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晚报》严师与体罚无关
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老师处罚被撤销!央视、人民日报发声: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不要让蛮横的溺爱,化作杀死老师的匕首。
之前,轰动全国的五莲二中杨守梅老师“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被辞退”事件终于迎来了大逆转!就在19年7月28日,五莲县人民政府发出通报,表示五莲县教体局已经撤销对杨老师种种不公平的“追加处理”:五莲县委、县政府对教体局、学校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已撤销追加处理决定。
根据涉事老师个人意愿,已将其从原学校调往五莲一中。
这位被学校停职、处罚,且纳入“黑名单”的杨老师,总算得到了五莲县委、县政府一个公道的回答。
整件事情的起因,其实只是杨老师管教了两个逃课的顽劣学生。
谁知,杨老师仅仅是用书本敲打了几下,在学生和家长的口中,就变成了骇人听闻的“体罚”。
学校第一时间给予杨老师做出停职,赔礼道歉,取消评优资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
这些家长还是不肯罢休,继续向教育局施加压力。
为了息事宁人,教育局在事发两个多月后,对已停职处分的杨守梅老师又进行了追加处理:扣发当事教师一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责成五莲二中新学年不再与杨守梅签订聘用合同;将该教师纳入五莲县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
曾经的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培养出多名优秀学生并被学生爱戴的杨老师,一夜之间被挂上了没师德、没信誉的坏名声。
事件一经媒体报道,全国哗然!五莲县教体局和五莲二中不分是非黑白,只因家长一闹就把优秀的杨老师开除、加入黑名单的做法,寒了天下老师的心。
在央视的《新闻周刊》中,白岩松严肃发声:“明确教师惩戒权,势在必行。
”人民日报客户端也发表了文章:《善待基层教师,别动辄“追加处理”》,其中的几句话振聋发聩:如把正当惩戒扣上“体罚”的帽子,这样会诱导教师不敢管、不想管学生,最终形成多输局面。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依法保护基层教师合法权益,让老师更有动力教书育人,在教书育人中更有尊严和获得感,职能部门责无旁贷。
不要逼得天下老师都不敢管教学生,更不要让教书育人成了“高危职业”。
小学教师资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学习(三)

小学教师资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学习(三)1、单选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的是()。
A.热爱学生B.热爱教育事业C.团结协作D.为人师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做到(江南博哥)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2、单选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书育人的正确方法的是()。
A.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的模式B.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C.严格照搬教材D.把教书育人渗透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教书育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指教师必须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实施素质教育,而不能严格地照搬教材。
3、单选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的是()。
A.热爱学生B.热爱教育事业C.团结协作D.为人师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的要求。
4、单选教师整体发展,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基础是()。
A.身体素质B.政治素质C.业务素质D.心理素质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整体发展,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基础。
5、单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种观点给当今教育的启示是()。
A.教学相长,相互尊重B.乐教善教,讲究教法C.严于律己,为人师表D.有教无类,教书育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出自《师说》,给当今教育的启示是教学相长,相互尊重。
6、单选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A.知识素养之一B.能力素养之一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D.基本任务之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之一,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才能和谐。
7、单选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权利的是()。
A.生存权利B.教育权C.专业发展权D.参与管理权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教师的生存权属于一般公民权利,B、C、D三项均属于教师的职业权利。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

【作文素材之时事评论篇】“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目录:01法制日报:既要有惩戒思维又要避免体罚孩子02新京报:赋予教师管教权让学校教育“更有力”03广州日报:把“戒尺”还给老师应强化操作性04工人日报:“惩戒”不等于体罚,别误会05钱江晚报:惩戒是必须的,可到底度在哪里06人民日报:“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大家谈)07钱江晚报:恢复教育惩戒权,管教能否管用正文:01法制日报:既要有惩戒思维又要避免体罚孩子戒尺,自古以来就是私塾先生的“管教神器”,对学生起着一定的震慑作用。
近日金陵晚报记者发现,如今戒尺风靡网络,有淘宝店铺月销量竟高达8455笔,俨然成了“网红”,很多家长纷纷跟风购买戒尺震慑熊孩子。
针对该现象,有专家表示,家长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一味跟风(4月26日《金陵晚报》)。
戒尺就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这样的物品能在现代火热起来,确实是个有趣并耐人寻味的现象。
更有趣的是,大部分家长买戒尺并不是为了体罚孩子,而是为了震慑孩子。
即使真的是用来打孩子,也会注意轻重,没有达到“体罚”的程度。
这样的震慑带有惩戒教育的意味,而“戒尺热卖”的情况,体现出来的恰恰是惩戒教育思维的存在、扩展与逐渐成熟。
其实,惩戒教育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方式,其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有所改进。
在惩戒教育相关活动中,追求手段与目的现实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孩子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教育矫正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采用各种手段给孩子以适度的惩罚从而让孩子警醒,这就是惩戒教育思维的真谛所在。
还要明确的是,这种惩戒教育思维是支撑各种惩戒行为的原力。
如今,这种思维十分难得,也是现实所需要的。
就拿家长用戒尺这件事来说,就是通过戒尺这一外来因素去更好地震慑孩子,而如此震慑是为了规范孩子行为,给其以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激励,同时不触及“体罚”的底线,惩戒教育思维的现实应用也就真正凸显在这里了。
谈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谈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国家的振兴关键在于教育,当今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而所有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都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还都是人才的竞争,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左右着教育发展的质量。
教师发展,师德为先。
师德,作为社会、教育本身和教师这种职业对其从业者的规定性要求,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教育。
”教师道德是指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要求。
师德包括了教师内在的职业理想、品质、态度、情感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
今天的教师,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和灵魂职业理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人们朝着职业生涯的高层次不断攀登的强大动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职业理想中的方向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本身就是人的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全部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教师中绝大多数是爱岗敬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但也有部分教师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那么行为选择就会偏重实惠。
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又如何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呢?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当代的中国教师应当树立一种怎样的职业理想呢?1、必须坚定正确的社会信念。
中小学应当拥有体罚学生的权力

中小学应当拥有体罚学生的权力2016年04月13日09:17 综合我有话说(15,215人参与)收藏本文任大刚进入4月份以来,随手检索教师殴打学生的新闻报道,就有:湖南两教师关门殴打学生,被打学生叫来6人准备报复;培英中学一女教师被指扇学生耳光;传纸条被老师扇:小学生遭老师打后鼻血横流;小学生上课被掌掴流鼻血,校领导:老师失手打的;怀孕教师体罚学生,用棍子疯狂暴打学生;学生被老师踢骨折,校长:师生像兄弟开玩笑;安徽一中学老师猛抽学生耳光,教育局:系班主任,已撤职停课;学生被老师扇脸:当事老师道歉,教育局才知情……相信进入媒体关注的案例只是少部分,来不及报道的更多。
在这种氛围下讨论“中小学应当拥有体罚学生的权力”,难道是为了故意找骂?回答是否定的。
教育离不开惩罚面对上述事件,通行的评判尺度是法律和爱心。
主张献出“爱心”以教化顽劣学生的人,预设了两个前提,一是,所有教师都掌握了高超的教育技巧和艺术;二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感化,改正缺点错误。
但事实是,古往今来,大部分教师都不过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通过语言和情感感化学生的情怀和方法;也并不是所有犯了错误或具有不良倾向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引导下,弃恶从善。
总有极少数学生油盐不进,冥顽不化。
这是任何做过老师的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罔顾事实的价值判断没有任何价值。
基于这种认知,中国从先秦,西方从古希腊以来,主流的看法一直教育离不开体罚。
在《尚书》的《舜典》篇中,“朴作教刑”的论述影响至深,所谓“朴”,就是鞭打的意思,简言之,教育离不开鞭打。
在家庭教育方面,司马迁就主张“教笞不可废于家”。
在西方,从词源学上说,希伯来文中的“缪萨尔”一词有“教育”和“鞭打”的双层含义。
拉丁语中,“学习”的意思就是“伸出你的手去挨打”。
据说,古罗马人深信“没有痛苦的代价,就没有进步”,对体罚的用具,他们一般要求坚硬而有韧性,且粗细均匀。
不可否认,体罚带给学生的恐怖记忆,使很多著名人物终生难忘,但是到他们成年后,反而又觉得体罚甚有必要。
教育惩戒权边界何在

01EDUCATOR文|袁治杰教育惩戒权边界何在FRONT不久前,河南“学生20年后打老师”事件随着视频的疯转和裂变式传播逐渐升级,引爆舆论;近期又爆出山东一教师书脚并用体罚学生的事件;去年还有湖南一教师因罚站学生数分钟而被关7小时的事件。
这些都涉及教师该如何管教学生的问题。
目前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禁止体罚以及变相的体罚和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不敢管教学生,纵容部分学生变成了“熊孩子”甚至“小霸王”,校园霸凌事件频发。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正式宣告了教育惩戒权的到来。
然而,一边是禁止体罚,一边是教育惩戒权,其边界何在?教师究竟该如何行使教育惩戒权?我们先来看看体罚的问题。
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2006年给“体罚”下了一个定义,“所有的惩罚,只要使用了物理力量且意图在于造成轻度的疼痛和不适,就属于体罚”。
比如掌掴、打屁股,或用藤条、皮带、鞋、木棍等实施打击,拳打脚踢、撕扯摇摆、抓头发、挠、咬、烫、强迫学生吞食刺激食品,以及强迫学生以不舒适的方式站立,都属于典型的体罚。
那么,是否应当允许体罚呢?实际上在不同国家规定大不相同。
美国迄今还有19个州允许体罚,英文叫作corporal punishment,就是针对身体的惩罚。
加拿大、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都部分地允许体罚。
当然,所谓的体罚是轻微的,不得对学生造成任何人身伤害。
像山东那位老师书脚并用体罚蹲在地上的孩子,造成孩子脸部、颈部、腿部等多处红肿,不仅损害了身体,还损伤了更多详情,敬请关注投稿邮箱:gmjyjzz@《教育家》微信公众平台卷首语02EDUCATOR人格,当然属于过度体罚了。
实践中,很多教师有种偏见,认为不打不成材,然而大量研究表明,体罚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而且会代际传承,受过体罚的人成年后也会倾向于以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他接受的教育告诉他暴力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关心教育大家谈】严师与体罚无关

【教育漫谈】严师与体罚无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老师板着面孔训学生,动辄让学生罚站、罚扫地、罚做作业,甚至动手拳脚相向乃至将学生赶出教室等,认为这样严格要求是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式般的爱护与关怀。
“严师出高徒”这话固然不错,教师对学生施教,只有“爱”,没有“严”,那教育就有失偏颇,也让学生失去敬畏之心而难以成效。
然而,如果严不得法,则另当别论。
其实,教师对学生的严并不是严厉,不是横蛮粗暴,而是“严”字当头,要严而有爱,严而有方,严而有变,严而有恒;要严得合情,严得有理,严而有度;严而过之,必适得其反。
教育确实是门艺术。
在学生心目中,大凡严格的教师,首先表现在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事事处处都是严格要求自己,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在学生中树立起严师的形象。
其次,严师教育学生的艺术总是十分高明的。
他(她)们不来暴风骤雨,更不用“棍棒”体罚,而是用“诗意”般的教育艺术,一场和风细雨的“入夜”,“无声”的“润物”,良师挚友般的细语“润耳”,恰到好处的倾心交谈,从而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和感召力,使学生成为他们忠实的“俘虏”。
曾记得有位特级教师所言:“铁板着面孔斥责训骂、威吓恫吓,不是严格要求,只是炙人的岩浆,令人望而生畏;一味苛求、动辄“清规戒律”、“上纲上线”也不是严格,只是冷冰冰的寒霜,使人噤若寒啖蝉。
只有用一分严格之水,再加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酿成甘露”。
这些话语确是经验之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些“人本、人道、人性”的教育主张,曾是我国基础教育借鉴的范例。
他极力反对对学生搞体罚(惩罚)教育,“不能把‘成年人’的概念和法则搬到儿童、少年世界里来。
”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把这些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式的人物,但是却要求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人格健全、人性向善、自尊自立、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为师者只有做到了既严于律己,又对学生严而有方,就会成为一位深受学生敬佩和喜爱的严师。
教师不仅要慎行也要慎言

教师不仅要慎行也要慎言文:九州狐【新闻线索】《北京青年报》11月2日报道:10月30日,四川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五年级某班的10岁男孩军军(化名),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的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
事发前,语文老师曾因军军不遵守会场纪律批评了他。
这起悲剧给所有人都带来伤痛。
【狐眼事评】看到这条消息已有时日,内心一直在隐隐作痛,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不叛逆、听话、诚实的乖孩子,没想到太听话、太实诚的孩子也会因听话、实诚殒命,一直不想说的原因之一是在我们的周围以写检讨惩罚或者以夸张的重复抄写代罚的现象何其多,自己亦或是身边的人不乏有过或者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体罚与变相体罚”成为触摸不得的高压线之后,写检讨、写反思常常成了游离于规避之外的处罚措施,或许这也是当下教师唯一觉得能做的,敢做的处罚。
孩子因为不遵守会场纪律受到老师适当的批评是很正常的教育行为,只是,让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写1000字的检讨显然过了,第一,虽说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是,年仅10岁,写作文也未必能写到1000字,再说,语文老师更应该知道检讨或者作文字数并不能决定什么;第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在会场不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聆听本身就是他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会场说话等一些违纪是下意识的行为,他能检讨什么?能上升到什么思想高度?可见该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第三,小学生会场纪律的不严肃与会议的内容、时间不无关系,小学生会议其间的不符合学校常规要求的举动不能全部归结给学生。
网上盛传“写不到1000字就去跳楼”的说法,在调查结果没有出来之前不好妄加定论,只是,从孩子语文书封面的留言来看似乎有存在的可能,从中也可以看出孩子在做出惊天之举之前思想上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挣扎,另有资料说孩子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佐证了好学生反而心里脆弱的特点,他们平时听到的多数是褒奖,好学生更愿意、更偏执的听老师的话,如果是一个平时自由散漫惯了的的学生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可见,优秀学生更应该加强挫折教育,这恰恰是被教育忽视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师与体罚无关
岳阳市岳州中学李细田
最近,据报道,山东省邹平县一中一名17岁的高二学生范鹏飞在晚自习时被班主任叫出去谈话突然死亡,遭遇“谈话死”。
公安机关认定范鹏飞是因摔跌导致颅脑损伤死亡,肇事教师柴某涉嫌犯罪,目前已被刑事拘留。
这位花季少年的不幸夭亡,当然是发生在校园内的一个小概率事件。
肇事教师的粗暴行为似乎也是无意中的过失伤害。
但我们要追问的是在这难以平复的伤痛背后,作为教师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老师板着面孔训学生,动辄让学生罚站、罚扫地、罚做作业,甚至拳脚相向乃至将学生赶出教室等,认为这样严格要求是对学生“恨铁不成钢”般的关怀和爱护。
“严师出高徒”这话固然不错,教师对学生施教,只有“爱”,没有“严”,那教育就有失偏颇,也让学生失去敬畏之心而难以成效。
然而,如果严不得法,则另当别论。
其实,教师对学生的严并不是严厉,不是横蛮粗暴,而是“严”字当头,要严而有爱,严而有方,严而有变,严而有恒;要严得合情,严得有理,严而有度;严而过之,必适得其反。
教育确实是门艺术。
在学生心目中,大凡严格的教师,首先表现在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事事处处都是严格要求自己,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在学生中树立起严师的形象。
其次,严师教育学生的艺术总是十分高明的。
他(她)们不来暴风骤雨,更不用“棍棒”体罚,而是用“诗意”般的教育艺术,一场和风细雨的“入夜”,“无声”地“润物”,良师挚友般的细语“润耳”,恰到好处地倾心交谈,从而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和感召力,使学生成为他们忠实的“俘虏”。
曾记得有位特级教师所言:“铁板着面孔斥责训骂、威吓恫吓,不是严格要求,只是炙人的岩浆,令人望而生畏;一味苛求、动辄‘清规戒律’、‘上纲上线’也不是严格,只是冷冰冰的寒霜,使人噤若寒蝉。
只有用一分严格之水,再加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酿成甘露”。
这些话语确是经验之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些“人本、人道、人性的教育主张,曾是我国基础教育借鉴的范例。
他极力反对对学生搞体罚(惩罚)教育,不能把‘成年人’的概念和法则搬到儿童、少年世界里来。
”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把这些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式的人物,但是却要求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人格健全、人性向善、自尊自立、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为师者只有做到了既严于律己,又对学生严而有方,就会成为一位深受学生敬佩和喜爱的严师。
(发表于2011年8月25日《岳阳晚报》教育专刊“关心教育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