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之一,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兴趣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成就。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等多方面的素养,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
孔子注重个别教学,将重点放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差异上。
他强调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和发展阶段,然后根据这些因素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他强调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使其得到适当的教育引导。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追求个体化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教学。
它为个体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个人实现。
这一理念也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成为教育实践中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
孔子教育平等理念辨析

孔子教育平等理念辨析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对教育的理念影响深远。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
他的教育理念包括了平等、普及、自由、博爱等多个方面,其中平等理念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孔子教育中的平等理念进行辨析,探讨其中的内涵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平等理念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平等的机会。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不分贵贱贫富,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恶乎居,不恶乎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是否好学应该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志向的标准,而不应该是他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条件。
其次是平等的教育内容。
孔子主张教育要以道德为中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不论贵贱贫富都要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学习经典和文化,以养成自己的良好品德。
最后是平等的待遇。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尊重和体察每个人的特点和差异,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尊重和爱护。
孔子的教育平等理念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平等的机会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就应该取决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而不是他的出身或者社会地位。
这种理念有利于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平等的教育内容意味着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应该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品德和人格的培养。
平等的待遇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差异的尊重和发展,不应该一刀切地对待学生,而应该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孔子的教育平等理念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孔子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某些方面的理念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的教育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区别,知识的传授和培养技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不再是单纯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教育平等理念在实践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以及一些社会现状的不利因素等。
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以礼治教”,重视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
德修养。
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包括“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实践育人”等理念,对
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以礼治教
孔子的教育方法基于“以礼治教”的理念,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也
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
他提出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既包
含了文化教育,也包含了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孔子强
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教育要以和为贵、追求人际和谐。
二、教学相长
孔子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他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倡师德高尚,
强调教师要尽心尽责、言传身教,要以其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来感召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言传身教
孔子认为言传身教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教育者应该先做出表率,再用言语来启迪学生。
他认为礼仪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言行来塑造学生的品德和
人格。
孔子还提倡动情感人的教学方式,认为在真情感人的氛围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
领悟知识。
四、实践育人
孔子强调实践是教育的基础,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出的“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强调科学地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还提倡开放式的教
育方式,让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和实践活动来积累经验,提高实际能力。
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富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
理念。
“有教无类”是指孔子在推行统一教育和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将原有的有类别的教育转变为无类别的教育,男女贵贱不分、父职分给,使有类别的教育变为无类别的教育,实现社会的平等教育。
孔子认为,社会以文化为支柱,文化的根本在于立信言行,然而,当时的文化
极度强调礼教,即在礼教行为中分出等级,包括父职分、父女分、父爱子、子爱父等,以及更严格、更确定的等级,甚至“四等分”,即两个性质不同的家庭,分别负责不同的财富和道德继承陋习。
孔子把这些分级精神视为一种极端,并指出这种分类将导致社会和文化衰落,所以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取代有分类的教育。
他认为,等级在表面上似乎给社会增添了生机,实际上它就是在削弱社会的紧密程度,除了对弱者不公,也容易引起不平等思想的根源,因此提出应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作为人人平等的基础,促使学生能够一同受教育,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孔子认为,由此可发现,去掉等级和贵贱之分,人人可以同等地学习毫无歧视,他就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将政府机构和学校调整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同样的教育和机会,不受社会地位的影响,只受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志士仁人作为模范。
因此,“有教无类”教育理念也被称之为“有利于智慧出众”,它提倡追求知识和共存共荣。
总之,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是一种改进文化结构的新思想,强
调了人人平等的教育大原则,促进了不同财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别或不同信仰背景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从而拓宽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育人理念

孔子育人理念
孔子的育人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德行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孔子育人理念:
1. 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并且应该尊重并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2. 培养仁爱之心:仁爱是孔子教育的核心理念,他提倡培养出具有同情和惜人之心的品德。
他相信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3. 强调个人修养:孔子认为个人修养是培养品德的基础,他强调通过自我反思、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并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
4. 尊重传统和孝道:孔子将家庭的重要性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
他强调要尊重传统和孝道,培养出具有尊敬长辈和关爱家人的德行。
5. 培养智慧:孔子认为智慧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
他鼓励学生培养出理性思维和自主判断的能力,以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孔子的育人理念强调培养品德、智慧和仁爱的人。
他认为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改变和提升自己,进而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分析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人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这种思想在孔子的《论语》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为本”,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孔子还强调“教学相长”,他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通过互动和交流来促进教育的有效进行。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成就。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但忽视了他们的道德修养。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相长,这对于现代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有效进行。
此外,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他个人的努力,还取决于他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懂得与他人合作、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

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不仅在当时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包括了对学生的关爱、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这些理念对当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关爱。
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在孔子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爱者,与人也”,即教育者要善于与学生交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成长。
这种关爱的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爱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发展需求。
他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品质。
这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孔子的启蒙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者应该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理念,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 孔子的教育理念、-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既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孔夫子不愧为圣人虽然他提倡“有教无类”但他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显然孔夫子对于教育是很有一套的他知道人的资质有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对于孔门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鲁莽个性冲动孔子就告诉他凡事应多考虑曾参愚钝孔子就设法开导他等等。
在当时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从他开创私学的成功可见一般穿越千年放在当今–-31 - 教育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今的教育形势与当时相比有天壤之别。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代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而如今现实点说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作准备是为了在职场PK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与摩拳檫掌的莘莘学子竞技是为了演绎人生中的纯真岁月的特别风采。
话说回来当今的教育形势也是导致当今教育方法改变的原因。
如今很多学校都是提倡特–-32 - 长教育以培养某一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这种做法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无疑是对孔子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极好传承。
读《孔子》有感高二9班王永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没有谁能向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长久如此之远------他便是孔子。
读孔子书籍它不仅能使我们增长文化知识还使我们在人世间学会怎样做人。
孔子为-- 33 - 人博古通今德行高尚他凭自己的德行和学识赢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曾赞誉他说他的才华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企及就好象天空不能踩着梯子爬上去一样颜渊也曾赞誉他说他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的确从孔子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他让我们知道做事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很有意义的警示。
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
读孔子书籍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扬大道于天下”。
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
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动力“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他一生的最好的概括。
读孔子有关的书籍让我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人像孔子一样做诚信事当诚信人以礼待人实事求事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 34 -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诚信乃立人之本高二九班邹庆锋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孔子告戒弟子做事不能贪求快贪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启示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急躁冒进葬送了事业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强调诚信他说人没有信用是绝对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启示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处事之本。
缺乏诚信的人可以在一时一地取得成功。
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行的根本。
政府如果失去老百姓信任就不可能稳固。
此外诚信还是 - 35 - 全社会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如果人人都诚信很多社会问题就不会产生了。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卑。
”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凡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颠峰的起点。
孔子的“仁、德”思想高二8班张媛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便讲究“克己复礼”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讲到“德”“为德不孤必有邻”的人与他做伙伴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表达了孔子的道德在社会的存在和“德”的无形也表现出了社会对德的看法如“道听而途说”为“德之弃也”。
- 36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的一种“仁”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自己不想做强加别人的人同时要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来取得别人的信赖和更好得役使别人正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及人的恕道。
而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如此做到“德”“仁”众人赞之反对或不遵从“仁、德”使之弃外为众人弃之《论语》也有很多不符合现代的思想但大多数值得青少年借鉴做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不成大事”。
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交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37 - 读孔子对人生的一点感悟高二8班张素芳人生或许不精彩人生或许不长久但人生可以像“论语”一样深奥。
几千年前春秋的动乱形成了百家争鸣叔颜的“野合”创造了孔子孔子的言形注成了《论语》《论语》的出现带来了儒家思想。
在那个时代能活下来的人便是奇人了但他不仅仅活了下来还将其思想传播了使其知识、文化源源流传那便是圣人-孔子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的人有很多但妇孺皆知万人敬仰的也恐怕只有孔子了。
孔子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为了他那“仁”与“礼”的思想为了让春秋变得有序为了使百姓安宁为了使社会和谐为了他那政教伦理的观念他离开家乡离开了亲人不顾众人嘲讽在各地游说在各个国家周旋…… 或许他是错的在那个春秋国与国之间只有战争只有利益之间弱肉强食有谁会想到 - 38 - “仁”有谁会想到“礼”又有谁会想到要建立一个“礼乐之邦”呢没有。
在那个春秋国君只想保住自己的利益但谁又能分清什么是对错呢他孔子那个敢于为理想而付出实践的人那便是对的那便是勇者。
曾几何时他徘徊过曾几何时他悲伤过曾几何时他心酸过但在困境前他依旧坚强依旧坚持这便足矣证明他就是一个勇者一个成功勇者。
或许命运永远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勇者永远是孤独的永远是寂寞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又有谁能懂他呢有人会说他的弟子是啊他的弟子很多但有谁能真正懂他呢颜回吗子路吗伯鱼吗又或者是子贡不不是只有他自己才懂他他是一个寂寞者在拥有无尽智慧后的寂寞者。
风的思绪将我拉回现代化在这个夕阳西下的时刻我在时空的列车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满头银发的成功者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满面忧伤的寂寞者。
是啊我看到了孔子在那夕阳中他笑着离开了带着他那些未实现的梦离开了人世留给后人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悲伤。
- 39 - 《论语》让我学会珍惜、懂得珍惜高二8班张素芳人生中或许有很多感叹时光易逝的句子但读来读去还是《论语》中那句“逝者如斯夫 - 40 - 不舍昼夜”最为经典。
年少的我在以前从来都未曾感觉时间过得太快然而现在时间想流水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回想四年前那个曾经拥有清纯背影的我也变了。
消失了消失在那林间的小路上消失在那梧桐树下消失在那落叶丛中。
但我想起以前我便会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不知孔子当时是何感想但我却因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所改变变得更加珍惜时间变得更有时间观念了。
有时间观念同时我又变的更细心一点从前忽略的亲情重新拾了回来。
说起来还应该感谢孔子无意之中我从《论语》中看到的一句话让我深深不能忘那是孔子所说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俱。
”这句话让我对亲情有了重新的重视。
从前的我在家总是一个任性的女孩母亲说一句就顶一句而现在我学会了品味品味母亲的话语欣赏母亲的作品。
在家我变得更懂事一些了更珍惜亲情了。
在亲情的滋润下我变的和善了在每件事每件物品中我学会了珍惜学会了爱我相信《论语》反而让我学会珍惜更多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生活的快乐。
- 41 - 在人生中或许会有很多书对你有影响但我认为《论语》值得一读。
孔子“仁”与“礼”的辨证关系高二9班钟学友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回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人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就是要达到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辨证关系。
按照儒家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的前提下和睦相处。
所以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辨证法。
- 42 - 用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说到底是毛泽东给我们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人生万象总是在矛盾中谋求调和与沟通而不是对立与分割。
有的人满口歌颂自然人生的美努力忘记一切缺陷与丑陋有的人却用显微镜来观察人生的斑点仿佛在世上只有虚伪残酷、麻木忘记了鸟歌虫鸣。
现代生活需要的不是对立我们更应该扩大胸襟和容人之量不要以狭隘的眼光去概括事物或者只一味的唱高调歌功颂德或者一味的唱反的反调挖疮疤。
应该真正跑到生活里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打量一番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美。
读《论语》后感高二8班邓苏红 - 43 - 《论语》讲述了孔子一生的经历一向以“仁”为思想核心主张统治者对人民“之以德齐之以礼。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且在教学实践中以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的教学精神。
以“知字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一直以来都流传着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国家。
在《论语》中感到做人的成功以克制自己尊重别人强调交友、环境对培养仁德的重要畅言勇于行仁、立志行人即能无恶以凸显仁是不假外求的自觉话不仁者的困顿。
而往往这些正是我们的困顿之处只要我们以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生活突然就觉得多了一份收获不到的尊重与赞扬。
读书即学习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个阶梯因为学习一步比一步更高《论语》则讲到教学与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如“有教无类”自行束以上生而知之者不愤不启予欲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学’孔子鼓励人学习持之以恒把握时光只要肯学就不怕没有成果。
既学之后要力求深入沉潜涵养文而文之学问变成自己的就会觉得乐在其中。
确实 - 44 - 如此在以后学的道路中持之以恒是最坚定的通道。
读《孔子》的几点感悟高二9班卢海龙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读他的有关书籍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孔子的一生虽坎坷但他的智慧最终落实为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和神奇。
它也意味着远方。
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读《孔子》书籍他不仅能让我们增长知识还能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 45 - “《论语》与人生”课题小结张青山一本《论语》一段人生一个社会把孔子的思想、修为和时代紧密地扭结了起来。
孔子是一个孤独的智者又是一个可悲的行者是一个人生经营的失败者又是一个立身处世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