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

合集下载

论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论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论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韩非子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和态度
一、认识孔子
1.概览孔子思想
韩非子认为,孔子致力于教化人,以避免将势利自私放大,提倡仁义
礼智信,建立在道德考量基础之上的政治体系。

他认为,孔子的思想
是一种关于道德的哲学,以仁爱的心态指导人们的行动,做出正确的
选择,帮助人们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

2.孔子的思想原则
韩非子认为,孔子的思想讲求仁义,赞扬礼乐,追求博大的智慧,关
注内心的情感。

他强调朝着高尚的境界去努力,不断追求人性的完善,而道德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核心原则。

此外,他认为,孔子思想也强
调“智者受用愚者之利,而愚者却不知觉",这一重要的原则。

二、态度评价
1.好评孔子思想
韩非子对孔子的思想十分赞赏,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有着非常深厚的文
化精神,展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做到“不可亵渎”,能够“预防败坏”。


述评价由此可见,韩非子肯定和支持孔子思想的深入细腻与广泛性。

2.反对孔子思想
但是,韩非子也指出,孔子的思想有局限性,即忽视了实用主义。

他认为孔子太过把重心放在道德理论建设上,注重“先行”,而忽略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孔子的思想应更为注重实用性,将其贴近社会实践。

总之,韩非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着穷其精髓和谬其外表的看法。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礼乐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礼乐在美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一种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对礼的理解强调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对于乐,孔子强调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熏陶作用。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研究和传承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美学思想,思想概述,地位,理解,乐,美,认识,当代价值观,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

他认为,在礼乐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准则。

孔子也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从而追求内在的美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品德的美,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虚荣和物质追求。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美、追求完善自我的指导。

2. 正文2.1 礼乐在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看来,礼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更是对人性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论孔子的礼乐思想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以《论语·八佾》为参照

论孔子的礼乐思想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以《论语·八佾》为参照
关键词 : 孔子 ; 礼 乐思想; 八佾; 素质教 育; 启示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O 0 9 — 3 5 8 3 ( 2 0 1 5 ) 一 0 0 9 4 — 0 4
Co n f u c i u s Mu s i c T h o u g h t a n d I t s Re v e l a t i o n f o r t h e Qu a l i t y ・ ・
o ie r n t a t i o n . a s o n e o f he t i mp o r t a n t Wa y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a e s he t t i c a b i l i t y nd a p e r s o n a l i t y c h a r m.
0r i e nt e a Ec I UCa t i 0 n
一 一




・ ‘
T a l n g” t h e An a l e c t s o f Co n f u c i u s , e i g h t Yi Ar t i c l e ”f o r Re f e r e n c e
c u s e s o n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 a d v o c a t i n g” h a r mo n i o u s b u t d i fe r e n t “c o n e 印t o f e d u c a t i o n , nd a he t h u ma ni s t i c v a l u e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
,内容为
孔子礼乐思想提出:“礼为万物之本,乐为天下之乐”,强调礼
仪和乐德的重要性。

孔子礼乐思想的现代意义是让人们重视道德标准、尊重道义,以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公共秩序。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孔子礼乐思想是一种以道德理想为核心
的传统文化,它从无形中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孔子礼乐思想给我
们的教育提供了指导,让人们更加关注道德和礼仪,有助于培养文明
教养。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讲,孔子礼乐思想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无论
是社交场合、家庭还是工作单位,孔子礼乐思想都能给人们树立友好、忠诚、礼貌的习惯。

同时,遵守此思想,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者,孔子礼乐思想也有助于个人发展。

孔子礼乐思想崇尚以“诚”去待人、以“信”为贯,特别是遵守“礼”的原则,让人们更
有恒心、更有责任,能真正理解并践行礼乐教育,才能成就自己。

总而言之,孔子礼乐思想既是我们道德文明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它对社
会秩序的保障,对个人发展的熏陶,都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
每个人以孔子礼乐思想为准则,践行礼仪乐德,社会文明程度就会不
断进步,社会运行就会更加和谐、秩序良好。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孔子对礼乐的评价

孔子对礼乐的评价

孔子对礼乐的评价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礼乐的评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尊重。

他认为,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是对孔子对礼乐的评价的一些详细解读:
首先,孔子认为礼乐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家庭、国家和天下。

而礼乐则是一种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的方式。

例如,参加宴会和礼仪活动时要讲究礼仪和规矩,不仅可以展示出个人素质和修养,还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交能力。

此外,孔子还认为,学习乐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和情感能力,让人更加聪明和感性。

其次,孔子认为礼乐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会逐渐丧失,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礼乐则可以借助形式和仪式来传承文化,让后人记住自己的历史和根源。

孔子认为,礼乐应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方式,让后代子孙知晓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而更加珍视和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孔子认为礼乐可以提高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

在古代社会中,礼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规范社会生活秩序和行为准则,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例如,王朝会举行一些礼仪活动,如祭
祀和祈福,这些仪式除了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之外,还可以加强大家的集体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综上所述,孔子认为礼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社会秩序和治理效率。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这些思想中汲取养分,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发展。

孔子乐教思想述评-精品文档

孔子乐教思想述评-精品文档

孔子乐教思想述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和礼乐教育家,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他人,其中的“乐”是诗、歌、舞、表演等的综合体。

孔子明确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教育宗旨。

孔子认为“乐”可以陶冶人和感化人,能包括和渗透到与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发展有关的各个方面。

孔子这种乐教思想具有现代的美育意义,郭沫若先生对其“乐”有最为精到的说明:“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的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

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

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乐作为中国古代典型的美育,既包括艺术教育,又包括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其他教育。

一、孔子乐教思想的基础1.对古代乐教的传承我国古代教育是以乐作为中心的。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称为古歌和古乐舞。

从原始社会至夏、商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云门》《咸池》《韶》《夏》《大?C》等。

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把礼和乐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等级化的礼乐制度,作为区分等级、调和矛盾、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手段。

《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周代的教育主要在“成均”中进行,由乐官之长大司乐负责。

礼乐教育的内容据《周礼?春官?大司乐》是:“以乐德教国子,中和?~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咸》《大磬》《大夏》《大?C》《大武》……”这些说明了我国古代以乐作为教育的中心。

春秋时期,学术下移,不少儒者兴办私学,其中以孔子最著名,他按照周代形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设课,体现了他对古代乐教的传承。

2.对“乐”的内涵的认识乐在儒家学说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孔子礼乐思想的认识以及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姓名:曹志华
学号:01
班级:101041C1
【摘要】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脉相承,而周礼集其大成。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个认识和判断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通过周公的制礼作乐,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最终得以定型和成熟。

【关键词】孔子礼乐思想儒家和谐社会
一、孔子的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曾修《》《》,订《》《》,序《》,撰《春秋》。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礼乐思想的集大成者。

但何为礼乐
二、礼乐思想
(一)礼乐思想的形成
礼乐,顾名思义是指和。

礼是规范体系,是典章制度;乐则是礼之内在精神的体现,它突显了礼与人之内在心灵秩序的关联。

时期,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开始制礼作乐,即。

周礼
作为各级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奠定了的基调。

创始人——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和,对后来历代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礼乐的发展
正因为西周礼乐文化是在夏、商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是长久孕育其间的生命力的勃发,所以尽管它如同宗教诫律一样,要求人们尊奉和恪守,却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它恰恰是对人们生活的赋型,给人们带来的恰是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秩序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乃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对礼乐本身的理智反省和意义理解反倒没有发生的可能了。

然而,先秦历史进入春秋之后,一场天崩地裂的巨变发生了,在这场巨变中,“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宗法人伦秩序的破坏和紊乱标志着通过礼制而建立起来的政制模式的解体,史籍上所说的“礼崩乐坏”的局面严重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三)孔子对礼乐思想的继承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礼乐文化情有独钟,先秦儒家之所以能够对“三代”,尤其是对周公之“制礼作乐”进行系统的理智审查和深度的意义阐释,根本的动力就在于他们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已经是“礼崩乐坏”了,礼乐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都成了昔日的记忆,正是在对昔日礼乐文化的追忆和思考的过程中,礼乐文化的精神性价值和意义向人们呈现了出来。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恰是礼乐规范秩序的被破坏而催生了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思想时代——“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

先秦诸子都是通过对崩溃了的礼乐秩序进行反省和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所谓“百家争鸣”则是根源于他们对传统礼乐秩序之精神实质与社会功能的不同判断而已。

(四)孔子对礼乐思想的发扬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生活于礼崩乐坏时代的孔子的确没有另外制作新的礼乐,他无意于提出一套新的制度体系的规范性构想。

在他看来,制礼作乐是圣人之事,而他自己从不敢以圣人自居。

但他绝不是泥古不化者,他是思想家,是哲人,他提出:
1.“三代”的基本视角和立场恰恰标志着儒家政治哲学的诞生
2.“君子”对历史职责有道义担当
尽管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难以对“三代”文明描述得具体而细致了,但他远比今人更有把握地认为,礼乐文化是“三代”所共同拥有的。

主要把握为礼乐文化的定型与成熟,而周公的“制礼作乐”正是礼乐文化走向高度自觉的标志。

孔子之所以“好古”,是期望在追忆“礼乐文化”历史的过程中揭示现实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同时呈现一种历史自觉意识和民族精神的理性根基,进而凸显现实政治实践方案的“历史”正当性根源。

孔子作为政治哲学家,尤为重视教育问题。

在他看来,学习或道德修养应当从了解古代典章制度、礼乐思想是一个开始。

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性经典文献和实践礼制才可能成为“仁人”。

(五)礼乐思想的根本目的
孔子之所以高度赞颂周公的“制礼作乐”,根本目的在于开示社会政治秩序重建的精神方向,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真实的知识考古,是不在孔子的视野之内的。

三、礼乐思想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个崇高理想的感召和引领下,艰难地转化和克服恶的诱惑,朝着善的方向努力前行。

当今,很多学者认为恶是推动历史车轮的有力杠杆。

然而,善的理念与追求却又总是在不断地矫正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

在先秦儒家所要建立的和谐的礼制秩序包括两个层面:
1.外在的规范秩序
2.内在的精神秩序
两者是直接相关的,内在的精神秩序为外在的规范秩序结构提供了人性依据。

先秦儒家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礼乐思想的维系,孔子曰:“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怀揣着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孔子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发扬,希望人们能够和谐的生活。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延伸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和谐社会。

《礼记》说:人之所以为人,礼义也。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儒家认为,人是通过礼来自别于禽兽的。

《礼记》说:礼也者,理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就是符合道理的行为规范。

礼的精神所要体现的是一种不能移易的道理,只有固守住礼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文明时代的人。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对人们高度理性化秩序的规范,也是高度人性化的人文关怀。

礼乐思想主要体现的事和谐的秩序,无论是规范上还是精神上。

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需要这两点,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就要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提倡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宽容谦和。

形成和谐社会,就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礼乐不单单是改善人性,也是对政治的促进,当人民生活幸福,精神生活不再空虚时,全民的精神面貌也就得以提升,这当然就有益于政治的发展。

和谐的生活,和谐的政治,礼乐思想得到升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参考文献
[1]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