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转变
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研究

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研究孔子礼乐治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孔子治国的思想中可以看到他对礼乐的强调,这也是他认为实现“仁政”的关键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孔子的礼乐思想,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他的思想的实践应用。
首先,孔子认为道德规范是治理国家的核心。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并避免冲突和混乱。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希望通过这些规范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维护。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其次,孔子的礼乐思想强调的是礼仪的作用。
他认为人们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孔子的意图是通过这种礼仪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并借此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再次,孔子认为音乐是治国的一种重要手段。
他认为,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调节人们的情绪,同时适合于人们心情的变化,以致更好的感受到理念、情感,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更深刻的领悟。
因此,他特别强调音乐的作用,在治国中大力推广音乐。
“乐以达治”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
例如,孔子在《乐记》中说:“乐者,心之所善也,俗成而骥成,以精神为治矣!”第四,孔子的礼乐思想还突出了人的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的文化素质。
因此,他主张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才培养。
“教化有三亿之德,又何劳于行!”最后,孔子的礼乐思想还强调了对领导者的要求。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坚强的领导能力,同时还需具备威信和人缘,才能在治国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此外,领导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需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瞻前而不忘后,参辕之卒,以补精兵之虚。
”总之,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来理解古代中国人对于治国理政的看法。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评述孔子重礼乐而轻刑罚,他断言:“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行,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乐治思想主要有:(1)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孔子的教育,希望学生重视道、德、仁的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表明了教育过程的大致次序,途径、宗旨。
“乐”的完成,是孔子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2)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首先体现在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应该不分贵族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
这就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陈规,改变了西周乐教中的等级制,这是中国乐教史上的伟大创举。
这又一次证明,孔子要回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无原则的倒退,除了吸收西周礼乐的优点外,还主张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这也是孔子对西周礼乐思想、礼乐制度的改革。
(3)重视乐教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及其美育作用其一,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美感体验。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对于某乐曲的感受:“子语鲁大司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和顺)也;从之,纯如(质朴)也,皦如(清晰)也,绎如(连贯)也,以成。
”其二,音乐应该体现“和”的情感。
孔子曾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孔子用“中庸”、“中道”原则要求音乐,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是中正平和的,适度的,有节制的。
“郑卫之音”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节制,过于放纵,才被称为“淫乐”。
其三,通过乐的审美活动造成较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在与子路谈及自己的为人时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乐治思想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以通“乐”为完善人格之最高境界。
孔子虽然授学生以六艺,但在六艺之中,他最重视“乐”。
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教化是否成功,能否使其成为君子、贤人,最终取决于其是否通乐。
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对中国社会及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孔子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人士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各自的阐释和发展。
一、孔子时期的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处于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这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之中。
孔子提倡“仁爱”、“勤勉”和“礼仪”,认为这些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幸福。
他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君子应该怀有仁爱之心,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正确看待权力和责任。
孔子的思想是非常实用和现实的,他的许多思想理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二、汉代的孔子思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汉代统治者通过对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重新强调了孔子的思想,将其奉为经典和圣训。
在汉代,成书的《论语》为孔子的思想奠定了更为确定的基础,它记录了孔子自己的话语和言行,成为了后人学习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除了《论语》,汉代还出现了一些对孔子思想的注释和研究工作。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郑玄的《注释》。
他通过对《论语》的注释和解释,使得孔子思想更加鲜明和具体化。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与孔子思想相关的经典著作,例如韩诗外的《春秋左传》等,这些著作都对孔子思想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后世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唐代的孔子思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孔子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发扬的时期。
唐朝皇帝李世民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他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和推广也非常认真。
唐代的学者们通过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和阐释,进一步发掘了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智慧。
在唐代,孔子思想被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唐朝政治家魏徵认为,孔子的思想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尊卑有序、仁爱和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
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变革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渊源流长,通过数千年时间的深化和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其独特的意义。
而在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也让孔子思想保持了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孔子思想的传承孔子的著作《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论语》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中国人民传统伦理道德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基础。
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君子”的理念。
君子是孔子所追求的人格化象征,其具有高尚、品德优良、善于治理、具备社会责任感等特征。
君子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弘扬,被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之一。
除此之外,孔子思想中还包括了许多治国理政的理念,如“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等,在中国历史上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中和之道”、“修身养性”、“以艺术观世界”等思想理念,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孔子思想的变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思想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变革。
首先,孔子思想被各个时代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阐述,这些解释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时代特点,使孔子思想得以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例如明清时期的“性理学”,将孔子思想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教育和治学思想。
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也发生了变化。
在一些学者眼中,传统的孔子思想难以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他们推崇孔子思想的“变革性”和“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主要包括将孔子思想应用于经济、政治等现代社会领域,以及探索孔子思想与科技创新等现代话题的关系。
最后,孔子思想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也成为一种变革,尤其是在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中。
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变

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变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阶段。
而在这个时期,孔子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也在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孔子与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那时中国正处于诸侯争霸、乱世动荡的阶段。
而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礼制、家族制度已经逐渐失去作用,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孔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生和活动的,他对于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二、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转变1. 仁爱主义与传统道德观念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他人的关爱。
在这个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和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对于缓解社会紧张局势和改善人们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承孔子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的关键。
他提倡以“为人师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尊重。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时社会的文化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礼仪之学与社会秩序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之学,认为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使得人们对于秩序的渴求十分迫切。
孔子将礼仪之学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的基础,对于社会的规范和秩序有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孔子对于文化转变的影响1. 价值观念的更新孔子提出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强调了团结、和谐和互助的重要性。
这种价值观念的更新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这也与当时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有所不同,为后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育体制的改革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建立的教育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
孔子礼法思想及其变迁

孔子礼法思想及其变迁先秦时代的礼是那个时代的法.从<左传>等文献中,我们看到了它的存在;再从孔子对于礼的论述中,我们明白了礼在那个时代就是客观存在着的法.礼法不仅限制人们的外在行为,而且约束人们的思想.冠礼是对成年男子的责任教育,婚礼是对妇女进行贞节和柔顺的教化,祭礼是对整个社会的周密设计和对所有的人的精心安排.孔子礼法思想深刻而普遍地影响着中国人.论语八佾第三看孔子的法治思想(下)前言:论语《八佾》第三上篇,孔子主要就礼法的本质即核心价值与礼法的形式问题做了辩证探讨。
在《八佾》第三下篇,为避免弟子及后人重本质而轻形式,空言道德而无视礼法形式的弊病,孔子又从另一方面辩证强调了礼法形式的不可或缺性和多样性。
其次,孔子对如何执行礼法、遵守礼法提出了重要观点,最后更是坚定表达了对礼法价值高扬,礼法形式完善,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尽善尽美”社会的向往与憧憬。
一、礼法形式的重要性——进一步论礼法本质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3、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4、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孔子整理周代礼法的志向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在这里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向。
他说,周朝吸收借鉴了很多夏朝和商朝的礼法制度,现在保存下来的各种制度还非常完整(郁郁乎文哉,形式很完备的意思),所以我要恢复整理周朝的礼法制度。
孔子深知礼法本质价值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礼法的形式,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孔子决心在礼法核心价值的指导下,整理形式上的礼法,孔子选择的是周朝的礼法。
孔子之所以选择整理周朝的礼法,一个是因为当时形式上还是周朝天下,周文周武的时代距离当时还不是很遥远,其次因为周朝的礼法形式还很完善,不象夏商,一则年久代远,二则散失者多,不足征也。
孔子的思想传承与演变

孔子的思想传承与演变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思想传承与演变。
一、思想传承的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在孔子出生的时代,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内战给人民带来了种种困难。
同时,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各国割据、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等。
孔子深感社会的困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思想传承的要点1. 仁爱:孔子主张仁爱,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体谅。
他的著作《论语》中有一句至为著名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他认为应该不做对别人不愿意被做的事。
2. 教育:孔子重视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道德和智慧,才能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他的教育思想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影响了数千年。
3. 君子:孔子提倡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仁爱、谦虚、诚实、忠诚等美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思想演变的过程孔子的思想在后世有所演变,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和应用。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传承者。
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学派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道德和智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 新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多次遭到挑战和批判。
然而,在近代,一批新型的儒家思想家兴起,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将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观点。
3. 孔子的国际影响: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被引入了周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孔子生当春秋末年,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之间,强凌弱,众暴寡,战争频繁,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动荡时期。
他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王朝的统治权,以求得社会的安定。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古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孔子虽然主张恢复西周盛世的社会政治制度(即周礼),但他并不认为社会政治制度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认为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一些适当的改革,即有所损益。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但他又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社会等级名分,必须严格地得到遵守而不容违反,特别不容许下级对上级的"僭越"。
认为"正名"是治国大事,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又说:"名失则愆"(《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子认为刑罚并不是统治民众的主要手段,当政者对人民应实行"德治",以便感化他们,服从于自己的统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恥且格。
"(《论语.为政》)他认为当政者做到"德治"而不用刑罚暴力是很困难的,就是一个有经验的统治者,也要对人民实行长期的"感化"才能达到。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子路》)但是在民众起来公然进行反抗的时候,他又主张实行暴力镇压,做到"宽猛相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礼乐治国思想的转变
——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感
容颜易老,韶光将逝,生命在飞逝的光阴中浮沉,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什么可以永存,除了精神和思想。
虽经岁月的侵蚀,它仍能穿越时间的樊篱,激起一朵晶莹的浪花,闪耀出其内藏的光芒,如一颗石子掉落在人们的心潭,激荡起一圈圈的波纹……翻开泛黄的书页,随着文字,时间也仿佛“倒带”,即使隔着千年的阻隔,我们仍依稀可见那位慈眉善目的智者在讲坛上传道授业,在学生中解惑答疑、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的“高大”背影!
《论语》这部孔子及其后学留下来的思想著作,虽只寥寥20篇,但留给后人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就《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来说,文字多由对话构成,体现了其“语录体”的特点,文章整体平淡自然却含意隽永,信手勾勒出的先贤论志画面,确是引起了后世“喋喋不休”的争论,各种不同的声音,各咏其词,各唱其调,谁也说服不了谁。
原有意义已不可考,既然是各抒己见,今天我也来“掺和一把”,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关于“吾与点也”,一般教材采用传统的理解,即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表明他主张以礼治国,正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所以孔子说“吾与点也”。
我不能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因为我认为其他三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字里行间亦体现了“礼
乐治国”的思想。
子路在“可使有勇”的同时没有忘记“且知方(懂得礼义)也”;冉有谨慎谦虚,说道“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愿“端章甫”,“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而祭祀祖先、诸如诸侯会盟之类的外交活动都是“礼”的重要内容,且非常讲究礼、乐的运用与配合。
可见,“主张以礼治国”并不是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与点”的原因,我认为真正原因是:曾皙所说的建立“礼乐之邦”、“礼乐盛世”的方式或者说“以礼治国”的主体与其他三者不同。
子路、冉有和公西华虽然具体的个人志向都不同——子路志在治理“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志在从政,通过辅助诸侯,实行“礼治”“教化”,最终建立稳定、富裕、文明的“礼乐大国”。
而曾皙则不然,它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暮春时节,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沐浴,在舞雩潭上吹风唱歌,然后回家……这显然是在“群雄逐鹿”、诸侯混战、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对近乎“乌托邦式”的礼乐社会的生动描绘——人人崇礼尚乐,生活悠闲安逸,快乐!前者入仕,以政治途径造就礼乐盛世,推行主体在于其所依赖的诸侯;后者不强调仕进,不依赖诸侯之势,而是将眼光着眼于平民大众,认为只要社会上习礼尚乐成风,礼乐盛世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
恰恰是曾皙的这点与众不同,让孔子大为欣赏,不禁脱口而出:“吾与点也”!
那也许大家不禁要问了,孔子一向主张积极入世,而且也曾周游列国宣
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怎么会不欣然赞成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子的入仕之志呢?下面是一些理由。
(1)本文所记之事当发生在孔子晚年,因为据史考证,公西华成为孔门弟子当在孔子返鲁之后,即65岁之后。
孔子为宣传自己的主张远赴列国,但他的主张却因为时代的原因不被看重,无法推行,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去鲁”近十年间,四处碰壁,晚年主张“不仕”,是有一定根据的。
(2)人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进行,外部条件的转移和社会局势的转变化处于发展的动态中的,因此眼见依靠诸侯无望,其礼乐思想的延续性必然要求有新的实现方式和寄托。
(3)从全文来看:孔子谈话前,说“不吾知也”,叹息(诸侯中)没有人了解他、接受他的思想,这正是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也是依据自己思想的倾向做出的不同选择,“悟以往之不是,知来者之可追”,叹三子,亦叹自己之过往,赞曾皙,亦自我思想之完善;最后回答“何哂由也”,“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而非诸侯而何?”,一方面强调“为国以礼”,一方面指出他们三者志在从政,本质上没有区别。
因此,这种理解放在全文语境中来看,是说得通的。
总之,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与点”的原因在于:建立礼乐盛世的重任不应该也不可能在诸侯的主导下完成,唯有将这种思想在社会上
普及开来,做到人人崇礼,人人尚乐,古礼才能复兴,和谐的社会图景才会出现!
最后,附加一点与本文观点无关的内容:我认为本文应该是有删减的,或者说内容记载是有遗漏的。
这表现在全文最后两段,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孔子应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即可,可后面加了许多话,看来似与问题不符,翻译起来更让人不知其言所确指,上下文有些不衔接。
我认为这可能是后学在回顾孔子言行之时,回忆和着笔处出现了遗漏……
(注:此文纯属个人独创)
姓名:张波
班级:中文0801班
学号:200825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