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学说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主张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这些思想主张贯穿于他的学说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仁、义、礼、智、信等方面来详细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首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性,是人类的基本道德。
他认为,人性本善,而仁是表现人性善良的最高道德境界。
孔子强调,人应该以仁为本,以仁为行,以仁为德,以仁为政。
在孔子看来,仁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他主张,仁者爱人,能够关心他人,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的品德,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更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其次,义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义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人们在行为中应当遵循的规范。
他提倡以义为行,以义为德,以义为政。
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做到有义,行义,守义,尊重他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认为,只有在义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规范。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礼为行,以礼为德,以礼为政。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在礼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智是一种认知能力,是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应当具备的能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智为行,以智为德,以智为政。
孔子认为,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们实现自己价值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在智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够取得成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信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认为,信是一种品德,是人们在言行中应当具备的品质。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信为行,以信为德,以信为政。
孔子认为,信是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础。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ccd1e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8.png)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孔子思想总结评析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孔子思想总结评析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1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制”、“道德规范”、“教育理念”等方面。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朋友、同事之间的相互关爱。
孔子的“礼制”思想,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强调礼仪、礼节、礼貌,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还提出了“道德规范”,认为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遵循“礼”的原则,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以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文化发展方面。
孔子的思想也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明交流方面。
然而,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孔子强调了“礼”的原则,但有时过于强调礼仪、礼节、礼貌,而忽略了人的自由和权利。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如对女性的歧视、对少数民族的排斥等。
综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的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以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孔子思想总结评析篇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的学说、“礼”的思想、“德”的教育观、“无极”的哲学观、“性相近”的心理学观等。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思想总结

孔子的思想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孔子思想的总结:1. 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道,即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将这种善性发掘出来并实践到生活中。
仁爱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倡导的社会和谐的基础。
2.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学而时习之”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他强调人们应该以学习为乐,追求知识和智慧,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3. 程序正义: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如果人们都遵守礼仪和规矩,就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孔子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详细制定了这些关系中的礼仪和行为准则。
4. 修己治人:孔子认为,修己是治国的前提,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为。
孔子提出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修身齐家,才能够在治理国家和天下时发挥正确的作用。
5. 教育的重要性: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提出了“立德、教育、治国”的理念。
孔子主张以德育为先,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他强调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6. 力行实践:孔子主张将学问付诸实践,认为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他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知之者不如行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
7. 和谐社会的追求:孔子关注社会的和谐和平稳发展,他强调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应该以和谐为目标,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来实现。
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以仁爱为本,与人民和平共处,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总之,孔子的思想融合了仁爱、学习、社会秩序、修己治人、教育、实践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

孔子思想主张及贡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下面由为你讲述孔子一生的思想抱负及作出的贡献,希望你喜欢。
孔子思想的主要主张1.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维护“礼”:“贵贱有序”3.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4.思想上提出仁政,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孔子的主要贡献(1)政治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上: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3)文化上:孔子晚年整理古籍,对保存中国古文化史料作出了贡献~(4)“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5)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7)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8)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孔子主要思想总结

孔子主要思想总结孔子,名丘,字仲尼,又被尊称为孔子先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学,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将对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孔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仁政”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要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首先应从个人修身做起,通过培养自律和道德品质来达到个人的完善和成就。
孔子提倡“以礼治国”,他认为,通过遵从社会的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
孔子的修身思想体现在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自律。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影响和改变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他认为,个人首先应该注重自身的特质和修养,包括道德、智慧、礼仪等方面的培养。
孔子注重的道德原则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他认为这些品德是人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要实现个人的修身,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观念,通过学习、思考、反思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孔子的家庭伦理思想重视家庭的和谐与相互尊重。
他提倡“孝”,即儿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之一。
他强调“子欲养而亲不在,使毋仁”,意思是子女如果想要孝顺父母,就必须使父母感到他们是有品德、有能力的人。
孔子还主张家族的尊重和延续,他认为家族不仅是个人的生活和发展的场所,也是血脉相连的亲情纽带。
孔子的政治思想着重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秩序。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是建立在“仁政”之上的。
仁政即以仁爱和道德为核心的政治,孔子认为政治家应当具备道德的高尚品质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
他主张君主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通过道德的领导和正确的决策来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与道德密不可分,只有具备道德的才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道德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学说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
“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
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会盟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
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
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仁”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
面。
他崇尚“礼”,而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
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神体现。
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
五者的出发点,都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和体谅上。
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
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
所以《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
他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
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
谐。
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脱离开其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内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
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
他提倡奋发学习,讲求学习方法。
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是“我非生而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