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礼治思想
孔子治理国家的观点

孔子治理国家的观点: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
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的接受统治。
三、礼治:
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
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
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
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
四、人治:
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认为,在“礼治”下,各级贵族都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个人的作用比较突出;而要实行“德治”,又必须以有德者能居高位为前提,否则便不能发挥道德感化的效果。
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统治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俗话说“礼尚往来”,“先礼后兵”……,礼已经成为我们中国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那么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
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
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
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
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时。
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
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礼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尊重、忠诚和谦逊,提倡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其核心思想是以仁爱、敬畏和忠诚为基础,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和社会交往的规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尽管孔子的礼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可能有所局限,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可以对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内在品德的培养,强调了虔诚、忠信和诚实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往往受到了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满足成为了人们行为的主导。
而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真诚,倡导了恪守道德规范、相互尊重和谦和虔诚的处世态度,这对当代社会中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倡导了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敬畏和尊重。
在当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导致了道德风气的败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孔子的礼学思想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敬畏和尊重,倡导了恪守道德规范、遵守社会伦理、守护家庭和尊重传统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社会中重塑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礼学思想虽然产生于2000多年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可以对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入挖掘、传承和发扬孔子的礼学思想,使之真正成为当代社会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doc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
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
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
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
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时。
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
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向老子解释自己是忧虑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万民做出贡献。
老子则说:天地运行自有规律,这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又何必劳烦人为自然担忧呢。
浅谈孔子“礼治”思想(上)

浅谈孔⼦“礼治”思想(上)孔⼦作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他的社会思想纵使经过⼏千年的时光流逝也没有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反却在时间的磨练中更加闪耀。
“礼治”作为孔⼦社会思想中的核⼼部分,在当今社会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礼治”的含义孔⼦所说的“礼”是⼈⽴⾝⾏事于社会的根基和根本,“礼”是最⾼的伦理道德规范。
“礼”涉及社会、政治、军事、⽂化乃⾄个⼈的⾐、⾷、住、⾏等社会、⼈⽣的各个⽅⾯。
“礼治”在西周时期建⽴起来,西周⽤过礼治来规定等级制度下的各种名分,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进⾏严格的区分,⽬的是为了维护西周奴⾪主阶级的统治。
⽽孔⼦的“礼治”思想在继承西周礼治的基础上加⼊了“仁”的思想。
孔⼦认为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个整体,“仁”是礼治的基础,礼治是“仁”的⽬标和内容,礼是⾏为规范,是外在的,⽽仁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两者⼀内⼀外,相辅相成。
孔⼦将“礼治”思想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克⼰复礼和为国以礼。
克⼰复礼即使指约束⾃⼰,使⾃⼰的⾔⾏符合礼的要求。
为国以礼是指维护礼乐制度,维护周天⼦的权威,做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天⼦出”。
为了推⾏礼治思想,孔⼦采取了“正名”的措施。
在《论语》中⼦路和孔⼦有下⾯⼀段对话“⼦路⽈:‘卫君侍⼦为政,⼦交奚先?’孔⼦⽈:‘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不顺,⾔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所措⼿⾜。
”所谓“正名”就是名实相符,体现在礼治制度中的等级名分,“君君、⾂⾂、夫夫、⼦⼦”,天⼦掌握绝对的权威,诸侯、⼤夫不得僭越。
由此可以看出孔⼦“礼治”思想的实质:依照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确定贵贱、⼤⼩、上下的等级区别,形成各种名分。
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为准则,以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
⼆.“礼治”思想产⽣的原因“礼治”思想的产⽣受多⽅⾯因素的影响,我主要分为政治、经济、⽂化、阶级、个⼈以及社会⼤背景等六个⽅⾯。
(1)政治⽅⾯:西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建⽴的“礼乐”制度逐渐崩溃,出现了礼崩乐坏、天下⽆道的局⾯。
孔子政治观

孔子政治观
孔子的政治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仁治”、“礼治”和“德治”三个方面的主张。
1.仁治: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具备仁爱之心,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他主张“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必须以民为重,关心百姓的生活和福祉。
2.礼治: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遵循礼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他也强调君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百姓向善向上。
3.德治:孔子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即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孔子的政治观强调的是对民众的关心和尊重,主张以仁爱之心为基础,通过礼制和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简述孔子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简述孔子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提出了一种以礼为治国方式的理论,这种方式被称为礼治论。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可以帮助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修身来培养人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和行为。
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尊敬他人、谦虚有礼以及合作共事的道德价值观。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礼为基础。
他坚信,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并确保每个人都知道并恪守这些规则。
他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良好的榜样,不仅要遵守礼仪,还要对他人有所关怀和尊重。
根据孔子的礼治论,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和和谐不仅依赖于法律制度的严格执行,还需要每个人从内心产生对礼仪的尊重和信仰。
他认为,只有在每个人都学会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并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治理。
孔子的礼治论主张通过教育和修身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他强调了礼仪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敬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他人。
这种以礼为治国方式的理论,至今仍然对于当代社会和政府有着深远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的礼治思想
作者:刘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7期
摘要:如果我们将孔子意义上的礼理解为一种对人们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与文化,那么这种礼可以看作是“先贤的宪法”。
关键词:孔子礼治细想
[中图分类号]:K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242-01
一、礼的涵义
曾有学者指出,民主是“先贤的民主”。
意指在有民主传统的社会中,民主是作为一种集合历代哲人智者洞见的制度存在的。
如果我们将孔子意义上的礼理解为一种对人们的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与文化,那么这种礼可以看作是“先贤的宪法”。
即一方面是历代人们对于理想社会中的理想人格进行想象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实践理性的累积。
孔子提倡的礼就是这样一种规范社会行为,直至政治行为的一种根本准则。
孔子的礼在《论语》中(杨伯峻本)总共出现了74次,计有礼节、礼让、礼制、礼乐、礼仪、行礼、礼的本质、合理合法等近八种含义。
对这些含义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礼的概念首先具有双重性。
既包括以内省为重要方式的个人道德修养,也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仪制度。
这种对礼的界定当然首先是孔子天才的创见。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
我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家国同构,这部分导致了我们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是合一的。
而作为社会根本规范的礼,当然必须同时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才能有效的发挥其效用。
当然,孔子的礼也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说明孔子的礼是有其适用范围的。
在等级社会,我们不必苛求古人,但是这其中透露出的信息确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孔子认为礼是无法被庶人所熟练掌握的,但是礼制确实可以缓解不同等级间的矛盾的。
当然这种缓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传统贵族对于社会的绝对控制。
所以,礼治作为儒家治理的主要形式(德治可以看作是礼治的一个方面),能在数千年的社会运行中不断起到枢纽的作用。
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二、以扎治国的思想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礼作为规制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实际上有“宪法”的性质。
孔子认为治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而礼仪对于治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他在《里仁》篇中提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能够用礼让来治国么?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可见,在孔子看来,礼仪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治国,并且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国之道。
他在《为政》篇中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法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的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因此,在孔子看来,礼治是比法治更为根本的治理形式。
但是以礼治国是需要相当成熟的条件的,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孔子的礼治思想最终会在战国的“大争之世”中江河日下。
首先要进行礼治就必须以倡导“仁”的思想来作为思想上的前提。
我们上面涉及到仁与礼在内涵上的同质性,这说明在一个“不仁”的社会中,礼治是无法施行的,最终只能演变成没有灵魂的空壳。
如果说仁相对侧重于内心的道德体验,那么礼相对侧重于外在的行为方式。
缺少了内心当中对于其他生命的尊重,礼仪最终也只能成为一套古怪的仪式罢了。
从另一个方面说,礼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安排,如果缺乏支持性的文化环境,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仁爱精神,礼仪制度最终也必然会走向没落。
同样,礼治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我们前面说过,礼既然既具有个人道德,也具有礼仪制度的双重内涵,那么这两个方面又如何能统一于礼治呢?这得益于我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国家作为公共政治的对象,被看作是帝王的扩大化的家庭,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因此,一切在普通家庭中能够起作用的制度与文化,在一个国家中也往往能找到对应物。
这其中隐含的思维就是认为处理私人家庭关系的规律与处理公共事物的规律是同一的。
所以既规制内在心性又规制外在行为的礼要发挥作用,就必然要存在这样一个同质性的社会与之相适应。
但实际上,从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家庭事务与公共事务的规律很显然是不同的,现代政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建立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野上的,因此,要如何对待这一传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
三、礼治思想的简评
那么,到底礼治是不是一个优良的制度架构,我们还必须讨论一个优良的制度应该符合哪些标准。
当然这种讨论不是空泛的,我们必须联系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迁的进程来进行考察。
在这样一个乱世,首要的目的无疑是秩序的恢复,因为战争与动荡是不能实现任何终极性的价
值的。
而在一个等级制的社会,秩序的恢复意味着一种权威的建立与塑造。
就礼治来说,仁与礼可以使权威更富于人情味。
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与双重内涵的礼的观念使得公共权威披上了一层家长式的外衣,冰冷的利益权衡与家庭成员式的温情共存。
再加上礼仪形式的复杂化,神秘化,甚至可以起到一种宗教仪式似的敬畏感,从而使人们在精神上更倾向于服从。
这使得公共权力不但在组织上,也在精神上更为强大。
同时,礼也同样有助于权威的维护。
我们不得不说,等级制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往往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而且相当简便的管理模式。
即使在今天,等级制的管理模式仍是主体的。
在公元前的中国,礼是能够使这种等级制更为巩固的。
我们说当时意义上的礼,有相当的成分就是在规定不同社会等级的泾渭分明的不同的行为准则。
再加上礼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仅就工具价值而言,礼治在当时是一种好的治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