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从《论语·八佾》篇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关 键 词 :八 佾 》礼 ; ; 乐观 《 ; 乐 礼
中图分类号 :21 B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9 9 2 1 )2 0 4 — 4 1 7 —1 9 (0 1 1 - 0 9 0 作者简介 : 阳繁 华 ( 9 7 , 1 8 一) 苗族 , 南 邵 阳 人 , 南 大 学 ( 庆 北碚 4 0 1 ) 学 院 2 1 湖 西 重 0 75 文 0 0级 中 国 - + b L文学 在 读 研 究 生 。 -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 各诸 侯 国都 在努 力 变 法 . 找 强 国 寻 之路 。 增强 综合 国力 , 以御 他 国之狼 子 野心 。 时候 的 这 诸 侯都 在 觊觎 着天 子宝 座 , 蠢欲 动 。 蠢 称霸 于世 。 当时 的礼仪 制 度 已经成 为 限制他 们扩 张 的严重 障碍 时 此
第 三篇《 八佾 》 。从篇 名 《 佾 》 以分 析 出 以下 信 息 : 八 可
佾 , 也 。古 代人 奏乐 舞蹈 , 列 以八个 人 为一行 , 一 行 这 叫一 佾 。 佾就 是八 行 , 八 八八 六 十 四人 , 这是 只有 天子 才 能享用 的待遇 据 《 白虎通 ・ 乐篇 》 载 :天 子八 礼 记 “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1 第1期 0 年 2 1
Ju a o C ogi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i csE i n N . 0 1 or l f hnq gU i rt o c ne ad Tc nl ySca S e e di ) n n v sy e o lc n t o o 1 2 1 2
、
礼
( ) 礼 崩乐 坏 ” 一 “
的周 天子 已经形 同虚设 、 名存 实亡 。周 礼也 必将 要 予 以打破 。 以废 除 。 六 章 . 氏旅 于泰 山 。 谓冉 有 予 第 季 子
八佾第三读后感800字

八佾第三读后感800字《八佾第三》是孔子谈论礼乐之治的重要篇章之一。
在春秋时期,礼乐之治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礼乐之治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甚至出现了破坏礼乐制度的现象。
在《八佾第三》中,孔子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他认为,礼乐之治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制度,如果破坏了它,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他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是说,如果礼乐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那么刑罚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认为,在一个封建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等级地位行事,不可越位。
否则,就会破坏整个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读完《八佾第三》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礼乐之治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封建等级制度的坚持。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孔子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艰难的处境。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争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而孔子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致力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我认为,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实践精神。
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更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他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教育弟子们的方式,推广自己的思想主张,以期能够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八佾第三》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要重视礼乐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封建等级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礼乐制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传承这一制度,以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和观念层出不穷,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跟从和随波逐流。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八佾第三》是孔子谈论礼乐之治的重要篇章之一。
论孔子的礼乐思想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以《论语·八佾》为参照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O 0 9 — 3 5 8 3 ( 2 0 1 5 ) 一 0 0 9 4 — 0 4
Co n f u c i u s Mu s i c T h o u g h t a n d I t s Re v e l a t i o n f o r t h e Qu a l i t y ・ ・
o ie r n t a t i o n . a s o n e o f he t i mp o r t a n t Wa y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a e s he t t i c a b i l i t y nd a p e r s o n a l i t y c h a r m.
0r i e nt e a Ec I UCa t i 0 n
一 一
●
・
’
'
・ ‘
T a l n g” t h e An a l e c t s o f Co n f u c i u s , e i g h t Yi Ar t i c l e ”f o r Re f e r e n c e
c u s e s o n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e x i s t e n c e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 a d v o c a t i n g” h a r mo n i o u s b u t d i fe r e n t “c o n e 印t o f e d u c a t i o n , nd a he t h u ma ni s t i c v a l u e
论语八佾读后感

论语八佾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八佾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对话记录。
这篇对话内容丰富,言简意赅,给人以深刻启示。
读完《论语八佾》,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首先,我被孔子的言行所感动。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君子的风范,不贪图安逸,不追求物质享受,做事勤勉,言行谨慎,追求道德修养。
这种高尚的品质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做人处世的真谛在于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其次,我被子路的提问所启发。
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这段对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成为士人,首先要有耻辱之心,要有自尊自爱的品质,要做到不负君命,不负社会的期望。
这种高尚的品质是成为士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做人处世的根本准则。
最后,我被孔子的教育理念所感染。
孔子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教育的理念,教育应该是淡泊而不浮躁,简单而不简陋,温和而不苛刻。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感启迪,也让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而不是追求功利和虚荣。
通过阅读《论语八佾》,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人处世的道理,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将努力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耻辱之心,做一个有自尊自爱的人;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做一个温和而不苛刻的教育者。
愿我们都能在《论语八佾》的启迪下,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情怀的人。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论语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这一章主要谈论礼乐,夹杂修身的理念与治国的政治主张。
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护礼制的问题,涉及到礼制内的礼节等各种礼仪细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儒家对待礼制的态度。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谈到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时说,“他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六十四人的队伍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破坏礼制规矩的事都能做的出来,那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后也找乐工唱《诗经·周颂》中的《雍》这篇诗。
孔子就评论说:“这篇诗中说,‘诸侯作为助祭待在庄严肃穆站立的主祭旁边’,按照这样的标准,《雍》诗怎么能用在三家的庙堂上呢?孔子还说:“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会遵守礼制呢?一个人连仁德都没有,他怎么能合理使用音乐呢?”(在孔子眼中,礼制就是仁,大于一切,破坏礼制,就是破坏一直以来形成的以天子为尊的好的规范。
敢于破坏礼制,也就形同敢于谋逆,是不仁的表现,孔子对此是大为气愤)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学生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这个问题老有意义了,办仪式的话,就是与其奢侈过度,不如勤俭节约;办丧事的话,就是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说:“周边落后的夷狄虽然有君主,但没有礼制,其实还不如中原地区诸国没有君主呢!”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
孔子知道了就对学生冉有说:“你怎么不去劝劝他别去啊?”冉有回答说:“不行啊,劝不动。
”孔子就感慨地说:“哎,难道泰山上的神仙还没有林放懂得礼仪吗?”(也就是说,礼仪并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表面上符合礼仪,内心毫不在意,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从《论语·八佾》篇中看孔子的礼乐主张

15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蒋梦妃《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的儒家经典,全书共20篇492章,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教育观念、个人修养等。
其中第三篇《八佾》主要从礼乐之道来分析,“据《白虎通·礼乐篇》记载:‘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1]古代只有天之骄子方可享受八佾待遇,八行八列为六十四人,共同奏乐舞蹈于庭院,可以看出天子、诸公和诸侯在舞夏的佾数上有严格的规定,而《八佾》篇中不仅仅是佾数的秩序,整个古代社会都可以发现渗透到各个方面的礼乐规范,每个平民百姓都应该遵守制度规范,包括血缘关系、等级制度、祭祀形式等,都是孔子对社会秩序的坚守,对基本礼仪的恪守,对国泰民安、社会安定和谐的憧憬。
一、《八佾》篇中礼乐制度的现象西周时期,原来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逐渐被打破,随着宗族政治的日趋解体,传统的礼乐制度也难以继续维持,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混战现象不断出现,天子依赖各诸侯的扶持维持着大一统的表象,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犯上、僭越礼乐的现象。
例如,书中第一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只是鲁国的世卿,其有大功,诸侯才能赐他女乐,而且总共最多只能赐四佾。
”[2]本是四佾待遇,却用八佾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是对天子之礼明目张胆的僭越,置王室于不顾。
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置天子威严于何处。
第六章:“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氏不顾劝阻仍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数。
第二十一章:“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八佾第三读后感

八佾第三读后感
这一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子对于“礼”的执着。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哇塞,在庭院里表演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舞,这在孔子眼里就像是有人在超级严肃的游戏里公然破坏规则,而且是最最基础的大规则。
这让我感觉孔子像是一个特别较真的裁判,眼睛里容不得一点儿沙子。
不过这也能看出来,“礼”在那个时候的重要性,那可不只是简单的舞蹈规模大小的事儿,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像现在交通规则里的红灯停绿灯行一样,要是乱了,那整个社会就可能像堵车一样乱成一团糟。
还有关于祭祀的那些事儿。
孔子对待祭祀那是相当的虔诚,他觉得祭祀就得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办,要诚心诚意。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过年,有些传统的家庭会严格按照习俗准备各种东西,从打扫屋子到贴春联,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那是对传统和祖先的敬重。
从这里能感觉到,孔子觉得祭祀不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人们表达对天地、对祖先感恩和敬畏的方式。
要是随随便便对待祭祀,就好像是对自己的根源都不尊重,那这个人在道德上就好像缺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但是呢,读着读着我也有自己的小想法。
孔子那时候的“礼”虽然非常的完备和严格,可感觉有点像给人穿上了一套特别紧身的衣服,有时候可能会束缚住人的一些自然的想法和行为。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大家都强调平等自由,要是还完全按照古代那种等级分明的“礼”,可能就不太合适了。
不过呢,这并不代表“礼”就完全没用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文明礼仪、社交礼仪也是从古代的“礼”演变过来的。
我们把那些等级森严的部分去掉,留下那些尊重他人、尊重传统、注重和谐的精华部分,就像从一个大宝藏里挑出最闪亮的宝石一样。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

论语八佾篇读后感《论语·八佾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我对于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古代中国,礼乐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人对于这些规矩越来越忽视。
孔子在《八佾篇》中强调了礼乐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循这些规矩,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应忘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其次,我被孔子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所触动。
在《八佾篇》中,孔子批评了一些人对于礼乐制度的无知和轻视,认为这些人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于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他的这些言论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的行为,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对于社会公德的缺乏等。
我认为,现代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
在阅读《论语·八佾篇》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过时的,而是具有永恒的价值。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人性是永恒的,人类对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的追求也是永恒的。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其次,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因袭,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
只有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在总结我的读后感时,我认为《论语·八佾篇》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和对于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孔子的思想精髓,也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摘要:通过对《八佾》篇部分文献进行分析,从审美规范、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孔子的礼乐思想进行诠释。
关键词:《八佾》礼制礼乐
先秦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为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和谐统治,周公旦制礼作乐,成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以及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统治者常用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的统治目的,因此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而孔子则是周礼最伟大的拥护者之一。
作为教育家,他拥护制礼作乐的礼乐思想,常以音乐培养学生,强调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提出自己的主张。
其思想受礼的制约,为政治服务,主张恢复周礼,重返周王政治权威下的社会秩序。
《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思想的伟大作品,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反映出他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音乐应当受礼制的约束,为政治服务,并且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作用。
其中《八佾》篇对孔子的礼乐思想有较为全面的展示,是其整体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缩影,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礼乐思想与周公的礼乐思想有所不同,他将礼乐施用的对象扩充为全体社会成员,并且在传统礼乐的影响下,把周公宣传的外在伦理关系内化为普通民众的道德自省与“克己复礼”的主体自觉。
下面本文将从审美规范,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其礼乐思想进行诠释。
一、审美规范: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表达了对季氏享用礼乐规格僭越的强烈不满。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权利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除八佾制外,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享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八佾”是古代的一种礼乐用舞,一佾八人,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
《白虎通·礼乐篇》提到:“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所以别尊卑。
”①按照礼乐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这个级别的乐舞。
在礼乐制度中不同的级别享用不同规模的乐舞。
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
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属于大夫级别却使用了天子级别的规模,孔子认为此行为属于僭越,是不可宽恕的。
由此可见,“佾”的数量代表的是礼仪规范,社会的尊卑等级秩序正是通过“佾”这套礼仪得以体现。
礼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社会秩序,从而划分不同等级来规范社会。
《通志·乐略》中提到,先秦时期“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由此可见礼与乐之间紧密的关系。
《论语·季氏》中记载“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
一个国家的大型活动在“制礼”的同时必须“作乐”,进行与国家机构规模匹配的乐舞。
对于统治者来说,礼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旺,因为“乐以象政”,也只有礼乐相和,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中
国古代礼乐制度控制了中国几千年来的音乐格局。
它在制定初期的确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权,但随着东周王权的衰落,周天子只能依靠诸侯的支持。
而诸侯的强大同时对天子的地位也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再加上僵化的礼乐制度并不是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不能控制诸侯对其他音乐的追求以及对礼制的藐视,“礼崩乐坏”的时代逐渐到来。
二、审美态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音乐审美的准则之一。
孔子的礼制思想是以礼为核心,强调人的情感培养,将情感体验作为存在感的基础和本源。
在礼乐制度下,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还要受到理智的节制,不可过于放纵、任其泛滥,要讲究适度、平和。
除了《八佾》中贯穿孔子的音乐审美思想,《关雎》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表达也强调了孔子倡导的“中和之美”,其情绪愉快而不放纵,悲哀而不悲痛,情感的表达才恰到好处。
这样“中和”的音乐审美才符合孔子“以情为本”的复礼之道。
孔子十分尊崇“礼制”,他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礼制。
其礼乐思想不仅强调个体内心世界的反省,还强调对性格情感的引导,除了要求音乐中情感的表达要有节制,不可放纵欲望,还在音乐审美上第一次区分了内容美和形式美,要求两者要达到完美统一。
孔子讲“中和”强调事物对立双方要保持平衡的状态,即“礼之用,和为贵”,是“礼”中尊卑等级关系的“和”。
他主张情感在“乐”中的表现应当是适度和有节制的,“郑声”在孔子的审美标准下是“无节制的”,所以被斥为“淫”声,因此他深“恶郑声以乱雅乐”。
三、审美理想:“尽善尽美”
《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孔子认为《韶》与《武》就乐舞表现形式来讲都是美的,音乐都是符合美感的。
但在内容上,《韶》乐舞表现舜以德治理天下,以禅让选举王,符合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而《武》乐舞表现的是周武王讨伐商纣得天下的内容,尽管是正义之战,但由于运用了武力不符合孔子的道德审美。
所以孔说《韶》“尽善”《武》“未尽善”。
“美”与“善”相比,孔子认为善是根本,是内容,也是审美价值的基本标准。
由此可见,孔子眼中的音乐不是单纯的艺术,而是被赋予了政治伦理内容的表现形式。
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除在《八佾》篇中有体现,在《雍也》也有提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两条语录表明,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是粗鄙的,而“文胜质”则“史”,是虚浮,华而不实的。
只有“文质彬彬”,相配得当,相得益彰,这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达到维护礼制的目的。
这一观点是他对艺术美的追求,也是孔子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
《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
和则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②孔子对音乐的理念也如此,认为音乐应当“乐者天地之和”,保持和谐高尚的境界。
根据《论语·八佾》中,可看出孔子的基本礼乐思想。
孔子坚定不移的维护周礼,是希望通过“克己复礼”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
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下依然坚持周公礼制,认为礼的本质是“仁”。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礼乐本是一体,本质内容相同,“立于礼,成于乐”,并将礼升华为乐,认为乐是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其核心内容定位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将礼乐提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他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
化,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把传统礼乐文化塑造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目的,以礼教和乐教为内容,以政治伦理平民化为途径的礼乐教化论,并且以“仁”解释礼乐,发掘先王礼乐文化的内在人性和心理基础。
更重要的是,孔子所谓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的观念,是以政治伦理的平民化和普及化为平台,来体现仁、敬等人性本质。
由此可见,孔子的复礼思想,不能简单地看成对周公制礼作乐思想的照搬,而是创造性的发展,并对先秦的礼乐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