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 学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电影观后感500字礼仪

孔子电影观后感500字礼仪

孔子电影观后感500字礼仪《孔子》电影观后感电影《孔子》是一部亲情、爱情、友情、忠诚的传奇巨制,通过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的生平事迹,揭示了中国文化哲学的精髓和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表达了深挚的情感与文化认同。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感受和体会。

电影中,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学问、智慧、谋略和处世哲学都得到了清晰、生动的展示。

整部影片充满智慧,充满力量,把人带回了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

孔子倡导的“仁政”概念,即以仁者之心做事,以仁者之言说话,以仁者之行为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而且,他的弟子们不择身份来到他身边,大胆做出改变天下的决心,于是孔子直面强权,化解纷争,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仁者的风范,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他高深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

人们对孔子的性格评价也是高度认同和赞扬。

孔子是慈父,是义士,是真心实意的人,这些都感染了我,让我深深喜欢孔子这个角色。

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就是孔子教儒生的场景,他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经典语言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和各种各样的朋友相处,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要好好倾听,学会欣赏他们身上的优点,吸收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从中吸取教训,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足之处。

电影中的画面也是非常美丽的,尤其是落日余晖照射下的孔子和学生们的场景,云深处照向池塘,把地面映射成了金黄色,整个色彩控制非常到位。

音乐也非常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让观众下意识的更加沉浸到故事情节之中。

总的来说,电影《孔子》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电影,让我深深地看到了仁者之风。

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得以延续,传承下去。

最后,也让我们一起回归生活,用孔子的思想引导我们的人生之路。

浅议电影《孔子》中的礼学思想

浅议电影《孔子》中的礼学思想

浅议电影《孔子》中的礼学思想——由系列片段的文化意义谈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孔子作为中华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管是在遥远的春秋时代还是在当下社会,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无人能及的。

2010年由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在一阵国学热中将孔子的生平搬上了大荧幕,这部电影再一次将孔子推向了大众的焦点。

作为商业片性质的《孔子》显然更注重影片所带来的实际价值,这无疑削弱了历史的还原度,导致片中很多情节不符合史实的叙事。

但是这种种瑕疵的背后却依旧遮挡不了孔子的人格光芒。

影片在叙事时将重头戏落于孔子在实现他的礼乐仁和的政治理想时所展现的文武兼备的技艺上,但真正抓住笔者眼球的则是电影的系列片段中所体现的孔子的礼学思想。

虽然“礼”的思想不作为主轴线来讲述,但却渗透在整部影片中,于细微处堪见孔子之“礼”。

本文主要选取影片中集中体现孔子礼学思想的系列片段进行阐释,通过对电影片段背后文化意义的抓取来达到对孔子之“礼”的现代解读。

一、“礼”的概述及孔子之“礼”(一)“礼”“礼”最初起源于尊敬和祭祀祖先,是血缘社会中敬畏天地鬼神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的概念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礼除了保有最原初的意义之外,还有着其他的涵义。

比如:礼被引申为是对各种社会礼义的总称,徐灏的《说文解字笺》中说“礼之名,起于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称”;当政者制定的一整套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有关部门推行的一些教化措施也被称为礼,《国语》记载:“教之礼,使之上下之责”、“明等级,以导之礼”;西周春秋时期,礼还有礼貌谦让之意,馈赠的物品也被称为礼等。

因而,礼的内容博大精深,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风俗习惯就成为礼的渊源。

(二)孔子之“礼”孔子一生服膺于周公“制礼作乐”的盛大成就,以弘扬其奠定的礼治为己任,礼乐仁和的梦想也成为他的一生所求。

《孔子》影片分析

《孔子》影片分析

《孔子》影片分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一部名为《孔子》的影片上映,通过对孔子一生的还原和描绘,向观众展示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这部影片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孔子形象呈现、故事叙述、美学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一、孔子形象呈现影片《孔子》通过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将孔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自然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孔子的谦虚、智慧和风度。

在影片中,孔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和理性思考的一面。

同时,影片还通过描绘孔子与学生的互动,展示了他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心。

二、故事叙述《孔子》影片以孔子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回溯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古代的中国社会,深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处的政治环境。

影片以孔子在政治斗争中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文价值追求的坚持。

同时,影片还以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徒情深为切入点,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展示了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三、美学表达《孔子》影片在美学表达上别具风格,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和音乐配乐,营造出古代中国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影片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精美的画面,将观众带回孔子时代,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力量和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影片还通过细腻的画面运用和镜头切换,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四、对观众的影响《孔子》影片通过对孔子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希望通过观众对于孔子的认知,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诚信等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影片通过向观众展现孔子的思想,引起观众对于自身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提升观众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孔子》影片通过对孔子形象的呈现、故事叙述的展示、美学表达的创新以及对观众的影响,成功地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给观众。

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学思想孔子对中华名族的影响可谓是无人能及,从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传播施以仁政,不要战争的思想到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书,再到当今人们随口所说的《论语》中的名言佳句,孔子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2010年胡玫执导电影《孔子》更是将孔子的生平搬上了荧屏,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仿佛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当时文武双全的孔子传奇蹉跎的一生。

这部电影再一次把孔子推向了公众的焦点,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不是专业研究者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作为一部商业片,更多考虑到的是影片的拍摄成本和所带来的实际价值,导致片中确实也有不少不符史实的地方,但是这些瑕疵远远遮盖不了孔子人格的光辉。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孔子的文武技艺,而是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整部影片中随处可见孔子对人行礼的场景,不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一视同仁,毕恭毕敬。

《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

《孝经》中还说:“礼,敬而已矣。

”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

可见,孔子对世间万物都保有敬畏之心。

电影中孔子对每个人,甚至每个场景都是如此重礼,究竟是繁琐无用的表面形式还是不可缺少的处世环节呢?《礼记仲尼燕居》中,孔子在答子张问政时也曾说道:“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礼乐之道,不仅在于形式,而尤重精神,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

不仅限于空谈,尤其要实地地去做。

所以说,如果有心重视礼,就不能只说不做,只说不做,便不能算是礼。

影片中孔子的“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祭祀活动中的“礼”,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礼”。

大家可能对于在日常生活中以个人的一言一行是“礼”并不感到意外,但或许会奇怪,何以像祭祀这样涉及到天地鬼神此等难以考证的事物,且具有浓厚的宗教仪式色彩的祭祀活动也可以是“礼”呢?电影中季氏身为人臣却用了天子祭祀之礼,让孔子颇为愤怒。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礼仪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礼仪

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礼仪《孔子》电影观后感电影《孔子》以历史人物孔子的生平为主线,描绘了他的坎坷人生以及他治理鲁国的经历。

整部电影沉浸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用现代视角呈现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人文情感。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从孔子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了启示和启迪。

电影的画面非常优美,给人放慢脚步、沉静下来的感觉。

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孔子的故事,使我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电影中的台词都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既有孔子的语言,又有其他人物的语言,它们都富有哲理和启发。

音乐也很优雅,跟画面十分搭配,让人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中所强调的审美情趣。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心灵盛宴。

电影让我意识到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尽管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似乎不那么注重礼仪,但在孔子的生平中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影中,孔子成长的过程中,他深受礼仪之道的熏陶,在他治理鲁国期间,他也始终坚持礼仪,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和欣赏,也为他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基础。

此外,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思考和启发。

电影中的很多内容都引起了我的共鸣。

譬如,孔子面对相持不下的矛盾时,始终保持着礼仪和智慧,以圆融、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他的坚韧不拔、居安思危的品格,都是我所能汲取的人生经验。

此外,电影还让我认识了众多的古代思想家,对于经典中阐释的人文思想和道德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化传承、历史意识重要性的提醒,也在电影中的礼仪、智慧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电影让人感到深沉,对人生产生美好的影响。

在今天,传统文化依然保留,文化传承也意义重大,我应该通过学习和感受,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去关注和保护我们伟大的文化传统。

2024年初中生观看《孔子》心得感想(4篇)

2024年初中生观看《孔子》心得感想(4篇)

2024年初中生观看《孔子》心得感想对于电影《孔子》,我已多次观赏,其深沉的感动并非源于理解难度,而是其触动心灵的震撼力。

影片以其视听手法,成功营造了那个时代的壮阔情境。

诚然,影片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尽管尽力融入了孔子的名言,也借用了他人的智慧,但有时显得勉强;故事虽得以叙述,却缺乏引人入胜的连贯性;节奏处理得较为缓慢,人物对话平淡无奇,缺乏生动性。

个人的文言文理解限制或许是一因素,加之历史的某些改编情节,使人感到不甚协调。

考虑到电影的时长限制,要在短短两小时内展现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总体来看,电影《孔子》仍可被视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它首先以鲜明的笔触展现了尊师重道的美德,这在当今社会尤为值得借鉴,让人深感敬佩。

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坚韧忠诚,如子路的临终教诲,颜回的英勇护书,都令人动容,尽管其中或许夹杂着一些历史的曲解,但人物的崇高形象得以提升。

孔子重返故乡的深情一躬,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让人感叹。

对于那理想中的和谐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以及“泛爱众而亲仁”的理念,我深感共鸣。

电影对这种情感的描绘带有一种悲剧色彩,让人疑惑为何不能以孔子倡导的礼乐来治理国家。

颜回认为孔子的错误在于将理想完全寄托于鲁君,我对此持有保留意见。

我反思自己,可能同样犯了过于理想化的错误,未能勇敢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寄托于理想的乌托邦。

我坚信不应放弃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期望通过提升个人道德而非严格的法律来构建社会。

孔子认为法律只是人们避免惩罚的手段,而非真正的自我约束,这显示出对道德作用的过高期待,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的社会运作。

我后来在书中发现,这种道德泛政治化的倾向可能存在问题。

道德自觉并非人人皆能达到,单靠道德无法有效解决所有社会关系的冲突。

过度强调道德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种观念在古代和现代都可能显得格格不入。

事实上,无论古今,有多少人能像鲁君那样伪装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像孔子那样始终坚守理想?电影中的“子见南子”情节,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面对诱惑也有动摇,更不用说普通人如何能坚守信念。

看孔子电影总结教育思想

看孔子电影总结教育思想

看孔子电影总结教育思想
孔子电影是一部展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影片。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电影中展现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孔子不断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的过程,其中德是最重要的。

他提倡正直的品德,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其次,孔子注重实践教育。

在电影中,孔子通过亲自示范和引导学生实践,使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只有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并发挥其价值。

再次,孔子倡导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他反对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们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孔子强调师道尊严。

孔子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来影响学生。

他强调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希望教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总体而言,孔子电影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提出的重视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发展和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仍然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发扬孔子的精神,将其教育思想融入到现代教育中,培养出更多有道德、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才。

周润发孔子观后感

周润发孔子观后感

周润发孔子观后感1. 引言电影《周润发孔子》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为主题的历史剧。

该片讲述了孔子一生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对社会、教育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作为观众,我被这部电影所触动,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孔子的影响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圣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中,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展现出了他智慧、仁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孔子注重教育,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关键。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成为德高望重的人。

电影中,孔子通过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带领学生追求道德完善。

3. 孔子的教育观孔子主张以教育治国,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提出“教化”理念,即通过教育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崇德守义、勤奋学习。

电影中,孔子经常与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想探讨,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提倡“三纲五常”的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4. 孔子的人际关系观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并强调待人以诚。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各种背景的人交往,尊重他们的长处,并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去协调矛盾。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相信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 需要思考的问题观看电影《周润发孔子》后,我联想到了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变革迅速,如何引导年轻人的成长,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些问题,正是孔子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

6. 总结《周润发孔子》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让我对孔子重新产生了敬意。

孔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教育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吸取智慧,用于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孔子》看孔子的礼学思想
孔子对中华名族的影响可谓是无人能及,从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传播施以仁政,不要战争的思想到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书,再到当今人们随口所说的《论语》中的名言佳句,孔子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

2010年胡玫执导电影《孔子》更是将孔子的生平搬上了荧屏,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仿佛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当时文武双全的孔子传奇蹉跎的一生。

这部电影再一次把孔子推向了公众的焦点,不过电影终究是电影,不是专业研究者对历史的真实再现,作为一部商业片,更多考虑到的是影片的拍摄成本和所带来的实际价值,导致片中确实也有不少不符史实的地方,但是这些瑕疵远远遮盖不了孔子人格的光辉。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孔子的文武技艺,而是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整部影片中随处可见孔子对人行礼的场景,不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一视同仁,毕恭毕敬。

《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

《孝经》中还说:“礼,敬而已矣。

”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

可见,孔子对世间万物都保有敬畏之心。

电影中孔子对每个人,甚至每个场景都是如此重礼,究竟是繁琐无用的表面形式还是不可缺少的处世环节呢?《礼记仲尼燕居》中,孔子在答子张问政时也曾说道:“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礼乐之道,不仅在于形式,而尤重精神,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

不仅限于空谈,尤其要实地地去做。

所以说,如果有心重视礼,就不能只说不做,只说不做,便不能算是礼。

影片中孔子的“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祭祀活动中的“礼”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礼”。

大家可能对于在日常生活中以个人的一言一行是“礼”并不感到意外,但或许会奇怪,何以像祭祀这样涉及到天地鬼神此等难以考证的事物,且具有浓厚的宗教仪式色彩的祭祀活动也可以是“礼”呢?电影中季氏身为人臣却用了天子祭祀之礼,让孔子颇为愤怒。

因为传统的中国人通常有着宿命的观念,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主宰着人的生死,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

鬼神、死亡、祭祀这三者之间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眷恋,所以人们才参与祭祀活动。

希望通过祭品、歌舞的形式,取悦于神明,以求得此生的太平,延缓死亡的降临。

当然,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他在弟子颜渊死后就曾捶胸顿足,大呼:“天丧予!天丧予!”。

祭祀还有着明尊卑,分等级的作用。

与天、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政治等级并列,天神、山川神、祖先神、灶王神等也井然有序。

天子祭天,诸侯祭山川,卿大夫帮忙。

庶人则只能祭祀鬼神中最低等的小鬼了。

越过自己的身份祭祀高等鬼神,便是越礼。

当“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这样越礼的行为发生时,孔子便要痛心疾首,大呼:大呼:“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的特质,从某些方面来说,很像是初春时节的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无形中渗透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中。

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此处的“居处恭,执事敬”便是重礼。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如见大宾”“如承大祭”亦是”恭敬重礼。

正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孔子眼中,一个仁者的举手投足之间必定是散发着“礼”的气息,他应该把内容的质,如美好的品德、思想、智慧和知识等内在的精神与形式的文,即外在的仪表、风度等外在的形象,完美的结合为一体,不可有所偏颇。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但只有合乎情理的行为规范才是礼。

中国古代有一套完备、森严的宗法制度,其中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观念
固然应当提倡,但是那些不提合乎情理,甚至是不近人情的遗风陋俗,决不应该把它们作为礼的精髓而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在我们作出取舍的时候,应当把过去的那些礼制在情理的审判台上审一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是礼的时代性的一种体现。

礼的内在精神是合于情理,所以,礼绝非仅是停留在制度和仪式层面,而是化身于点滴行为之中。

个人应当以礼自律,以求自己的行为和于情理。

现在的人只是从婚丧祭祀等各种仪式节目中讲求“礼”,却不问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礼,这可谓是不得礼的真谛。

其实孔子在建立和发展他的理论之初,就已经注意到理论学说要“合乎道理”。

这一点我们从他对周礼的“损益”上面就可看出。

虽然孔子认为周“郁郁乎文哉”,对周礼推崇备至,但他也并未照单全收,而是有所损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对于孔子的礼学,也应想孔子对周礼一样,有取有舍,才是正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