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自古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孔子在周公引德入礼的基础之上,赋予礼乐文化以“仁”的内涵与本义,使得中国的礼乐文化由虚幻的鬼神世界回归到人文关怀。

在儒家看来,礼用来区别人伦差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乐用来和合情感,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虽然礼、乐有别,但两者同时又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只有礼、乐并举,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

其所倡导的“礼乐并举”、“移风易俗”的道德理念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礼”与“乐”的原初意蕴关于“礼”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礼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及生活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礼字繁写为“禮”,甲骨文中出现的“豊”从字形上看就是指祭祀用的器物。

《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段玉裁注:“履也。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

引假借之法。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故礼字从示,豊,行礼之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履是足之所依,而礼就是人之所依,依礼而行祭神才能得到的赐福与保佑。

王国维将其释之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从礼的字形来看,礼的起源与祭祀行为息息相关,他说:“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豊字的。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

《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

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同上)“乐”字从字源来看,要先于“礼”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说文解字》将“乐”释为:“五聲八音緫名。

象鼓鞞。

木,虡也。

”说“乐”是五声八音的总称,“乐”字繁写为“樂”,如木架之上悬铃置鼓,而铃鼓正是古时祭祀常用到的乐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1. 引言1.1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礼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了礼仪、仪式和规范行为的重要性。

在社会治理中,儒家礼的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培养道德修养、指导领导者治国理政,促进社会稳定。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应有之礼,提倡社会成员遵守礼法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礼的思想还规范了人际交往方式,强调尊重和谦逊之道,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儒家礼的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对于领导者而言,儒家礼的思想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领导者可以通过遵循礼法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榜样,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最终,儒家礼的思想通过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 正文2.1 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在儒家传统中,礼被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通过礼仪规范和仪式令人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儒家经典中提到的“礼义廉耻”等观念,强调了个人行为应当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

儒家礼的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和责任,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能够避免冲突和纷争,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礼仪之中蕴含着尊重和谦逊的精神,能够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相互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儒家礼的思想还注重个人内在修养和品德的提升,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只有通过个人修养的不断完善,才能够构建一个道德高尚、秩序井然的社会。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倡导尊重、规范和修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先秦时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至今。

2.2 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规范儒家礼的思想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规范非常重要。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是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

在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礼乐合一的观念贯穿于各个领域,既是一种审美理念,也是一种道德观念。

本文将对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并阐述其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儒家礼乐合一的内涵儒家强调礼乐合一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礼乐合一是指礼和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经典中,礼乐往往并列出现,强调“礼乐”二者的统一。

其次,礼乐合一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

在儒家看来,音乐和舞蹈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表现出儒家所提倡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再次,礼乐合一也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审美和道德功能的统一。

儒家认为,音乐和舞蹈不仅有审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美的享受来感化人心,陶冶情操。

二、儒家礼乐合一的历史渊源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乐记》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礼乐的记载,儒家始终把礼乐视为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中,也有着对礼乐合一观念的阐述和强调。

在汉代儒家学者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对礼乐合一观念的深入探讨。

儒家礼乐合一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三、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审美、道德和教化等方面。

首先,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

儒家经典中对于音乐的表述多以“乐”来表示,并认为乐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感化人心的艺术形式。

其次,儒家强调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结合。

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伦关系、道德规范,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表现。

最后,儒家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教化的功能,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来感化人心,教育人民,培养美好的品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先秦时期,礼在中国社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儒家思想对礼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本文将从儒家礼的思想内涵、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儒家礼的思想内涵包括了对礼的定义、内容和价值观念等。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中的“耳顺”一词便是指对礼的理解和遵循。

儒家认为礼是一种秩序和规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尊重和和谐相处的方式。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和规范,人们才能实现个体的自我修养,社会才能实现稳定有序的状态。

儒家礼的思想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家族的伦理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通过礼来维护这种秩序。

在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礼仪制度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儒家对礼的规范和制度化,使其成为了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礼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通过规范和规则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也强调了仁爱之道,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使社会成为一个充满关爱和和谐的地方。

儒家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儒家礼的思想依然对今天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儒家提倡以德治国,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

在当代社会,政府和领导者也应该注重道德和品德修养,通过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来影响他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儒家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也应该重视家庭的作用和意义,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先秦儒家思想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先秦儒家耻感思想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性的道德价值观。

其本身蕴涵着丰厚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体现了高尚的境界和宏远的意旨,其理论和思想精华直至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利于树立科学的荣辱标准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时期,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逐利性特征,使个人主义和法制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思潮也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在市场经济逐利性理念的驱使下,对利益的追求日益合法化、公开化,出现义利选择方面的价值错位,致使人们耻荣评价标准越来越偏重于客观外在的情势,即荀子所说的势荣,而弱化了义在耻荣评价中的决定性地位。

社会上一度出现以功利成败论英雄的价值评价倾向。

先秦儒家以仁、义标准的耻荣评价思想,客观地把握了耻与荣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荣辱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利于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先秦儒家所提倡的耻感是人们养成和增进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表现了人们对恶的憎恶和对善的敬重,它是人们为善祛恶的内在精神动力。

这种动力源于行为主体求荣避辱,维护人格尊严的价值取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耻感体现了行为主体对善的高度自觉。

个体一旦建立了耻感意识,就会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进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

这是人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

同时耻感还是人们灵魂深处的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防线,一旦人们的耻感防线崩溃、耻感意识消解,就会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因此,耻感作为个体的基本道德自觉,既是促成人们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又是形成个体道德意志的认识基础和情感因素。

因此,先秦儒家的耻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培养优秀道德品质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启示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启示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启示社会公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总体上成效明显的同时,也存在在教育价值导向上急功近利,在教育内容上重政治意识形态化轻日常生活化,在教育方法上重课堂灌输轻实践养成教育等明显偏误,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德教育效果欠佳,大学生公德素养不足、公德意识淡薄。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重视道德教化,重视自我修养与外在规范相结合、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相统一、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互补互动等,能为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提供有益借鉴和积极启示。

一.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创新当代大学生公德教育内容的启示“社会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与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既有本质性差别,更有互通互补之处。

尤其是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既重视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教育,又重视规范人外在的言行,重视人的情感化审美教育,同时也提倡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作用。

这对于科学确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借鉴意义。

1、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礼’包含礼义和礼仪两层含义,其内容既指人内在的高尚道德情操又指外在的行为礼仪规范。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既重视人内在德性的培养,又重视培养人外在的行为礼仪。

一方面,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强调内在德性的培养,在培养人内在德性的过程中,儒家设计了一整套德目,如仁、义、礼、智、孝、悌、恭、宽、信、敏、惠等,强调人的精神性、理想性,注重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人格,成就了无数的圣人、君子。

当前我国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为根本导向的应试教育仍未完成向现代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型,因而普遍存在着重技能知识教育,轻人文道德教育(包括公德教育)的倾向,致使我们培养出了大量人格不健全的人。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倡导仁爱、义理、礼仪等道德原则,并强调君子行为规范。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道德沦丧、个人利益至上等。

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注重培养人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正视家庭和社会关系,重视人的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人文关怀的价值观。

其次,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对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家长、敬重长辈,注重家庭中的孝道,提倡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问题在社会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提供了解决家庭问题的有效途径。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礼仪、道德规范和正义,对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也被运用到组织管理和社会治理中,通过恪守道德规范和实践义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再次,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对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个人的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中,儒家思想对于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也被应用于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中,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对于企业和领导者的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君子之道,追求道德和行为的高尚水平。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于企业道德和领导者的修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强调诚信、正直、公正和负责任的经营行为,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体现在人文关怀、家庭和社会秩序建设、教育发展以及企业和领导者的修养等方面。

论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论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论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一、儒学思想的概述儒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的核心是以仁爱、礼义、忠信、廉洁作为行为准则,并将人类社会和政治利益相融合。

儒学经典《四书五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经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

二、儒学思想与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儒学思想依旧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其核心价值包括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和谐。

1、文化传承儒学思想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人们能够深入理解儒学精髓并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就会对文化的传承有所帮助。

此外,通过儒学思想,年轻人能够理解祖先的智慧,掌握社会价值,并通过制度、规章制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滋润文化底蕴。

2、社会和谐在现代社会,社会和谐是对一个人是否符合社会的标准进行信仰,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儒学思想会带来人们任志而好,不择手段为了补充一己之力而进行不道德行为的问题。

它始终坚持“以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和谐。

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儒学思想提倡道德和正义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整合,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追求其自己的幸福。

3、培养道德品质儒学思想强调三个基本状态:心、礼、知。

此外,它也提出了良好的实践和价值体系。

在现代社会,儒学思想因此能够培养有着高道德品质的人并降低社会上的道德风险。

4、安定社会儒学思想提倡的伦理品质可以使人们更加安全,特别是在渴求安全感的现代社会。

同时,由于构建了和谐的社会,政治改革也可以提高权力的分配证明,从而减少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并保护弱势群体和身体较差的人。

5、提升社会文化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在商业场所看到独立自主、自律、胜者不骄、弱者不屈等儒学理念的体现。

这些底层儒学理念表现了道德的重要性,促进了伦理品质的扩展,提升了社会文化素养并最终推动社会进步。

三、结论总之,儒学思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核心价值依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品质、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和文化素养等价值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根基,并为现代文化建立美好的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作为其政治伦理学的一个因素而存在的。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学可以用“礼乐”学说来概括,礼与乐是它的政治伦理学的两个关键词。

同样,礼与乐也是它的美学的两个关键词。

一、礼乐皆文——以人为本
儒家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人文的中心是什么?是德。

德是社会的主宰。

德的外在化、制度化、标准化、或者说审美化就是礼,因而尊礼的实质就是尊德。

礼乐的初步建构是在周代,但礼乐的完善,特别是将它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结构,那是先秦儒家的功劳。

首先,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强调礼乐的建立即是“文”的建立,“文”是从外在的修饰进而到内在的修养,后来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孔子提出要“文之以礼乐”,这礼乐自然就是文的了,那么,凭什么说明这礼乐是文的呢?孔子引进“仁”这一概念,将它作为礼与乐的灵魂。

仁又是什么呢?仁在孔子那里也是有多种解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堪称仁之本质的是“爱”。

众所周知,孔子的爱是建立在血亲关系基础之上的,但孔子的爱论从本质上来说是超越了血亲关系而达及普遍人性论的高度。

这种爱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爱的内涵与方式有所分别,父爱子与子爱父,虽都名之爱,实际上爱的内容及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叫爱有差等,其二,这种爱是普遍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就是以这样一种爱作为礼乐的灵魂的。

二、礼乐并施——德美同治
在周代礼乐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乐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礼,缺乏独立性,在先秦儒家,一方面仍然明确礼乐二者是密切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两者是有不同功能的的,它们的功能是在相对中实现互补的。

孔子曾分别谈到礼的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与乐的和同社会人心的功能。

荀子将音乐的功能归结为一个字“和”。

这“和”体现在许多方面:“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荀子将乐与礼联系起来,说明它们各自不同功能,他说:“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乐的主要功能是“和”。

它通过
情感上交流,实现人际关系之和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

礼与乐就这样分别从“合同”与“别异”两个方面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这样,治国就应有三种方式: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美治国。

在以美治国中,要充分发挥美在和同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重视乐的和同人心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以美治国的体现。

三、礼乐彬彬——和美世界
先秦儒家虽然看重礼乐两者在功能在区分,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两者的融会。

这种融会,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阐述。

孔子主要从君子人格角度来谈的,他有一句名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这个序列里,礼与乐分别排在二、三位。

作为第一的诗,其实也属于广义的乐,但是,诗侧重于文字表达,而乐则侧重于乐音表达。

于是,就成就了这样一个序列:情(近理)——理(含情)——情(融理)这样一个序列透露的信息是不是这样:孔子将人格的完善归之于情与理的融会,这种统一的最高程度是理在情中,理在情中的,即是乐的境界。

荀子从美善相乐的角度来谈礼乐的统一。

荀子的这些思想,在公孙尼子的《乐记》说得很具体,很透彻。

众所周知,“和”是儒家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共同的哲学的追求,关于和,儒家有很多的论述,难以备述,其中关键处是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是“和”而不是“同”。

和是多样统一,同是同一反复。

和的统一是化合,是“如羹”,化而为一,是质的变化,是创造新的事物,而不是综合、混合,堆积,量的增加。

儒家的推崇的乐的境界,就是这样一种化境。

众所周知,《乐记》与《易传》同属儒家思想体系,这一事实说明,儒家的社会理想就是礼乐彬彬,它的实现,则是一个和美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先秦儒家的礼乐思想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人类奋斗的目标。

儒家的“礼者天地之序”说,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遵循,这里,特别值得当今人类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天地最为重要的序,是不能违背的。

儒家的“乐者天地之和”描绘的就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美好图景。

虽然《乐记》是将“乐者天地之和”与“礼者天地之序”并列,实际上这里有一种逻辑关系,就是:天地之和来自天地之序,也就是说,只有尊重和遵循天地之序,才能实现天地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