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作为其政治伦理学的一个因素而存在的。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学可以用“礼乐”学说来概括,礼与乐是它的政治伦理学的两个关键词。同样,礼与乐也是它的美学的两个关键词。

一、礼乐皆文——以人为本

儒家礼乐思想源远流长。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人文的中心是什么?是德。德是社会的主宰。德的外在化、制度化、标准化、或者说审美化就是礼,因而尊礼的实质就是尊德。

礼乐的初步建构是在周代,但礼乐的完善,特别是将它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结构,那是先秦儒家的功劳。首先,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强调礼乐的建立即是“文”的建立,“文”是从外在的修饰进而到内在的修养,后来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孔子提出要“文之以礼乐”,这礼乐自然就是文的了,那么,凭什么说明这礼乐是文的呢?孔子引进“仁”这一概念,将它作为礼与乐的灵魂。仁又是什么呢?仁在孔子那里也是有多种解释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堪称仁之本质的是“爱”。众所周知,孔子的爱是建立在血亲关系基础之上的,但孔子的爱论从本质上来说是超越了血亲关系而达及普遍人性论的高度。这种爱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爱的内涵与方式有所分别,父爱子与子爱父,虽都名之爱,实际上爱的内容及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叫爱有差等,其二,这种爱是普遍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就是以这样一种爱作为礼乐的灵魂的。

二、礼乐并施——德美同治

在周代礼乐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乐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礼,缺乏独立性,在先秦儒家,一方面仍然明确礼乐二者是密切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又强调这两者是有不同功能的的,它们的功能是在相对中实现互补的。

孔子曾分别谈到礼的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与乐的和同社会人心的功能。

荀子将音乐的功能归结为一个字“和”。这“和”体现在许多方面:“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荀子将乐与礼联系起来,说明它们各自不同功能,他说:“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乐的主要功能是“和”。它通过

情感上交流,实现人际关系之和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礼与乐就这样分别从“合同”与“别异”两个方面成为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这样,治国就应有三种方式: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美治国。在以美治国中,要充分发挥美在和同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重视乐的和同人心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以美治国的体现。

三、礼乐彬彬——和美世界

先秦儒家虽然看重礼乐两者在功能在区分,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两者的融会。这种融会,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阐述。

孔子主要从君子人格角度来谈的,他有一句名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这个序列里,礼与乐分别排在二、三位。作为第一的诗,其实也属于广义的乐,但是,诗侧重于文字表达,而乐则侧重于乐音表达。于是,就成就了这样一个序列:情(近理)——理(含情)——情(融理)这样一个序列透露的信息是不是这样:孔子将人格的完善归之于情与理的融会,这种统一的最高程度是理在情中,理在情中的,即是乐的境界。

荀子从美善相乐的角度来谈礼乐的统一。荀子的这些思想,在公孙尼子的《乐记》说得很具体,很透彻。

众所周知,“和”是儒家关于社会、关于人生共同的哲学的追求,关于和,儒家有很多的论述,难以备述,其中关键处是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是“和”而不是“同”。和是多样统一,同是同一反复。和的统一是化合,是“如羹”,化而为一,是质的变化,是创造新的事物,而不是综合、混合,堆积,量的增加。儒家的推崇的乐的境界,就是这样一种化境。

众所周知,《乐记》与《易传》同属儒家思想体系,这一事实说明,儒家的社会理想就是礼乐彬彬,它的实现,则是一个和美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先秦儒家的礼乐思想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是人类奋斗的目标。儒家的“礼者天地之序”说,包含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遵循,这里,特别值得当今人类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天地最为重要的序,是不能违背的。儒家的“乐者天地之和”描绘的就是人类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美好图景。虽然《乐记》是将“乐者天地之和”与“礼者天地之序”并列,实际上这里有一种逻辑关系,就是:天地之和来自天地之序,也就是说,只有尊重和遵循天地之序,才能实现天地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