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doc

合集下载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摘要: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主流,是深受两千多年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释了孔子的礼学思想。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对周礼的因革损益,但是究其起源最早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时期“礼”本身,“礼”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内容,是对周礼的因革损益,其中从内容来讲“仁”为核心,“和”为目的,从范围上来讲涉及到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

孔子礼学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始终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中。

孔子礼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礼”的核心——“仁”孔子对周礼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即以“仁”补充“礼”,突显“仁”在“礼”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到109次“仁”。

”(一)行“仁”要守礼人之为人就在于人遵守“礼”的规范,达到“仁”的境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具体体现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符合礼,深刻体现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达到仁的一种方式,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孔子希望人们能够由礼这种外在的约束转化成为内在自觉的道德意识。

通过自觉遵循礼的各种规范要求达到仁的境界,成为圣人。

“人如果脱离了‘礼’的约束是无法达到“仁”,只有礼和仁相结合才能培养高尚的人格。

”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行使“仁”必须要遵守“礼”的各项行为准则。

(二)行“仁”要由己行“仁”要由己是指人要提高道德自觉性,这是达到“仁”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仲弓问仁抑或是司马牛问仁还是子张问仁,孔子皆表达了做到“仁”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实行仁德要靠自己,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目录摘要 (3)一、礼的特点 (4)(一)重实践 (4)(二)合道理 (7)(三)体人情 (8)二、仁为礼本 (10)三、礼的现代启示 (12)参考文献 (14)——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摘要】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

如果说仁是思想上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

本文主要依据《论语》中的相关阐述,从孔子礼学思想的三个特点,即重实践、合道理、体人情这三点入手,旨在对孔子礼学思想的含义作出比较一个明确地阐述。

文章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礼的根本——仁展开论述。

为了赋予本文以现实意义,本文还在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孔子礼学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在新形势下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关键词】礼孔子论语实践道理人情An Analysis 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Abstract】Rites and Etiquett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have been an inalienable part in Confucius’ doctrine. If benevolence is count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thought, then Rites and Etiquette can be called as the guidance of the behavio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essay focused on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Rites and Etiquette, that are practical, reasonable and sentimental, so as to give a clear account of the definition of confucius’ theory of Rites and Etiquette. By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examples of Confucius’struggle to guard the Rites and Etiquet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essay tried to explain why Confucius use Rites and Etiquette to carry his doctrine. In order to impart some practical sense to the essay, the limitations of Confucius’Rites and Etiquette theo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last part, as well as its enormous influence in the new age and the inspiration brought by it.【Key Words】Rites and Etiquette Confucius Analects of Confucius practical reasonable sentimental——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一、礼的特点虽然论语中提到礼的次数多达75处,但对于礼的含义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

从《论语》看孔子的礼学思想.doc《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语录辑录,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阐述了许多自己的思想理念,其中礼学思想便是孔子一贯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句话意味着,“礼”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和个人家庭规范的必要手段。

同样的,孔子对礼的意义也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礼”不仅是人类行为规范的标准,更是一种实现人际交往和社会规范的方式,它可以在社会中起到相互了解、依赖和信任的作用。

在这里,孔子认为礼不仅是个人君子修养的表现,更是共同文化伦理道德的一种准则。

其次,孔子在《论语》中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加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在讲课时说:“礼,安三位而不立者,失其本也;立三位而不安者,失其道也。

”这里的“三位”指的是天子、诸侯和百姓。

孔子强调了“礼”的三大要素,即“上应天、下养民、中负责”,意味着要建立完善的礼制来减少矛盾和冲突,加强三方之间的相互负责和互动,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义之道”,是推行国家制度的关键。

孔子认为,国家制度的核心可以从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得到体现,而“礼义之道”正是这种体现。

孔子强调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强调了社会的和谐共处和个体修养。

同时,他还认为要用“礼义之道”来约束生命行为,体现各个方面的纪律和秩序。

总之,孔子的礼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强调礼仪规范、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以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

如果我们现在能回顾并学习相关礼仪的思想,就会发现许多书中所倡导的正直、正直、忠诚、诚实等等所有这些社会道德准则都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

可以说,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引领我们思考、实践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

孔子的思想精髓_孔子思想精髓内容介绍孔子思想的精髓很多,可从各个不同角度上说。

有的从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几个方面来说,有的从治国的角度来说,有的从具体哪一方面来说。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思想的精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思想的精髓1.忠孝爱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仁”的根本。

父母对自己生养教育、充满爱抚,每个人都应对父母孝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做到自身和谐。

一个对父母孝、对兄弟悌的人,便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对父母尽孝的人,对朋友也会讲诚信、仁爱,社会便会和谐。

孝是小忠,忠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孝敬父母自然忠于国家。

因此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孔子多次讲孝,指导弟子曾参作《孝经》,孝成为每个人必备的优良品德。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来提倡爱国主义。

孔子从来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国家。

他被迫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临走前边走边吟诗,表达对自己国家的怀念。

爱国是大节,是孔子及儒家的一贯主张。

2.爱民利民孔子及儒家从来强调以人为本。

孔子反对当时的奴隶殉葬,连制成陶俑殉葬,也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它亵渎了人的尊严。

在孔子整理的《尚书》中早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的力量,他主张爱民利民,“养民也惠”,“使民也义”、“使民以时”。

反对统治者对民苛征暴敛,他还主张当权者应说到办到,取信于民。

因为民最有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孔子爱民还有一项内容,就是教民。

除正规的教育外,强调对民的教化,经常的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的素质,而不是不加教育,出了事怨民众,也不是不加训练让民众去打仗白白送死。

到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一说法,更是对孔子爱民、利民、重民思想的发展。

3.疑天远鬼就是对天怀疑、对鬼神疏远。

孔子所说的“天命”,系指自然界及社会上的规律而言,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到了五十岁时就对事物的规律了解了。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

浅析孔子礼学思想作者:陈润贤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国家,早在殷商时期,“礼”的观念便开始形成并出现,直至今天,“礼”的观念仍然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孔子一生以效仿“制礼作乐”的周公为目标,周礼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礼学思想,不仅丰富了“礼”的哲学含义,而且使“礼”的观念真正实现了其政治意义。

然而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直接明确的指出“礼”具体指的是什么,这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礼学思想,研究孔子思想体系带来了困难,本文从《论语》原文入手,通过分析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与起源、内容、作用这三个大的方面,力图从哲学角度对孔子礼学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礼仁正名名教第一章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与起源1.1孔子礼学思想的背景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方面,由于铁质农具、牛耕等新的生产技术的投入生产,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进而造成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因此周天子对于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也随之逐步的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也就逐步走向瓦解。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侯的强大与崛起,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发展,诸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实力强的诸侯希望兼并实力小的诸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实力小的诸侯强烈的寻求自保的途径,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混战随之展开,同时,周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再是强有力的君与臣的关系,诸侯“僭礼”的行为越来越频繁的出现。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中生活,使得孔子无比向往从前由“周礼”所维系起来的“井然有序”的美好社会。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造成了人们精神的动荡与思想的混乱,社会的动荡、思想的混乱、统治阶级的式微,这些使得当时的人们陷入深深的迷茫,对未来充满了绝望与恐惧,这就使得当时的一些思想家不得不正视社会动荡、国家大乱的现象,不得不思考能使人们心灵的到解脱的途径,不得不试图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对周礼进行了“损益”,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礼学的思想。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仁”,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

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克己复礼为仁”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对人们所有言行举止的规范,在这方面,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

孔子认为,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

孔子“礼乐为教”思想的起源“礼乐为教”思想中的“礼”、“乐”来自于殷周时期的礼乐制度,选取殷周时期研究其起源;将“礼乐为教”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孔子时期作为探究重点;汉代作为“礼乐为教”思想与政治统治融合的关键时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生活的时期为西周后期,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一再强调,夏、商、周三代中,最灿烂、最文明的时代就是周公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具有完整的礼乐制度。

而他现在所处的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的时代。

这一矛盾,促使孔子对“礼乐”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能否把“礼乐”与教育联系起来。

以《左传》为例,它在叙事后都有君子的评论,对于事件的评论,最常出现的通常是“礼也”、“非礼也”,即符合道德与不符合道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礼乐”依然作为评价人、事的道德标准。

孔子为什么强调礼孔子重视礼的原因是孔子认为“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已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有序、制度的社会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在大同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也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而是彼此相爱,爱这世界上所有的人。

孩子可以得到温暖和照顾,孤独的人和残疾人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一个满意的家。

诈不盛,盗不乱,路不拾遗,户不夜天,人皆言修,选贤任能。

这是尧舜时代
理想化的、传奇化的原始社会场景,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孔子的礼学思想内容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尊崇的文化,也是我国礼文化的奠基石。

孔子的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克己复礼,要看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所谓的家教,那就要观察他平时的行为交往,礼一般都是隐蕴其之中。

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在礼的范围内做规范的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内涵的人。

在自尊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懂礼用礼是必不可缺的,这是前提条件。

其次以和为贵,一个人有修养内涵还不都,在人人往来的社会环境中,以礼待人,以礼和人,特是极其重要的。

家庭、社会,上至国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和。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了,人人交往和谐相处,社会也会跟着和谐,国家就会达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境界。

最后是以礼治国,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拯救和恢复西周的礼一直是他的梦想和追求,他主张以礼治人,以礼服人,反对法治,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比刑法更有说服力,更能使人民信服。

这一思想在他的种种行为中皆有体现。

孔子的礼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文化,礼从古存留至今,是一种摸不着看得到的文化。

它对我们生活文化乃至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

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
时。

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

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向老子解释自己是忧虑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万民做出贡献。

老子则说:天地运行自有规律,这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又何必劳烦人为自然担忧呢。

尔后又劝诫孔子学习水之德,上善若水,谁善利万物而万物莫与之争。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他的弟子门人问他是否见到了老子,老子是个有什么样贤德的人。

孔子感叹说: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与孔子亦师亦友,孔子曾数次问学于老子,老子的道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论语》中有深刻的体现。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

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
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