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的教育更有效
体罚孩子的好处_家庭教育

体罚孩子的好处_家庭教育体罚孩子的好处有哪些1,适当的体罚,让学生长记性;2,适当的体罚,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3,适当的体罚,可以防止孩子养成飞扬跋扈唯我独尊的坏习惯;4,适当的体罚,能让孩子对错误的事情起到警醒作用;家长体罚孩子的初衷一、是用体罚体现自己的正确。
父母体罚孩子的最初根由,都是有道理的,肯定都是孩子有不正确的行为。
父母一气之下,认为只有体罚,才能体现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反对。
二、是用体罚体现自己的权威。
受体罚孩子所犯的错误,往往是父母以前曾经告诫过,但孩子没有注意、或者没有记住而重犯的。
由此有的父母认为,这是孩子故意违犯的,是挑战自己的权威,“不打不长记性”,不打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权威。
三、是用体罚来让孩子纠正错误。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打就难以改正错误,或者不能很快改正错误。
体罚孩子遵循的原则第一:适度原则罚孩子,一定要“适度”,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经常打孩子,孩子就会习惯于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结果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顽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倾向的人。
我原来的一个同事,他儿子成天逃学,整天沉溺于网吧,还会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殴。
同事气得没有办法,隔三差五就会痛打一顿。
可是不仅不起作用,还使孩子变本加厉,据同事气愤地说,孩子不仅在挨打时一动不动,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还会恶狠狠地看着他。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单位,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也不得而知,但我想他也许不会成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长如果真要教训孩子,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用手打几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
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及时原则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
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一辩稿(终)

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爱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语言沟通和行为示范达到教育目的的方式。
体罚是指教育者通过使受教育者身体感觉疼痛达到教育目的的方式。
有效是指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更有效的衡量标准在于能否更好地实现教育者的预期要求。
体罚只起到了暂时威慑与抑制的作用,而爱的教育是使用柔性的、更易接受的方式引导与激励受教育者达到这种预期要求,那么爱的教育相比较体罚能更大程度地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因此是更为有效的,理由如下:首先,爱的教育是信任,信任更有利于教育双方形成良好的沟通。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
教育的本质在于接受,接受的前提在于明白其中的道理,没有“悟其道”就不会有“自自明”。
当受教育者的行为没有达到教育者的预期要求时,信任感能够促进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双方更容易沟通与交流,受教育者因此而清楚地了解教育者的要求是什么,应当如何去做。
四块糖果的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没有直接的严加批评,而是选择相信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然而体罚只是教育者单方面向受教育者灌输他们的要求,受教育者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去做,如何做的正确,当他们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时,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其次,爱的教育是包容,包容更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反思空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受教育者没有达到教育的要求,为什么要急于评判他们的错误,而不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培养他们自己的反思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正是因为马修包容了孩子们的错误行为,给了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孩子们才得以通过尝试与反思知道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因此成就了莫郎杰这样一位著名音乐家。
然而体罚呢,从源头剥夺了受教育者反思的机会,一味地听话与接收,或许他们行为上不再犯错,但他们真的从内心认识到自己为什么错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么?他们因此所产生的消极、反抗心理,体罚教育又从何得知呢?最后,爱的教育是关怀,关怀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教师在体罚状况下的心得分享(5篇)

教师在体罚状况下的心得分享(5篇)第一篇:教师体罚的心得与反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以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为出发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学生的调皮捣蛋或者不听话,导致我们情绪失控,出现体罚学生的行为。
在此,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过失,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1. 体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身心健康。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深感自责和愧疚。
2. 教师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例如,通过与学生沟通、引导和激励,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教师应以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基础,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从而降低体罚的发生率。
4. 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5.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减少体罚现象的发生。
第二篇:体罚后的反思与成长回顾曾经体罚学生的经历,我深感痛心。
在那段时间里,我意识到体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对我产生了抵触情绪。
于是,我开始反思并寻求改变。
1. 学会控制情绪: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努力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失控。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我逐渐学会了调整自己的情绪。
2. 寻找替代方法:我开始尝试多种教育方法,如激励、引导、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建立师生信任:我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以信任为基础,与他们共同成长。
这使我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家校合作:我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我与家长分享学生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5. 持续成长: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三篇:体罚反思与教育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曾经因学生的不听话而体罚过他们,但后来我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开始反思并寻求改变。
适当的体罚 也是教育的好方法

适当的体罚也是教育的好方法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现在很多人对这句话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说那都是老皇历、老“古董”了,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也不适合现代的孩子,早该进“历史博物馆”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教学生涯以及育儿生活的实际,谈一点不一样的看法,那就是:体罚,如果运用得恰当,也不失为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家里有兄弟姐妹五人。
繁重的体力劳动、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活,常常让父母心力交瘁。
他们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他们也从来没有学过什么系统的育儿理论,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就是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体罚。
每当我们做错了事情,父母就会拿出一根细细的藤条,或轻或重地抽打在我们屁股上。
这轻或重的标准,那就是依据我们所犯错误的大小来决定。
兄弟姐妹中,我是老大,也是比较听话的,所以,我挨打的次数比较少,我记得只有两次。
一次是我因嘴馋偷吃了邻居的三个苹果,邻居怒气冲冲地找上门来理论,父母把我暴打了一顿。
还有一次是我因考试发挥失常,只考了70分,害怕被父母责骂,我悄悄把70改成了90。
结果弄巧成拙,被细心的父亲发现,又受到“棒子烧肉”的惩罚。
这两次被体罚的经历,我终身难忘,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开始初步形成,这让我终身受益。
我最小的弟弟曾经深得父母的宠爱,父母根本不舍得动手打他。
结果他刚十岁时,就变得暴戾乖张、肆无忌惮,经常惹事生非,搅得四邻不安。
父母无奈之下只好对他放弃“怀柔”政策,也毫不留情地拿起了“大棒”。
不久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在“大棒”的威慑之下,他开始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再为所欲为了,慢慢朝着好孩子的方向发展。
如今,我们兄妹五人都成为明事理、有修养、也有点作为的人,这充分证明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处。
大学毕业之后,我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孩子王”。
当我怀着满腔热情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时,我才知道,“孩子王”真不是好当的。
【正方论点:爱的教育比体罚教育更有效】

【正方论点:爱的教育比体罚教育更有效】正方论点:爱的教育比体罚教育更有效正方论点: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一辩:?爱的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学者所热烈推崇的理念,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教育手段,而?体罚教育?则被认为是教育的下下策,应全面摒除。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 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
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为人师者首先要在德上教育学生,即使有些学生有缺点,也都应采取思想引导教育方式纠正.而不应该一罚代教.如果任由这种教育方式发展下去,我们的后代真的不知会是怎样的。
1.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
因为如果你常常体罚孩子,会让小孩以这种方式来对待别人。
小孩会认为这是对的。
所以应该用爱的教育来教小孩。
2. 常使用体罚会让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而且长久下来的体罚会让孩子麻木,到时候无论体罚多严重他们不再怕,只是会让心理变得不平衡。
然而使用爱的教育则能够在长辈的关怀中发现问题真正的问题所在处,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对症下药的情况下解开问题,而且拥有了长辈对他们的关爱,会让孩子们的心理拥有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拥有负面的影响!!3.体罚只会让学生产生对老师或学业的恐惧, 而且会因此更憎恨某个老师或某些科目, 也可能造成学生犯下种种青少年常犯下的事(如:刮花老师的轿车等)...反之爱的教育不但可以促进师生的感情, 可能也会因此让学生在课业上有很大的帮助...老师用爱的教育教课, 用心及关心学生将会另学生不会产生对学业或老师的恐惧感, 反而会更加求上进, 更有求学之心...二辩:我方坚决认为爱的教育比惩罚教育更有效。
学校体罚的辩论辩题

学校体罚的辩论辩题学校体罚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体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培养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体罚是一种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在这个问题上,各方观点不一,争论不休。
支持学校体罚的人认为,体罚可以有效地惩罚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明白错误行为的后果,从而纠正错误,遵守纪律。
他们认为,学校体罚是一种严肃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培养纪律意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此外,他们还认为,学校体罚可以减少学校纪律问题,维护良好的学校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反对学校体罚的人则认为,体罚是一种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他们认为,学校体罚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此外,他们还指出,学校体罚容易滋生暴力文化,给学生树立了错误的行为模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我看来,学校体罚并非解决学生纪律问题的最佳方式。
首先,学校体罚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反而加剧了学校纪律问题。
其次,学校体罚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违反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原则。
最重要的是,学校体罚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不良行为问题,而是应该通过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培养纪律意识。
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摒弃体罚,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培养纪律意识。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学校纪律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学校体罚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我认为学校体罚并非解决学生纪律问题的最佳方式。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摒弃体罚,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培养纪律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体罚的教育更有效

体罚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提倡爱的教育是主流,但是没有哪个老师家长是完全摒弃体罚的。
体罚的范围很广,我们所说的体罚是指孩子犯错之后,加以说明道理和孩子达成协议的一种体罚,可以选择的方法很多,不是指伤害孩子健康的体罚!我认为当今的教育理念就是溺爱,学生没错,有错的总是教师。
学生从小就没有做错了事要受惩罚的理念。
第一,体罚是对身体的惩罚,是相对于口头教育而言的,包括跑步、俯卧撑、罚站、打手心等。
我们和对方辩友一样不希望对我们祖国的未来做出过度的身体惩罚,然而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一直出现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之中,其效果在于让孩子用身体的感受,记忆所犯错误,以避免再次犯错。
体罚能起到一种警戒的作用,孔子所描述的“不贰过”,正是在遇到同样的错误时候,能提前想到当时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如果后果只是“爱的教育”,那么必然不能足够警示孩子。
第二,如今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良好,受到夸奖较多,溺爱不少,很少吃苦,因此在犯错后受到的都是“爱的教育”了,根据边际效应,显然是体罚更有效。
第三,孩子还在人格的形成阶段,很多孩子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知识也有限,例如在客人来临的时候偷吃给客人的糖果,在孩子看来并没有什么错,你就是再怎么“爱的教育”,他们也不会服气,而放任则可能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这时候进行适当的体罚,能够中止孩子养成坏习惯,待孩子长大后也不会为自己当年养成的习惯而后悔。
第四,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所谓严师出高徒,不是没有道理的,严厉的管理往往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溺爱往往阻碍孩子成长。
体罚也是理性的体罚,不是愤怒的体罚,是讲究方法的体罚. 体罚是通过适度的肢体性的惩罚来达到教育孩子的手段,这要与虐待分开,并且要强调一个度的问题,过度的话,体罚就会就变成一种变相的伤害孩子。
实际上“爱的教育”和“体罚的教育”要对立起来看很难区分,体罚也是爱的表现。
爱的教育中教育者温和体贴,但在应用体罚的同时教育者未必是不近人情的;爱的教育的施行者会耐心解释,体罚教育的施行者未必不会,那么最基础的变化就是严厉程度和是否应用体罚了。
教育惩戒的六种方法

教育惩戒的六种方法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惩罚或处罚。
合理使用教育惩戒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下面将介绍六种常见的教育惩戒方法。
一、口头警告:口头警告是最常见的教育惩戒方法之一。
教师在发现学生违反纪律或规则时,可以通过口头警告来提醒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行为。
口头警告应当明确、有力,同时要注意语气和表情的调节,以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或产生反效果。
二、批评教育:批评教育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教育的一种方法。
在批评时,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过于严厉或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批评教育应当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指导他们如何改正错误。
三、体罚:体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惩戒方法,但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普遍禁止。
体罚容易导致学生身心受伤,对学生的健康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应滥用和过度使用。
如果确有必要使用体罚,也应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并且需要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同意。
四、奖惩分明:奖惩分明是一种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教育惩戒方法。
教师通过奖励学生的优秀表现,鼓励他们保持良好行为,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奖惩分明能够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五、限制措施:限制措施是一种对学生行动的限制或约束,以达到教育惩戒的目的。
常见的限制措施包括禁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限制学生的自由时间、限制学生的课程选择等。
限制措施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时限,并且需要与学生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
六、辅导教育:辅导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的方法。
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惑,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辅导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教育惩戒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合理使用教育惩戒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主见,对于同一问题(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维理解,引出此文,不一定令你信服,就当是抛砖引玉,但需要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你会怎么想。
看完后,请同学们评价!如:刘达(顶)或刘达(不顶)——在本纸页的边角处签名表示。
开篇立论:大家好,也许当今社会提倡爱的教育是主流,但是没有哪个老师家长是完全摒弃体罚的。
体罚的范围很广,我们所说的体罚是指孩子犯错之后,加以说明道理和孩子达成协议的一种体罚,可以选择的方法很多,不是指伤害孩子健康的体罚!第一,体罚是对身体的惩罚,是相对于口头教育而言的,包括跑步、俯卧撑、罚站、打手心等。
我们和对方辩友一样不希望对我们祖国的未来做出过度的身体惩罚,然而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一直出现在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之中,其效果在于让孩子用身体的感受,记忆所犯错误,以避免再次犯错。
体罚能起到一种警戒的作用,孔子所描述的“不贰过”,正是在遇到同样的错误时候,能提前想到当时所犯错误带来的后果,如果后果只是“爱的教育”,那么必然不能足够警示孩子。
第二,如今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良好,受到夸奖较多,溺爱不少,很少吃苦,因此在犯错后受到的都是“爱的教育”了,根据边际效应,显然是体罚更有效。
第三,孩子还在人格的形成阶段,很多孩子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知识也有限,例如在客人来临的时候偷吃给客人的糖果,在孩子看来并没有什么错,你就是再怎么“爱的教育”,他们也不会服气,而放任则可能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这时候进行适当的体罚,能够中止孩子养成坏习惯,待孩子长大后也不会为自己当年养成的习惯而后悔。
第四,所谓当头棒喝,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所谓严师出高徒,不是没有道理的,严厉的管理往往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溺爱往往阻碍孩子成长。
体罚也是理性的体罚,不是愤怒的体罚,是讲究方法的体罚. 体罚是通过适度的肢体性的惩罚来达到教育孩子的手段,这要与虐待分开,并且要强调一个度的问题,过度的话,体罚就会就变成一种变相的伤害孩子。
实际上“爱的教育”和“体罚的教育”要对立起来看很难区分,爱的教育中教育者温和体贴,但在应用体罚的同时教育者未必是不近人情的;爱的教育的施行者会耐心解释,体罚教育的施行者未必不会,那么最基础的变化就是严厉程度和是否应用体罚了。
适度的惩罚,包括适度的体罚,对未成年人而言,有一个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是树立他们的规则意识。
也许有人会说,体罚有可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反叛心理,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走向更恶的一面.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掌握适度原则。
教育不能没有体罚,因为体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
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爱的教育只是一种劝诫,一种引导。
而体罚,则是警告。
人,具有惰性,体罚往往更具有效率。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对方可能提出的体罚反人性的反驳:事实上任何教育的发展都是离不开对已存在事物的推翻和再定义的。
教师需要教鞭不仅仅是真的因为他们要体罚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树立威信才能教导好学生,对于一群太过叛逆的孩子仅仅温柔的言传身教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在根本上取得成效。
对于家长来说面对孩子的束手无策难道不是正好证明了所谓的爱的教育是无效的吗?对比爱的教育和体罚:不知道大家在学校用的是什么网。
我想铁通和网通之类的宽带服务大概就相当于是所谓的爱的教育,不温不火,网速温柔的没话说,但是中国电信就像是我们的体罚教育,一针见血,却有效率的多。
如果是对方辩友的话,请问你们会选择哪种宽带服务来教育我们的电脑呢?对比爱的教育和体罚:你玩没玩过电子竞技游戏?当你被对方秒杀了,你是不是会吸取教训下一次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失策呢?反之如果你的对手一直对你说你很棒你很强,你会不会目中无人认为其他选手都是浮云呢?没有经历过苦痛和伤疤的人怎么会体会到胜利的快乐呢?一直生活在糖果世界里的孩子怎么可能会经受得了往后遇到的更大的危险、困难,诱惑和压力呢?反驳体罚无用且有害:这里有没有玩dota 的玩家?请问你们给冰女加血是有用的吗?还不如把她拖回家对不对?爱的教育既然没有效,我们何不试试体罚呢?适当体罚不会引起孩子逆反心理的举例:西方和中国的教育环境差别很大,做到西方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效果也肯定不明显。
现阶段,教育学上的理论,看上去很好,但实践下来,结果是怎样的,每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人都是明白的。
体罚的效果举例:当我们告诉孩子烛火烫人时,他常常是要试一试的,我们不是厉声斥责,就是赶紧将他拉走。
可是,常常在我们不在场、不注意时,孩子被烫伤了,可能是很严重的烫伤。
于是,我想,不如在他试图摸烛火时,先告诉他烫人,摸不得,如果他非要摸,就让他试一下,当然,家长的责任是注意尽量减少伤害。
这一次疼痛的经历一定会让他铭记终身的,一同铭记的还有一个观念——不听父母的告诫是要吃亏的!初看起来,父母好像是狠心的,可是这个狠心是为了孩子有正确处世观念,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反驳体罚使犯罪率上升:对方辩友请注意。
如果老师家长要具有《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说功,要能说得学生五体投地、不得不服。
这年头一个比一个叛逆心强,你所谓的“爱的教育”很可以被他们理解成大话西游里的那个婆婆妈妈的唐僧。
同样是逆反心理,难道这样就不会使犯罪率上升吗?对辩友提出的孔子和仁的反驳:孔子提出仁的思想,那属于政治范畴.他在教育上的准则是有教无类而非爱的教育.同为儒家的荀子有这样的著名言论,即人之初性本恶.不错,爱的教育的确可以使人由恶转为善,但与体罚相比其效果显然是略逊一筹的.难道所有冠以仁爱字眼的就全是爱的教育吗?那么请问,对于仁爱妇科医院你们有作何解释呢?说明爱的教育无效的举例: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
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但是如果你一味的进行爱的教育,怎么可能从根本上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耻辱什么是不对的呢?所以说体罚的效果在于让孩子用身体的感受,记忆所犯错误,以避免再次犯错。
反驳对方说体罚使自尊心受损:鲁迅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一生沉浸在所谓的爱的教育里面的人,怎么可能会有承受外界压力和打击的能力呢?反驳对方说爱的教育使孩子更加的听话:如果你的妈妈让你不要喝啤酒,实际上你就是个酒鬼,那么就算她说一千遍一万遍也是没有用的啊!反驳成功的西方的爱的教育实例:西方和中国的教育环境差别很大,做到西方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效果也肯定不明显。
现阶段教育学上的理论,看上去很好,但实践下来,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对方可能说体罚也属于爱的教育:对方辩友请注意,如果爱的教育有效的话,也就不会出现体罚和惩罚教育是不是?体罚的效果实例:韩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可以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实施体罚。
美国也有老师以板子或棍子体罚学生的传统,并且被认为是合法的。
但是,体罚有严格的执行程序,学生可以申请用为学校做好事的方式来代替体罚、弥补过错。
虽然世界上反对的声音不少,但是韩国依然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确定了体罚在教育中的地位,我觉得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知道,人的本性中有恶的一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恶扬善,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而且,让他们知道,做了不该做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样,惩罚的诫惧效应,使得当事者明白了这个社会有一种规则必须遵守,否则就要付出代价。
这种规则意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使社会受益。
我想,韩国教育体罚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此。
提问环节:请问对方辩友,让孩子抄作业,围着操场跑一圈,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人身伤害吗?你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
提问环节: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我觉得孩子不听话,我是不是该让他抱着《爱的教育》不断的看上一个月并且让他背诵出每一个句子。
这算不算是你们所说的爱的教育呢?你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
提问环节: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所理解的爱的教育到底是什么呢?回答问题(对于体罚的理解):体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
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爱的教育只是一种劝诫,一种引导。
而体罚,则是警告。
人,具有惰性,体罚往往比爱的教育更有效!关于如何回答对方提出的惩罚教育的内涵(对于体罚教育的比喻说理):相信大家都看过《让子弹飞》吧,现在我们是要让孩子飞。
但如果我们不用一根线把孩子牵着来引导他们飞,试想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对于教育问题,体罚就是这根线。
没有监管和限制的成长就是对孩子未来的一种不负责任!攻辩小结:(指出漏洞。
回答问题。
抛出问题)方才对方辩友说的我很感谢你们对于我方观点的认同。
谢谢。
对于对方辩友提出的体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想说。
首先,适度的惩罚具有唤醒作用,惩罚能使孩子认识错误,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再者,惩罚具有警示作用,一个班级一个群体中的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给予他恰如其分的惩罚,会使其余同学受到教育辐射从而惩前毖后。
另外,惩罚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希望自己超越别人,当他们遭受失败受到惩罚时,就会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责,唤起自我意识,引发危机感和焦虑,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奋发向上。
大家应该都知道西游记吧。
在西游记里面那个生性顽劣的孙猴子,他的确是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可是对于唐僧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劝阻,他有听吗?请问如果不是唐僧的紧箍咒在他又闯祸的时候起到了悬崖勒马的作用,他能够被教育得有模有样吗?谢谢。
一辩:902班小记者章佳李亚婷我方的论点是“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如今的青少年正处叛逆期,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好好说也不行,骂也不是,实在是进退两难。
那么到底是选择用爱来教育,还是用体罚来教育呢?我觉得适当的体罚教育是有必要的。
青少年处于叛逆期时思想渴望独立,容易做错事,家人、老师好言相劝时,他们依然想着怎样搞破坏,怎么样把自己打扮得更有个性,而家人老师的教诲则是左耳进右耳出,有的甚至压根没听进去一句话。
而谈到体罚教育,青少年多少有些畏惧,犯错时体罚教育的严厉和受罚的方法会使他们从内心感到后悔,经历一次后便会深深记住受罚的痛苦,而下次再想犯错时想起那次的经历就会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再犯错误了。
所以我认为体罚教育有时比爱的教育更加有必要一些。
二辩:901班小记者周可丽袁俊杰我们不提倡体罚,但是,“不提倡”并不是绝对地反对体罚。
作为一种教育方式,适当的体罚有时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里根总统接受了打碎玻璃的12.5美元的惩罚,在他成为总统的事业上影响至深;生物学家麦克劳接受了画生物图的惩罚,也在他走向诺贝尔奖的道路上影响至深。
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合理而恰当的惩罚,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