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三条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

三条孔子的主要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
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
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
(《论语*学而》)。
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
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
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
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
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
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
在学习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二,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
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
”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三、全面教育。
即现在的“素质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
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在孔子看来,教育内容应广而全,不能约束在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广泛而全面地学习各种内容。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120422010005 何云霞 10级电子商务司马迁则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一、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以及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一)孔子学习观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政》)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3、孔子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荀子·法行》)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欲,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
4、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二)治学态度1、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意即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修己,践行道德;而今学习的人,是为了卖弄学问,沽名钓誉,给别人看的。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3、《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结合孔子谈谈你的学习观

结合孔子谈谈你的学习观在端正好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好学的人还要“敏于事慎于言”。
即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在事上敏感果决,在言上谨慎平实。
将事与言的表现纳入衡量好学者的范畴是孔子好学观的一大特色,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
我们习惯将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看成两个环节。
在孔子看来,这恰恰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一般而言,学习者往往容易从书到书,对待事情并不积极,甚至认为事情与学习无关,是学习之外或者学成之后的事,这是孔子反对的。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实践能力的锻造,要从对待事情上勘磨检验。
所谓“敏于事”是指对待事情果决明快。
现在社会的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学习与实践脱离,办事能力极低。
古人认为,学习的'效果与功夫反映在事情的应对与办理上。
《易经》云:“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
”就是指要抓住事情办理的尺度与火候,不要等,马上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敏于事的人也是一个有效率的人。
同时,孔子指出,一个不好学者必须慎于言。
儒家指出,人总是说道出来难,搞出来未必。
同时说道比较难泛泛,所以言语上慎重一些,就不能把话说小了。
朱熹说道,言常碍于有余,行常碍于严重不足。
即话难说道冒著,处事难于努力做到位。
而一个擅于自学的人,常常须要考虑到事泥泞,故需敏;言易出来,故需嘱。
慎于言,就不能不懂装懂,也不能固步自封。
如果语言上沾沾自喜,难自己构成表明,不能与时俱进。
从而难以把自学当做日常的功夫。
儒家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意即德性再低也必须在日常中不舍问学。
慎于言,建议一个擅于自学的人必须随时维持谦逊。
宋人存有句云,“辩道不如平气”,即为与其口沫横飞之争高下,不如心平气和,慎言和义。
二者可鉴武学之高下。
所以,学习一定与实践结合,要防止唯实践而功利;如求学只为事功,就很容易抛弃和忽略学习,一味在事功上求成。
孔子说敏于事,是指对事的反应要敏捷而非事功要强大。
同时,也要防止唯口头而轻实践。
孔子说慎于言,则指不能以言带行,言甚于行。
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

文史纵横丨浅析《论语》中的学习观张琴诗(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摘 要】 本文阐释了孔子《论语》中的学习观: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重道德实践的原则——行有余力,则有学文;时习总结的原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思结合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虚心向学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不知,是知也;终身学习的原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先立己再立人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键词】 孔子;《论语》;学习观后人常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这一句话可窥知其价值之大。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一生的言行及其思想,而孔子作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论语一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学习以及教育方面的思想,单是这个“学”字,出现的次数高达64次,而“好学”这个词出现了15次。
因此,在本书中关于学习和教育方面的讨论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当今时代,探讨论语中的学习观,对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教育、教学都非常重要。
本文试从《论语》一书入手,简要探讨其书中蕴含的学习原则,兼及论述对当代中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乐学原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的开篇就是“学而篇”,而开篇的第一句话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之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对于古人来说,确实如此。
因为古人对于学习,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喜爱,他们的读书并不以取得任何功名为目的,是一种脱离功利性目的的学习。
而且他们的学习不单单仅是指课本上的道德学问,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学习实践,他们的学至少包含了这两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学习与古人的学习已经有大大的不同了,并不是说今天的学习富含功利性目的,而是我们的学习已经被逼着向功利性目的进发。
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升学压力,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每一个阶段,但凡你考不上,没学上,家长们都会问:“考不上学,不读书,你能干什么呢?”为什么不上学,就没有出路呢?因为我们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成为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除了读书,一直读下去,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至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指导意义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之点是:一、立志于学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是孔子的人生总结。
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
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是立志于求道。
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点。
“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
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孔子的辉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
二、全面学习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二是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
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
他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学习知识使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
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孔子远足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的读书观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读书观点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孔子读书观点的总结: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非常重视好学、谦虚、诚恳的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学习的基础。
他教导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勤奋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也要愿意不断探索和学习。
他还教导学生要诲人不倦,即要有耐心、恒心和热情去教导他人,不厌其烦地传授知识。
3. 博学多才,由博返约。
孔子鼓励学生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便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学问。
同时,他也强调要由博返约,即通过广泛的学习,最终回归到简单、精炼的本质上。
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主张博学多才、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4.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应该相互结合,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进行思考和总结。
同时,他也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应该相互结合,学习的成果应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同时,他也强调要举一反三,即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引申出其他相关的知识点,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孔子的读书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实践和应用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注重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观点对于后世的教育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孔子的学习观

论孔子的学习观孔子学习观有两种,一种是正确地认识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终生学习;另一种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应试教育下的功利主义学习观。
第一种是理论上的: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这种观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对于自己人生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为自己学习的观点;另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学习理念。
从前者来看,孔子对于社会和人生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
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是各种竞争、变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并且学习。
他们往往非常有远见,也很珍惜时间,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热情与信念。
但是,这种对于学习的热情与信念是否可以转化成行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话,显然,他们是无法成功的。
所以,对于人生的态度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样才能算是对于人生负责,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人生的负责。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是一种态度。
或许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那就是小时候喜欢学习,长大后反而没有兴趣了,有时甚至讨厌学习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因为周围的环境影响了,因为当你的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的时候,你就无法很好地去学习。
比如,你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或者是出国深造,或者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等等,定位不准确,学习起来也没有动力。
所以,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学习都是重要的,我们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每天只睡5个小时的人就会发胖。
”而美国专家认为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新陈代谢会紊乱,吃进体内的食物难以被分解吸收,脂肪就会在腹部囤积。
睡眠不足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女性,她们的体重增加得更快,这是因为她们缺乏能让脂肪充分燃烧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
“睡眠不足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人们每晚需要至少7-8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容易产生疲劳、烦躁和抑郁,降低工作效率,增加心脏病风险。
”中国睡眠研究会会长、南方医科大学睡眠医学中心名誉主任张海波教授指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发表时间:2017-07-20T11:45:04.57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李亦峰
[导读]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湖南省娄底市第五中学417000
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至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指导意义
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
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之点是:
一、立志于学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是孔子的人生总结。
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
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是立志于求道。
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点。
“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
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孔子的辉煌。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
二、全面学习
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二是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
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
他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
学习知识使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
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孔子远足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
孔子全面学习,使之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全能型的孔子。
孔子办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政,有能力有决断,政绩斐然。
孔子晚年游历各国,生命力旺盛,即使在凄风苦雨的生命暮年,他编《诗经》,修《春秋》。
孔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和壮举,但由平凡走向了伟大,由平常走向了永恒,这应归功于孔子的学习。
三、终身学习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佰》)孔子认为: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学习要抓住时机,抓住时间,尽心尽力,紧追不舍,即使追赶上了,还要担心失去,还须殚精竭虑,乘胜前行,到了知行统一业已内化高度,还须不断地丰富和强化提升。
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学习心理力量,这是一种多么自觉的学习远见,故孔子学习永远在路上。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默默地存思所见所闻,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对于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孔子在学习上通五经贯六艺,但他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离自己立志于学的要求还差得远,这表现了孔子的学习胸襟,反映了孔子的学习追求。
他心中永远有学习的高处,永远有学习的远方,永远充满了学习激情。
孔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是因为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圣与仁”,“圣”是在追求自我超越,“仁”是想构建完美社会。
学习的价值导向决定了孔子的学习成就,也确定了孔子的生命情调。
四、重视方法
1.学而时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习”是学习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层次。
“学”指学知识,知识有书本知识、社会知识,为人处世的各种道理,“习”指的是实践练习。
“学”是第一步,“习”是第二步,“习”是“学”的内化与提升,是更重要的一步。
两步结合,良性上升,学习才会赏心怡情,令人高兴。
现在,我们的学习重学轻习,特别是学校教学,更是只学去习,学习的单向运动把学习糟蹋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
当我们在吟诵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为孔子而骄傲,为今人而羞颜。
2.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而不思那么就白学了,只思而不去学就会陷入迷惑,学离不开思,思离不开学,学思是水乳交融的。
当下学校教育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是要打开“思”的闸门,让“思”奔腾。
3.学行统一。
孔子崇尚学贵修身养德,学重行仁求道,强调的是学行统一(《论语·述而》)。
君子要降低生活物质享受,在言行上磨练自己,请益良教,走上正道,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从人的行动层面,精神层面,人生价值层面来说好学,这正是孔子的睿智和深通之处。
反思我们今天的学习,学归学,行归行,学行分割,叫人心痛不已。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学习者,是后世学习者的光辉榜样。
他的学习观理应成为我们学习行动的指南,然而,现实的学习状况堪忧。
我探讨孔子的学习观,其意在给今天的学习者提个醒,让学习回归本源,让学习重现本色,让过去的太阳照亮我们的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