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

合集下载

孔子学说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孔子学说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孔子学说的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鲁国鲁定公的后人,后来成为鲁国的国子监正,他不仅从事教学,还担任了多个政治要职。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战国乱世,社会动荡,道德败坏,法纪松懈,战争频仍,社会问题严重,这样的时代状况深深影响了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1. 仁: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是人类的本性,是一切美德的起源。

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强调仁爱、宽容、尊重和关爱他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视之为克己徇人的品德境界。

2. 礼:孔子认为社会需要有一套规范行为的礼仪,才能使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合作。

他提倡“礼乐”的理念,认为礼仪乐乐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式,可以塑造人的品质,使人们更加自律、谦逊。

3. 忠恕:孔子主张以忠为本、以恕为行,即忠于君,忠于朋友,忠于家人,忠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对待他人要以恕心,包容、宽容他人的过错,尽量去理解他人的立场和处境。

4. 孝顺:孔子尊重家庭伦理,强调“敬老慈幼”,主张孝道,认为孝行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种对亲人的尊重和关怀态度。

三、孔子学说的政治理念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民无德不可以行”,提倡以仁义来治国,主张君主要以德治国,推行仁政,以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还提出了“君民同治”的理念,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四、孔子学说的教育观念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主张“教学相长”、“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出了“三纲”“五常”等教育内容。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教育来培养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严重反对教育外的训练和压迫。

五、孔子学说的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伦理、教育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也影响了东亚文化,并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价值观念。

《孔子学说》读书笔记

《孔子学说》读书笔记

(孔子学说)读书笔记〔1〕孔子学说的纲要条目1.为学孔子主张的“学〞不是后世一些人所误解的死读书,而是“屡空〞,是“心斎〞,是“克己复礼〞,是“不改其乐〞,是“不迁怒不贰过〞,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学的是如何生活,如何来养成自己的人格。

2.一贯忠恕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这里就包含着“学〞的方法。

就是他曾经告诉子贡,说自己不是“多学而识〞,是“一以贯之〞。

也就是说,学做人的道理也好,学其他的也罢,并不仅仅是靠知识或经验的堆砌,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理,可以运用在学习任何事情上。

书中,梁启超先生对孔子这句话中,“吾道〞的“道〞作了探寻,借由曾子的口可知,此“道〞指的是“忠恕〞〔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自己也旁证过,他曾经答复子贡问的“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的意思可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

3.仁君子之前说孔子讲的“学〞,是教人学做人、养成人格。

梁启超先生将“仁〞解作“理想人格〞,而“君子〞则是能合着这种理想的人。

“仁〞字拆开,是两个人,可见“仁〞这种理想人格是表达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交往中的,没有他人,则显不出个人的“仁〞来。

关于“仁〞的标准,“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具体的言语散落在(易经)(论语)(礼记)等资料中,大家可以当作补充说明,把这些文献中关于“仁〞和“君子〞的条目一一找来看。

但归根结底,要理解学习孔子的“仁〞,我们应像上一条目所述,去寻觅“一以贯之〞的准则——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含着这种准则,即与人相处,要做符合双方相对关系的事情,为人君,要仁爱,为人臣,要敬上,为人父,应慈祥,为人子,应孝父母……等等。

4.礼最古老的礼本是ZJ的一种仪式,而后演变为一切社会习惯、礼仪乃至行为标准。

孔门注重礼乐,是因为视之为修养人格的利器。

5. 乐音乐是孔子的嗜好之一,也是他门下的必修课。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

孔子论学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思想,被尊称为“夫子”。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孔子论学的原文及译文。

《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殡。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做出的总结。

在这句话中,学习和思考被并列在一起,表明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而不思则罔”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见识。

但如果我们只顾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变得空洞和浅薄,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相当于“罔”空一场,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接着,我们来看看“思而不学则殡”的意义。

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反思和推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只顾思考而不去学习,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变得空泛和空洞,没有扎实的基础和实际的内容,相当于“殡”掩埋自己的才智。

因此,思考要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才能够充实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有更多的素材和内容可以进行思考和探索。

总之,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孔子的教诲,不仅要勤于学习,还要勤于思考,才能够不负自己和社会的期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完】第二篇示例:孔子(551-479BC)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

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

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二、孔子学说及其影响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

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学说

孔子学说

1子路:鲁国卞人,仲氏,名由,也字季路。

孔子学生。

性格直爽勇敢,曾对孔子的“正名”主张表示怀疑。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家臣),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

2子思: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

孔子之孙,相传受业于曾子,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诚”说成是世界的本源,以“中庸”为其思想核心,孟子曾经受业于他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

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尊称为“述圣”。

3子夏:春秋末晋国人,一说卫国人,卜氏。

明商,孔子学生,为父的宰,孔子死后的魏国西河讲学。

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收历史教训,防止臣下篡权,宣扬“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提出“学而优则仕,士而优则学”。

和“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等观点。

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4子贡:春秋是卫国人,端木氏,名赐是孔子学生,善于言辞,曾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之见之,更也人皆养之,经商曹鲁之间,富至千金,并参与政治活动,历任鲁国卫国各国,与诸侯分庭抗礼。

曽游说齐吴等国,促使吴伐齐就鲁。

5道统:儒家传导的系统。

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说。

并自命孔子正统,韩愈正式提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关于道的传授系统说,以继承孟子自居,宋儒朱熹所建立的道统则以周敦颐程颢上乘孟子,自己又接上周程。

道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后来遭到反道学思想的猛烈抨击。

6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春秋史,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官史所编,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14年,计242年,是后代编年史的滥觞。

他文字简短,相传遇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7孔教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个尊尊孔集团,1912年10月成立于上海,次年9月总会从上海迁至北京,并在曲阜上海广州先后设立总会事务所,主要人物有陈换章等,总会会长有康有为,五四运动后逐渐瓦解,1937年9月按国民党命令,改为“孔学总会”。

8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贫居陋巷。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儒家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 叔梁纥正妻施氏赶出家门,于是带着孔子和孔子的庶兄(同父异母) 孟皮到曲阜阕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做许多粗 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而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勤奋好学,志向高远,重点学习礼乐文化,曾问礼于老子, 以“博学而知礼”成为鲁国闻人。大约30岁开始授徒讲学,这是他一 生中的主要事业。
“礼”既是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又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孔 子一生都在研究礼、演义礼、发展礼,使礼成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起着理论支柱的作用。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晚年提出修身、处世的理论原则。“中”是 指不偏不倚,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庸”通“用”,“中庸”即 以“中”为“用”。
第一节 孔子学说及其管理思想
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迫害逃到鲁国,长期 过着平民生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上古时期名和字一起说的时候, 往往先称字,后称名,叔梁是字,纥是名)是一位武士,据说力大如 虎,因战功做过鲁国的小官,在当时也属于“士”的阶层。
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用生命的最后五年致力于教育和古籍整 理。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人才,“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 贤人”。他的主要言行由弟子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而且他修 《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集华夏上古文 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论 语·八佾yì》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当 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更是尊他为孔圣人、至圣 (圣人中的圣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 都建有孔庙(或称文庙)祭祀孔子。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

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_孔子思想主张是什么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孔子的思想主张也各方面都有涉及,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五个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思想主张1、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

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4、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5、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学说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把仁与礼相统一的最佳状态称之为“中庸’。

孔子的学说体系以人道为重点,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孔子是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创“私学”的第一人。

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删《诗》、《书》,编《春秋》,钻研《易》、《乐》、《礼》,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创立了儒家学派。

他的言论和事迹保存在《论语》和先秦其他典籍中。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礼为出发点。

他认为礼治是社会得以安定的必要保障,唯有实行礼治才能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秩序。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论语·季氏》〉他认为春秋时期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己,其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乐坏”,因此要使社会由乱变治,就必须恢复礼治。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从周”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孔子在卫国时,子路问他:“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莫先?”他直接了当地回答:“必也正名乎!”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复礼、从周、正名等主张反映出孔子思想带有浓厚的传统,但他并不抱残守缺,他一面维护传统,一面超越传统。

这表现在他从新的视角看待礼法,对周礼作了损益。

他认为礼不仅仅是礼仪条文的总汇,不是一套死板的规定。

礼作为形式来说,是要表现深刻内容的,这个内容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实质,复礼是行仁的手段。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子路》)这样,孔子便从“礼”这一传统观念中引申出“仁”这一新的观念。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之多,可见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在孔子关于仁的种种说法中,这一条最精辟。

所谓爱人,也就是主张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来看待,这是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

孔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狭隘的宗法血缘观念,发现了人类的存在。

他承认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强调道德意识是人普遍具有的特质。

因此,他主张用仁爱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实行“忠恕之道”。

所谓忠恕之道,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应当作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应当作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人在躬行仁道的道德实践中,实现人的价值,成就理想人格。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圣贤、君子。

如果说礼是孔子学说体系的出发点,那么,仁才是这-体系的核心和实质。

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一方面,仁受礼的制约,行仁不能超出礼规定的范围。

孔子不赞成没有差等的仁爱,因为这将模糊上下尊卑的等级名分界限。

另一方面,仁又规定着礼,只有与仁紧密结合的礼才是合理的。

有些陈规陋习虽有礼仪方面的根据,如杀殉、专横、暴敛等,在孔子看来也是非礼之举。

孔子把仁与礼相统一的最佳状态称之为“中庸’。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
庸既是理想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方法论原则。

中有中正、中和的意思;庸是用的意思,合起来说,中庸也就是“用中”。

孔子在评论他的两个学生时说,“师也过,商也不及”,结论是“过犹不及。

”因为无论是“过” 还是“不及”都离开了中道,这也就是说只有排除极端,维系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和平衡才算达到中庸。

他还指出,礼是衡量中庸与否的具体尺度。

他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这样,孔子便把“礼”、“仁”、“中庸”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也就是孔学的基本框架。

孔子认为,“礼”、“仁”、“中庸”等观念的形成,需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等名言隽句,被后世学者视为座右铭。

他创立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孔子的学说体系以人道为重点,对于天道谈得不多。

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没有明确否认传统的天命观念,他在不得志或懊丧的时候,曾发出这样的感慨,“道之将行也歇,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但他并没有把天看成有意志的人格神。

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把天描绘为四时交递、万物繁衍的自然过程,一点也没有神秘色影。

对于鬼神,孔子则抱着敬而远之,存而不论的态度。

学生向他请教神鬼方面的问题,他含糊其辞地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在他看来,现实的此岸世界比虚幻的彼岸世界重要得多。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无神论观点,但也表现出相当鲜明的理性精神。

这就在天命鬼神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开始分化。

据《韩非子·显学》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在这八派中,以孟柯为首的“孟氏之儒”和以苟况为首的“孙氏之儒”在理论上的贡献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