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身上学习做人的54精要

合集下载

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

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

学贵力行:孔子思想的可贵品质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古人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等。

孔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还有学贵力行、躬行践履的精神,他以勤奋学习、勤勉修身、改造社会为己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望自己的学术、学说能够用世,指导当时的社会实践。

如果自己的信念能够变成现实,那一定是特别令人喜悦的事情。

《论语》编者把这句话作为全书的开篇,可见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也同样显示了孔子躬行实践的精神。

孔子认为,实践本身就是学习的组成部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历代文献知识,“行”指社会生活实践,“忠”指与人交往的忠心,“信”指言而有信。

孔子以“行”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是为了解决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孔子治学的方法,是他治学的五个步骤。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为了“笃行”。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却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那是死读书、读死书。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具体事务,却不能很好地完成,让他出使各国,却不能独立应对,纵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施教,在于成人之德。

孔子的成德之教就是为了造就为政治国的人才。

例如,孔子向季康子介绍仲由、子贡、冉求三位得意门生。

孔子认为他们三人各有所长,可以为官。

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在孔子那里,读书当然不是为了成为徒有知识的“两脚书橱”,而是要应用到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教弟子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从孔子身上学习做人的54精要

从孔子身上学习做人的54精要

引导语:古往今来,那些吃透孔子思想精髓的人,几乎都是最能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并成就大业的人;而那些不了解或曲解孔子思想精髓的人,通常只能在成功的圈子外转悠子。

一起来看看孔子做人54精要,为你指点迷津,带你走出人生的困境。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孔子讲学的内容

孔子讲学的内容

孔子讲学的内容孔子讲学的内容丰富而广泛,涵盖了人伦道德、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言行举止、学习能力、为学之道、教育理念、学习态度、处事哲学和待人之道等多个方面。

1.人伦道德。

孔子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认为这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尊重他人、宽容和诚实。

2.忠孝仁爱。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同时,他也提倡忠于国家和君主,主张把家庭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3.礼义廉耻。

孔子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

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守礼制,恪守道德规范,不做无耻之事。

同时,他也强调要知耻近于勇,主张在面对错误时勇于承认和改正。

4.言行举止。

孔子强调言行一致,主张言辞得体,行为规范。

他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他的品德和形象,因此应该时刻保持谨慎和谦虚。

5.学习能力。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关键。

他主张培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人们通过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自身价值。

6.为学之道。

孔子提倡勤学善思,主张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他还强调学无止境,不断超越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7.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传承文化,培养领导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8.学习态度。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非被动接受。

他主张知行合一,鼓励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他还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探究来获取知识。

此外,温故知新也是孔子所推崇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复习旧知识来领悟新的理解和观点。

9.处事哲学。

孔子主张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问题时应避免过度极端,寻求平衡和折中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提倡慎言敏行,即在言行上要谨慎审慎,避免因轻率而犯错。

此外,孔子还强调凡事担当,认为每个人都应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推卸责任。

10.待人之道。

孔子主张待人要以诚为本,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跟孔子学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跟孔子学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 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受到巨大撞击 和在极寒中被冰冻了20多分钟的机长西 蒙,居然在医院里被救活了过来,而且 在3个月后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场事故是由于 机械维修师在更换飞机挡风玻璃时,粗 心上错了螺母而引发的。更让人后怕的 是,多亏当时没有丢下机长,因为一旦 机长被丢下,他百分百会被卷入机翼上 转动的引擎里,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 谁也救不了!
学会做人
----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 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 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 其一,做人要重视“仁德”。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 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 仁者特别亲近。以上是为人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孔子要求弟子们多读一点 书。当然,这里的学文,不仅仅是指学 习书本知识,也包括学习各种技艺(古 时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 对于自己的言论忽然红遍网络,褚 树青对媒体说:“在不少人看来,乞丐 和拾荒者是肮脏丑陋的,也是低智商的。 但我认为,知识不分高低贵贱,学者可 以到图书馆求知,乞丐和拾荒者同样有 这样的权利。其实他们的素质一点都不 差,有着很强烈的文化需求,只是生活 所迫没有时间坐下静静阅读罢了。他们 每次看书前都会主动洗手,甚至读的书 报层次比普通读者还要高。”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 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 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 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 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 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 性。

孔孟之道的做人智慧

孔孟之道的做人智慧

孔孟之道的做人智慧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做人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是对孔孟之道做人智慧的探讨。

一、仁爱之道孔子主张“仁爱”,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具备仁爱之心,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

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关爱,还包括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万物的爱惜。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爱之道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他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利益。

二、中庸之道孔子主张“中庸之道”,即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偏颇。

他认为,过犹不及,只有保持中庸之道,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孔子的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和策略。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掌握中庸之道,就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和人际关系。

同时,他也强调了“适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适度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三、诚信之道孔子主张“诚信”,即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诚信,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在孔子的思想中,诚信之道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就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他也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四、谦虚之道孔子主张“谦虚”,即虚心学习、不骄不躁。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就能够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

在孔子的思想中,谦虚之道是一种智慧和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就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

同时,他也强调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

五、自强不息孔子主张“自强不息”,即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就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

请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关于为人为学的问题,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从上述语录中提炼出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进行阐述。

一、诚实守信:孔子强调的第一个原则是诚实守信。

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君子的本性并不与众不同,但擅于善用他人的智慧”。

这一观点强调了在为人为学的道路上,要以诚实守信为底线,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智慧。

诚实守信不仅是道德底线,更是为人为学的基石。

只有以诚待人、守信用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

二、勤学好问:孔子的第二个原则是勤学好问。

他在《论语》中曾说过:``温、恭、正、直、善、言、齐、净、身、修、笃、敏、而、好、学,诗、以、礼、乐、急、而、不、乱” ,强调了修身养性与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为人为学需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不断深化自己的学习。

勤学好问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关键。

通过积极调研、探寻问题的本质、提出合理的疑问,可以激发自己的思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三、谦虚谨慎:孔子的第三个原则是谦虚谨慎。

他常常强调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不自满自足。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通过这句话告诫人们要保持谦虚的心态,乐于接纳来自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谦虚谨慎不仅有利于接纳他人的批评与指导,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作为为人为学的原则,谦虚谨慎还体现了对自己知识的敬畏和对学习过程的冷静与客观。

孔子关于为人为学的三点原则是:诚实守信、勤学好问和谦虚谨慎。

这三点原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这些原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为人为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勤学好问为动力,以谦虚谨慎为准则。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我们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成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为人处世的四种优秀品格

孔子为人处世的四种优秀品格

孔子为人处世的四种优秀品格一、仁爱之心,待人宽厚孔子有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看,这句话多简单,可是它表达的意思却深远得很。

换句话说,就是你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大家生活在一起,最怕的就是碰到那些自私自利的家伙,总是想把自己的好处抢走不说,反而还让别人受苦。

而孔子提到的“仁爱”,就是要求我们对待别人要宽容,要心怀善意。

我们看,孔子不管是对待朋友还是弟子,都是满满的关怀,绝不偏心。

比如说,他特别喜欢跟有志向的人交朋友,因为他知道,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仅自己能学到东西,还能激励彼此向上。

你也许会觉得,孔子一心向善,未免太理想化了点,现实中可没那么简单。

但是,大家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孔子一样心存仁爱,去理解别人,宽容别人,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至少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和谐。

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听着是不是有点哲理味儿?说白了,就是你学到的东西要不断地去实践,才能真正在生活中运用。

而这点,孔子自己是做得最好的。

他一生追求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表面功夫,而是“实打实”的知识和道理。

想想看,他一边教学生,一边自己也不断地钻研、思考。

有人问他问题,他从不敷衍,总是耐心地分析,不厌其烦。

你说,这样的孔子,能不赢得学生的尊敬吗?孔子也有一个观点特别靠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在哪儿,身边总有值得你学习的人。

即使是那些普通的、没有什么背景的人,你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道理。

这个想法,不就是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儿,都要虚心学习,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吗?无论什么时候,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学够了”,只有“学”才是不断进步的源泉。

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孔子对待“信”这一点,特别看重。

他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那他做什么都没法成功。

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话,做事没有底线,周围的人怎么可能放心跟他打交道呢?孔子自己也是一个言行一致的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身上学习做人的54精要 引导语:古往今来,那些吃透孔子思想精髓的人,几乎都是最能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并成就大业的人;而那些不了解或曲解孔子思想精髓的人,通常只能在成功的圈子外转悠子。

一起来看看孔子做人54精要,为你指点迷津,带你走出人生的困境。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 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

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

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

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

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岔子。

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

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

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9、自己发达时,莫忘帮助他人发展。

先行登上崖顶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

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

10、太极般的处事技巧:虚与周旋。

虚与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是敷衍应付的态度。

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周旋的态度。

虚与周旋是一种有用而又有效的处事技巧。

11、宽容是互赠的礼品,苛求是对刺的尖刀。

宽容是互赠的礼品——你能宽容别人,别人也不会难为你;苛求是对刺的尖刀————-你苛求别人,别人也不会饶了你。

在宽大平和之中,认识这世界的可爱和可赞之处,才不辜负我们这难得的一生。

12、忍不下一个耳光,有可能被割下耳朵。

你看这个“忍”字造得多残酷——心上插着一把滴血的刀,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人们在忍耐时内心是非常难受的!虽然人们有许多难忍之忍,但还不得不忍。

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反而是一种大智大勇。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和忧愁,是起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将来必会尝到苦果。

有些人之所以被称为高人,就是因为他们善于高瞻远瞩,往往比常人多看三两步,多做三两手准备。

14、要做你所在行业的通才。

我们生在一个广义的专业化时代,事物变迁日新月异,生活愈来愈复杂和多样化。

愈来愈多的领域需要通才,你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成为绝对的内行通才,这样才能尽快获得事业的成功。

15、欲成大事者要看淡得失。

走向大成功的路上必有大摔打,看淡得失便会增强承受能力。

我们空手而来本不拥有任何东西,中间短暂的拥有则是上天的恩赐,如果失去也不过是减少了所得。

如有这种心态,肯定比患失更易获得成功,心理也会很健康。

16、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个人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身要有才能。

并且你还要深信,自己的才能总会派上用场。

上苍让你诞生于世,绝不是毫无理由的,完全是因为这个世间需要你这样一个角色。

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位置,并发挥作用。

17、中庸之道的生活智慧。

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中庸学说更深奥的真理。

这种学说,就是指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种有条不紊的生活。

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18、旷达之人会随遇而安。

学会旷达,我们不再因生活中所谓的烦恼而忧心忡忡;就会站在人生另一个高度上去看待和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就会走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就会以一个过来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人面前。

19、宁做傻中奸,不做奸中傻。

傻中奸者是一个战略家,最终能赢得一场战争;而奸中傻者只有一个战术家,充其量只能赢得某场战斗而已。

20、许诺如负债,到时必须还。

言而无信的骗子迟早是要倒霉的,即使人家不报复和惩罚你,你的信誉和人缘也必然会损失殆尽,你的各种机会也就没了。

行骗最终是要付出惨重代价和高昂成本,因而做的是一桩得不偿失的赔本生意。

21、善事做了再说,以后自有成果。

尽管有人在做善事时,只是按照良心、道义和仁爱在行动,并没有想要也没有想到会有回报,但一个人把善事做出之后,是不可能在世间不产生任何反响的——知恩图报之心,人皆有之。

22、有病不怕治,有错不怕改。

错误是难免的,庸人忙于掩饰错误,而有心人不但敢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还能从中提炼出智慧,化作走向成功之途的路费。

23、用火烧一下就知道你是不是蜡做的。

不到关键时刻,就考验不出一个人的真相。

危机就如试金石一样,把每个人的品质与能力暴露得清清楚楚,人群之中的面目再混同————黄金终究会放出与黄铜不同的光芒。

24、不要时时卖弄自己。

人可偶尔露峥嵘,关键时候显身手,时机成熟时一鸣惊人。

如果时时都想卖弄自己,则十个有十个要失败;有城府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将这些作为任重而道远的护身符,比别人成功的机会更多。

25、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建立外功。

如果你没什么本事,那么别人不了解你是件好事,因为你的无能得以掩藏;如果你很有本事,那么你也别怕自己暂时的默默无闻,因为你的本事是掩藏不住的,就像灯丝儿藏不住电一样,它总会放出光芒的。

26、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客观地正视不足,果敢地采取举措,就会最终填平欠缺。

而对不足遮遮掩掩,试图文过饰非,则必将永远无法取得进步,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智者常以虚心好学的姿态出现于人们面前。

27、犹豫就是在成败之间摇摆不定。

犹豫越久,就越容易销磨信心和意志,丧失成功的时机。

从最糟的结果来说,如果一个较差的决定是比较早做出的,出了问题你还有补救的时间;而一个决策的作出如果既差又迟,那么你连补救的余地都没有了。

28、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容易成功。

只有去做真心喜欢的一件事情,我们才会成功。

原因很简单,真正的喜欢投入就多,能量一充足,就可以发电,电能一充足,就能把事情玩得很转。

29、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对于心胸开阔的人来说,山河大地,有情人生,一切都是可供享用的资源。

同时,他更能装天下难装之事,容天下难容之人,成就毕生伟业。

30、固执者就是握着红烙铁不撒手的人。

固执会把一个聪明人变成傻瓜,过度地坚持意味着把自己逼上绝路。

为人不要太固执,必要时就要放下自己的一切成见,这样才会别有洞天。

31、要活出富有创意的人生。

创新并不只是某些行业的专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创新的能力。

创新只是在寻找一种新的改进方法,这种办法也许并不起眼,但是它一旦真的被实施之后,就能产生巨大的效应。

你也可以创新,你也可以成功。

32、要让工作成为乐趣的源泉。

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

这种精神就是要像信仰神祗一样信仰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

33、巧舌可免祸。

中国人常说祸从口出,却很少强调口能免灾,这对我们的嘴巴是不公允的。

在关键时刻如商业谈判、法庭辩护和解除误会时,若嘴巴不帮我们的忙,我们就会遭受重大损失。

至于嘴巴能帮到什么程度,那就看我们舌功如何了。

34、学习是快乐的,成功是学来的。

人们的学习从呱呱坠地时开始,到了一命呜呼时才算毕业。

在这期间人们学习了好多生存的本领,同时也享受了学习本身的乐趣。

一个人学习什么,决定了他将会成为什么人。

平庸是不学来的,伟大是学习来的。

35、捧场都上场,拆台都下台。

在任何一个团体内都需要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拆台,这样才会共赢。

正如俗话所言:捧场都上场,拆台都下台。

36、行动的意义胜于一切。

“现在就去做”可以影响你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你去做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它会帮你抓住宝贵的刹那,幸运之神很可能就在这刹那之间投入你的怀抱。

但如果一旦错过这个刹那,很可能永远不会再碰到。

37、不该你干的事就别干。

每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位置和权限,如果越位去考虑或从事自己权限之外的事,你就要承担本该由别人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干好了,等于抢了别人的机会和功劳,干坏了是自取其辱。

38、要做一个看时代脸色行事的人。

一个人能审时度势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本领便会知道自己当下应该采取何种姿态,今后应该往何处行进,否则就会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肓者,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39、话要说到点子上。

常言道:“鼓要敲在点子上,蛇要打在七寸处”,讲的就是为人话不在多,而在于关键时刻能因地制宜地讲出关键的话来,从而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40、讲道德是一种立足长远的好投资。

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一种无形而又无价的品牌,这是成功的最大助力。

41、人人需要赞美,你我皆不例外。

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一句真诚赞扬的话,有时能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也能改变别人一生的命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善用赞美之法,会在交际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奇妙作用。

42、能使耳朵增值的不是金坠,而是倾听。

善于倾听的人,才会像一个精细的淘金匠那样,从别人大量语言矿石中提炼出我们最需要的成分。

43、你资历再深,也决不可轻视新人。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过程,也是继承前人、超越前人、开拓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辉煌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