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模板

合集下载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_1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_1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导读:本文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这里涉及了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问题,“善”是指好的事情,“美”是指美德,都属于道德范畴。

是审美意识的体现。

《韶》是歌颂先王德行的古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他感到《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

孔子在讲到人的修养时,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文”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采,“文质彬彬”,是指人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本质和文采的完美统一。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文艺。

孔子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又不忽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主张文质并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适应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的,这是它的消极面,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萌生期的产物,它又有积极的开拓创新意义。

这对后世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的。

就是鲁迅,也从中受到过启示。

对于鲁迅的美学思想,这里不做全面研究,我想只就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贬抑和褒扬、认同之处略予说明。

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贬抑的最突出之点是对“诗教”和“思无邪”的否定。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直接了当地指出:“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

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对从孔子以来统治中国文坛两千多年的“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思无邪”是束缚人们意志,禁固诗人感情的教条。

鲁迅还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剖析了“思无邪”的严重危害:“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

其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的篇名、名词解释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的篇名、名词解释

《鲁迅批判孔孟之道的言论摘录》的篇名、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孔孟之道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古代伦理道德的观念与准则,它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然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传统的文化道德也开始受到了抨击,尤其是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批判,令孔孟之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激烈的质疑与争议。

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批判主要聚焦于其道德观念的旧时常识,他提出,传统的道德理念不适应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由于落后落后,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因此,他认为,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道德观念,将旧时常识转变为现代的新观念,以期自动的追求新的发展模式。

此外,鲁迅先生也指出,传统的孔孟之道在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

他认为,孔孟之道只能用来支配百姓,而不能用来构建文明和开创社会。

他进而提出,应该在文化上涌现新的理论,将孔孟之道更新改造,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批判,不仅仅是对古代伦理道德的质疑,而且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改革。

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现实的变化,而不能把古老的传统文化强加于现代社会。

他以极其批判的口吻和角度,呼吁中国社会能够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使中国文化有所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孔孟之道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控制着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也提供了社会稳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化道德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受到了抨击,而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批判,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现代社会能够更好地推进文化改革。

总之,鲁迅先生对孔孟之道的批判是他在为改革开放的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其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使中国文化得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进行发展。

他的言论也为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让社会能够更好地推进文化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

批判与赞赏同在——鲁迅为什么对孔子的态度如此极端?

批判与赞赏同在——鲁迅为什么对孔子的态度如此极端?

批判与赞赏同在——鲁迅为什么对孔子的态度如此极端?文/惜吾(鲁迅的孔子观)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掌舵者如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林语堂等对孔子的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也并非只有批判孔子的一面。

今天仅以鲁迅为例,来看鲁迅对孔子的态度。

提及鲁迅先生与孔子有关话题,大众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孔乙己》一文了。

孔乙己迂腐而又善良、顽固而又令人可怜的形象可以说是科举制被废除后中国传统读书人悲惨生活的参照了,而其深层次的孔孟之道自然是引人深思的。

鲁迅先生对孔子的态度是有两面性的。

一方面,鲁迅对孔子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都有过激烈的批判;另一方面,鲁迅对孔子也有赞赏的一面。

总体上,鲁迅先生对孔子是以批判为主,仅在部分作品流露出对孔子的赞赏。

一、鲁迅批孔的一面鲁迅批孔最明显之处在于鲁迅对作为历代统治者加强统治所构建起来的孔子形象的猛烈批判,其最主要的立足点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鲁迅全集·第六卷》)。

鲁迅很明显的看到了孔子被人利用的一面,即“孔夫子死了以后,运气比较的好一点。

权势者们将他捧起来,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敲过幸福之门,最近的例子,有袁世凯、张传芳、张宗昌。

”同时,鲁迅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处事原则也有批判。

这一类作品就很多,比如《孔乙己》、《狂人日记》等。

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鲁迅所批之“孔”,很多时候并不直接代表着孔子本人。

鲁迅批孔典型表现在新文化运动中,其笔锋直指“孔家店”。

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发出了“仁义道德”“吃人”的呼喊,在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掀起一股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化的热潮。

《阿Q正传》中,“样样合于圣经贤传”的阿Q过得却异常悲催。

这一切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对孔子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的极端鄙弃了。

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认为“伦常”是“一味收拾弱者的方法”。

最终,鲁迅得出结论:“据我看来,要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那种‘孔圣人张天师传言由山东来’的方法,是全不对症的。

简论鲁迅笔下的孔子

简论鲁迅笔下的孔子

作者: 徐煜昌
作者机构: 中共天津市北辰区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46-49页
主题词: 孔子;鲁迅;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文化革命;孔夫子;批判;世纪初
摘要: <正> 讲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这种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一提儒家思想,核心自然就是对孔子的认识。

对孔子的褒贬可谓多矣,单说20世纪,他就有两次恶运: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

耐人寻味的是,每逢此时(尤其是后一次)有人就抬出鲁迅,作为自己的仗恃去说三道四。

仿佛鲁迅是极端反孔的,认为孔子是逆种,应该打倒。

这种观点既不利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也不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

那么,鲁迅到底是怎么看孔子,他笔下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在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之际,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教于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一、批判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作为主将,作为'五四'运动的目击者和。

浅析鲁迅对孔子和儒家的复杂态度

浅析鲁迅对孔子和儒家的复杂态度

浅析鲁迅对孔子和儒家的复杂态度作者:陶醉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9期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是我国人民思想解放的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领袖,鲁迅就是这个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领袖。

对于孔子和儒家,魯迅先生一直都处在一种比较矛盾的状态之中,一方面,他立着打倒孔家店的旗帜,而另一方面,他又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圣人,其实,鲁迅的思想中一直都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心系家国天下的胸怀,他批判的只是那些利用儒家思想来为自己的权利造势的伪君子,所以说,鲁迅的思想跟传统儒家思想有对立也有统一。

关键词:鲁迅;孔子;儒家毛泽东先生曾经将鲁迅先生评价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认为孔老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而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的圣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但是根据我们从近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记载中得出的,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期间一直都打着打倒孔家店的旗帜,而且他本人也是一直秉持着彻底的反封建态度来抵制孔子和儒家。

一、鲁迅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好感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认为,对于儒家及孔子,鲁迅先生是持彻底的否定态度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某些场合和他自己的文章当中,鲁迅先生曾经有表现出对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一定好感,例如他曾经在删除诗经使其“温柔敦厚”的时候保留了诗经中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样与温柔敦厚完全背道而驰的句子,同时他也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表达出了强烈的赞赏,虽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鲁迅这些赞赏是他的个别的言辞,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的是,在鲁迅自己的普世价值观和自我主张当中,其实存在有很深的儒家思想影响过的痕迹。

例如,鲁迅先生一项都赞赏认真专研的精神以及拥有这种精神的所谓“愚人”,而这种所谓的认真,在一定程度上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中的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面对内忧外患,鲁迅先生所持有的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但又以及对广大百姓的关怀,这种积极入世的鲁迅精神是当时鲁迅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论鲁迅的美学思想

论鲁迅的美学思想

论鲁迅的美学思想论鲁迅的美学思想唐弢文学艺术是美学研究主要的同时也是最为集中的对象。

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的性格带来不同的创造,推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和风格;与此同时,任何形式、任何风格又有其共同的特征:通过形象的描绘给人以具体的感受。

文学艺术作为观念形态的一种,当客观现实经过主观铸冶取得新的灵魂的时候,一个作品的出现好比一个生命的诞生,它是有机的而不是无机的,是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是丰满的而不是干瘪的,主观的思想溶入客观的对象,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不仅不应该受到破坏,而在艺术的点染下更加激动人心地散发出内蕴的魅力。

从美学的角度考察起来,这里存在着美和真——在文学艺术上则是艺术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也存在着善和美——在文学艺术上则是政治和艺术的关系问题。

成败之机,高低之分,关键系于作家的认识和处理。

鲁迅在这方面是一个杰出的范例。

从“为人生”的创作要求出发,唯物主义是鲁迅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核心,而作为他的现实主义的特色,则是他对于政治和艺术关系的正确的理解。

“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1]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论断,曾经不止一次地以朴素的含义散见于鲁迅的艺术理论里,尤其是,毫无例外地以渗透的深度贯穿在他的创作实践里,使他的美学思想展开了非常深广的境界。

达到这个境界是出于作家的努力,实践启发了鲁迅;而承认这个境界却有着历中的渊源,许多进步的虽然并不完备的美学理论,一直受到现实主义作家鲁迅的注意,在深思默察中,在融会贯通中,留下了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影响。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美是生活”,肯定艺术是生活的再现,给予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美学问题以无可置辩的唯物主义的解释。

在美学史上,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2]的问世,的确是一件具有革命意义的事情。

列宁热情地赞扬作者在第三版序言里对康德主义的批判,称之为惟一的真正伟大的著作家,同时又不无惋惜地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上升到,更确切地说,由于俄国生活的落后,不能够上升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

鲁迅与孔子的根本分歧

鲁迅与孔子的根本分歧

鲁迅与孔子的根本分歧王得后鲁迅是为人生的思想家,孔子也是为人生的思想家。

因此,鲁迅与孔子,在为人生这一点,有一些共同的思考,鲁迅认同孔子的一些观点,是必然的。

不过,鲁迅的为人生,是要改良这人生,疗救社会的病态,改善人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孔子的为人生,是想挽救王纲解纽的社会,培养君子,把社会拉回周王朝的鼎盛时期。

因此,鲁迅与孔子分歧多于认同,而且分歧是重大的、根本的。

鲁迅和孔子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鲁迅生活在“公民”的时代;孔子生活在“臣民”的时代。

鲁迅的个人特质,是要求自己和与自己相同地位的大众挣脱奴隶的枷锁,做一个现代的“公民”,成为“人”。

孔子的个人特质,是要求自己和与自己相同出身的少数人成为君子,“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即“学而优则仕”,人人做生活在礼制制度之中的“臣民”。

鲁迅生活在世界历史已经发生巨变,中国在这世界巨变潮流的冲击下,被迫改朝换代的历史转变关头。

鲁迅十八岁以前,接受了完整的传统教育,他说:“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写在〈坟〉后面》);“我几乎读过十三经”(《十四年的“读经”》)。

但他十八岁进入新学堂,接受新的教育,读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认识了“人”及“人”的进化历史。

他二十二岁留学日本,通过日本接受了更广泛的世界新近知识与思潮,参与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

孔子生活的时代,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社会。

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时代,也是遭逢历史巨大转变关头。

王纲解纽,诸侯争霸,孔子在“有道”与“无道”中挣扎。

正是这种时代的遥远距离和个人的特质,使鲁迅在思想上存在众多分歧,而根本的分歧,有三。

第一,是对于人的认识和对于人的生命的价值观的根本分歧。

这一根本分歧有着丰富的内容,认识与价值观既有区别、不能混淆,又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

认识又分层次,常识的层次和实际现实的状况是合二而一的。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摘要】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是一篇深入探讨鲁迅对孔子思想和人格的评价的文章。

在文章中,鲁迅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孔子的人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鲁迅还对孔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剖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谈到孔子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时,鲁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孔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社会。

而在对孔子传统美学思想之争进行探讨时,鲁迅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结合继承与批判的关系,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做出了总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关键词】鲁迅,孔子,美学思想,评价,影响,传统,继承,批判1. 引言1.1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鲁迅曾谈到孔子及其美学思想,他对孔子的思想和人格进行了评价,同时也对孔子的美学思想提出了独特见解。

在鲁迅看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鲁迅也对孔子传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争论与批判,认为这些美学思想在当代可能已不适用。

鲁迅通过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展现了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

最终,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做出了总结,指出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对其进行批判与超越的必要性。

在继承与批判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有启发性的思考。

2. 正文2.1 鲁迅对孔子的思想评价鲁迅对孔子的思想评价主要体现在他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道德和历史观的批判与赞誉之间。

鲁迅认为孔子强调的仁义道德和礼仪规范是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一种重要补充,他赞扬孔子对于人伦关系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鲁迅也指出孔子的理念在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比如过分强调礼仪等形式而忽视了实质的道德内涵,以及对权贵阶层的过分倾向。

鲁迅对孔子的历史观持批判态度,认为孔子过于理想化和拘泥于传统,固步自封,不注重历史的辩证性和现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孔子和鲁迅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

他们生活的年代遥遥相距两千四百多年,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差异。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正在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关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形态,史学界尚无统一的说法,此处只依其一);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

可他们都在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了超绝一时的、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孔子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影响最为深广,他整理故国文献,开创孔子学说,发展教育事业,规范民族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以至被称为“圣人”、至圣先师,而今人则称之为“是一个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匡亚明:《孔子评传》)鲁迅是“五四”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新民主主义论》”)。

孔子学说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经过附会和演释,已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

历代封建帝王和反动统治者不断对孔子加官进爵,顶礼膜拜,以借孔子的偶象来维系他们的专制统治。

到了五四时期,中国诞生了一批接受资产阶级现代文明教育的新人和积极投身于社会革新的热血志士,也产生了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思想、提倡新思想;于是出现了一批“打倒孔家店”的英雄,鲁迅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如果就抨击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反对复古倒退的意义上讲,“打倒孔家店”无疑是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但从当时运动中存在的好便一切皆好,坏就一切皆坏的历史唯心主义来看,对孔子学说全盘否定,又不无偏颇。

当今时代,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探讨如何评价孔子学说,探讨鲁迅和孔子在某些方面的与差异,是不无意义的。

一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孔子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是把孔子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来评价的,不仅如此,还必须认真地总结、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事实上,五四时期李大钊做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就曾对孔子问题做过恰如其分的论述。

他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与宪法》),“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

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的历代时君雕塑之偶象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自然的论理观与孔子》)。

李大钊坚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来考察,明确地把孔子本人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雕塑的孔子偶象区别开来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化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鲁迅在他的文章里也曾明确指出:“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鲁迅的“打倒孔家店”,正是着眼于孔夫子“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着眼于“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华盖集·马上支日记》),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坟·春末闲谈》)。

诸如,称儒家传统代表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宴”(《坟·灯下漫笔》);称顽固坚持儒家传统的国粹派为“现在的屠杀者”(《热风·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对“业儒”的男尊女卑,“表彰节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坟·我之节烈观》)的说教的揭露;对“圣人之徒”鼓吹“伦常”、恩养、“孝”、“烈”的批判;等等。

对于孔子学说中,类似这些直接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

鲁迅是把孔子本人和被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孔子区分开来的,是把孔子学说中的消极东西和积极因素区别对待的。

所以他对孔子本人的评价,还是较为心平气和的,而且颇有同情之慨。

这在鲁迅的《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看得极为分明。

孔子“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

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

但后来,“连唯一可信的弟子也已经失掉,孔子自然是非常悲痛的”。

孔夫子死了以后,运气也不见好,“种种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其实“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门一开,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而每当权势者“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出现”,“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实在可怜得很”。

可见,鲁迅认为,孔夫子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处境都是可悲的,值得同情的。

鲁迅在分析和评价孔子时,一方面指出了他的“深通事故”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他的“改革”、“进取”的精神。

如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他肯对于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

“孔丘先生是深通事故的老先生”,“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俨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

这一段议论,固然含有对孔子“深通事故”的讥讽,但并不是对孔子其人全盘否定,孔子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谈鬼神,是值得称道的,所以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

鲁迅这段议论文字,恰似孔子的“《春秋》笔法”,有贬,也有褒。

在另一篇文章中,鲁迅曾论及了孔子的中庸之道。

他说:“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有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着‘中庸,中庸’的原因”(《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

孔子欲得的是,中道之人,但不可必得时,便求其次,即急于进取之人,又其次,为洁身自好者。

这是非常明显地指出了孔子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但对积极进取者也不反感。

鲁迅还认为孔子有改革的要求:“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尽管孔子改革的方式立足于“天意”,“天命”,是不可取的。

对于孔子的勇于实践的进取精神,鲁迅是给予充分肯定的,他说:“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

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

鲁迅之所以对孔子的本人评价采取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孔子思想中确实存着一定程度上的带有远见智慧,存在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存在着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又是孔子一生为之身体力行的。

鲁迅做为文化革命的伟人对孔子思想和人格上某些积极因素的肯定和认同,与他对儒家传统的虚伪道德观念的否定和批判,是并行不悖的。

岂只如此,鲁迅做为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素养的启蒙主义思想家,还必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孔子学说中汲取营养,以为发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新文化之需。

二孔子不但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文献整理家、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子的时代,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只集中表现在文艺的社会功能、艺术鉴赏与批评等几个方面。

孔子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这里讲的是“诗教”,把学诗做为一种审美活动。

它涉及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感染、娱乐作用;而强调的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功利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使文艺为奴隶主阶级统治人民服务;也包含了文艺作品不仅反映社会生活现象,还应反映自然现象,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样一些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成份。

孔子美学思想中的艺术鉴赏与批评问题,首先应提到他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无邪”,就是“正”、“中正”,是孔子整理文献、鉴赏作品时的政治道德,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放在第一位,可以批评政治上的弊端,但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孔子在欣赏《韶》乐时,提出了“尽善尽美”的主张。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这里涉及了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问题,“善”是指好的事情,“美”是指美德,都属于道德范畴。

是审美意识的体现。

《韶》是歌颂先王德行的古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他感到《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

孔子在讲到人的修养时,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文”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采,“文质彬彬”,是指人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本质和文采的完美统一。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文艺。

孔子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又不忽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主张文质并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适应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的,这是它的消极面,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萌生期的产物,它又有积极的开拓创新意义。

这对后世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的。

就是鲁迅,也从中受到过启示。

对于鲁迅的美学思想,这里不做全面研究,我想只就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贬抑和褒扬、认同之处略予说明。

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贬抑的最突出之点是对“诗教”和“思无邪”的否定。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直接了当地指出:“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

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对从孔子以来统治中国文坛两千多年的“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思无邪”是束缚人们意志,禁固诗人感情的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