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世家》和电影《孔子》中孔子的个人形象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

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内容摘要: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孔子的人格魅力。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孔子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孔子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孔子是无上亲和的仁爱者。
关键词:孔子人格魅力《论语》礼乐仁毫无疑问,文献资料(传世的/出土的[①])是我们进入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和通道。
后人之于孔子,其情形亦复如是。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孔子世家》)研究孔子的文献资料,除了《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外,直接的材料则是《论语》、《孔子家语》[②],以及《礼记》等;而《论语》一书,更是天字第一号的基本文献。
后世欲知孔子,舍《论语》复将何从?故《论语》巍然而为儒家要典,甚或可尊之为儒家“圣经”;《论语》之所言所论,屹然而为足可与时间相抗衡的空谷足音。
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③]《论语》一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
重读《论语》、“想见其为人”,感叹他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体味其文化思考与生命关怀,探寻圣人的精神风骨与人格魅力,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也。
如此读《论语》、思孔子,庶几近于陈寅恪所谓“同情之了解”[④]。
孔子,一个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的智者、天意纵使之而成的一代圣人(“固天纵之将圣”)(《论语·子罕》),被誉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史记·孔子世家》)。
后来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圣”),其实孔子早就是光辉的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约略可从以下几端“述”之:文化的终极关怀者文化,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所谓“文化”,实即“人的文化”(贺麟称之为“人文化” [⑤])。
《孔子》电影之我见—孔子观后感

《孔子》电影之我见—孔子观后感第一篇:《孔子》电影之我见—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之师,万世师表”,其言行语录和思想轨迹被其弟子收录集合成《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胡玫导演的《孔子》,一部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电影,当然也吸引众多观众来观赏之,而对于影片的评价则因人而异,正面负面当然皆有。
而正如对此影片的评价态度一样,对孔子个人的功过是非当然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孔子》这部电影主要从公元六世纪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够用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来实践。
齐鲁会盟中,与齐国斗智斗勇,为鲁国讨回三城失地,维护了鲁国的利益。
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齐鲁会盟回来后,出任代国相,但季桓子嫉妒,假传音信,叫人予孔子“珏”,孔子知“珏,诀也”。
于是这样被罢黜了,开始了其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
到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重视,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相见,言谈举止中展现了其正气凛然不为美色所动的君子风范。
历经磨难,最后,当初陷害孔子的季桓子,识时务懂谋略,知道鲁国需要孔子,于是去恳求孔子归还故里。
孔子要求不以政事扰之才回国,季桓子答应。
孔子归鲁后,专心治学,开设学堂讲学。
公元前四百七十年,孔子逝,终年七十三岁。
他最早把教育普及于平民,弟子遍天下,故有万世师表之称。
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了深远的影响,被举世公认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河学者的典范。
看了这部影片,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三点。
也是我觉得充分体现孔子的人格魅力或者影片制作巧妙的三个主要地方。
第一,“给个话儿啊”的幽默和“丧家之犬”的自嘲。
“给个话儿啊!”这句台词在电影里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公山狃追到孔子家要季氏家小奴漆思弓时候,奴颜谄媚地对孔子说不喜欢三桓,希望与孔子合作灭三桓时,孔子默而不语时,公山狃说的“给个话儿啊”,然后孔子镇定抛出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
周润发电影《孔子》观后感(通用35篇)

周润发电影《孔子》观后感(通用35篇)周润发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
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
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
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着作的契合: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
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
所以有点乱,其实着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
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字左右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字左右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展现了一位智者的生平故事,尤其着重于孔子在鲁国的升官、下台及其返乡之路。
影片中,孔子面对强权和征服的齐国,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道德,成功地引导国家建立了稳定和发展。
同时,孔子长期的追求和探索,也使他逐渐形成了“仁爱”的人类思想。
电影表示了一个跨越千年的伟大思想家的生前经历与孕育出的思想体系。
其中,孔子的思想道路和人文精神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在孔子的思想中,尊重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要求人要谦逊、有礼、有爱、有恕、有大志,寻得一种真正的人之道。
在片中,孔子以自己的能力与人品解决了鲁国的棘手问题,而无论千年岁月和世事如何变迁,孔子思想的伟大性和智慧性都让人感叹。
影片中,台词的精辟以及场景的优美也给我留下了长久的印象。
如孔子和弟子的谈话,秋风萧瑟的茂陵墓地,林深鸟语的鲁国学堂等等,都让人感受到时空跨越与心灵的磨练。
而音乐和画面的配合,让人更能感受到思想的深刻内涵和哲学的艺术表现。
总之,电影孔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散发了智慧者和人的道德精神,引导我们去评判存在的问题,明辨是非,让我们认识到,在自我的努力和拼搏中,能够冲破困难,
跨越时空,展现出真正的价值。
撇开那些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孔子其实也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唤醒那些潜藏着的梦想、勇气和希望。
《孔子》影片分析

《孔子》影片分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一部名为《孔子》的影片上映,通过对孔子一生的还原和描绘,向观众展示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这部影片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孔子形象呈现、故事叙述、美学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一、孔子形象呈现影片《孔子》通过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将孔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情和自然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孔子的谦虚、智慧和风度。
在影片中,孔子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和理性思考的一面。
同时,影片还通过描绘孔子与学生的互动,展示了他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心。
二、故事叙述《孔子》影片以孔子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回溯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古代的中国社会,深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所处的政治环境。
影片以孔子在政治斗争中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和人文价值追求的坚持。
同时,影片还以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徒情深为切入点,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展示了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三、美学表达《孔子》影片在美学表达上别具风格,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和音乐配乐,营造出古代中国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影片运用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精美的画面,将观众带回孔子时代,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力量和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影片还通过细腻的画面运用和镜头切换,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感和观赏性。
四、对观众的影响《孔子》影片通过对孔子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希望通过观众对于孔子的认知,引发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和诚信等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影片通过向观众展现孔子的思想,引起观众对于自身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提升观众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孔子》影片通过对孔子形象的呈现、故事叙述的展示、美学表达的创新以及对观众的影响,成功地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给观众。
戏剧影视作品中的孔子形象

戏剧影视作品中的孔子形象我国古代思想大家孔子及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精神思想层面的需求日益提升,对于思想大家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日益推崇,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我国戏剧影视作品,通过塑造孔子的人物形象来宣扬儒家思想,从近代视野中的《子见南子》到经济全球化时期的《孔子》再到大众文化下的《孔子》,一系列的戏剧影视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塑造了经典传神的孔子形象,让大众对我国思想大家孔子的气度风貌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层面的解读。
一、万世师表孔子(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今河南夏邑人。
孔子一生历经坎坷波折,年幼丧父,跟随母亲艰难度日,大约十七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带领门下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并逐步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孔子晚年时期,修订了“六经”,供后人参考学习。
孔子逝世后,其门下弟子根据孔子生平言行,修订了《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出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政治方面,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为政以德”,用“德治”和“礼治”统治国家和人民,构建“大同社会”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在经济方面,孔子认为人们应当“重义轻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将“仁”和“礼”作为教育的重心,是我国最早使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师;在史学方面,孔子认为应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以出现狂妄不直的心态;在美学方面,孔子认为一个有才华的人,不应当只通晓文学艺术,更应当学习政治道德,这样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够改变政治局势和社会面貌。
《孔子》观后心得体会(二篇)

《孔子》观后心得体会观看电影《孔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生平和思想,展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理念以及教育兴盛的追求。
首先,电影中对孔子的刻画非常细腻。
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的孩子,但他具备了无比的智慧和求知欲望。
从小孔子就显露出了对知识的渴求,他奋发努力,不断学习并希望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追寻真理、追求道德,他坚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其次,电影中反映了孔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繁,社会道德风气败坏。
孔子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试图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来改变社会的现状。
他提倡仁爱之道,主张以仁义来统治国家,以道德来约束人民的行为。
孔子坚信,只有让人们内心产生敬畏之心,才能使社会风气好转,达到治国安邦的目标。
再次,电影中强调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
孔子非常关注后代的教育,并作为教育家积极推动教育的发展。
他主张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强调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和道德修养。
在电影中,孔子不仅亲自培养了一批徒弟,并将他们送到各地去学习和传播孔子的思想,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倡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
最后,电影中呈现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深厚情谊。
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一起共同学习、探讨问题、传承思想。
他们之间建立了师徒关系,营造了和谐的学术氛围,共同努力追求人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通过与弟子们的互动和交流,传承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也得到了徒弟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师生关系、友情与患难与共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这部电影,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人生。
他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养和成功,更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等思想,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观电影《孔子》有感

观电影《孔子》有感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近日来,我看了电影《孔子》,总体感觉还不错。
当然,电影是一种艺术,所以电影《孔子》跟历史不尽相同。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孔子》这部电影是由周润发等大陆一线影星出演的,并且表演的都比较到位。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基本上把孔子圣人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任泉饰演的颜回,镜头不多,但是把颜回的那种谦卑、礼让的样子表演的也还算到位,当孔子在卫国要见南子的时候,子路的一句“那个女人,您一定不能见!”,把子路的豪爽性格也展现出来。
电影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饰)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
但是,三桓权倾朝野,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
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
其后,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
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
从此,孔子率颜回、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
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
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电影就在优美而有意境的画卷中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世家》和电影《孔子》中孔子的个人形象
孔子作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是众人心中的“圣人”,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孔子形象,所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孔子”。
所以自古以来,无论是史书文献,还是影视作品,对孔子的阐释多有不同。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孔子传记——《史记·孔子世家》,人们历来对其褒贬不一,赞之者曰:“太史公作《孔子世家》,其眼光之高,胆力之大,推崇之至,迥非汉唐以来诸儒所能窥测……”贬之者则斥道:“司马迁诬圣,罪在难宽。
”而电影《孔子》作为一部传记历史片,亦是毁誉半掺。
但是虽然同样作为向孔子深表敬意的作品,二者在描写孔子个人形象和描写方式的方面还是有很大不的同的。
一、胸怀伟大抱负、积极入世的孔子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对此《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载,“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几年内,孔子由一介布衣,升任至代相,《史记》描述此时的孔子是“有喜色”,而电影中的孔子在受封的时候则是依旧遵循旧礼。
究其原因,司马迁写《孔子世家》是为了把春秋公羊学家心目中宗教化、神秘化的教主孔子还原成一个“至圣”,升迁后面有喜色是常人之理,使孔子更加具有人性化色彩;而电影则是为了突出孔子“恢复周礼”的政治理念。
孔子执政时间虽短,但是已经足以看出他的文韬武略与政治才能。
“夹谷会盟”、“堕三都”、平定公孙不狃等人的叛乱,无一不证明了孔子的执政才能。
被驱逐出鲁国的孔子为了受到重用,周游列国,来到卫国时,便上演了一场被人们诟病千百年的“子见南子”。
该事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司马迁在此篇的基础上将孔子与南子见面的情形作了生动的描写:“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
寡小君愿见。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夫人在帷中。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
”电影中孔子与南子更是“暧昧至极”,但最终却是南子道出“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俨然一位红颜知己,这让孔子的三千弟子情何以堪。
但是不论是从史书还是电影,都可以看出孔子对入世的渴望,
二、亦师亦友、为夫为父的孔子
无论是《史记》还是电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传道授业、周游列国的点点滴滴都是一大亮点,然而不同的是,《史记》突出的是孔子为师的一面,电影突出的是为友的一面。
《史记》中孔子经常性地与弟子们起“小冲突”,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
”;当子路问政于孔子时,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虽然可以看出孔子对弟子的谆谆教诲,但却是僵硬了些。
而电影就把孔子的形象柔和了许多,片中孔子与弟子们一起喝酒、说笑,在穷困的时候共享一碗汤,对弟子的教诲也是在生活中平平常常地娓娓道来,这样的孔子形象也更加容易深入人心。
此外,《孔子世家》中并没有详细交代孔子的妻子儿女,只是在最后简单地
交代了孔子的后代,“孔子生鲤,字伯鱼。
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电影中则在孔子与妻子亓官氏,儿子孔鲤,女儿孔姣的平常生活中,亓官氏与女儿为孔子洗手作羹汤、为孔子穿衣、调制墨汁,孔子被逐出鲁国时与妻儿的依依不舍,无一不体现孔子不仅是个高高在上的圣人,他亦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这使孔子整个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郁郁不得志,宛如“丧家之狗”的孔子
无论是《孔子世家》中,还是电影中,有一段话使我印象非常深刻: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被逐出鲁国,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然而却无人重用他,与一班弟子在各国之间颠沛流离,“丧家之狗”这词也确是贴切,只是没想到子贡会将郑人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孔子,更没想到的是孔子还欣然同意,可见孔子的胸怀之大,也可见司马迁写《孔子世家》志在让孔子“接地气”,而“丧家之狗”一词也是对孔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虽然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傲骨的一种褒扬。
一路上,即使是身处逆境、困境、危境之中,孔子也不以之为绝境,始终坦然面对,将积极乐观而又不失坚韧的人生态度落脚在具体的人生行为当中。
可以说电影《孔子》就是以《史记·孔子世家》为模板拍摄的,全篇其实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新意,全片故事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只是使存在于历史中的高高在上的孔子在大屏幕上活了出来,《史记》中司马迁写孔子是为了使孔子脱离神化色彩,将其由神变成“圣人”,而电影则是将其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两者都表现了孔子终其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个人性的、鲜活而傲岸的孔子形象。
近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误读是由于人们开始不知道孔子是一个率真本色的人;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不知道他是宽容的哲学家、伟大的老师,又是中国的第一位平民学者、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学说开始被滥用,以至于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这与真孔子全无关系。
因此,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对于当今这股文化热,对于我们认识真孔子的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孙鑫:从电影《孔子》重新审视孔子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科技》,2012年第3期第25卷
[2] 陈曦:孔子神韵的独特演绎——《史记·孔子世家》探微,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
[3] 李剑清:司马迁心目中的孔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19卷第6期
[4] 魏红梅:论电影《孔子》中孔子形象的魅力,电影文学,2013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