子是《文王操》。
从一个初学者到一个专业人士花了也不过一个月左右,看来学习非专不能快啊。
第三,学以致用。
孔子曾说道过“六合之外存而不论”,“鬼神敬而远之”。
虽然孔子宣称鬼神的存有,但指出没有必要研究他们。
研究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更有意义。
可以说道孔子就是两千年前的实用主义者。
第四,学会放松自己。
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你为什么不学诗呢,不学诗生活就像面对着墙一样无味”。
当时的诗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是可以唱的,看来孔子在当时还是很时尚的。
第五,锻炼身体。
孔子就是个射箭爱好者,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同时也引导学生射箭。
据传孔子给大家演出射箭的时候,观者如堵墙,而且他就是百发百中的。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⑷知之者不如不好之者,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⑹独以其上者而从之,其疏于者而改为之.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关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体会:根据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规律来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对事物进行反复的研究,把感性认识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个过程就会窢粻促救讵嚼存楔担盲使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因为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在深化。
从而会感觉”知新“。
如何学习孔子的思想以及后人的评价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读书观点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孔子读书观点的总结: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非常重视好学、谦虚、诚恳的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学习的基础。
他教导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也要愿意不断探索和学习。
他还教导学生要诲人不倦,即要有耐心、恒心和热情去教导他人,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
3. 博学多才,由博返约。
孔子鼓励学生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便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学问。
同时,他也强调要由博返约,即通过广泛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简单、精炼的本质上。
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主张博学多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4.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应该相互结合,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他也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应该相互结合,学习的成果应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他也强调要举一反三,即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引申出其他相关的知识点,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孔子的读书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实践和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观点对于后世的教育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古文阅读:阅读论语《学而》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是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主张。
通过阅读《学而》,我们可以了解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他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对《学而》进行阅读解读,并解释孔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对学习的强调上。
《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认为学习应该是不断积累和持续的过程。
他主张学习应该有规律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进步和成长。
孔子强调了“时习”,这意味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和计划,不能浅尝辄止。
他还提到“不亦说乎”,表达了他对于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之情。
可以看出,孔子将学习视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境界,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有才干和有修养。
其次,孔子注重的是人的德行和品德的培养。
在《学而》中,孔子提到了“君子”的概念。
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够自觉地用心去学习,而人品恶劣者只会追求功利和私利。
孔子强调了通过学习来培养人的道德,使他们具备善良的品质和操守。
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行的修养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格完善。
因此,孔子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第三,孔子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
在《学而》中,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每个人教育需求的认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育需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安排和指导。
他主张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孔子倡导了开放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他的这种推崇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孔子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在《学而》中,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个单元,囊括了教育学视野中对学习的定义,还有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概念是一带而过的,因此,我选择了
2."
1.3节中的研习任务
1."获取并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有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在此,我将总结出孔子对学习的相关看法,还有给出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孔子先生,孔丘(前
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
一。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从小我们就常常子曰的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真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家的世界里。
《论语》中开篇就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将《学而》列为开篇首章,大有深意。
就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首章也是“学而为一”,可间接说明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重要性。
当然,只有自己是好学者,还有成功的学习者,孔子才能成为那么成功的教育家。
1.好学。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
他说: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孔子自谓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好学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以此来激励后人要有好学之心。
2.“求道”。
“好学”作为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特征,它的精义在于求道。
但“求道”这个词语是十分抽象的,有人认为求道就是终日沉思默想体悟大道理,但结果却是陷入歧途或者并无所得。
孔子或许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给出解决的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想大家都明白其中的真意,空想,或者单纯的想要顿悟是很困难的,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得道”之法,但不要认为任何学习都可以得道哦,孔子罗列出两种不良的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如何协调学与思,孔子又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这两句话可以知道,学习不能只被动的接受所学的内容(这和书中的结构主义有点相像),这样不能使知识有益于自己心灵的发展,思想的提升,即使你学的再努力,也不能入道,只有学习已有的知识,联系旧知识结合现实人事生发新的人生思考才能进入正确的求道途径。
即,学与习的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求道方法。
3.成功的学习者。
xx曾自道: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说明孔子不仅精通于礼乐知识,也十分熟悉平民生活。
孔子认为,人们不要乐于某种生活技能上,而不再追求学习别的生活技能,要回了一样又学另一样,这样才能知能众多,这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的诚挚态度,还有不满足好学的求学精神。
想要做一名成功的学习者还得不问等级身份向一切人学习。
他认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但,当然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仅仅对别人言行举止的妥当与否做出准确判断,虽然能获得认识能力,但这知
识低层次的学习,还有要“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的实践能力,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4.xx。
“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从《学而》第一篇,就可知道,学习目标和追求的境界有三:
1."悦己
2."乐人
3."修身。
悦己,即学习的动力应该来源于自己内心的需求。
比如在《论语别裁》中,南怀瑾对文学革命的看法是,当你深刻了解了其文学的弊端,才有资格批评,因此,要深刻学习才有资格评论,这就是你内心的需求了,只有满足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你才能感觉到悦己。
这样,你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寻求你所需要的知识。
乐人的意义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会,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这样你就有愿为社会付出的德行,想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想要拥有这个能力又必须学习,学习已达到修身的目的,但修身是“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
”即要达到无功无名的境界。
哈哈,晕了没?总之,我个人认为,你要有学习的兴趣,即有欲望去学习,去了解你不懂的东西,有兴趣就会专研,学会了,当然希望有所成就,理所当然想为社会贡献,如果这时候还不够资格,你更会不断学习,到最后,终身为社会服务,终身学习,达到了自己在学习的海洋里,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情景下,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很多也很精辟,由于篇幅问题,我只给出了学习的核心问题和学习所追求的三个境界,关于如何学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网上的资料。
还有南怀瑾的《论语新裁》这本书的见解独特,他认为现在很多的《论语》的朱熹的孔子思想,因为从汉唐以来大家都用朱熹批注的《论语》,有很多意思曲解的问题,建议让大家看原版的论语,自己体悟。
《论语新裁》见解独到也十分有意思,建议大家看看南怀瑾的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